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戰役中,杜聿明戰敗成為俘虜,為何死後還能葬入八寶山?

2020-12-08 騰訊網

1981年,曾經的國軍名將,解放戰爭中戰敗被俘的杜聿明因病去世,被葬入了八寶山。八寶山革命公墓葬的大部分都是我們的黨軍政領導人,以及有名的愛國人士、科學家等,為什麼這位曾經的戰俘也能被葬入八寶山呢?

其實,這與他抗戰時期的功勞分不開的,作為一位抗日功臣,恢復自由身份後的杜聿明,自然也需要得到公正的評價與肯定。

杜聿明是陝西人,父親是老同盟會員,受到父親的影響,再加上性格使然,杜聿明在中學畢業後投筆從戎,成了黃埔軍校第一期的學員。在討伐陳炯明的戰鬥中,杜聿明開始展現自己的軍事才華。

抗戰開始時,杜聿明被任命為國民黨第一個裝甲兵團的第一任團長,這也是杜聿明起家的部隊,在1938年擴編為第200師,後來又擴編為第21軍,最後改番號為第五軍。

杜聿明善於練兵,又不畏苦戰,在1939年崑崙關戰役中,杜聿明憑著實力打了一場攻堅戰,重創了日軍中有著「鋼軍「這一稱號的第五師團,而這場勝利,對當時的中國意義重大。

1939年11月,桂南會戰爆發,前線總指揮白崇禧把日軍重要的進攻方向放在了柳州,沒想日軍在欽州灣登陸後直奔南寧而去,因為準備不足,南寧淪陷,接著就佔領了崑崙關。

南寧的戰略位置非常重要,日軍佔領這裡直接切斷了西南的國際交通線,還威脅到了重慶,因此白崇禧在12月15日發動了對崑崙關的反攻,杜聿明的第五軍擔任的是其中的主攻任務。

杜聿明部署得當,他讓鄭洞國帶著第一師和坦克部隊發起進攻,讓戴安瀾帶隊去攔截日軍的增援,結果在這一戰中,第五軍還真的壓制住了日軍的炮兵陣地,只用一天時間就收復了崑崙關主陣地,而日軍的增援也被國軍包抄,到了12月31日,大部分敵軍都被殲滅,崑崙關被收復。

這一戰的勝利並不只在這場戰鬥本身,而是因為這次崑崙關戰役的勝利,是中國軍隊在攻堅戰中第一次重創了日軍,其日軍王牌第五師團下轄的第十二旅團,軍官死亡率達到85%以上,全旅上下一共死了4000多人,這對中國軍民的士氣無疑是一個極大的提升和鼓舞。

當時杜聿明所帶領的兵力與裝備,並不比日本強多少,這也證明了杜聿明的軍事指揮能力,杜聿明因此名聲大噪,此後參加了幾乎所有的國民黨方面的大型會戰。

後來杜聿明又被派去緬甸作戰,在緬北戰爭中,杜聿明患了重病,只能被人抬著行軍。就這樣,他還指揮軍隊獲得了多次勝利,在抗日戰場上,杜聿明的貢獻是不可否認的。

也正是因為杜聿明太能打了,到了解放戰爭時期才被蔣介石當成了救火隊長,哪裡情勢吃緊就被派去哪裡。

最後一次,被派去淮海戰場,結果兵敗被俘。當時杜聿明身上有病,可是他還是在冰天雪地中堅持到了最後一刻,這種精神還是很讓人敬佩的。杜聿明在被特赦後,也一直在為兩岸和平統一奔走,再加上他以前的功勞,他被埋進八寶山也是理所當然了。

