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兩口育兒(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每個家庭的育兒問題都不盡相同,但是如果讓全國家長投票選擇最讓自己頭痛的教育煩惱,那麼「孩子愛磨蹭」這一項絕對可以上榜前三名。做事磨嘰,堪稱「頑疾」,許多孩子甚至「病入膏肓」,從三四歲到青少年期這一壞習慣貫穿始終,很多父母都無計可施。
年輕寶媽小吳最近被她的女兒丫丫氣的不行:準備上學出門時,反反覆覆告誡她馬上就要遲到了,丫丫依然無動於衷,穿個鞋能穿半小時。放學回來收拾文具,整理三分鐘休息十分鐘,一會兒就跑得找不到人了……這樣的事例數不勝數。
究其原因,為什麼很多孩子都喜歡磨蹭?
01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心理時間」
看似我們所有人用的時間是相同的,但我們每個人的心裡時間是不一樣的,急性子的人心理時間比較快。
比如:剛剛過1分鐘,在急性子人的面前他會覺得已經過了5分鐘了,相反慢性子的人把5分鐘的時間過成了1分鐘的樣子。所以他們對時間的感知和認識並不一定相同,也就出現了孩子對時間各自各的理解感受。家長應該尊重他們的節奏。
不同年齡段有著不同的做事速度,如果用成年人的標準要求孩子,那麼孩子務必達不到這個要求。
著名作家龍應臺有一本著作--《孩子,慢慢來》,性子急的家長們可以看看。兒童的成長有自己的標準,有時候若不是原則上很著急的問題,可以適當等等孩子,切忌一直不耐煩地催促孩子。家長教育孩子要遵從他們所屬年齡段的身心發育規律,適當放慢自己的速度。
02教育方法有誤,孩子「被動」磨蹭
許多父母溺愛自己的孩子,孩子所有的事情都事無巨細得安排好。在這種家庭長大的孩子,做事情會失去主動性,已經習慣於全部等著父母安排,從而沒有自己的主見,慢慢養成做事拖拉的習慣。
在這種情況下,父母應該逐漸退出「一切包辦」的角色,給孩子灌輸「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觀念。
例如:自己穿衣服、自己收拾碗筷等等,在生活的小事中不斷加深孩子做事的積極性和責任感。
03事情和孩子的能力不匹配
有些時候,孩子做事拖沓是因為孩子不會做,而不是刻意磨蹭的。加上有的孩子性格比較內向,不主動問父母或老師,這樣旁人看起來就會覺得是孩子磨蹭了。
比如,孩子做作業做不完,有時候是因為作業太難太多,這時如果父母大發雷霆,批評孩子,這樣會增加孩子的心理壓力,形成惡性循壞。
正確的做法是:父母應經常關注孩子做事慢背後的原因,在遇到困難時去主動引導,或者陪伴孩子一起克服,不要一直給孩子太多壓力。
04孩子時間觀念模糊
孩子小的時候基本上是沒有時間概念的,他不知道做事需要效率的原因,也無法區分快慢的區別,這就為行事拖沓埋下了種子。
針對這種情況,父母和孩子可以共同制定時間安排表和家庭規矩,明確告訴孩子什麼時間做什麼事情,如果做不到,要對事情的後果負責。更重要的一點是,家長應該言傳身教,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
不懂得時間管理的孩子,低年級看上去倒是沒有太大的變化,一旦三年級之後你會發現很多科目都出現跟不上的情況。這都是沒有時間概念造成的,所以給孩子建立時間觀念最好是在上小學之前。孩子每做一件事都要有時間的記錄,讓孩子在時間的記錄下變得更有概念。
總而言之,教育和養育孩子就好比拉著一隻烏龜去跑步,家長喜歡責怪他、拉扯他、甚至想踢他打他。可各位父母有沒有想過,孩子已經用盡了全力去滿足大人的要求呢?所以,家長們也應該修煉自己,讓自己多點耐心,用心發覺與感受孩子一點一滴的進步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