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周末難得事情不多,可以在這個陽光溫柔的午後休息下,就在大學室友閨蜜群裡聊天,已為人母的我們,聊天內容總是離不開分享各自家裡寶貝們的飲食起居和日常瑣事。這次小Y說:「我兒子現在都5歲了,每天早上起床穿衣要我催、刷牙洗臉要我催、吃個飯也要催,一個早上感覺我的咆哮聲響徹整棟樓,這可怎麼辦啊?」孩子磨蹭的這種情況在我們很多家庭中也是屢見不鮮,我們父母在後面一個勁兒地催促,孩子卻依然我行我素。
兩年前我也一樣有這樣的煩惱,那時候我家心心3歲上幼兒園,每天上學之前我也是各種「催催催」,可她還是「拖拖拖」,每催一次,我內心的小火苗就燃燒更旺。直到有一天我快要爆發的時候,心心很緊張地說:「媽媽,你像怪獸一樣,好可怕。」後面我冷靜了下來,反思了自己這段時間的言行,覺得不能這樣,於是開始關注學習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相關知識,根據一些育兒專家的建議,逐漸對心心進行實踐,發現是有效果的,所以有同樣困擾的爸爸媽媽也可以了解嘗試下。
首先,我們要明確孩子拖拉的原因。
我們要明白我們眼裡孩子的「拖拉磨蹭」對於他們來說是怎樣的一個時間標準定義。比如心心有時吃飯很磨蹭的問題,我們和她是同一時間吃飯的,當我們大人很快地吃完了以後,發現她還在那裡細細品味的時候,我的大腦裡就開始產生了「怎麼吃這麼慢」,然後過幾分鐘發現她又在東看看西瞧瞧,這個時候就開始催促她了,到最後實在忍不住了就變成「你都吃了多久了,再不吃完就別吃了!」的咆哮聲了。殊不知對於孩子而言,這個吃飯的時間規定的時間是多久,在他們眼中這個時間是抽象的,因為在學齡前的孩子他們對時間的認知能力還不足。
讓時間在孩子面前具體化,後來我買了一個計時器——沙漏這個東西還是挺有意思的,我把它放在桌上,比如早餐規定心心在15分鐘內吃完,她能觀察到漏鬥中沙子的下落就代表著時間的消耗,如果沙子落完還沒吃完飯的話也要停止吃了,這樣確實讓她吃飯的效率有所提升。
其次,與孩子「劃清界限」
我們在抱怨孩子做事拖拉磨蹭的時候,不妨先問問自己,「這是他自己的事情啊,我為什麼要在這裡火冒三丈干著急」,他如果因為自己的磨蹭帶來的後果應該是他自己去承擔,比如心心因為早上的拖拉去幼兒園遲到了,沒趕上幼兒園的集體晨練活動,這時候她得不到老師的小紅花,甚至可能會批評她,她自己心裡也會認識到遲到不對。以前的我就是擔心她遲到,所以我就邊催邊給她穿衣,後面看她吃飯慢還去喂,導致她自然而然認為我不用急,反正媽媽會幫我做的。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越急,他們越磨蹭。
所以我們不能「越界」,停止催促和包辦,當他們知道因為自己之前比較拖拉的行為導致了這樣的後果後,我們不能打擊式地說「你看吧,叫你快一點你就是不聽」,而是要理解她的心情的同時告訴她「沒有得到小紅花確實太可惜了,但是下次我們早上起床的動作再快一點,那麼就肯定能趕上的」。
最後,提前規劃好時間
這裡的提前規劃不僅僅是孩子,還有我們父母,比如當孩子的磨蹭妨礙了我們做事的進度,是不是也要反思下,是否是我們對於時間的掌控沒有計劃性。像心心之前早上上學,我都是慌忙起床做早餐,然後叫心心起床,整個早晨就跟打仗一樣,急急忙忙,有時連她的水杯都忘帶了。
現在我一般都會前一天晚上準備好第二天早上早餐的食材,提前起床,自己安排妥當之後,再多預留點時間給孩子。我們要尊重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真實節奏,而不是將我們的節奏強加於她。
友情提示:六歲以前的孩子他們的時間認知管理能力、自我控制力、專注力都相對來說比較薄弱,我們家長應該要以足夠的耐心幫助他們成長,包括我們很多大人目前自己的自控力都不一定很強大,所以和孩子一起學習進步吧。
如果大家喜歡我分享的育兒知識,就請關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