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神殿:偉大的設計理念,永恆的藝術瑰寶,崇高建築後的羅馬帝國

2020-12-15 清風南岡

迄今為止,它已經有兩千零四十七歲了,千年歲月的風霜在它的身上刻下了一道道醒目創痕,卻依然難以剝離其宏偉壯麗的氣魄,它是遙遠而盛大的羅馬帝國時代流傳至今的唯一一座完整的建築,同樣也是羅馬建築藝術史上一尊醒目的瑰寶,它佇立在美麗的亞平寧半島中部臺伯河畔、在有著悠悠輝煌歷史的羅馬城中,素來是羅馬城內醒目的地標性建築。

萬神殿

時至今時今日,你依舊可以從其高聳浩大的建築主體上感受到曾經羅馬帝國的熠熠輝煌,也可以從其華麗浮豔的門廊上感受到羅馬建築藝術的精妙絕倫,你還可以從那一根根科林斯式石柱上觸摸到千年歷史歲月的低吟,穿過神廟入口古老的青銅大門,洶湧的歷史浪潮滾滾而來,波詭雲譎的歲月過往也將隨之掀開。

它便是今天故事的主角,羅馬城內的文化旅遊勝地,萬神殿

一、傳承歷史

萬神殿,又名潘提翁神殿,始建於公元前27年,羅馬帝國的開國皇帝屋大維自建國起,便決意修建這樣一座神廟,以供奉奧林匹亞山山上諸神。於是這座神殿便經由他的女婿阿戈利巴所督建,至公元前25年,這座神殿初步建成,奧林匹亞神話諸神神祇得以安存其中。

然過了近百年後,一場突然的大火燒光了這座原始的神廟,僅餘一條孤獨的柱廊,其身16根數十米高的花崗巖石柱,幸得在火神的懲罰之中殘餘著滿身瘡痍留存下來。

萬神殿內部

就這樣,萬神殿的殘骸孤獨的在歷史歲月中又挺過了四十多年,才得以「翻新重建」。公元120年,羅馬帝國的當權者亞德裡亞諾大帝在舊萬神殿的遺址上重建了新的萬神殿,為其增設了43.3米高的圓形堂,同舊萬神殿的功能一樣,新的萬神殿依舊被用來供奉羅馬神祇,四年的時間使新的萬神殿得以修建完全,羅馬所有的神明重新得以匯聚安睡於其中。

也許是得神靈庇佑,新建的萬神殿不似從前那麼命運多舛,它隨著羅馬帝國走遍了無數個漫長的時代,見證著一代代君王的抱負和成長,在一次次炮火交鋒和刀戈交響之中得以倖存。哪怕是在昏暗的中世紀羅馬教皇時代,萬神殿的雄偉與精緻亦能得教皇博尼法喬四世賞識。

萬神殿大門

公元609年,這座古老的建築被改為了天主教堂,天主教的多具聖骸被存放於其中,並更名為聖瑪利亞教堂。這一個難得的契機使得萬神殿並沒有同其他的古羅馬建築一般被視為異教建築而剷除,之後的歲月裡,它才得以被完整地保留在更迭不休的歷史歲月中。

1929年,在義大利王國與天主教聖座籤訂的《拉特朗條約》中,萬神殿被定位為義大利國立教堂,依舊保留著其神聖地位

這座曾經安睡著古羅馬神祇的神殿後來漸漸演化成了國王的陵墓,埋葬著義大利統一以後的多位國君,諸如維託裡奧、埃瑪努埃爾二世、翁貝爾託一世以及其妻子瑪爾蓋麗坦王后,以及許多偉大的義大利藝術家,文藝復興後三傑之一的拉斐爾·桑西便是其中極有代表性的一位。

二、藝術瑰寶

縱觀萬神廟的傳承歷史,看似跌宕起伏,實則已被歷史歲月抹去大半,我們無法再從史料中讀取更多的細節,無法一一詳盡的看遍它千年歲月的歷程,它不似人一般有起伏輾轉的一生,也無法行走無法將滄海變遷盡數看進眼中,無論時光如何流走,無論王朝怎樣更迭,它都只能靜靜地佇立在那,永遠不知道自己下一秒的命運。

