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羅馬為何宏偉?支撐萬神殿、鬥獸場崇高美學的硬技術與軟實力

2021-01-09 睡前讀畫

當看見羅馬的萬神殿、鬥獸場、凱旋門等等宏大而莊嚴的建築時,人們的腦中常浮現出古羅馬作家朗吉努斯在《論崇高》中寫下的這些話:

「作庸俗卑陋的生物並不是大自然為我們人類所訂定的計劃......它一開始就在我們的靈魂中植有一種所向無敵的,對於一切偉大事物、一切比我們自己更神聖事物的熱愛。

因此,即使整個世界,作為人類思想的飛翔領域,還是不夠寬廣,人的心靈常常超越整個空間的邊緣。當我們觀察整個生命的領域,看到它處處富於精妙、堂皇、美麗的事物時,我們就立刻體會到人生的真正目標究竟是什麼了。」

題圖:《拉斐爾風格的頭爆炸》局部 達利 1951年

壹 伊特魯裡亞文化對羅馬的影響

與埃及人的信仰有些類似,亞平寧半島的原住民伊特魯裡亞人相信,他們死後會去到另外一個世界,因此他們熱衷於修築墓葬,將生前居住的環境全都呈現於墳墓中。

在這些墳墓裡,除了放置石棺的「臥室」,還修築了包括起居室、接待室等等套間,他們還為主人在四周的牆壁上繪上精美的壁畫;伊特魯尼亞人也深受希臘文明的影響,因為同一時間的希臘本土尚未發現這類壁畫,這類作品也有助於我們了解當時希臘的壁畫與浮雕藝術成就。

羅馬建城(公元前753年)前後,正是伊特魯裡亞文明高度發達時期。以下這幅圖片為義大利卡爾瑞(Caere)發現的一座伊特魯裡亞住宅型墳墓內部(Etruscan tomb),大約修築於公元前6世紀。

公元前6世紀的伊特魯裡亞住宅型墓葬

我們可以看見其中建築的橫梁、石柱等處都裝飾有淺浮雕。尤其是下部一組形象充分體現了他們的藝術水準,兩隻動物造型簡潔、線條流暢,有很強的裝飾意味。

以下這幅壁畫被發現於距離羅馬北邊不遠的塔爾奎尼亞(Tarquinia),是一座名為「母獅之墓」墓葬中的壁畫,其製作時間約為公元前480——公元前470年。

「母獅之墓」中的墓葬壁畫

「母獅之墓」墓葬壁畫局部

在這幅色彩鮮豔的畫作中,我們可以充分體會到當時伊特魯裡亞人的自信,他們不僅善於繪畫,還善舞,而且已經熟練地掌握了包括裡拉琴、豎笛等在內的多種樂器。從出土的各式各樣酒器中,也可知道他們是一個喜歡飲酒的民族,他們甚至發明了將酒深埋在地下,以保持其涼爽口感的方法。

這面壁畫中的三個年輕人有著烏黑濃密的頭髮和健壯的身軀,他們在春日的陽光中,一邊吹奏音樂,一邊舞蹈,畫面最左邊的一位顯然是這隻隊伍中的引導者,他右手舉著一隻黑色酒杯,左手向上,似乎在提醒人們保持對天上神靈的敬畏。

人們還在一件赤陶的石棺上,發現了這一對夫妻的塑像。他們生前熱愛生活、享受自由,也希望自己死後能夠繼續這樣,這個表現他們一同躺在床上用餐、飲酒的場景,便是他們享受生活的最好例證。

約公元前520年 赤陶塑像,出土於義大利Cerveteri

上圖的局部

在墓葬建築以外,伊特魯裡亞人還善於開發水利,發展農業,掌握了高超的冶金技術,他們製作的金銀首飾、銅鏡及日常生活用具暢銷各地,並以此作為對腓尼基人、希臘人、埃及人進行貿易的重要商品,通過貿易交往,也影響了他們對藝術的審美品位。

