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即起,醒後勿沾戀」,曾國藩這番言論,寫出人生百態!

2020-12-24 舒山有鹿
曾國藩

有一句話說得特別好:「年少不識曾國藩,讀懂已是淚滿面。

一生所遇之事,無論是上及家國大事,還是下至家庭瑣事,曾國藩大都應對自如,讓許多煩擾「片葉不沾身」。

曾國藩每日自省自律,他有一番話令後人稱頌,那便是「黎明即起,醒後勿沾戀」

為何需要「晨起不沾戀」?與其說這是生活一種習慣,不如說這是人生一種境界。

俗話說,有大格局才有大人生。

每天我們身處在紛擾複雜的塵世間,面對難以明晰的問題和世道,過分執著,容易磨損,輕描淡寫,又顯得為人輕浮

反觀,他的「黎明晨起」論述,可謂是一語雙關,簡練之餘又深含人生哲理:為人做事,按時而行,自律為表;事後不念,清除繁雜,拿得起放得下,瀟灑自如。

晨起不戀

晨起不戀,為人自律

古人常以「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等言論,來闡述一天的生活方式,讓其在繁鬧的人世間仍找到自己的方向。

「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黎明前後,太陽從地平線冉冉升起,每個人都迎來新的開始。

開始並不意味著可以將時光無限延遲,相反,它稍縱即逝,不好把握,令人捉摸不透。

可是,「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自律和不自律,反而在時光的軌跡中就能顯現出來,它就是一面照妖鏡,照出各不相同的人生。

古時候,有一對兄弟,他們年少的時候都心懷「登科及第」的人生大志。弟弟年少聰明,詩書韻律隨手拈來,大哥比較笨,一本書讀了好幾遍都記不住。

人人都以為一家兩子,小子會光宗耀祖。那年春天,他們進京趕考,全家人都翹首以待。

不久後,京城傳來了哥哥的回信,得知小兒子名落孫山,哥哥卻榜上有名,鄰裡人人都覺得可怪,便問這家人信中寫了什麼?

勤奮,才是良訓

他們說,小兒子自以為學識淵博,自我自大,在京城每天睡到日上三竿,晚上夜夜笙歌,磨壞了心智。

而大哥卻堅持「三更燈火五更雞」的讀書習慣,雖然愚笨,卻懂得笨鳥先飛,對自己的情況有著清晰的認識,十分自律。

後來,兄弟倆的差距越來越大,天資聰穎的弟弟,因為過分放縱自己,窮困潦倒,要靠哥哥親戚接濟,而哥哥雖然為官一方,卻勤勤懇懇,青雲直上。

古人云:「勤能補拙,省能補貧。」勤奮,就是一種擺脫惰性的自律,它能使自律的人越發強大,讓嬌懶成性的人走向谷底。

出走人生的困境,靠的是什麼?七分人事三分天。天資雖好,可不奮鬥,只會是「傷仲永」的悲嘆,這種充滿戲劇性對比的存在,才愈發令人感悟。

晨起不戀,方可擺脫惰性,自律自強。

為人自律自強

晨起不戀,拿得起,放得下

晨起前,是「只緣身在此山中」的經歷,而晨起後,便是「一覽眾山小」的局外人。

做事時能自律自強的人,有著非凡的毅力,而事後能「拿得起,放得下」的人,便擁有極大的格局。

問問自己,在名利場上,除了漫無目的的爭鬥和勾心鬥角的奪取,你最後得到的會是什麼?

