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這個《聊齋》居然沒有狐精鬼怪

2021-01-09 上遊新聞

「鬼才」導演林奕華已經成為話劇舞臺一個符號性的存在。在廣大文藝青年眼裡,他意味著創新、先鋒、解構。今明兩晚,他的舞臺劇新作《聊齋》將亮相重慶大劇院。主演請來了老朋友張艾嘉與王耀慶,要講的故事卻令人有些吃驚。昨天下午,林奕華接受重慶晨報記者採訪時透露,《聊齋》裡沒有鬼狐精怪,而是一個發生在現實社會中關於人的故事。

「真愛就像鬼故事」

林奕華算是重慶劇場的常客。《紅樓夢》《賈寶玉》等曾經名噪一時的林氏作品都在重慶大受歡迎。他覺得這種口碑或許跟重慶的大都市氣質有關,「我總在作品中持續不斷對現實生活發問,針對都市男女人際關係的思考,或許讓作品總能直擊人心。」

典型的林氏作品中總有顛覆觀眾想像的人物設置,尤其是他對於中國古典名著的大膽解構,甚至不時令人瞠目結舌。儘管如此,他卻在劇情安排與臺詞設計上靈感無窮,匠心獨運,不少金句直擊人心。這次的《聊齋》自然也不是蒲松齡先生筆下的傳奇,林奕華徹底解構原著,打上了濃烈的林氏印記。

他為《聊齋》撰寫的宣傳語看上去玄乎其玄:「真愛,就像鬼故事,聽過的人多,遇過的人少」。他覺得蠻好理解,「其實整個《聊齋》也是在講愛情故事,並且是有關成長的愛情故事。」林奕華說,「我們往往看到,男人總把女人當幻想,但女人總把男人當現實,所以我也想討論看看,是不是你是什麼樣的人,就會遇上什麼樣的人。」

有了這樣的理解之後,林奕華和編劇黃詠詩反覆研讀了《聊齋》原著裡的491個故事,選出了各自最喜歡的幾個篇章,最後他把這齣戲定調為「真實與虛幻之間衝浪」,「《聊齋》中很多故事講的是本來不能相遇卻相遇,是不同時空中的交流,這種奇遇其實也蠻有趣的。」

「Why we chat?」(我們為何聊天)

張艾嘉因故缺席了重慶站演出前的採訪,林奕華只帶上了王耀慶這位男將。二人一起現身,重慶晨報記者發現,心思細膩的林導連這個例行採訪也極具形式感,他與王耀慶分別穿著黑白兩色衛衣,仔細一看竟是舞臺劇《聊齋》的主題周邊產品。衛衣上《聊齋》的logo設計得頗有現代感,兩個字鑲嵌在代表聊天信息的圖標裡,凸顯主題。

衛衣上赫然印著《聊齋》的英文譯名《Why We Chat?》,這自然讓人聯想起林奕華過去的多部作品,都曾有一個提問式的英文譯名:《三國》的英文名稱是What is Success,《水滸傳》是What is Man,《紅樓夢》則是What is Sex。一部鬼狐精怪的小說《聊齋》怎麼就成了「我們為何聊天」?

「其實這個名字也有雙關,可以理解為為何我們聊天,也可以說在追問為什麼我們用We chat這款軟體。」林奕華解釋,他習慣為自己的每一部戲用一個平行的英文問題做譯名,「取了古典文學的名字,中文名代表傳統,英文則意味著現代,實際上我提出的每個問題都是現代人天天會考慮到的,並不深奧。」

舞臺劇《聊齋》中,本是作家的男主角蒲先生發現現代人都不讀書了,於是開發了一個叫「溫柔鄉」的聊天APP,後來又與善解人意的胡小姐發生故事。這個設定在林奕華看來,可以拋出自己對現實的觀察思考,並期冀與觀眾發生共鳴,共同探討。

「我發現現代人越來越害怕跟人面對面溝通,這似乎是很難突破的障礙,因為很容易暴露真實的自己,那無論是劇中男主角開發的APP還是現實中的We chat,其實都佔了一個先機,用技術突破了溝通障礙,這是好事嗎?」林奕華對此持保留意見。

「我認為這是一個很複雜的表象,一方面滿足了人性溝通的需要,一方面也削弱了人性應有的厚度,所以當我決定做《聊齋》時,我首先看中這個聊字,深層意義是寄託,似乎人人都希望把自己寄託給某人,但終究會意識到越來越難,不單是工作,我們甚至在人際交往方面也越來越浮躁,急功近利,怎麼辦?希望你們看了演出能跟我談談。」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趙欣