貳 古羅馬的建築特色

雖然在公元前200年左右,伊特魯裡亞作為一種獨立的文化完全消融於古羅馬文明之中,但羅馬文化深受其影響,這種影響體現在多種方面,比如我們現在還常在鐘錶上看見的「羅馬數字」:Ⅰ、Ⅱ、Ⅲ、Ⅳ、Ⅴ、Ⅵ、Ⅶ、Ⅷ、Ⅸ、Ⅹ、Ⅺ——便是源自伊特魯裡亞人的發明。

在繪畫史、建築史和音樂史中,人們常使用的「古羅馬」這個概念,更主要是指羅馬帝國(公元前27~476年)時期,這一時期的羅馬,由屋大維吞併了埃及和希臘,創建了元首制,形成一個跨越歐、亞、非三大洲的大帝國。

「古羅馬」雖然在軍事和政治上徵服了希臘這樣的國家,但在文化藝術方面卻完全繼承了希臘的傳統。羅馬人將大量希臘的藝術品劫運到羅馬,同時還把許多受過良好教育的藝術家、工藝師、工匠等當奴隸和人質集中到羅馬,這就為繁榮羅馬文化提供了優越的條件。

同樣,羅馬人在寫實肖像繪畫、建築、城市規劃等方方面面也都繼承了伊特魯裡亞人的成就。

在第19篇文章中所介紹的龐貝古城,已經能夠讓我們體會到喜歡公眾生活的古羅馬人的城市氣魄——在龐貝那座人口只有2萬多的城市中,擁有一座可以容納整個城市人口的龐大競技場、一座可容納5000人的劇院、30家麵包烘房、100多家酒吧以及3座公共浴場和眾多的青樓。

伊特魯裡亞人為羅馬人貢獻最大的藝術遺產,恐要數建築方面的「拱券」技術,這為羅馬所修建的一些龐大建築提供了基礎保障。

如果回過頭再看看古埃及和古希臘人的建築,他們多採用的是梁柱結構,即用豎直的石柱承託水平的石樑。這種建築物內所形成矩形的開間,受制於石材的長短,其建築橫梁的跨度很難超過4米,因此希臘的建築師更多的關心建築物外部的精雕細琢,為我們呈現出像雕塑作品一樣的完美視覺表現。

位於義大利南部、建築於公元前530年的希拉女神廟(Temple of Hera)

所謂拱券(音 xuàn),分別是兩種建築術語的合稱。「券」是指利用塊狀材料(比如石頭、磚塊、土坯)之間的側壓力建成跨空的承重結構,這種砌築方法被稱「發券」;

「拱」則是指多道券並列或縱聯的構築物,它也分為筒拱、十字拱和穹窿(拱殼)等。可以大致理解為:券解決了建築物線上的問題,而拱解決了建築物面上的問題。

到了古羅馬時,因為混凝土的發明,為這種技術增加了另一種利器。羅馬混凝土(Roman concrete)與現代建築所用的水泥有所區別,它主要採用了火山灰與石灰石混合,形成一種高質量的建築材料。

正是因為掌握了拱券技術和混凝土這兩項基礎技術,羅馬人的建築解決了內部空間的跨度問題。最終形成了與古埃及人和希臘人迥異的建築觀念:即羅馬建築的「空間」觀念。

羅馬時期修建的凱旋門、鬥獸場,都廣泛採用了連續券、券柱式各種結構,他們還發明出半圓拱、平底拱、筒拱、交叉拱、穹頂等各種拱形結構。比如位於羅馬的鬥獸場,就有240個券洞。

羅馬鬥獸場外觀

這座標誌性的建築也被譯作科洛西姆競技場(義大利語:Colosseo、英語:Colosseum),它位於羅馬市中心威尼斯廣場南面。建造於公元72-80年之間。

鬥獸場佔地面積約2萬平方米,長軸長約為188米,短軸長約為156米,圓周長約527米,圍牆高約57米,據稱這座龐大的建築可以容納近九萬的觀眾。

酷愛戲劇的古希臘人也喜歡修建劇場,但他們的劇場大多依山而建,呈半圓形。從以下這座位於雅典衛城的戴奧尼索斯劇場遺址,我們便能看出這一點,而掌握了拱券技術的羅馬人則可以將兩個半圓形劇場對接起來,形成圓形劇場。