相關焦點

  • 白崇禧為什麼拒絕指揮淮海戰役?杜聿明:一到徐州就感覺要完蛋
    林彪對白崇禧的評價並不誇張,因為他在四平會戰、青樹坪戰役中兩次敗於白崇禧之手,因此對這個對手既尊重又忌憚,在林彪看來,如果白崇禧真的去指揮淮海戰役,勝負真不可知。 不過,白崇禧正是因為聰明,所以沒有趟這趟渾水。
  • 解放戰爭:淮海戰役國軍佔兵力優勢為何慘敗?被俘後杜聿明這樣說
    淮海戰役毫無疑問是解放戰爭最大規模的戰役,國共雙方參戰兵力達到了140多萬人,在以徐州為中心、沿隴海鐵路一線的廣大區域內,華東和中原兩大野戰軍圍殲國民黨五個大規模兵團,以少勝多,譜寫了戰爭史上的傳奇,據戰後統計,這次規模空前的戰役國民黨投入兵力80萬,解放軍投入兵力60萬,20萬的兵力差距,戰役卻以國民黨慘敗、華東和華中地區全線解放結束
  • 淮海戰役奇聞:國軍「狗咬狗」打了一夜,杜聿明多年後才找到原因
    杜聿明是蔣介石的「救火隊長」,淮海戰役時期,他被老蔣從東北調到徐州「救火」,出任了劉峙的副手,實際指揮部隊作戰。在到達淮海前線之時,杜聿明就覺得戰役最終的結果「兇多吉少」,不持樂觀的態度。在後來的戰鬥中,國民黨軍果然全線潰敗,杜聿明自己也當了解放軍的俘虜。
  • 淮海戰役,我軍俘虜一個「老夥夫」,揭開身份後:徐州剿匪副司令
    而最能代表國民黨呈現潰退的戰役肯定當屬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了,這三大戰役那絕對是從最根本上消滅了國軍的主力部隊,而解放軍橫渡長江無疑更是宣布了國民黨政府徹底的覆滅。而本文中我們就來重點說說發生在淮海戰役中的一件趣事,當時我們解放軍俘虜了一批國軍人員,這些人員當中有一個人自稱是國民黨軍需官的中年人,單單從外形來看確實像個一般的老夥夫,但是在和其交談的時候,卻能感受到此人的不一般,很明顯其有一股和常人不同的氣勢,為此我軍斷定此人絕非是什麼國民黨軍需官,很可能是一個重量級的國軍高官。
  • 淮海戰役;國軍三個精銳兵團,哪一個兵團,在此戰中表現最出色
    雖然淮海戰役最終以國軍失敗而結束,但是蔣介石在淮海戰役中投入的三個精銳兵團,都取得了一定的戰績,也讓華東野戰軍,中原野戰軍損失很大。那麼,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淮海戰役中國軍三個精銳兵團,哪一個兵團,在此戰中表現最出色。
  • 淮海戰役還未打響,國軍作戰計劃就被洩露,杜聿明有苦無處說
    淮海戰役是三大戰役中影響最為深遠的一場戰役,在這場戰鬥中國軍的損失達到了55萬人,很多國軍的高級將領都在這場戰鬥中被俘或者起義,成為了解放軍的一員,其實在淮海戰役還未打響之前,國軍預定的作戰計劃還沒下達到軍一級的單位,就已經到了解放軍的指揮所,為淮海戰役的成功打下了堅實的伏筆。
  • 為何說三大戰役中淮海戰役最難打?不妨看看戰役結果和參戰將領
    淮海戰役的勝利離不開廣大的人民群眾 我們在歷史書上可以看到人民群眾用獨輪車向前線運物資的場景,可見淮海戰役獲勝離不開人民群眾的支持,淮海戰役難打程度位於三大戰役之冠,當時廣大軍民萬眾一心,為了全中國的解放事業不計犧牲前赴後繼。
  • 淮海戰役國民黨為啥失敗,杜聿明道出真因,蔣介石只會搞人事
    淮海戰役是我黨與國民黨精銳的大決戰。在這場大決戰中,國民黨軍事支柱第五軍和第十八軍全部被圍殲。加上早就領盒飯的74軍以及東北被消滅的新一軍和新六軍,國民黨精銳部隊幾乎全部被消滅。那麼,這場大決戰蔣介石什麼態度呢?杜聿明說了一句真話,國民黨高層指揮混亂,朝令夕改,而且情報基本失靈是失敗的關鍵。
  • 黃百韜在淮海戰役戰死後,他手下有五個軍,各自的軍長結局如何?
    在解放戰爭中,蔣介石的悍將其實並不多,大多數在抗日戰爭中打得比較好的高級將領遇到粟裕等人後更是節節敗退,如薛嶽,杜聿明等人,表現得並不如預期的那麼好。倒是有幾個不起眼的兵團級別的將領,他們的表現倒是挺不錯的,其中就包括黃百韜。
  • 淮海戰役中的國軍第五軍,只有一個師戰鬥到了最後
    《亮劍》中楚雲飛和李雲龍的最後對決是在淮海戰役中,當時楚雲飛在國軍第五軍編制序列中,而李雲飛的番號是華野二師
  • 抗戰打滿全場的國軍虎將,獲得美國頒發的勳章,死後葬入八寶山
    淞 滬會戰中,我國軍隊死死地拖住日軍三個月。王耀武在淞滬會戰中表現十分英勇。 南京突圍後王耀武又馬不停蹄的帶兵輾轉參與了中日蘭封會戰,在這次的戰役中,王耀武一雪南京的仇恨,日軍第二師團被王耀武帶領的軍隊重創。此後, 在萬家嶺戰役中王耀武使得日軍傷亡超過四千人,取得萬家嶺大捷。
  • 衛立煌小傳:讓日軍「玉碎」的五虎上將,葬入八寶山的頭等戰犯
