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把聊齋裡的鬼,寫成了現代的人

2020-12-22 騰訊網

《聊齋》電視劇

上世紀80年代末,電視屏幕上有一部嚇唬小孩的大殺器《聊齋》,那詭異的燈光和瘮人的音樂一起,孩子就只敢從手指縫裡偷瞄一眼,看看又飄來什么女鬼。

長大一些,我看的第一部「傳統經典」,不是四大名著,而是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儘管對文言文半懂不懂,可那些「鬼」的故事,似乎比人的故事要有趣得多,也直接得多。有時候,如果蓋住「鬼」的身份識別,就是一幕幕人間百態。

很榮幸,很多大家也是這麼認為的,比如汪曾祺,還寫下了這本《聊齋新義》。他說,自己想做一點實驗,改寫聊齋故事,使它具有現代意識。而石能擇主,人即是花,這種思想本來就是相當現代的,蒲松齡在那個時代就有這樣的思想,令人驚訝。

新生事物層出不窮,汪曾祺選了另外一條路——把舊的創造出來了。汪曾祺動筆,不是大刀闊斧地改,但給故事埋下了突出一條岔路般的未盡之意。

《促織》的結局原本是大團圓式的,變成蛐蛐的兒子復活了,他的父親也功名錢財雙收。但是,皆大歡喜的結局和之前一家人走投無路的故事情緒是矛盾的,也讓一個揭露黑暗的劇本在最後作了某種妥協。蒲松齡也許是化憤怒為慰安,汪曾祺卻毫不猶豫地把兒子「寫死」了——這本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悲劇。

《瑞雲》的原著結尾,在賀生的「幫助」下,瑞雲的臉又恢復了光潔。這個故事原本的主題是讚揚賀生的「不以媸妍易念」,這是道德意識,不是審美意識。歌德說過,愛一個人如果不愛她的缺點,不是真正的愛。在汪曾祺的改寫中,當瑞雲的臉晶瑩潔白,一如當年,賀生卻不像瑞雲一樣歡喜,反而若有所思。這樣一改,就是一個現代意味的愛情故事了。

據說有記者問過科學家霍金,這一生有什麼事情真正打動過你?霍金回答,「遙遠的相似性」。「故事新編」的方式其實並不新鮮,民國時期,魯迅寫過一本名字就叫《故事新編》的歷史小說集;林語堂也用英語改寫過《虯髯客傳》《鶯鶯傳》《南柯太守傳》等中國古代小說,最後文言文轉英文又轉白話文,匯集成一本《中國傳奇》。

魯迅

魯迅比較謙虛,1935年在給《故事新編》的序言中說,「並沒有將古人寫得更死,卻也許暫時還有存在的餘地的罷」。但魯迅改寫歷史小說,絕不是閒來無事的文人消遣。比如,大禹治水的《理水》一文,就是那個時代的「官場現形記」,其中關於「考察員」的描述,至今讀來仍覺眼熟。

林語堂的選擇標準則是,「所選各篇皆具有一般性,適合現代短篇小說之主旨……在於描寫人性,一針見血,或加深讀者對人生之了解,或喚起人類之惻隱心、愛、同情心」。林語堂的第一目標讀者是西方人,目的在於普及中國文化,所以在選定篇目之後,改的只是文風,故事主旨並無太多變化。

林語堂

汪曾祺的《聊齋新義》寫於上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與電視劇《聊齋》幾乎同期。他沒有憤世嫉俗,也沒有閒適格調,他想寫的,是人的現代意識,「中國的許多帶有魔幻色彩的故事,從六朝志怪到《聊齋》,都值得重新處理,從哲學的高度,從審美的視角」。

汪曾祺被稱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這個說法也許不嚴謹、不科學,但有據可考。上世紀80年代初,汪曾祺復出,以《受戒》《大淖記事》等作品震動文壇,在一個作品研討會上,幾個青年學者給他定了個位;後來慢慢地就成了定論,學者孫鬱2014年在三聯書店出過一本寫汪曾祺的書,書名就是《革命時代的士大夫》。

這裡不討論「士大夫」,但孫鬱說的有道理,「汪曾祺的文章還被不斷地閱讀,大概是還含著不滅的智慧與人性的溫度」。此前評價聊齋最普遍的觀點之一,是「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木三分」,這固然沒錯,但人性在其中是缺席的,汪曾祺要做的,是把聊齋裡的鬼,寫成現代的人。