約公元前600年到5000年修建的戴奧尼索斯劇場遺址,雅典衛城

羅馬鬥獸場外觀

羅馬鬥獸場俯瞰圖

羅馬鬥獸場有三層拱廊,看臺位於用三層混凝土製的筒形拱上,每層80個拱,形成三圈不同高度的環形券廊(即拱券支撐起來的走廊)。其中三層的柱子採用了古希臘的三種標準柱式,從地面開始分別為多利安式樣,愛奧尼亞式樣和科林斯式樣。

在其建築成熟期,接近20米左右跨度的拱券建築物十分普遍。羅馬城先後修建了11條大型輸水道,這類羅馬水道(Roman Aqueducts) 大部分為磚石結構。水道下層為拱式幹砌石架渡槽,有些輸水槽還有上下重疊的兩三層渠道,輸水道除常規渠道外,許多地方還採用了虹吸管、隧洞和連拱支撐的石質渡槽。

位於西班牙塞戈維亞的古羅馬引水槽,建築時間為公元前50年至公元1世紀

19世紀英國畫家透納的風景畫作品

透納畫作中古羅馬風格建築

這些水道將儲存在城市周圍200多個水庫和池塘中的水輸送至城內,以滿足城市用水需要。除供給必要的生活用水外,還要為公共浴室和公共噴泉供水。據說鬥獸場中的表演區也可以通過這種方式輸入水,據說在248年為慶祝羅馬建成1000年時,就在鬥獸場的表演區形成了一個湖,用以表演海戰的壯觀場面。

我們回顧下上一篇文章中介紹過英國畫家透納那幅風景畫作,便能夠看到他描繪了古羅馬一處遺蹟,橫跨兩山之間的運水槽工程,與前景中那群教士們相比,這種建築的宏偉多麼令人震撼。

在眾多的羅馬建築中,其中最為經典的應是羅馬的萬神殿(Pantheon),我在本文開始所採用的西班牙畫家達利的畫作《拉斐爾風格的頭爆炸》中,達利就運用他的多重影像方式,在拉斐爾聖母頭部形象中,幻化出這座羅馬建築穹頂。

達利《拉斐爾風格的頭爆炸》局部

達利在現代背景下對傳統的神聖、規整、秩序進行反思。達利利用這些碎片式的形象,完成了他對科學、神性、美學的綜合意象,折射出普遍焦慮的現代社會特徵,讓人們在凝視他所創作的畫面時,思想也不斷碰撞和自我反省。

羅馬萬神殿(pantheon)最初的建造時間比鬥獸場還要早半個世紀。始建於公元前27-25年,由屋大維的女婿阿格裡帕建造,用以供奉奧林匹亞山上諸神,但這座建築物在公元80年因為一場大火被毀,僅剩下一長方形柱廊,有16根12.5米高的石柱,這一部分成為後來重建後的萬神殿門廊。

到了公元120年,哈德良皇帝開始耗時四年重建了這座神廟。若是從外部看,萬神殿並不起眼,但他是目前古羅馬時期存世的唯一一例穹頂式建築。

羅馬萬神殿的外觀看上去並不起眼

進入其中便能感受到它的壯觀:一個跨度為43.4米的由混凝土澆築的半圓形巨大穹頂,穹頂的頂部厚1.5米,為了支撐其重量,其基礎部分的牆體都非常厚,最寬處達到了6米。為了減輕穹頂重量,其內壁被雕鑿為凹陷的方格。

