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啤酒也瘋狂」。在中國這樣的大市場中,給人的想像空間幾乎是無限的。任何一份商業計劃書在描述這樣的市場時都難免要激揚起來。啤酒也不例外。聚集在其周圍的資本不會坐等市場的良機。畢竟,與上個世紀末的歲月相比,中國啤酒市場無論市場容量、人均購買力,還是開放程度、制度環境等,均有質的飛躍。而由此可能形成的利潤誘惑,讓任何資本都無法拒絕。於是,外資的與本土的各路英豪及幕後玩家相互角力,彼此滲透,啟動新一輪與上個世紀末迥然不同的布局,開始了中國啤酒業的重塑之旅!
今年一季度,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啤酒產量在連續9年名列世界第二後,2002年以2386。83萬噸超過了美國的2200多萬噸的產量,位據世界第一。中國釀酒工業協會也作出預測,2003年國內啤酒消費量將達到2400萬噸,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啤酒消費市場。這組簡單數據的發布,已經再次凸現了中國啤酒市場發展之快速、地位之重要。對此,啤酒業中無論是那些資本雄厚的跨國型「外資大鱷」,還是隨著國內啤酒市場的成長而打造民族品牌的本土企業均有著共同的認識和相同的解讀。而這兩種主導性力量間是相互對峙還是互相融合,不同的戰略舉措將塑造出不同的競爭態勢,進而決定中國啤酒市場不同的發展走向。2003年,在中國啤酒的大舞臺上,外資與本土的「名角」或高歌猛進,或淺唱低吟,一連串的「唱念做打」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超越這些演出劇情本身的跌宕起伏,讓我們首先來關注一下這些舞臺上的演員與幕後的導演們。
美國安海斯布希公司(Anhbuser-Busch,簡稱AB公司)。作為世界最大的啤酒生產商,AB公司總部位於美國密蘇裡州聖路易斯。AB旗下的百威品牌是世界銷量最大的啤酒品牌。其產品在世界十幾個國家和地區釀造並行銷80多個國家。2001年,AB啤酒總銷量達1460萬千升,佔據美國近50%的市場份額。處在世界第一位置上的人應該總會有「孤獨求敗」的感覺。但在經過了範穆恩興(《啤酒也瘋狂》的作者)筆下多年的驚心動魄的歲月後,AB公司恐怕依然難以體會這種中國武俠小說中所描繪的武功至高境界。或許,AB以其與青島啤酒合作為主要內容的中國之行正是其繼續鞏固世界第一位置的重心所在。而那個對中國頗為熟悉且與龍永圖交手多年的巴爾舍夫斯基女士現為AB的董事長兼總裁。
南非釀酒集團(SABMiller,簡稱SAB)。SAB因與華潤的結盟而進入人們的視野,引起人們的更多關注。其實,這家總部設在英國倫敦,其股票同時在南非約翰尼斯堡和英國倫敦兩個股票交易所交易的上市公司,早已擠身至國際五大啤酒集團之列。作為有著百年歷史的啤酒企業,SAB旗下擁有100多家啤酒廠,遍布20多個國家和地區。公司僱員近4萬人。2003年,SAB漸呈全線出擊之勢。
丹麥嘉士伯公司(Carlsberg,簡稱嘉士伯)。嘉士伯由著名釀酒師和慈善家雅各布森於1847年在丹麥哥本哈根創立。作為世界啤酒集團第一梯隊的成員,嘉士伯最樂於展現的是其永遠銘刻在哥本哈根嘉士伯釀酒廠的著名石象大門上的「金科玉律」:嘉士伯的長遠目標,不在於賺取短期的利潤,而是將啤酒釀製藝術發展到十全十美的境界,務使嘉士伯啤酒的釀製技術,保持在一個永遠受人推崇的高超水準。嘉士伯的中國經歷一波三折。近幾年其正積極地調整在華策略。
荷蘭喜力公司(Heineken,簡稱喜力)。產量排在世界前列的喜力,通過這個創建於1864年的品牌,在50多個國家裡與110多個啤酒企業聯營,並行銷於17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許多大型的網球公開賽、音樂會及電影中,都能看到喜力頻頻閃現的身影。被稱為「喜力啤酒大王」的弗雷迪 海因肯(其於2002年1月去世,其祖父創建了喜力)生前最愛說的一句話就是「我不賣啤酒,我賣的是快樂」。正是憑藉著這種商業信念,喜力成為世界第一的啤酒品牌。
比利時英特布魯時代公司(Interbrew,簡稱英特布魯)。作為世界最大也最老的啤酒集團之一,英特布魯系由時代啤酒廠(該廠於1366年建立)和PIEDBOEUF啤酒廠(該廠於1853年建立)於1987年合併而成。旗下啤酒廠分布於20多個國家,產品行銷110多個國家和地區,2001年銷量達900多萬噸,銷售額達35億歐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