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均一年看病6.2次,3大疾病成「致命殺手」

2020-12-14 和訊

  導讀:數據顯示,自2010年以來,惡性腫瘤、心臟病與腦血管病是對居民身體健康危害最大的三個病種。

  來   源丨21世紀經濟報導(ID:jjbd21)

  記   者丨陳潔,實習生尤方明

  編   輯丨耿雁冰

  圖 / 圖蟲

  中國人整體健康水平如何?哪些疾病,成為中國人健康的「最大殺手」?

  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了《2020中國衛生健康統計年鑑》,披露了2019年全國31個省、自治區及直轄市的衛生健康事業發展情況和目前居民健康水平的統計數據。

  數據顯示,自2010年以來,惡性腫瘤、心臟病與腦血管病是對居民身體健康危害最大的三個病種。在2019年,城市居民因惡性腫瘤的病死率達到了161.56/10萬,成為最「致命殺手」。

  21世紀經濟研究院認為,城鎮化的進一步推進、不容樂觀的人口老齡化形勢,以及不合理膳食,加上抽菸、酗酒、缺乏鍛鍊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推動了惡性腫瘤、心臟病與腦血管病的發病率,未來應該醫養結合,推進中國人身體健康水平的提升。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規劃》)提出,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促進全民養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加快發展健康產業。

  未來,中國人健康水平的提升,將有賴於自身和外界醫療水平的共同努力。

  患病率增高推動就診人次

  圖 / 圖蟲

  《規劃》提出,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堅持預防為主的方針,深入實施健康中國行動,完善國民健康促進政策,織牢國家公共衛生防護網,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

  那麼,中國人的健康水平如何?

  2019年,中國人均預期壽命77.3歲,已連續多年提升。另一數據顯示,近20年來,我國的新生兒、嬰兒、5歲以下兒童以及孕產婦死亡率均大幅下降,在2019年已不到1‰。

  但是,從另外的角度來看,中國人的健康水平不容樂觀。自2008年至2018年期間,調查點居民的兩周患病率(調查居民中兩周內患病人數或人次數/調查總人數之比)由18.9%上升至32.2%,尤其是農村地區的兩周患病率顯著增加,調查點患病人次數由3.35萬增加到8.26萬人次。

  從調查點居民疾病別兩周患病率來看,包含有心臟病、高血壓以及腦血管病在內的循環系統疾病由2008年的5.03%上升至2018年的15.43%。

  21世紀經濟研究院認為,早在2012年,就有58.9%的60歲及以上老人被測出患有高血壓,隨著人口老齡化問題的愈發嚴峻,循環系統疾病所帶來的挑戰將會更大。

  患病率的增高,直接推動了中國人均就診次數。目前,中國人均看病次數在快速上升,居民就診次數在2019年已經達到6.2次,而在2010年這一數字為4.4次。

  21世紀經濟研究院認為,除了患病率之外,居民就診次數增加的原因包括全民醫療保障的落實,以及居民健康衛生知識的增加。另外,也有相當一部分居民參與健康檢查,希望防範於未然。

  整體來看,醫院尤其是公立醫院,仍然是中國人健康的「定海神針」。在2019年,我國醫療衛生機構診療人次為87.2億,較2010年的58.4億增長約49.37%,其中醫院的診療人次數達到了38.4億,公立醫院則是患者青睞的就診機構,共有超過32億人次就診。

  21世紀經濟研究院認為,儘管早在2015年,民營醫院的數量就已超過了公立醫院,但在床位數以及衛生人員數量的硬體指標上仍難以同後者比肩。在全國擁有800張及以上床位的2007家醫院中,有1874家屬於公立醫院;而公立醫院的醫護人員數量更是超過民營醫院的4倍。

  絕大多數來到醫院診療的人次都屬於門急診。在2019年,醫院門急診人次數達到了37.53億,其中內科、中醫科與外科接收的人次最多,佔比分別為21.19%、17.87%以及9.5%。

  看病次數的上升,也給醫師的工作量造成了一定的壓力。數據顯示,全國醫師的日均擔負診療人次平均為8人。其中基層衛生機構,尤其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的醫師工作量最大,其擔負診療人次接近16人。