羅馬萬神殿內部穹頂

陽光從穹頂頂部攝入產生無窮的變幻,讓這個空間顯得神秘莫測

萬神殿內的七座壁龕,分別供奉戰神和朱利奧·凱撒等神明和英雄,其內側面的小堂,也是日後文藝復興時期畫家拉斐爾的長眠之地。

除了將古希臘的藝術作品大量運送到羅馬之外,古羅馬人也繼承了古希臘的美學思想。

以下我們將了解下古羅馬作家朗吉努斯提出的「崇高」這一概念,以及它如何影響了日後的西方藝術世界。

————————————————

相關焦點

  • 建築風情:古羅馬文明的象徵,羅馬鬥獸場
    羅馬鬥獸場名列在中古世界七大奇蹟及世界新七大奇蹟中。可以說,古羅馬鬥獸場是義大利的一個代表符號,不管是烈日炎炎還是秋風瑟瑟,甚至是下雨下雪,都會有很多遊客來這裡觀賞。這座古羅馬時期最大的圓形角鬥場,建於公元72年-82年間,現僅存遺蹟位於羅馬市中心,採用卵形的圓形劇場形式設計建造而成,使用材料包括洞石、凝灰巖及磚飾面的混凝土。
  • 外觀宏偉,氣勢磅礴,義大利古羅馬鬥獸場在歷史的長河中等你
    古羅馬鬥獸場是古代的羅馬帝王主持修建的。我們看到它的壯觀、宏偉,就可以知道當年消耗了很多時間,很多人力物力才修築起來。事實上也是如此,當年修築這一鬥獸場就用了整整8年的時間,以至於為了慶祝它的建成,帝王持續100天來舉行慶祝儀式。
  • 古羅馬鬥獸場:古羅馬文明的象徵
    鬥獸場建於公元72至82年間,是古羅馬文明的象徵,這座龐大的建築可以容納近九萬人數的觀眾,是古羅馬帝國專供奴隸主、貴族和自由民觀看鬥獸或奴隸角鬥的地方。當時的奴隸角鬥非常殘忍,當然也有專門為了賺錢而前往的專業角鬥士,時至今日,這種角鬥士已經成為世襲職業,只有他們才能夠在競技場裡表演,而且與他們合影也需要支付一定的費用!
  • 中外歷史通覽:古羅馬建築與雕刻,羅馬大鬥獸場,泰特斯凱旋門
    古羅馬建築的一個特點,就是建築物帶有穹頂。這一方面得自古代伊特拉斯坎人的拱洞建築的啟示,一方面也是因為古羅馬人有一種全新的建築材料,即用火山灰加砂石和水拌成的「混凝土」。古羅馬建築的龐大穹頂,就是用這種「混凝土」灌進模子而建成的。古羅馬建築與古希臘建築一樣,也以神廟為中心。古希臘神廟幾乎都呈長方形,而古羅馬神廟則長方形和圓形都有。
  • 古羅馬城市之古羅馬大鬥獸場
    古羅馬共和時期(公元前509-前30年)的城市建築,是在羅馬統義大利以後興盛和發展起來的。早在公元前3世紀,羅馬人率先把天然混凝土用在建築上,在羅馬帝國期間,羅馬城市建築如萬神廟、大鬥獸場等建築,天然混凝土大顯身手。
  • 古羅馬鬥獸場:殘缺而雄偉的古羅馬競技場會讓你仿若隔世
    象徵古羅馬帝國的鬥獸場,雖然現在的鬥獸場只剩下了一些殘垣斷壁,但它卻是古羅馬歷史的象徵。在鬥獸場的內部復原圖上,可以看出這個工程的浩大和壯觀。但今天人們所能見到的已無完整看臺的形象,只是原來支撐看臺的隔牆儘管破敗不堪,但甚高、甚大、甚巧,仍讓人為往日的輝煌嘖嘖稱奇。
  • 著名建築遺產之歐洲——義大利古羅馬鬥獸場