得到名利財富的人,也許便是我們口中的人生贏家。什麼都得不到的,也許便是誰也看不起的「庸碌」之人。

在世人的眼光中,在自己的心中,拿得起,放不下是常事,因為不甘心、不想自落人前。可拿得起,放得下的人,是會走上巔峰的人,因為他們懂得重新開始。

拿得起,放得下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由於某次冒死進諫,被皇帝貶到荒無人煙、尚未開發的潮州。

他走到江邊,曾以「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來寫明自己必死的決心和心底的失落。

可是,他到了潮州,發現當地民風淳樸,雖然處於未開發的階段,但自己卻可以造福百姓,為官庇佑一方。

他懂得放下以往朝廷中的地位,懂得放下所遇的經歷,不再計較極大的生活落差,只是默默在基層幹實事。

隨後,當地得到了極大的發展,潮州也得到了開發。韓愈名聲更勝從前,以至於後來有人稱讚道「江山喜姓韓」。

我們常說「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你不知道幸運和意外什麼時候到來,可把糾結放在心上,永遠只會被世事所累,不得喜樂。

拿得起,放得下

當你遇到煩心事,或者人生低谷時,不妨問你下自己,自己為什麼放不下,不能瀟灑地活著?

生活是自己的,怎麼過,過得好不好,都是自己的事。晨起後的狀態,只有你自己能掌握,他人,愛莫能助。

黎明升起,太陽所照之處都是一片樂土,當你固守之中的執念,放不下時,只是跟無法改變的現實去作對,於人於己,百害而無一利。

世間,需要有「黎明即起,醒後勿沾戀」的大智慧。為人自律自強,也要懂得什麼是拿得起,放得下,才能攀向更高的人生峰巖!