相關焦點

  • 聊齋|清朝一書生被狐騷擾,惡行不堪忍受,高人收走一隻雞
    聊齋|書生一家被狐騷擾,惡作劇不堪忍受,請高人收走一隻雞清朝時山東青州,有個叫姓嶽的秀才,他家裡有狐精作祟。那狐精,經常將家裡的衣物用品,扔到鄰居家的牆頭上,還隨意偷盜家中物品,將好的東西搞得亂七八糟,幹下種種壞事。
  • 作為一部經典鬼怪小說,《聊齋》有什麼文學價值?
    《聊齋志異》是一部有著很高文學價值的小說集,無論是故事題材還是思想內容,無論是藝術形式還是藝術手法,《聊齋志異》在各個方面都達到了文言小說的巔峰,真正代表了清代乃至中國文言小說的最高成就。《聊齋志異》故事情節起伏跌宕,精彩豐富,引人人勝。
  • 《聊齋志異》中的「鬼」真實存在?終於有定論了,專家作出解釋!
    《聊齋志異》中的「鬼」真實存在?終於有定論了,專家作出解釋!《聊齋志異》作為我國古代一部專門寫鬼神精怪的書籍,它的存在並不只是在記錄妖魔鬼怪,而是通過鬼怪經歷的一些事情,來暗諷當時勞動人民的生活狀態。那麼《聊齋志異》中的鬼在現實生活中真的存在嗎?如果世界上真的存在鬼,那些鬼是否又和《聊齋志異》中的鬼一樣善良呢?如果沒有,那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奇異事件又該怎樣解釋呢?
  • 鬼故事與憨人——書評|《聊齋·嬰寧》
    有人就說今日之《鬼故事》,所承也是《聊齋》一脈。其實歷史上對這種類型文學也有專門的提法,魯迅先生在他的《中國小說史略》中說:「清蒲松齡作《聊齋志異》,亦頗學唐人傳奇文字,而立意則近於六朝之志怪,其時鮮見古書,故讀者詫為新穎,盛行於時,至今不絕。」
  • 聊齋:清朝一勇猛老翁,遇紅髮大鬼搶糧,數次勇鬥大鬼終被害
    聊齋:老翁鬥大鬼古話說「與天鬥,與地鬥,與人鬥其樂無窮。」這是稱讚人們自古以來就具備的抗爭精神。其實人是一種非常奇怪的生物,生活在世間,會遇到諸多的困難,膽小退縮是人類的一種本性,而勇敢抗爭,則是人類不屈精神的體現。
  • 汪曾祺把聊齋裡的鬼,寫成了現代的人
    長大一些,我看的第一部「傳統經典」,不是四大名著,而是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儘管對文言文半懂不懂,可那些「鬼」的故事,似乎比人的故事要有趣得多,也直接得多。有時候,如果蓋住「鬼」的身份識別,就是一幕幕人間百態。 很榮幸,很多大家也是這麼認為的,比如汪曾祺,還寫下了這本《聊齋新義》。
  • 《聊齋志異》:不僅是狐妖鬼怪的故事,更是人生的哲學
    蒲松齡一生窮困潦倒,將自己的一腔孤憤都傾注在了《聊齋志異》中。很容易就能發現,在蒲松齡筆下的狐妖鬼怪與民間傳說中殘忍的形象不同。聊齋中的鬼怪狐妖,大多容貌姣好、平易近人、美麗多情,是世人心目中最理想的伴侶形象。除此之外,她們都還有一個共同點。
  • 《聊齋志異》:咬鬼
    人人怕鬼,鬼怕什麼?其實,鬼也欺軟怕硬,碰到比自己厲害人,也只有逃跑的份。不信,看看這篇《聊齋志異》——咬鬼就知道怎麼回事了。正在疑惑生氣時,那女子已經出來了,他定睛一看,女子三十歲左右,臉色蠟黃,腫脹,雙目無神,眉頭緊皺,神情可怖,女子猶猶豫豫的不走,左右嗅嗅,居然朝著老翁的床走來,老翁素來膽大,也不起身,假裝睡熟,想看她葫蘆裡究竟賣的什麼藥。
  • TVB也拍過《聊齋志異》,這幾個鬼故事,演繹經典《聊齋貳》
    香港的TVB拍出過很多風靡一時的經典電視劇,也曾拍過港版的《聊齋志異》,那就是TVB劇《聊齋貳》,這部劇一共有40集,包括幾個經典的鬼故事,道盡了人鬼狐妖仙的悲歡離合,反映了現實,每個故事寓意非常深刻,非常經典。
  • 蒲松齡的《聊齋志異》裡,居然寫過瀘州的故事,這是真的嗎?
    最近有熱心瀘州民俗文化的朋友跟沽酒客詢問,說看到有人寫說著名的清代短篇小說大家蒲松齡先生居然在他的《聊齋志異》裡寫了關於瀘州的故事,這一發現讓他頗為興奮,因為作為一個比較有影響力家喻戶曉的名著短篇小說集,雖然是文言文,但是它的故事通過以前的連環畫即小人書,戲曲、評書、電影、電視以及白話文聊齋類書籍等等
  • 青林黑塞間的尋覓:書生狐女與風花雪月之外的聊齋