    義大利古羅馬鬥獸場是古羅馬帝國專供奴隸主、貴族和自由民觀看鬥獸或奴隸角鬥的地方。【建築歷史】★鬥獸場由韋帕薌皇帝下令修建,是古羅馬當時為取悅凱旋的將領士兵和讚美偉大的古羅馬帝國而建造的,在其兒子圖密善在位期間建成,是古羅馬帝國標誌性的建築物之一。【名稱由來】★鬥獸場是古羅馬舉行人獸表演的地方,參加的角鬥士要與一隻野獸搏鬥直到一方死亡為止,也有人與人之間的搏鬥,所以叫做「鬥獸場」。
  • 走進了解羅馬鬥獸場
    它是大家公認的「世界八大名勝」之一,是現存的古羅馬建築工程中最宏偉的建築,也是古羅馬帝國國威的象徵。這座競技場的原名叫做「弗拉維圓形劇場」,但其實整個建築是個橢圓形。從外面看過去,整座建築物分為四層,外圍的三層由80個拱門支撐。
  • 古羅馬建築藝術賞析——壯麗輝煌的萬神廟與角鬥場
    古羅馬時期的社會觀念已向滿足世俗化和享樂主義方向發展,對軍事化和君權主義的推崇,使古羅馬建築藝術在繼承希臘古典傳統的基礎上更多地追求宏偉、壯麗的美學效果,以巨大的尺度和厚重的結構形態,在顯赫的氣氛中表現帝國的雄風。
  • 為何說古羅馬建築師才能出眾?從鬥獸場遮陽棚的精美設計可見端倪
    這是一支來自米塞龍的皇家海軍分遣隊,他們會長期駐紮在古羅馬城中,專門來負責操控遮陽棚。因此,專家們根據這些證據推測類似於巨大的船帆的遮陽棚,它會沿著圍在桅杆上的繩子向鬥獸場的中央鋪展。這樣鬥獸場頂部就出現了一個橢圓形的遮陽棚,而且當時遮陽棚的展開和閉合的操作的這些過程都是由那些專業的水兵們來負責的。
  • 世界文化史:古羅馬的建築藝術,發展了古希臘藝術的輝煌成就
    正是在這樣一種意識的左右下,古羅馬的建築不僅藉助更為先進的技術手段,發展了古希臘藝術的輝煌成就,而且也將古希臘建築藝術風格的和諧、完美、崇高的特點,在新的社會、文化背景下,從「神殿」轉入世俗,賦予這種風格以嶄新的美學趣味和相應的形式特點。古羅馬的建築理論家維特魯威,在其《建築十書》中曾經指出,建築的基本原則應當是須講求規例、配置、勻稱、均衡、合宜以及經濟。
  • 條條大路通羅馬,千瘡百孔的羅馬鬥獸場
    何時有鬥獸場,何時就有羅馬,當 鬥獸場倒塌之時,也是羅馬滅亡之日.提到義大利,一定不能少了羅馬,古羅馬帝國的歷史和文藝復興的歷史在我腦海裡翻滾,來到羅馬最重要的就是去看一看羅馬鬥獸場的千瘡百孔,被古代羅馬人的智慧所震撼,因為他集合了給排水,上下聯動怎麼運輸猛獸等開光裝置,是古羅馬人智慧的結晶。
  • 義大利首都羅馬之旅,古羅馬鬥獸場,氣勢恢宏的建築藝術!
    在羅馬有一個非常著名的地方,就算沒有來過的人肯定也都聽說過,那就是古羅馬鬥獸場,相信很多人都在影視中欣賞過它的宏偉與壯麗。但是小編親自來到這裡後,仍然被它的巨大和宏偉所震撼。當鬥獸場落成之後,古羅馬的統治者用5000頭猛獸和3000名奴隸,讓他們在鬥獸場裡決鬥,直到他們互相廝殺,同歸於盡。而這一切只為博得王公貴族一笑,不僅如此,這裡也是處決犯人的地方,被處決的犯人會被扔進鬥獸場裡面,用各種方法將其處死。而這一切的過程,都有成千上萬的觀眾圍觀,小編聽到這些讓人不寒而慄。