相關焦點

  • 人生修行:修心學王陽明,修身學曾國藩
    曾國藩,晚清「四大名臣之首」(曾國藩、張之洞、李鴻章、左宗棠),著名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書法家,被尊為「千古第一完人」。王陽明與曾國藩雖生在不同年代,但對於人生修行的理解如出一轍,都源於儒學體系並結合自身體悟予以延展深化,對當今社會的我們仍有很大借鑑意義。
  • 曾國藩談:若是性格猶豫,遇事糾結,讀懂這4點,人生少走彎路
    小編在這裡送給大家4句話,出自「千古完人」曾國藩,也是曾國藩教育孩子、自勉的名言。四句話分別是:物來順應,未來不迎,既過不戀,當時不雜。一個人如果能夠做到這4點,就是好運的開始,人生就會少走彎路。物來順應生活總會在不經意之間就會跟你比開個玩笑。面對突然發生的事情,首先是接受它,順應事情的發展,然後再想著應該怎麼解決。
  • 想做人上人,先學曾國藩,吃完人生這3種苦,再笨也能脫胎換骨
    看起來他好像是那種生來就註定不普通的人,然而在他30歲前,他的的確確比普通人還普通:背誦短文一晚上背不下來;科考6次不中被未婚妻退婚羞辱;脾氣暴躁,動輒和人罵架,身體還不好,體弱多病…… 可是,就是這樣平庸的人,卻在30歲後的31年人生中,開了掛一樣的創造出了無數天才和人傑都達不到的成就與功勳,那他靠的究竟是什麼呢?什麼樣的外掛能讓一個人發生如此巨大的轉變?
  • 曾國藩座右銘:若是性格猶豫,做事糾結,這16字你定要讀懂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這幅書法作品,是曾國藩非常經典的一句座右銘:「物來順應,未來不迎,當時不雜,既過不戀」這句話雖然只有短短16個字,但是其中包含了為人處世的智慧哲理。漫漫人生路,風雨幾度秋。每個人難免要經歷波折坎坷,喜怒哀樂,悲歡離合。孰不知,這便是人生一世的真正意義所在。對過去,學會釋懷;對將來,坦然接受;對現在,不遺餘力。這是最好的活法,人生最好的狀態。生活本就充滿了不確定,面對成功路上種種未知的考驗,要想成大事,不能猶豫!不能糾結!
  • 白巖松:曾抑鬱5年,多次想要「自殺」,卻被曾國藩這7個字點醒
    「重要的不是生活本身,而是面對人生的態度,樂觀的人一定比悲觀的人走得遠,走得更好,雖然人生的真相更值得悲觀。這就是《曾國藩》給予我的啟示。」」曾國藩7個字點醒白巖松在抑鬱症最嚴重的哪段時間,白巖松在讀有關曾國藩的書時,一下被曾國藩所言的七個字所震撼:花未開全月未圓。花一旦全開,就離零落成泥碾作塵不遠了;月亮一旦全圓,就會慢慢變成殘月。
  • 白巖松:曾經抑鬱,三次想過自我了斷,曾國藩的一句話點醒夢中人
    意思是「花沒有全開的時候是最好的,月亮還沒有全圓的時候是最好的,不完美也是一種美」,當一個人達到極致的時候,並不意味著成功,往往這才是災難的開端。這句話一下子點醒了白巖松。,三次自殺無果後,曾國藩領悟到了這句「花未全開月未圓」,於是曾國藩放下了盡善盡美,放下了心中那塊壓著的大石,你只管前行,剩下的交給命運就行了。
  • 曾國藩:人生「六戒」
    作者 | 儒風君·聞清晚清名臣曾國藩,天資不夠聰穎,做人諸多缺點,卻被譽為「半個聖人」,他著書立說,更有家書傳世,為後人所稱道。縱覽曾國藩一生,從三十歲之前「一身毛病」,到三十歲之後成就斐然,其成功之道或許就藏在他恪守的「六戒」之中。
  • 黎明即起 灑掃庭除
    年年這麼做,自然就成了習慣,時節一到,用不著別人催,自己就挽起袖子幹起來。其實,打掃房間實在是一項不可或缺的日常性工作。如果平常惰於清潔,過年時打掃起來,就不可避免搞成個大工程,動靜大、耗時長、自己勞累不說,最終的效果往往也不好。這道理也不難理解。如果平時能夠手腳勤快點兒,看到哪兒髒了、亂了,順手清潔、整理一下,灰塵、汙垢就難藏得住,逢年過節再清掃起來,就輕鬆得多,效果也特別好。
  • 曾國藩十六字箴言:「物來順應,未來不迎,當時不雜,既過不戀」
    有後人結合曾國藩的一生,編過一副對聯:「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他一生奉行儒學,但又對西方文化兼收並蓄,可以說是近代接受先進思想的典範。此外,他治家極嚴,對父母兄弟,敬愛有加,但不謀私;對待子女,嚴格獨立,自力更生。其著作有《曾國藩家書》、《曾文正公集》等。
  • 曾國藩:人成功離不開這「三不鬥」及這五個「字」,值得收藏
    曾國藩(1811年~1872年)出生在湖南偏僻的小農村家庭,五歲開始讀書,從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全家人對他寄予很高的期望,後面也證實他沒有辜負他們的期望,成為有出息之人。曾國藩一生也讀過不少書籍,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曾國藩曾說過:士有三不鬥:勿與君子鬥名,勿與小人鬥利,勿與天地鬥巧。