汪曾祺

汪曾祺也是個有趣味的人,曾自嘲:「我事寫作,原因無他:從小到大,數學不佳。考入大學,成天泡茶,讀中文系,看書很雜。偶寫詩文,幸蒙刊發,百無一用,乃成作家。」他改了原著的一些篇名:把《郭安》改成《明白官》,但文中的官明明是個糊塗官;把《趙城虎》改成《老虎吃錯人》,但老虎比人更有人性。林語堂也改寫過《促織》,給文中的兒子起名「吉弟」,汪曾祺則起名「黑子」,還把篇名改成《蛐蛐》,風格十分統一。

《聊齋新義》只有13篇,當時有人催他多寫幾篇去出版,汪曾祺的回覆是——「為寫而寫,為錢而寫,質量肯定不會好,而且人也搞得太辛苦。」

這樣的作家,這樣的書,讀來不累,讀完能想很久。

《聊齋新義》

作者:汪曾祺

《聊齋新義》是汪曾祺對蒲松齡《聊齋志異》的改寫,共13篇。汪曾祺在改寫時,保留了古代筆記小說的敘事特點,削弱原著中傳奇性的情節,以他獨有的清新質樸的語言魅力及其一貫的小說創作風格,開「新筆記體小說」之先河,並將古本《聊齋》的故事和人物注入現代意識,融合傳統與現代的視界,從一個新的高度對原著中男女之間、人狐之間,甚至人與動物、死物之間的故事進行了顛覆、重構與提升,使其不再只是奇聞異事的記錄,堪稱難以超越的對蒲松齡原著的「故事新編」。