萬神殿雕像

我們無法從它的身上解讀到歷史的痕跡,也無法猜想它千年來看到過怎樣的浮世變遷和人事聚散,它太沉默了,沉默到我們只能通過其建築本身,去剝離依附在它身上的歲月痕跡,我們只能通過解讀其建築風格,來更多地了解那遙遠的羅馬帝國

然而僅僅因此,萬神廟便一直被奉為羅馬建築藝術上的傑出之作,哪怕是與完美的希臘帕提農神廟相比,也是各有千秋,毫不遜色。它的建築風格,採用了穹頂覆蓋的集中式形制,其神廟正面呈長方形,平面則為為圓形,基本構造極為舊神殿的長方形門廊和重建所增的圓形堂組成,其中尤以設計精妙的圓形穹頂為巔峰級藝術特色。

它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圓形穹頂,直徑長為43.3米,其頂端高度也是43.3米,穹頂正中有直徑8.92米的採光圓眼,除此之外並不設窗,四周牆壁厚達6.2米,外圍又圍以巨磚,幾乎是密不透風。

萬神殿剖面圖

古羅馬建築師們以精妙高深的建築知識和計算方法,完美地製造出與地相接的完整球體,其圓頂基座從總高度一半的位置便開始建起,又將殿頂的圓形曲線繼續向下延伸,整個殿堂內部的比例十分協調,整體結構又算得上強固和諧,它的外牆面也同樣巧妙的設計為三層,下層貼白大理石,上兩層抹灰,第三層以薄壁柱作為裝飾,同時包住穹頂的下部,減少穹頂的側推力,加高牆體使之看起來美觀勻稱。

圓堂大廳之內,有八根巨大的拱璧支柱承荷穹頂,直徑四十米長的穹頂自然難以單憑這八根支柱便能完全支撐,如此神奇而又完美的半圓結構,得益於羅馬人所發明的奇異混凝土。浮石的加入使得這些混凝土成為了輕質耐用的建築材料,作為頂層的建築材料,而底層的建築混凝土則又用沉重的火山玄武巖做骨料,如此輕重比例經過協調,再用這樣的材料來澆築屋頂圓殼,使得殼體自下而上慢慢變薄,底部22英尺厚的殼體到了頂部便只有2英尺厚了,成為了一種極為穩定的承重結構。

萬神殿圓堂大廳

穹頂圓堂旁的萬神廟門廊同樣高大宏偉,華麗精妙,其面闊33米,正面為一排長方形柱廊,柱廊則寬34米,深15.5米,三排16根科林斯式石柱支撐著其穩定,而且這十六根石柱都是用完整的埃及花崗巖加工而成的,很難想像以當時的力量如何完成這些十多米長的花崗巖是如何通過千裡迢迢的運輸,從遙遠的埃及輸送到羅馬來,又是如何被雕飾成為了佇立支撐神殿千年的柱礎。

誠然,很多人從神殿的外圍看神殿都會覺得它太過於普通,但萬神殿的設計精妙之處便在於,它是第一座注重內部裝飾盛於外部造型的羅馬建築

羅馬人費心費力的設計如此大的一個球,自然不是覺得如此圓滾滾的建築有精巧可言,可是,當你走進青銅大門,抬頭看到頭頂的巨大穹頂,你才會明白羅馬人設計的精巧之處。

萬神殿圓屋頂

直徑四十米的巨大穹頂,抬眼完全望不到邊,而當你站在可以將穹頂完全收入眼中的位置時,你便會感覺到自身的渺小和其浩大,建築體本身的無窗處理,加之從頭頂開出來的圓形光眼,使得天光從上方垂下,如同神芒普照。天氣晴朗之時,陽光會將這個圓眼的影子投映成大塊的圓形光斑,隨著太陽的移動,光斑也同樣在神廟中遊走,在穹頂上,在石柱上,亦或者再牆壁和地板上,淘氣得似神明的使者和精靈。