    (萬象歷史特約作者:子湫)衛立煌小傳:讓日軍「玉碎」的五虎上將,葬入八寶山的頭等戰犯1897年2月16日,衛立煌出生在安徽合肥的衛楊村。1905年(8歲),父親病逝,他投奔在和縣任職的大哥,維持生計。在一次夜戰中,隊伍被衝散,衛立煌挺身而出,集合殘部襲擊敵人指揮部,最終反敗為勝。戰後,衛立煌被晉升為連長,不久又升任營長、團長。1926年(29歲),北伐開始,衛立煌的第一軍第9團先被編入總預備隊留守廣東,後進入福建作戰,升任14師師長。1927年,南京政府成立,衛立煌的14師參與龍潭戰役,擊退孫傳芳的反撲,立下大功。
  • 淮海戰役杜聿明率部撤離徐州,因何事抱怨蔣介石:老頭子錢就是命
    淮海戰役是解放戰爭中國民黨與共產黨打的三大戰役之一,此戰的勝利奠定了全國解放的基礎。杜聿明是此戰國民黨軍的實際指揮者,他在率30萬大軍撤離徐州時,因一事抱怨蔣介石:「老頭子錢就是命。」淮海戰役自1948年11月6日打響,在第一個階段,國民黨軍隊就吃了大虧,至1948年11月22日,華東野戰軍將國民黨軍黃百韜的第7兵團共10萬人全部殲滅,第7兵團司令官黃百韜在戰場上陣亡。從華中增援向宿縣進軍的黃維第12兵團,被中原野戰軍7個縱隊包圍於宿縣西南的雙堆集。
  • 三大戰役,為何淮海戰役最難打?看看參戰的國軍將領都有誰就懂了
    三大戰役中,哪場戰役最難打呢?個人認為非淮海戰役莫屬。遼瀋戰役和平津戰役中,我軍都在兵力上佔據優勢。遼瀋戰役是70萬對55萬,平津戰役是100萬對52萬,淮海戰役則是60萬對80萬,解放軍比國軍整整少了20萬!為了打好這場戰略大決戰,老蔣把自己的嫡系精銳都投入到了淮海戰場,同時除了桂系之外,國軍名將悉數上陣。
  • 淮海戰役中,邱清泉執意去救45師,最終的結局如何?
    1949年1月10日,邱清泉命喪淮海戰役戰場。關於邱清泉的死因,歷來有兩種說法:一種說邱清泉是被擊斃的;另一種說邱清泉是「殺身成仁」。不過,不管哪種方式,結果都是一樣的,那就是邱清泉在淮海戰役中戰死沙場。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 三大戰役哪個最難打?淮海屬第一,看看參戰將領都是誰
    對於這三大戰役, 國民黨對淮海戰役投入大量的兵力及武裝設備,解放軍在這場戰役中也是傷亡慘重,正因為這樣激烈又複雜,這次淮海戰役稱得上是最難進行的一場戰略性攻堅戰。 在三大戰役中,我方的士兵一直保持著高昂的鬥志,其中淮海戰役是最為艱難的一場戰役,儘管我軍在兵力上一直處於劣勢地位,國軍雖然在軍事部署上比我軍多了二十萬兵力,但是我軍還是成為了這場戰爭的勝利者,正是有了這些艱難險阻我們才更加能體會到擁有一批出眾的領導者和一批敢於直面危險的解放軍是多麼重要,訴說著中國人民對於解放和獨立的深深渴望,同時也表明了共產黨是一個真正在為老百姓做事實的政權,所以才能得到所有人的支持
  • 都以為這個人死後會葬入「八寶山」,但是他死後卻葬在了山溝溝裡
    然而,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郭沫若先生依舊能夠「披荊斬棘」,殺出一條「血路」,卓然成家。可見,其本人的學問非常深厚,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大師,更是繼魯迅之後公認的文化領袖。 從課本下方的密密麻麻的注釋中,我們就已經初步認識到了郭先生深厚學養。他不但是個文學家,而且還是一個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新詩的奠基人之一。 而且,郭沫若先生雖然推崇新詩,但是,他的古詩寫的也非常不錯。他當年和很多文壇巨匠都有詩詞往來,主席還和他有過和詩呢。
  • 此開國中將真牛,當過5大軍區司令,2大兵種首長,死後拒入八寶山
    不過在將軍病危時,他卻拒絕葬入八寶山,而是選擇與在塔山阻擊戰中犧牲的戰友一起。那麼這位將軍是誰?他的生平如何呢?下面咱們就一起來回顧下。解放戰爭時期,歷任東北人民自治軍第2縱隊司令員,東北民主聯軍第4縱隊司令員,遼東軍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東北野戰軍第4縱隊司令員、第4縱隊司令員兼北平警備司令部副司令員、第四野戰軍第41軍軍長,參加了淮海戰役、遼瀋戰役、平津、渡江、衡寶、廣西等戰役。
  • 溥儀一生身不由己,死後骨灰埋在八寶山,為何後來卻強制遷出?
    他從很小就被慈禧抱入宮中,被迫離開母親。慈禧死後,他登基為帝,但僅僅三年便在革命軍的脅迫下退位。為了和平考量,革命軍也並未像歷朝歷代一樣,將前朝殺絕,在這一點上,溥儀是幸運的。此後他不僅可以住在紫禁城,擁有著自己的小朝廷,每年還能得到革命軍龐大白銀的補助。
  • 千萬人廝殺的淮海戰役,為什麼是中國命運的轉折點?
    毛澤東感覺可以,便給粟裕回電:「我們認為舉行淮海戰役,甚為必要。」但是粟裕必須殲滅黃百韜兵團。「小淮海戰役」正式登場。這次戰役的野心其實不大,無非是奪取蘇北地區,把蘇北和山東解放區連起來,為下一次戰役做準備。以後走向何處,他們也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