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一馬上過去一周了,今年是雙十一的十周年,也是一部偉大的超級英雄電影的十周年——《黑暗騎士》
雖然今年的超級英雄電影《復仇者聯盟3》《毒液》等也很棒,但在我心目中,還是十年前這部《黑暗騎士》最經典,不為別的,只因為它擁有超級英雄電影史上最成功最完美的反派——小丑。
下面循例放一下百度百科影片介紹:
《黑暗騎士》(The Dark Knight)改編自DC漫畫公司的經典超級英雄漫畫《蝙蝠俠》,由克里斯多福·諾蘭執導。本片是所有蝙蝠俠電影中第一次沒有在片名使用「蝙蝠俠」的,是比前作更為黑暗與成熟的作品,以現實主義警匪片的手法包裝了一個極度寫實的超級英雄故事,成功地挖掘出角色的深層性格和故事蘊含的人性哲理,將漫畫電影提升到一個嶄新的層次,成為了影史上第一部跨入「10億美元俱樂部」的超級英雄電影。
為什麼說小丑是最成功的反派?他在《黑暗騎士》裡的特別之處是什麼?今天就來研究一下,看看一部電影裡反派角色的功能是什麼,並且解構為什麼小丑是《黑暗騎士》裡最完美的反派。
從羅伯特·麥基(Robert Mckee)的《故事》中引用一句話就是:「故事主人公和故事情節引人思考以及使人感動的程度完全地取決於與之對抗的力量」
所以反派必須是強大的,反派越強大,我們的英雄的鬥爭就越困難,鬥爭越困難,故事就越引人入勝。可明明《黑暗騎士》中的小丑沒有任何傳統的力量,如金錢,力量和地位等,他不像《復仇者聯盟3》裡的滅霸,打個響指,人類就消失一半,他甚至很清楚自己根本沒有真正的資源:
約翰·特魯比(John Truby)在他的書《故事的解剖學》裡解釋的很清楚是什麼造成了反派力量的強大:「創造一個反派......使他非常善於攻擊你的英雄的最大的弱點」
而小丑的強大正是來自於他能夠用各種聰明的手段直接攻擊蝙蝠俠最大的弱點。蝙蝠俠的大部分能力來自於他的超強的體力,小丑卻沒把他的肌肉看在眼裡。影片中當小丑抓住雷切爾(Rachel)和哈維·鄧特(Harvey Dent)時,蝙蝠俠用拳頭暴打小丑,小丑卻哈哈大笑說:「你沒有,什麼也沒有可以威脅我的,你全身的力量一無所用......」
小丑把蝙蝠俠的力量變成了一個弱點。他可以這樣不是因為在體力上比蝙蝠俠強大,而是因為他根本不怕死,他甚至希望蝙蝠俠這麼做,因為他知道蝙蝠俠的原則是他不會殺人。
在小丑殺的人越來越多,造成越來越大的騷亂時,影片也揭示了蝙蝠俠的道德準則也可能是他最大的弱點,因為真正能阻止小丑的唯一方法就是殺死他,而這是蝙蝠俠無法做到的。
小丑的計劃不僅僅是為了擊敗蝙蝠俠,而是向哥譚市揭露蝙蝠俠面具下的真面目,他通過向蝙蝠俠施加壓力,逼迫蝙蝠俠做出困難的選擇,根據羅伯特·麥基所說,人類在壓力之下做出的選擇揭示了人的真實性格——壓力越大,越深層次,人的性格的本質越真實。
因此,在每一個故事中,對抗的力量必須對主角施加越來越大的壓力,迫使他們做出越來越多的困難選擇,這些選擇揭示了他們的真實本質。
影片中小丑在電視新聞頻道裡向全哥譚宣布:想要哥譚市恢復正常秩序,蝙蝠俠必須脫掉面具並自首,否則每天都將有人死亡。
一開始蝙蝠俠拒絕屈服於小丑這種恐怖主義的要求,只是想要阻止他的殺人計劃,但是小丑總是比蝙蝠俠領先一步。
隨著人們不斷死亡,蝙蝠俠的壓力越來越大,直到壓力太大,他在蝙蝠俠面具底下的本性被揭露,最明顯的是當小丑迫使他在Rachel和Harvey Dent之間做出選擇時,通過選擇Rachel,蝙蝠俠揭示了他也有不願意為了哥譚市的利益而犧牲的東西。然而蝙蝠俠最終去的地方關的不是Rachel而是Harvey Dent,他還是被小丑耍了一番。
在整部影片中,小丑迫使蝙蝠俠進入選擇狀態,揭示了在壓力之下他最在乎的到底是誰和是什麼。蝙蝠俠被迫面對他最真實的自我。
表現小丑這個角色的另一個因素是他的動機,如果我們希望觀眾同情反派,那麼讓他擁有一個堅實的動機是最好的方法。
小丑的動機不像其他99%的反派一樣,追求至高無上的力量或者金錢,他是一個虛無主義者,這意味著他沒有任何道德原則和信仰,也不關心任何人類的生命,包括他的幫手,甚至還包括他自己,這就是為什麼當蝙蝠俠在電影準備結束的時候把他從高處扔下去的時候,他會開始瘋狂地大笑。