除了本體的建築藝術外,神殿內豐富神奇的光影效果,以及雕刻精美的大理石牆面、壁龕、包括一幅幅其中的壁畫,還有柱頭上同樣精緻的大理石雕刻,都包含著豐富的古羅馬藝術特色,算得上無上的藝術瑰寶。

然而歷史的波折還是讓其原本完整而華美的藝術裝飾遺失了許多,如穹頂凹槽裡曾雕滿了無數的青銅玫瑰花,然而這些青銅後來都被教皇盡數用來澆築梵蒂岡的聖彼得大教堂穹頂下的青銅華蓋了,以至於現在那些凹槽之中看起來總讓人覺得有些空洞,充滿了遺憾。

萬神殿內部雕像

除此之外,許多的大理石雕刻和外部的瑰麗紅石也都在歷史中慢慢遺失了,唯有神廟入口處那兩扇高七米的巨大青銅大門為至今猶存的原物。但這依然不影響我們去回味起當年的輝煌,而且,萬神廟開創性的偉大的穹頂設計,引得後世許許多多的建築都可以模仿或者或多少也有摻雜其設計理念在裡面

如東羅馬的聖索菲亞大教堂、以及威尼斯的聖馬可教堂、佛羅倫斯的聖母百花大教堂,倫敦的聖保羅大教堂,甚至於埋葬法國不朽的英雄拿破崙的巴黎榮軍院,包括現代的美國國會大廈,德國議會大廈,維吉尼亞大學圖書館,清華大學大禮堂等等,都借鑑過羅馬萬神殿穹頂的設計理念,可以說萬神殿的穹頂設計的完美程度、精彩程度,以及其驚人的表現力,在整個建築史上都是巔峰級別的存在

聖母百花大教堂

誠然,隨著現今科學和建築設計水平的不斷發展,已有比萬神殿還有卓越的穹頂設計現世,但我們始終無法想像的是,這樣的藝術傑作設計於兩千年前的遙遠歲月,羅馬人偉大的創造能力和其藝術天賦,實在是令我們嘆為觀止。

三、藝術特色

如果說非要以一個或幾個詞形容萬神殿的藝術特色的話,或許以「崇高」一詞形容可無出其右,它的確沒有太多的精雕細刻來粉飾內外,不似希臘帕提農神廟那般精緻,追求優美和黃金比例。

可羅馬人就是想做一個別出心裁的東西,他們一改建築方方正正的舊風格,費勁功夫折騰出一個圓乎乎的圓球來,而然這個圓球卻並非兩個碗扣在一起那麼簡單。那是一個直徑四十多米的怪物,如神話巨獸的頭顱,他們在神獸的頭顱內鑿刻永恆的藝術,誓要徵服這片蒼茫的土地,他們要將神跡永存於世,於是他們用精巧的設計,創意的材料,不可想像的偉力,創造出這樣一個龐然大物。

萬神殿內部全景

四十米長四十米高的巨大神殿,跨度奇大的半圓穹頂,像是臨摹了一整個宇宙,將蒼穹將天維縮印在了神殿之上,而那神殿之內棲息著屬於羅馬的千萬神靈,他們的魂靈得以在這方縮小的宇宙之中棲息。渺小的人類站在浩大的神殿之中,首先便感受到神殿的宏偉與崇高,這份崇高愈發襯得自我渺小,此時又巧有天光來,不偏不倚打在人的身上,四裡皆是黑暗,我即是光明,仿佛人力完全戰勝了宇宙,看得出古羅馬帝國欲凌駕於世界的豪情壯志。

