2700餘場劇目,觀眾人次超過126萬,經過六年運營,上海兒童藝術劇場用藝術「餵飽」了一批批的孩子。
日前,這座被孩子們親切地稱為「大鯨魚」的劇場亮出了2020年演出季的節目冊,圍繞「經典、創意、快樂」的40個主辦演出節目,好戲迭出。而《寶貝,來看戲》、《寶貝愛中華》等美育品牌也將進一步發展擴大。與此同時,新鮮出爐的「小鯨魚計劃」更將邀請全國各地的小朋友與家長一起共享藝術之美。
「零時差」欣賞全球好戲
海外優質內容的引進,是對孩子們藝術視野的拓寬和提升,同時也為孩子們建立了一流的國際文化交流平臺。六年來,「大鯨魚」深耕兒童演藝市場,推出了《安東尼亞諾新年合唱音樂會》《BBC冰凍星球紀錄片音樂會》《老虎來喝下午茶》等一系列話題性劇目。其中《翻滾吧,寶貝》、《甲殼蟲寶寶》等還成為「常客」,不止一次地與滬上小觀眾見面。
而連續幾年門票遭「秒殺」的義大利安東尼亞諾小合唱團新年音樂會,已成為劇場固定的「跨年菜單」。新聞發布會現場,這群小天使再度助陣,帶來了《鱷魚怎麼叫》與《I can believe》等曲目。
接下來的一整年,還會有一系列優質劇目陸續上演。比如,來自西班牙的趣味音樂會《會跳舞的提琴》,BBC交響樂音樂會全新系列《地球脈動2》,西班牙經典手偶劇《泥娃娃》,立陶宛丹斯瑪劇團全新小寶寶啟智劇《找一找,草地裡有什麼》和經典的《翻滾吧,寶貝》,西班牙阿卡丹澤劇團演繹藝術大師系列現代舞《達文西的翅膀》,加拿大物件劇《會講故事的塑膠袋》,西班牙大型泡泡秀《哇~泡泡!》等等,讓上海小觀眾可以「零時差」對接國際舞臺的一流兒童節目演出。
「零距離」讀懂傳統文化
一個優秀的兒童專屬劇場,其最根本的功能是什麼?
培育低年齡兒童群體對於藝術的感知,與家長一起幫孩子們扣好人生「美育」的第一粒扣子,是「大鯨魚」的初心所在。
作為上海兒童專屬的一流劇場,「大鯨魚」不滿足於成為海外一流演出的集聚地,在傳承傳統戲曲方面主動作為,2016年推出《寶貝,來看戲》這一公益演出品牌,讓京劇、川劇、崑曲、評彈等傳統戲曲文化,俘獲了一大批「鐵桿」小粉絲。
這一項目的成熟,讓「大鯨魚」趁熱打鐵,於2018年進一步推出了《寶貝愛中華》,融合舞臺歌舞表演、服飾樂器展示等內容,分季度推出一個少數民族的特色專場,讓孩子們在藝術的體驗中領略少數民族的風採。
今年,《寶貝,來看戲!》將在現有演出基礎上,聯合各戲曲院團,建立寶貝戲曲藝術聯盟,搭建一個集「傳承、研究、孵化、創作」於一體的平臺,讓孩子們從傳統文化、民族文化中汲取自信與底氣。
此外,大鯨魚劇場還將推出介紹不同音樂演奏類型的《寶貝哆來咪》以及家庭不插電音樂會《寶貝,聽我唱》系列,通過對於不同藝術樣式的演出品牌打造,將「大鯨魚」的美育理念不斷向外延伸,滿足孩子的不同需求。
「零邊界」走進校園社區
作為「演藝大世界」的一分子,地處苗江路800號的上海兒童藝術劇場,其前身是2010年上海世博會期間,「上汽集團——通用汽車館」的所在地。剛剛定址於此,許多人都不看好。
從外部看,這裡沒有現成的文化消費環境,周邊的餐飲、休閒、娛樂設施也很少。而場館內部改造後,其主劇場也不是傳統的鏡框式舞臺。270度開放的圓形舞臺給一些傳統兒童演出如何上演提出了不小的挑戰。
不過,上海兒童藝術劇場的運營團隊迎難而上,從劇場的暱稱入手,讓充滿金屬質感的汽車展館,化身為小朋友能夠親近喜歡的「大鯨魚」,成為滬上家長最信賴的兒童演出劇場之一。
引進劇目之外,這幾年「大鯨魚」還大膽邁出了自製劇的腳步。首部自製劇《我要飛,去月球》中文版已經演出120場。該劇的姐妹篇《看不見的朋友》也已於2019年6月製作完成,已經通過上海市民文化配送平臺進入社區演出21場。目前,兩個劇目不僅已經走遍上海各個行政區的社區和校園,更已經走向全國各地,成為劇場「文化輸出」的重要產品。
當「大鯨魚」變成「小鯨魚」遊到全國各地,其收益的就不再僅僅只是上海的家長和孩子。未來,「小鯨魚計劃」不僅面向校園社區,完成「送演出進校園進社區」。
劇目之外,「大鯨魚」一直在探索劇場的更多可能。2014年起陸續推出的「超級爸爸俱樂部」「超級媽媽俱樂部」「大鯨魚集市」「大鯨魚教室」四大親子藝術教育活動品牌,憑藉五年多的積累,受到了滬上家庭青睞。2020年,劇場將繼續聯手中福會兄弟單位,探索推出覆蓋內容更廣泛、體驗形式更多元的一系列藝術教育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