小丑的最終目標是永遠都不是摧毀哥譚市或者像滅霸一樣消滅一半人口,而是為了向全世界證明其實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和他一樣的黑暗,他們並沒有那麼的不同,而蝙蝠俠的理念恰恰相反,他認為犯罪分子可以被救贖,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有去做好事的潛力。
讓我們回到John Truby的《故事解剖學》:「只有爭奪同一目標,英雄和反派才能被迫直面衝突,並在整個故事中一次又一次地面對面鬥爭。」
小丑和蝙蝠俠他們兩個都有各自對哥譚市的願景。蝙蝠俠正在為一個充滿希望的,沒有犯罪的高譚市作鬥爭,他是為了法律和秩序,而小丑在影片裡有句臺詞是「打亂既定的秩序,一切都將變得混亂」
蝙蝠俠對小丑,法律和秩序對陣混亂。在他們最後的打鬥場景中,小丑甚至還有一句臺詞,說明了他其實一直很清楚他們之間的鬥爭是什麼:
他們都在爭奪哥譚的靈魂,而只有其中一個能夠獲勝。
在結局中,唯一有生命危險是輪渡上的幾百人,如果小丑的計劃是摧毀整個世界,或者像滅霸一樣,想要消滅人類一半的人口,我們作為觀眾會知道肯定沒有那麼簡單,因為很有可能會有續集。
而蝙蝠俠和小丑並不是在競爭全人類的生死存亡,他們正在爭奪哥譚的靈魂,這場賭注是私人的。
當小丑把Harvey Dent變成兩面人時,他布下了一個蝙蝠俠不可能獲勝的局:
如果蝙蝠俠和戈登決定向世人透露哈維成為兩面派,他殺了無辜的人,然後哥譚市政府的名聲將永遠敗壞,小丑會贏;
如果他們決定掩蓋哈維的暴行並維持他作為哥譚的光明騎士的聲譽,這也正是最後他們的選擇,小丑也會贏。
因為整個司法系統,數百萬群眾,現在將他們的信仰置於一個巨大的謊言中,無論結局是哪一種,小丑都會笑到最後。
在整個劇本中,蝙蝠俠的管家阿爾弗雷德暗示了蝙蝠俠他需要學習的人生道理:「有些人不是在尋找像金錢一樣合乎邏輯的東西,他們不能被威脅或談判,有些人只想看到世界毀滅。」
一開始蝙蝠俠認為犯罪分子只是追求金錢,而且一切都有規律邏輯可循,但通過小丑他知道了他的優勢可以成為弱點,因此學會了不可輕敵,因為小丑,蝙蝠俠變得更加明智了。
在對手的壓力下,蝙蝠俠知道單憑他個人的力量確實有所限制,但有了合適的盟友,他們可以一起迎接任何挑戰,因為小丑,蝙蝠俠變得更加堅定了。
在影片後面蝙蝠俠對戈登說:「你要麼以一個英雄的身份死去,要麼你活得足夠長,看你自己成了惡棍。我可以成為殺了這些人的兇手,因為我不是英雄。哥譚市想要我成為什麼,我就成為什麼。」
因為小丑,蝙蝠俠成了黑暗騎士。
《黑暗騎士》的小丑是一個很偉大的反派,不僅僅因為他瘋狂的笑聲和不可預測的行為,而更是因為他對故事和主角有深刻而具體的影響。小丑是黑暗騎士的完美對手。
小丑的飾演者希斯萊傑在影片正式開機前,為了更好地融於角色,他把自己關在酒店房間裡一個月,完全與世隔絕,他這麼做是為了感受小丑的內心世界,幫助他進入一個精神病人的心理。
在《黑暗騎士》的片場,希斯萊傑一直在寫一本小丑的日記,裡面有很多瘋狂的黑暗的話語,展示了一個瘋子的內心獨白。
除此之外,很多影片中小丑的場景,都是希斯萊傑即興表演的,比如最有名的炸醫院那一幕。
很可惜的是,在影片結束拍攝幾個月後,希斯萊傑被發現過量服用處方藥物死亡,很多人說是因為他太入戲了,才會患上了嚴重的抑鬱症,無法正常生活和休息,他的離去使我們又失去了一個偉大的演員。
希斯萊傑因飾演小丑一角獲得了第8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配角,這讓他成為了史上第一個因為飾演反派角色而獲得奧斯卡金像獎的演員,也是第一個和目前為止唯一一個獲奧斯卡的超級英雄電影角色,令人痛心的是,他也是第一個(頒獎時)已故的奧斯卡獲獎者。
你同意小丑是最成功的反派嗎?
你心目中最完美的反派角色是誰呢?
歡迎留言討論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