巨大的尺度,戲劇般的光影,天光垂落,你無需刻意感受,此景如詩,亦如磅礴畫卷,不由得肅然起敬,不由得嘆為觀止,崇高之感,瞬息間發由內心,深深撼動著你的心。

萬神殿

壯美,崇高,肅然敬意。

如果這些還不夠的話,想像著,在義大利聖靈降臨節的時候,你同無數一同參加儀式的人一起,站在大殿之中,此時,穹頂的圓洞之中,萬千玫瑰花瓣紛紛揚灑下,一場如詩一般的浪漫花雨傾下,無數人同時沐浴在玫瑰花海中,如同佔得神靈的祝福,自此收穫浪漫的愛情。

不得不說義大利人的浪漫,同萬神殿的崇高一般,令人嘆為觀止。

四、總結

羅馬萬神殿,經歷了千載風雨的磨礪,如今保存尚算完好,確實是建築藝術上一份難能可貴的寶藏。雖然在羅馬城中萬千建築群中,它顯得並不起眼,甚至有很多專門去義大利玩的夥伴,因為沒找到它而遺憾錯過。

但身臨其境,當你站在那巨大的穹頂之下,你大概才能體會到其偉大。萬神殿那不朽的設計理念和偉大的設計構想,足夠值得後世為之迷醉敬仰。時光一去不返,它大概是少數的能讓我們看到昔日羅馬帝國盛大榮光的東西了,同樣,它也能教會我們懂得強大如拜佔庭帝國那般的國家,也會隨著時間而衰亡消失,可羅馬帝國所留下來的精神不會被磨滅,相應地,藝術同樣也會不朽