作者:蔣肖斌

來源 :中國青年報

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改寫《聊齋》,汪曾祺講出了什麼新故事
    上世紀80年代末,電視屏幕上有一部嚇唬小孩的大殺器《聊齋》,那詭異的燈光和瘮人的音樂一起,孩子就只敢從手指縫裡偷瞄一眼,看看又飄來什么女鬼。長大一些,我看的第一部「傳統經典」,不是四大名著,而是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儘管對文言文半懂不懂,可那些「鬼」的故事,似乎比人的故事要有趣得多,也直接得多。有時候,如果蓋住「鬼」的身份識別,就是一幕幕人間百態。
  • 這個《聊齋》居然沒有狐精鬼怪
    今明兩晚,他的舞臺劇新作《聊齋》將亮相重慶大劇院。主演請來了老朋友張艾嘉與王耀慶,要講的故事卻令人有些吃驚。昨天下午,林奕華接受重慶晨報記者採訪時透露,《聊齋》裡沒有鬼狐精怪,而是一個發生在現實社會中關於人的故事。「真愛就像鬼故事」林奕華算是重慶劇場的常客。《紅樓夢》《賈寶玉》等曾經名噪一時的林氏作品都在重慶大受歡迎。
  • 汪曾祺的「自畫像」
    生於「憂患」,汪曾祺後來的性格也許正是受到了地域影響,具備了高郵人特有的決絕和灑脫。汪曾祺的家庭是一個舊式的地主家庭,從祖父那裡,他接受了一些舊學的教育。父親在他眼中,則是他所知道的「一個最聰明的人」。汪曾祺的父親多才多藝,不但金石書畫皆通,而且還擅長各種樂器和體育項目。在汪曾祺的追憶文字中,父親對他的學業關心,但不強求,父子的關係平等。
  • 《聊齋志異》:突破封建的人鬼之戀,是蒲松齡用一生寫下的希冀
    《聊齋志異》其中,值得一提的是那些和傳統意識中的鬼形象大相逕庭的女鬼。據統計,《聊齋志異》中有80多篇中的主角為女鬼。不知道大家有無發現,蒲松齡筆下的鬼大都與民間傳說中的鬼不同,她們不僅沒有一絲兇殘恐怖,而且楚楚可憐,容貌姣好,平易近人,美麗多情,似乎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女性。例如香港經典電影《倩女幽魂》中的聶小倩,她的原型便是《聊齋志異》篇章中的女鬼。
  • 鬼故事與憨人——書評|《聊齋·嬰寧》
    《聊齋》之名,用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來形容,大概不算過分。但大多數人只看到《聊齋》獵奇的那一面,這是很可惜的。以今天的文學視角來看,這部大名鼎鼎的文言短篇小說集的確屬於類型文學,拿它和武俠、懸疑、科幻等相提並論並非空穴來風。
  • 400萬字的《汪曾祺全集》,本應還有一部「漢武帝」
    這樣,明年我大概還不能走動,將鑽進故紙堆裡。幾天後的9月16日在致高郵親人汪麗紋、金家渝、汪海珊信中談到這一消息時用同樣口氣說到這個「隨便」的想法:「我隨便和人民文學出版社的編輯說了說,不想他們認了真,已列入1985年的發稿計劃。」10月20日覆信宋志強略談寫作近況,告以「明年也許要試試寫一個歷史題材的長篇《漢武帝》。我還在劇院工作,小說寫成後,可改為戲,一舉兩得也。」
  • TVB也拍過《聊齋志異》,這幾個鬼故事,演繹經典《聊齋貳》
    香港的TVB拍出過很多風靡一時的經典電視劇,也曾拍過港版的《聊齋志異》,那就是TVB劇《聊齋貳》,這部劇一共有40集,包括幾個經典的鬼故事,道盡了人鬼狐妖仙的悲歡離合,反映了現實,每個故事寓意非常深刻,非常經典。
  • 汪曾祺:我的小說裡迴響著歸有光的餘韻
    汪曾祺的小說是散文化小說的代表。他一直認為短篇小說應該有一點散文詩的成分,堅信這兩種文體的「分界處只有一道籬笆,並無牆壁」。考察汪曾祺小說散文化傾向的成因,沈從文的影響自不必說,中國文學傳統特別是明代歸有光的影響很大。汪曾祺在其《小傳》裡明言:「中國的古代作家裡,我喜愛明代的歸有光。」
  • 聊齋:陸判給朱爾旦換心,又害怕又想看,人鬼相戀映射的是人心
    蒲松齡筆下的聊齋志異,人物形象鮮明生動,故事情節曲折離奇。通過人鬼相戀的故事去映射人心和社會,同時也去寄託有情人終成眷屬的願望!真是又害怕又想看啊。新聊齋志異同時演員陣容也是非常強大的。聊齋之陸判巧遇一秀才橫死家中,陸判趁機將秀才的一顆聰慧之換給了朱爾旦。聊齋之陸判朱爾旦換上靈巧之心後,不只擁有了智慧,更加滋生了惡念。朱爾旦在廟中解籤時,邂逅小曼,驚為天人,為之神魂顛倒。
  • 汪曾祺小說中的「外號」與「取外號」
    鄉下人對於取名字這一道是另具天才的」 (4)。鄉下人這一說法暗示著敘述者在城鄉對比的結構中讚賞鄉下人的取名天才,在其敘述中「二疙瘩」與其說是外號,毋寧說是貼切而土氣的名字而已。據《現代漢語詞典》可知,外號的釋義為:「人的本名以外,別人根據他的特徵給他另起的名字,大都含有親暱、憎惡或開玩笑的意味。」(5) 顯然,外號與立意美好的名字(本名)或別號(6)相差甚遠。