  • 歐洲的暴力美學,夫妻解決問題的途徑:鬥獸場決戰
    一、決鬥的「歷史」 古羅馬鬥獸場一直是這個古國的一個代表場地,我們提起古羅馬總能想到鬥獸場。而好鬥的性格讓古羅馬人遠不止「鬥獸」。「決鬥」就像鬥獸場的困獸,沒有理智地衝撞,不過是犧牲自己供人玩樂而已。
  • 古羅馬鬥獸場,貴族觀看鬥獸奴隸角鬥的地方,如今卻成了旅遊聖地
    現在我們看到的古羅馬鬥獸場可謂是面目全非,宏偉減半,一切全憑想像。羅馬市區,當圓形的龐然大物鬥獸場第一次出現在筆者的視野,筆者仿佛瞬間穿越到幾千年以前,瞬間置身於人群的嘶吼與吶喊之中,也仿佛瞬間感受到了一絲的殘酷與血腥。
  • 羅馬的地標性建築,古羅馬鬥獸場,來羅馬的遊客必來遊玩
    羅馬鬥獸場(義大利語:Colosseo、英語:Colosseum),原名弗拉維圓形劇場(Amphitheatrum Flavium),又譯為羅馬角鬥場、科洛西姆競技場。是古羅馬帝國專供奴隸主、貴族和自由民觀看鬥獸或奴隸角鬥的地方。整個鬥獸場最多可容納5萬人。競技場建成時 羅馬 人舉行了為期100天的慶祝活動,宰殺了11,000隻牲畜。
  • 羅馬鬥獸場:羅馬永恆的象徵,千年前的鬥獸場歷史!
    羅馬鬥獸場又譯作古羅馬鬥獸場、羅馬大角鬥場、羅馬圓形競技場、科洛西姆;原名弗萊文圓形劇場,競技場的名稱來源「Colossus」本來解作巨像,因為尼祿時期此處有一座他本人的巨像。是古羅馬時期最大的圓形角鬥場,是古羅馬帝國標誌性的建築物之一。
  • 萬神殿:偉大的設計理念,永恆的藝術瑰寶,崇高建築後的羅馬帝國
    萬神殿大門公元609年,這座古老的建築被改為了天主教堂,天主教的多具聖骸被存放於其中,並更名為聖瑪利亞教堂。這一個難得的契機使得萬神殿並沒有同其他的古羅馬建築一般被視為異教建築而剷除,之後的歲月裡,它才得以被完整地保留在更迭不休的歷史歲月中。
  • 寧夏一公園火爆,仿羅馬式的建築紛紛打卡,古羅馬的鬥獸場既視感
    覽山公園依山而建,順著長長的階梯爬到頂,感覺一秒切換到了歐洲,超大的半圓形羅馬柱拱門環繞,黃色的羅馬柱,看臺很大,像古羅馬的鬥獸場,在晴朗的好天氣下,在這裡照片拍出來一定很好看。雖然掛名是一個公園,但是實際上是仿造古羅馬鬥獸場當作原形,打造出來的一個足球場,在這裡還有露天劇場,因此在美學和實用的功能下,這裡十分的適合開演唱會,音樂節,進行一些娛樂活動的舉辦。
  • 古羅馬的象徵,世界八大奇蹟之一——羅馬鬥獸場!
    羅馬鬥獸場(Colosseum,亦譯作羅馬大角鬥場、羅馬競技場)位於羅馬市中心,原名弗萊文圓形劇場,建於公元72年-82年間,現僅存遺蹟,是古羅馬時期最大的圓形角鬥場。君士坦丁凱旋門集合了眾多不同時代的羅馬雕塑,平衡了眾多風格的雕塑風格,在靜態中展現了自己的恢宏氣質,據說當年拿破崙·波拿巴來到羅馬,見到了這座凱旋門,大為讚賞,將其作為建造法國巴黎凱旋門的藍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