相關焦點

  • 關於羅馬藝術的特點及建築繪畫藝術
    關於伊特魯斯坎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常常籠統的把希臘藝術與羅馬藝術混同在一起。自然,羅馬在消滅希臘之後,許多方面受到了希臘的影響,例如:神話、哲學、建築形式,甚至政治理念……羅馬後來建立了疆域遼闊的大帝國,領土範圍遠遠超過希臘文化活動的地中海區域。
  • 從萬神殿到競技場,永恆之城羅馬旅行攻略——戰車奔騰的地方
    1.羅馬競技場可以說,在羅馬競技場的象徵,偉大的羅馬競技場與這座城市息息相關。它是有史以來最大的圓形劇場。當它在公元70年開放時,一定會讓所有看到它的人震驚。羅馬競技場是舉辦壯觀的娛樂節目的地方,以娛樂羅馬民眾。角鬥士競賽,狩獵動物,重新進行偉大的軍事戰鬥,所有這些都在羅馬競技場舉行。
  • 支撐萬神殿、鬥獸場崇高美學的硬技術與軟實力
    當看見羅馬的萬神殿、鬥獸場、凱旋門等等宏大而莊嚴的建築時,人們的腦中常浮現出古羅馬作家朗吉努斯在《論崇高》中寫下的這些話:「作庸俗卑陋的生物並不是大自然為我們人類所訂定的計劃......它一開始就在我們的靈魂中植有一種所向無敵的,對於一切偉大事物、一切比我們自己更神聖事物的熱愛。
  • 古羅馬建築藝術賞析——壯麗輝煌的萬神廟與角鬥場
    其藝術特徵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宏偉的美學效果。與古希臘建築相比,古羅馬建築無論是體量還是內部空間都有超大的尺度。古羅馬人利用混凝土技術和拱券結構,創造出了拱頂與圓頂結構,構建出更大的空間結構,萬神廟、鬥獸場、公共浴場、巴西利卡等大型建築無不具有磅礴的氣勢和震撼的效果。同時,古羅馬人在繼承古希臘三柱式的基礎上,發展了新的柱式和柱式組合,合稱古羅馬五柱式。
  • 偉大的希臘神殿建築,正如我們所看到的,僅供從外部觀賞
    伏爾泰曾經抱怨古羅馬人"建造了他們了不起的建築傑作——圓形露天競技場,卻是用來鬥獸的"。對於這個有關羅馬建築的"有啟示意義"的論斷,近1000年來,批評家和歷史學家達成了共識。由於維特魯威對古代希臘理想化的描述,長期以來,人們對古羅馬人的創作持詆毀的態度。與整個羅馬文明一樣,羅馬藝術一直受到輿論的詰難。
  • 在義大利最完美的圓頂下與神對話,古羅馬皇帝設計的建築奇蹟
    在人類的建築史上它曾經有多個名號:「偉大的建築」、「建築史上的奇蹟」、「拉斐爾長眠之地」……在我看來都不夠振聾發聵,還不如它的名字更震撼——萬神殿。供奉萬神的地方,該有多麼神聖?羅馬的古蹟建築多如牛毛,多少個日日夜夜也讓人愛不完。隨便在街道上逛逛,路邊一塊不起眼的石頭可能就有千百年的故事。
  • 這裡是古羅馬建築中卓越的代表,也是古羅馬帝國永恆的象徵
    羅馬帝國(公元前27年~公元1453年,西羅馬帝國於476年滅亡,東羅馬帝國於1453年滅亡),是以地中海為中心,跨越歐、亞、非三大洲的大帝國。羅馬帝國是古羅馬文明的一個階段。今天為大家介紹的就是古羅馬帝國永恆的象徵——羅馬競技場。羅馬鬥獸場,原名弗拉維圓形劇場,是古羅馬帝國專供奴隸主、貴族和自由民觀看鬥獸或奴隸角鬥的地方。羅馬競技場大致建於公元70-公元82年。競技場位於義大利的首都羅馬市的中心區,在威尼斯廣場的南面。
  • 義大利著名歷史古蹟,是古羅馬建築瑰寶,成遊客必去的旅遊打卡點
    其實,義大利最具代表性的建築藝術瑰寶,是位於首都羅馬的鬥獸場,它是當之無愧的義大利國家象徵,在整個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河中佔據著不可比擬的重要地位,與萬裡長城在中國的地位一樣,所以不到羅馬鬥獸場
  • 敬,那偉大的城市—羅馬
    羅馬,一個歷史悠久的城市,是義大利的首都,也是最大的城市,已有2500餘年歷史,是世界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古羅馬帝國的發祥地,因建城歷史悠久而被暱稱為「永恆之城」。在羅馬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著令人敬畏的文明,使人震撼的建築。羅馬被喻為全球最大的「露天歷史博物館」。
  • 東羅馬帝國的獨特風格,東正教的起源,希臘化建築的延續
    引言:自從羅馬帝國被分割後,東羅馬帝國以正統羅馬帝國的名義繼續延續了千年之久,也是在這個過程中誕生了基督教的又一分支-東正教,在東正教的影響下,東羅馬帝國的宗教走上了一條獨特的發展道路,並且也延續了古希臘的建築風格,
  • 世界文化史:古羅馬的建築藝術,發展了古希臘藝術的輝煌成就
