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不能快點,已經快要遲到了,還象沒事人似的,連跑都不跑,是你上學還是我上學啊,你這個孩子,以後快點把作業寫完,早點睡,每次寫到十二點,第二天能起來嗎,別人家的孩子9點前就寫完了,你在幹啥呢?以後起床後動作要快,又不是七老八十的老太太,刷個牙要20分鐘,都上三年級了,自己要有個時間觀念,我每天催你,你不煩,我自己都煩……上次國慶回老家,要不是你磨嘰半天,我們就不會塞在路上半天了……」
這是今天早上我送元寶去幼兒園,一路上一個母親送兒子上學,走一路訓孩子一路的大概對話,我想起了前幾天網上有人調侃:「最近,人類幼崽中分布廣泛的一個流派終於被人發現了,那就是赫赫有名的磨!蹭!派!」,看來「磨蹭」幾乎是大多數孩子的天性,「催促」也是幾乎所有父母慣用的手段。
其實對於5歲以上的孩子,磨蹭拖拉不是懶惰,而是一種情緒的對立,而對於5歲以下的孩子來說,更多的原因是他們還無法完全認清事物之間的關係,尚不能完成父母對未來行為的規劃。改善5歲以下孩子的磨蹭和拖延,我建議從以下幾點入手:
提前溝通,幫孩子解決「跟我有什麼關係的問題」,為規劃做好準備
就拿前兩天來說,媽媽要帶元寶參加單位組織的活動,難得一個周末,元寶頭一天睡得太晚,第二天不肯起床,媽媽叫他,說趕緊穿衣服洗漱,吃早餐,元寶磨磯半天,我想他可能是不明白出去玩為啥要起那麼早,後來我拉住他告訴他:這是個集體活動,會有大巴車在媽媽單位等,8:00準時出發,過時不候,集體活動可是要聽指揮的喲,現在是7:30,還有十分鐘的準備時間,你必須抓緊,要不然今天的活動可就參加不了了。元寶這才聽明白,嘰哩咕嚕爬起來,用最快的速度搞定出門。
與孩子互動,給行為增加競技趣味性
舉個例子,元寶參加的語言興趣班,老師每周會布置一個作業,學生要完成一個順口溜之類作業並上傳視頻,元寶有時侯背不下來,不肯配合完成視頻拍攝,總是找各種藉口,東摸摸,西摸摸,後來,媽媽就和他分別扮演順口溜中的動物角色,你一句我一句的練起來,如果孩子不小心說了媽媽的臺詞,媽媽會佯裝:「唉呀,那句該我說,不是你的臺詞」,孩子哈哈大笑,搶著說,最後成功的錄製了視頻。雖然這個方法一時管用,但不是次次管用,家長要在孩子的成長中慢慢摸索,找到孩子樂於接受的方式方法,孩子的拖延症慢慢就會緩解。
家長少定點規矩,給孩子適時的表揚
有些家長給孩子定很多規矩,「你不能吃零食」、「你不要穿這件衣服」、「那個小男孩太淘了,以後不要跟他玩了」之類的,從穿衣服到交什麼樣的朋友,家長管得太多,孩子聽多了,就會煩躁。孩子獨立的開始是想獲得更多的自由,如果規矩太多,就會束縛孩子的個性。發現孩子拖延,家長不必馬上糾正,在孩子做事稍微快一些的時候,或者有些進步的時候,多點給孩子口頭表揚,這樣孩子會慢慢有信心提高效率。
讓孩子學會自我負責允許孩子為自己的磨蹭行為買單
如果孩子總改不掉拖延的習慣,適時地讓他自己承擔磨蹭的後果。如果孩子起床洗漱,吃飯動作慢,可以不催他,讓他遲到並向老師解釋晚來的原因,不能參加晨練拍球練習,沒有早餐吃的後果,孩子體會幾次就知道時間界限了。
父母多給孩子包容和理解,給孩子鍛鍊的機會,他們會學會在成長過程中慢慢摸索和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