  • 《聊齋志異》中的「鬼」真實存在?終於有定論了,專家作出解釋!
    《聊齋志異》中的「鬼」真實存在?終於有定論了,專家作出解釋!《聊齋志異》作為我國古代一部專門寫鬼神精怪的書籍,它的存在並不只是在記錄妖魔鬼怪,而是通過鬼怪經歷的一些事情,來暗諷當時勞動人民的生活狀態。那麼《聊齋志異》中的鬼在現實生活中真的存在嗎?如果世界上真的存在鬼,那些鬼是否又和《聊齋志異》中的鬼一樣善良呢?如果沒有,那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奇異事件又該怎樣解釋呢?
  • 汪曾祺:夏天的昆蟲
    有時嫌它叫得太吵人了,在它的籠子上拍一下,它就大叫一聲:「呱!」——停止了。它什麼都吃。據說吃了辣椒更愛叫,我就挑頂辣的辣椒餵它。這東西是咬人的。有時捏住籠子,它會從竹篦的洞裡咬你的指頭肚子一口。另有一種秋叫蚰子,較晚出,體小,通體碧綠,叫聲清脆。秋叫蚰子養在牛角做的圓盤中,頂面有一塊玻璃。
  • 《聊齋志異》明明寫鬼,為何說其有人情味
    《聊齋志異》是清朝著名小說家蒲松齡的文言文短篇小說集,在這部小說裡,作者揮灑筆墨塑造了一個個讓人毛骨悚然的"鬼"形象,或可惜或可憐亦或是可悲,這些"鬼"總能讓人們看到現實生活中自己。與其說做些寫的是另一個世界的"鬼",倒不如說是寫現世的人。
  • 被忽略的汪曾祺的一生|百家故事
    他是一個甘願遊走在邊緣的人,卻難免被卷進漩渦之中,那一代人的命運可悲可嘆,才華被苦難洗滌,卻也被亂世耽誤了,直至60歲,汪曾祺才作為作家被世人看到。但他的文字裡,從不流露這些冷遇和苦難。《寧作我:汪曾祺文學自傳》的編者、研究汪曾祺多年的學者楊早說,他在寫回憶的時候,不太願意去哭天搶地,他就把這個東西寫得很美,很漂亮,很激情。但是如果你能夠了解和判斷,你知道他背後壓著的那些東西。
  • 汪曾祺《受戒》:鄉土風情中的文化「尋根」之旅
    《受戒》的故事是圍繞著庵趙莊裡的荸薺庵展開的,趙莊現在看來就是個小村莊,而荸薺庵就是個和尚廟,縱觀全文,整部小說就在我們心底勾勒出一幅煙火氣十足的鄉村風景圖。2)人與自然的貼近交融在某一時期,人們通常會把鄉村生活和自然情懷歸為一類,大抵是鄉村生活過於純粹,與莊稼果園為伴,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而在汪曾祺眼中,人與自然的和諧,是可以通過身軀直接到達的。
  • 汪曾祺,他筆下的蘇州味道絕了!
    《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陳曉卿曾說過,他心裡當得起美食家的現代文人,只有梁實秋、陸文夫和汪曾祺。汪曾祺筆下的蘇州味道汪曾祺是江蘇高郵人,這座古城和蘇州在歷史上還有一段奇妙的緣分。元末張士誠起義,就是在高郵擊潰了元軍稱王,隨後才遷都到蘇州的。
  • 汪曾祺:歲月濃淡總相宜,人生有味是清歡
    後來,這個同學還被拍進了電影《無問西東》裡。汪曾祺文章的背景大多是亂世,作為一個文人,他感興趣的,是亂世之中「慢」和「淡「的生活。無論風雲怎樣變幻,人的日常仍堅不可摧。哪怕炮火連天,吃總要吃,睡總要睡,該做的事,天打雷劈也得辦。這是他的生活哲學,無論時代和環境多麼糟糕,仍要保持樂觀從容生活。
  • 張艾嘉王耀慶久別重逢,在《聊齋》裡談談情跳跳舞
    這一次,他選擇了《聊齋志異》。 「『聊』這個字促成了改編,聊天是我的愛好,也有精神寄託的意思。『齋』是屋簷下的狹小空間,每個人立足的方寸之地。」導演林奕華說,「光在書名的頭兩個字上,已是現代人的生活寫照:手機生涯原是夢。」
  • 冥界世俗化:《聊齋志異》的鬼魂形象及其深層意蘊
    在古代文學創作中,從古代神話傳說到魏晉六朝志怪小說乃至唐宋傳奇,鬼故事都佔據十分重要的地位。藝術家作為生命個體,比平常人更敏感、熱情和富有想像力,對於生死這一人生主題的反應尤為強烈。到了蒲松齡生活的封建社會晚期,社會方方面面積累的矛盾都一觸即發,可悲可嘆之事,比比皆是。蒲松齡根據現實的生命感受,將生死萬象寫成動人的鬼狐故事,把一生的積鬱和理想都寄寓其中。
  • 聊齋裡有多少美女?芊芊若惜穿同樣的款式
    《聊齋》系列一直是關於狐的鬼故事,他已被拍成許多古裝劇,所有被選中的女演員都是秀色可餐,但是撞衫碰巧是戲裡戲外。讓我們看看聊齋女性和其他戲劇女性撞衫的照片--《聊齋志異之小謝》中的刁蠻千金芊芊有一條水綠色的紗裙,穿起來非常優雅,在《秦王李世民》,楊若惜公主也有同樣的風格,若惜非常優雅。據說朱七七衣服真的很受歡迎,不僅是趙敏撞衫,而且梅三娘也在《聊齋志異之畫皮》中。實際上《花姑子》也屬於聊齋的故事,鍾素秋的橙色寬袖子華服也出現在《龍飛相公》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