    1987年的大陸版電視劇《聊齋》一曲「你也說聊齋,我也說聊齋……鬼也不是那鬼,怪也不是那怪,牛鬼蛇神它倒比真人君子更可愛」,意味深長,引人入勝。如今看雖畫質簡陋,但古典韻味十足,那份質樸純粹之情也最為濃厚,但這些都隨時代的遠去一去不返。
  • 聊齋《阿纖》:英雄不問出身,疑心招暗鬼,信任是黃金
    經常看聊齋故事的朋友可能會發現,聊齋裡面的故事——尤其是涉及到男女感情的故事,絕大部分都是遭遇型的,故事的模式大同小異的。聊齋經典故事模式:某人——多半是書生——在某地——往往是荒山廢寺或廢棄的宅院——遭遇了仙、狐、鬼、怪,然後他們之間產生了愛恨情仇的靈異故事。
  • 好看的古裝神怪電視劇推薦:《新聊齋志異》
    《新聊齋志異》劇照《新聊齋志異》由六個小單元構成,全部改編自蒲松齡的小說《聊齋志異》。作為新式系列劇的典範之作,你仔細看這部劇的劇照你就會發現,這部劇簡直是眾星雲集。陸判劇照這個單元的換頭故事,十幾年了,小編那時候那種汗毛都豎起來了的感覺仍然記憶猶新。
  • 《聊齋志異》——「起死回生」現象分析
    引言:《聊齋志異》中經常出現人或鬼或狐或精等的起死回生現象,其中不同故事中的死亡與復活都有著各自的獨特之處,起死回生的奇妙在蒲松齡的筆下顯得不再如往常我們所讀過的故事那樣平淡。在《聊齋志異》當中有一些人是通過仙人、仙藥、道士、狐仙或鬼的幫助下得以起死回生。
  • 佛教:神,仙,魔,鬼,妖,怪,聖,賢——究竟都是什麼來頭?
    06鬼這個我們民間傳說都認為人死為鬼,尤其是那些有些怨念無法化解的,整天徘徊在人間作怪。而這個也叫「中陰身」,大家可以理解為鬼,但他們也不會害人,而是等著投胎。還有一種鬼指的就是六道之一的「餓鬼道」的生物,他們腹大如鬥,喉細如針,整日饑渴,就是因為犯了貪罪,所以要受這個懲罰。
  • 聊齋志異|清朝一青樓女子,半夜與人私逃,被母親抓回囚禁18年
    世界上有無數個韋小寶,但不能怪他們。在蒲松齡的名著《聊齋志異》中,描繪了很多出身卑微的人,這些形象都栩栩如生。其中有寒門秀才,有挑夫乞丐,有偷盜之人,還有青樓女子。說起青樓,我們都認為這是藏汙納垢之地,青樓裡大多都是以錢買春,進行錢色交易,難有什麼真正的情感。
  • 聊齋故事:狐妖巧計報恩
    小紅入府後,並沒有得到祝公子的特殊照顧,小紅每日和府裡其他下人一樣,受儘管家的責罵,被指揮在府裡做工,由於小紅是剛入府的新人,不但受到府裡管家的壓榨,其他的下人也會偶爾欺負一下新人。為了取悅王氏,祝公子沒有留手,而是大抽打小紅。可憐的小紅就這樣被王氏和祝公子活活打死,然後將屍身拋入井中。
  • 《聊齋志異》:突破封建的人鬼之戀,是蒲松齡用一生寫下的希冀
    《聊齋志異》其中,值得一提的是那些和傳統意識中的鬼形象大相逕庭的女鬼。據統計,《聊齋志異》中有80多篇中的主角為女鬼。不知道大家有無發現,蒲松齡筆下的鬼大都與民間傳說中的鬼不同,她們不僅沒有一絲兇殘恐怖,而且楚楚可憐,容貌姣好,平易近人,美麗多情,似乎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女性。例如香港經典電影《倩女幽魂》中的聶小倩,她的原型便是《聊齋志異》篇章中的女鬼。
  • 新聊齋:狠計滅鬼
    新聊齋:狠計滅鬼清朝,兩書生趕考住進破廟,一書生被女鬼所害。另一書生求饒,答應鬼的條件後離開。後來書生中進士做了縣令卻毀約,女鬼找上門來,縣令難以對付,最後用出一狠計滅掉女鬼。常德縣郊外有一座生祠,祠中供奉的雕像半毀,荒廢已久。
  • 萬物有靈,人妖同心,張予曦懸疑奇幻電影《美人皮》重塑聊齋經典
    「你也說聊齋,我也說聊齋;喜怒哀樂一起都到那心頭來。鬼也不是那鬼,怪也不是那怪;牛鬼蛇神它倒比正人君子更可愛」很多70後,80後對這首歌肯定並不陌生,這就是那首經典的《聊齋》的主題曲,小編猶記得小的時候,也就大概五六歲的時候,跟著大人一起看聊齋,其中有的鏡頭感覺特別害怕,早已不記得是哪一集了,一個沒有頭的一個身體飄飄悠悠的在走,後來一度成為了童年的陰影,這部劇後來因為拍得太嚇人,聽說還被封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