  • 曾國藩人生低谷時,把這副對聯刻在木板上,自我警惕,強大內心
    鹹豐九年十月十四日,湘軍統帥曾國藩失眠了,直到三更天還睡不著覺,於是他就寫了一副對聯:養活一團春意思,撐起兩根窮骨頭,用以自我警惕和勉勵。他還在當天的日記中這麼記載:餘生平作自箴聯句頗多,惜皆未寫出,丁巳年在家做一聯云:「不怨不尤,但反身爭個一壁清;勿忘勿助,看平地長得萬丈高」,曾用木板刻出,與此聯略相近,因附識之。
  • 曾國藩:人生這兩大兇德,一定要戒掉,太多人敗在這兩點上
    曾國藩:人生這兩大兇德,一定要戒掉,太多人敗在這兩點上曾國藩是晚清舉足輕重的名臣,他用一生修身律己,後世稱他為「千古第一完人」。晚年的曾國藩,歷經世事滄桑,悟出人生致敗的兩大兇德:「曰長傲,曰多言」。傲,敗亡之道高傲的人好比凸起的山丘,無法儲存雨水;而虛心的人就好比凹地,四面的水很容易流入。
  • 人到中年跌落低谷,若想東山再起,須悟懂曾國藩這「人生六戒」
    曾國藩被稱為「千古第一完人」,他不僅對晚清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產生了深厚的影響,他的後人也都是能人輩出。 他的長子曾紀澤是著名的外交官,曾奔赴英、法、俄等國家談判,為祖國收回了大片領土;他的次子曾紀鴻也是著名數學家,著有《對數詳解》、《圓率考真圖解》等作品,對中國數學家有著莫大的影響。
  • 長月黃昏後,佇立露沾身:有一種詩歌之美,叫《萬葉集》
    長月黃昏後,佇立露沾身; 莫問我為誰,我自待伊人。 願君早歸, 我將清掃大伴御的松原,佇立迎待。
  • 《曾國藩家書》:養生八法強壯身體,為學四要增長智慧
    對比一下我們可以發現,其中睡前洗腳、飯後千步、戒除惱怒這三點是一樣的,而「六事」中多了經常靜坐、堅持習射這兩方面的內容,還有一條是早晨要吃白飯不要吃菜。這樣一來,我們可以把曾國藩的養生之道總結為八點。曾國藩的領悟能力很強,他將這番教誨融會貫通,應用在養生之道上,針對自己和家人的毛病,總結了幾條養生理論。02 曾國藩的養生「五事」和「六事」在《致澄弟·述養身有五事》中,曾國藩對養生之法做了如下闡述。
  • 曾國藩:人沒格局,比沒錢更可怕
    趙楫好不容易等到報仇的機會,他板起臉來,沒好氣地訓斥:「你才被降職,就要請假,是看不起本官嗎?你的假,我不準!」曾國藩只得繼續帶病工作。平日裡,只要逮著機會,趙楫就要訓斥他一番,還到處說他壞話,處處壓制他,連同事們都看不過去。曾國藩卻當作沒事一樣,只管做好手上的工作。
  • 曾國藩人生六戒:窮人不屑於學,而富人偷偷學,六戒蘊含六種智慧
    曾國藩從底層一直往上爬,而且每一步都走得很穩,儘管他腦袋不太靈光。但再難的知識也扛不住一個對自己高度自律的人長期的研學與打磨,今天分享曾國藩的人生六戒,你一定會有收穫。1、久利之事勿為,眾爭之地勿往曾國藩之所以能夠在複雜的官場一路高升,跟這個智慧是離不開的,不去牽扯太多的利益,是非之地更是不會前往。而我們很多人卻完全相反,哪兒有利往哪兒去,哪兒有爭執就越喜歡往前湊,唯恐看不到熱鬧了。
  • 白巖松:三度想輕生,多次接受心理治療,卻被曾國藩的一句話點醒
    曾經關於白巖松的傳言有很多:「220多萬條自殺新聞」「與疾病搏鬥5年」……多年後,白巖松也正式首次回應「患抑鬱症自殺」的傳言。在年度演講《對白》中,白巖松首次提到他的抑鬱。白巖松在那段黑暗的日子,非常有幸看了《曾國藩全書》這本書,書中一句非常重要的話點醒了他,這句話就是「花未全開月未圓」。花半開的時候是最好看的,月亮有缺口的時候是最好的。但是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這些是不完美的,是有缺陷的。
  • 小時候看動畫,長大後看動漫,動畫很單純,而動漫中有人生百態
    動畫劇情很單純,很純粹,動漫中卻可以看到人生百態。不再喜歡看動畫是因為我們長大了,我們知道《大耳朵圖圖》中圖圖的「動耳神功」不再能逗我們開心了;我們知道佩奇和家人們一起踩泥坑也並不能使我們感同身受了;我們知道託馬斯和他的夥伴們也將在我們心裡駛向遠方。一切都不再是我們喜歡的模樣了,不是因為動畫變了,而是我們變了。
  • 曾國藩:修身養性,進德修業
    然而,宋明理學「主敬」思想的修身學到極致,勢必要走向「廢動而求靜」,甚至追求「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的狀態,這顯然是為曾國藩所不取的。他的修身之學,也受湖湘學派王夫之等理論的影響,王夫之認為「致虛守靜之學,以害人心至烈也」,要求拋棄專注靜息修養的主靜之學,主張夙興夜寐,振起精神,尋事去做。這顯然與曾國藩的人生哲學相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