    正是在這樣一種意識的左右下,古羅馬的建築不僅藉助更為先進的技術手段,發展了古希臘藝術的輝煌成就,而且也將古希臘建築藝術風格的和諧、完美、崇高的特點,在新的社會、文化背景下,從「神殿」轉入世俗,賦予這種風格以嶄新的美學趣味和相應的形式特點。古羅馬的建築理論家維特魯威,在其《建築十書》中曾經指出,建築的基本原則應當是須講求規例、配置、勻稱、均衡、合宜以及經濟。
  • 回憶往日的義大利,疫情之下祝願永恆之城平安
    從梵蒂岡走到聖天使堡,從少女許願泉走到莊嚴肅穆的萬神殿,從雄偉壯觀的威尼斯廣場走到悠閒美麗充滿藝術氣息的那沃納廣場……一邊感受著羅馬的街景,一邊欣賞著浸潤千年古文明的傑作。羅馬的第一站,必須是最具震撼力的!這地方,上來就把我震住了!它成功的俘獲了我的心,點燃了我對義大利之憧憬的熊熊烈火。聖彼得大教堂,天主教的聖殿,被視為天主教會最神聖的地點。
  • 柬埔寨吳哥女王宮——高棉藝術瑰寶
    女王宮以小巧玲瓏、精雕細琢、富麗堂皇、粉紅柔美而著名於世,有「吳哥古蹟明珠」、「高棉藝術瑰寶」、「吳哥藝術之鑽」等美譽。女王宮建於十世紀,由泛著紅色的砂巖建造,幾乎每個位置都有精美的雕刻,這座美麗的寺廟是獻給印度教溼婆神的。女王宮的雕塑、門楣和牆壁的精緻雕刻使它在吳哥建築群中熠熠生輝,這些雕刻深邃而複雜,每一個細節都處理得極好。
  • 聖索菲亞大教堂:穿越時空的建築瑰寶
    殷鑠 拜佔庭、君士坦丁堡和伊斯坦堡,都是同一座偉大城市的名字。古希臘、古羅馬、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式樣的建築先後佔據著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彰顯出其神聖的地位和文化的多樣性。
  • 世界歷史文化名城,古羅馬帝國的發祥地,如今被稱為永恆之城
    記憶中的義大利羅馬,是人間天使赫本的《羅馬假日》,是猛士們勇敢睿智展現的角鬥場,是許願池前虔誠渴望下一次與他或她重返這座永恆之城,而真正令人心之所向的是,它那古典藝術美學寶庫給人的視覺盛宴。世界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還是古羅馬帝國的發祥地,因為建城歷史悠久所以被稱為永恆之城。
  • 從古埃及希臘講到巴洛克,古代西方建築是如何發展的?
    縱觀東西,具備偉大文明的民族們,無不同時以坐擁雄偉壯觀的建築而顯要於世。本文談及的西方建築,多指代西方人從利用原始的草葉石材或磚瓦鋼筋,經過用心設計以鑄成的一座座住宅、窯洞、噴泉、宮殿等偉大的作品。快來跟著文史君一起,瞧瞧西方建築藝術的發展史吧!
  • 歷經千年滄桑:在傳承中日臻完善,古羅馬帝國服飾文化的永恆之美
    當人們揭開歷史的面紗,試圖還原這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大城市,才發現困難重重。然而服飾、建築、雕塑這些藝術領域很好地將人們的日常生活展現在研究者的面前。作為人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服飾更能貼近古羅馬階層的日常生活,這為研究者提供了機會。
  • 上海喜瑪拉雅中心:立方體、異型林設計讓建築更具藝術渲染力
    那麼,上海喜瑪拉雅中心究竟是如何做到藝術與商業的完美融合呢?大家不妨聽全國商業規劃與設計一線品牌——天霸設計細細道來。上海喜瑪拉雅中心位於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正對面,佔地3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約17萬平方米,由證大大隱酒店、證大藝術酒店、喜瑪拉雅美術館以及大觀舞臺共同組成,堪稱是名副其實的「城中之城」。
  • 圓形大劇場——最為偉大的古羅馬建築之一!
    圓形大劇場是最為偉大的古羅馬建築之一,同時也可能是世界上名氣最大的古代遺蹟。圓形大劇場最初被稱之為「福雷維安圓形劇場」,是位於義大利首都羅馬中部的一座橢圓形建築,也是古羅馬帝國所建造的最大建築。   圓形大劇場可容納5萬名觀眾,曾被用作鬥劍比賽舉辦地和公共活動場所。
  • 義大利古都,永恆之城,羅馬最有名的十大旅遊景點
    作為世界著名的歷史文化古城、古羅馬帝國的發祥地,羅馬因其悠久的歷史而享有「永恆之城」的美譽,城中擁有古羅馬各種珍貴歷史遺蹟。行走在羅馬古老的街道上,觀摩著宏偉古老的建築,可以感受到來自幾千年前的文化氣息。下面就一起去看一下羅馬最有名的十大旅遊景點吧。一、羅馬鬥獸場羅馬鬥獸場又稱羅馬角鬥場、科洛西姆競技場、古羅馬競技場,位於羅馬市中心,威尼斯廣場東南,是羅馬的地標性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