  從醫院層面看,接診人次最多的則為麻風病醫院、兒童醫院以及皮膚病醫院的醫師,其每日平均都要接診10人次以上。其中,兒童醫院的忙碌反映出對這部分醫療資源的渴求。2019年,國家六大部委聯合下發《關於加強兒童醫療衛生服務改革與發展的意見》,大力扶持兒科及兒童醫院醫生。

  心臟病是農村居民頭號威脅

  圖 / 圖蟲

  對中國人來說,一個需要注意的問題是,一些惡性疾病的致死率在上升。

  比如,在城市居民中,2005年,惡性腫瘤的致死率為每十萬人中死亡124.86人,腦血管病的致死率為每十萬人中死亡111.02人。2010年,心臟病的致死率為每十萬人中死亡120.19人。

  但這些數據到了2019年全面上升,其中城市居民惡性腫瘤的致死率達到每十萬人中死亡161.56人,心臟病的致死率達到每十萬人中死亡148.51人,腦血管病的致死率達到每十萬人中死亡129.41人。

  這三個疾病也成為危害居民身體健康的「頭三號殺手」。在2019年,就城市居民而言,惡性腫瘤中,肺癌、肝癌、胃癌、結腸直腸和肛門癌以及食管癌對於城市居民的健康威脅最大,每十萬人中死亡均超過10人。

  據21世紀經濟研究院調研,飲食不當、缺乏體育鍛鍊、吸菸、酗酒及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等因素均為這些高病死率疾病的誘因。

  據國家癌症中心在2019年發布的《2015年中國惡性腫瘤流行情況分析》,我國惡性腫瘤的發病率低於北美、歐洲、澳大利亞等發達地區,但死亡率卻高於這些地區。這說明我國居民應提高對於腫瘤早篩查、早診斷、早治療的意識,爭取在腫瘤發展至中晚期前將其扼殺。

  不過,惡性疾病的致死率呈現明顯的男女差異。整體來看,男性在惡性腫瘤、心臟病和腦血管病的致死率全面高於女性。其中,2019年,男性在惡性腫瘤上的致死率達到203.01/10萬,也是最致命的疾病。

  心臟病則是女性生命安全的頭號敵人。在2019年,心臟病的女性致死率達到了每10萬人中死亡143.42人。據《柳葉刀》雜誌曾刊載一篇題為《心臟病學中的女性問題》的文章,女性心臟病症狀的不同表徵(通常表現為難以解釋的虛弱或不適)會致使女性尋求醫療援助的時間延遲;而即使在尋求幫助後,她們也往往難以得到阿司匹林、心肺復甦等緊急救治。

  與此同時,心臟病同樣是農村居民健康的頭號威脅。在2005至2019年期間,農村居民的心臟病死亡率呈現快速增長的趨勢,並於2019年達到164.66/10萬,大幅超過城市居民。除卻不良生活習慣導致的致病因素之外,這也與農村地區整體對疾病的重視程度不夠、醫療資源配比不足有關。

  另一個需要關注的是,在甲乙類法定報告傳染病中,病毒性肝炎、肺結核以及梅毒位列發病率前三。而愛滋病雖然發病率僅為5.1/10萬,然而其致死率則名列第一,達到了10萬人死亡1.5人。愛滋病以性傳播、血液傳播以及母嬰傳播等傳播方式為主,目前暫無治癒的方法,只可通過抗逆轉錄病毒藥物進行治療。

  肺結核與病毒性肝炎則在傳染病病死率上緊隨愛滋病之後。在病毒性肝炎中,B肝的發病率達到71.77/10萬,致死率則為0.03/10萬。儘管B肝患者死於肝硬化與肝癌的風險很高,但目前已有自嬰幼兒時期便可接種的疫苗來最大限度地降低感染風險。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21世紀經濟報導。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李顯傑 )

相關焦點

  • 中國人均一年看病6.2次 3大疾病成「致命殺手」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原標題:中國人均一年看病6.2次,3大疾病成「致命殺手」中國人整體健康水平如何?哪些疾病,成為中國人健康的「最大殺手」?2019年,中國人均預期壽命77.3歲,已連續多年提升。另一數據顯示,近20年來,我國的新生兒、嬰兒、5歲以下兒童以及孕產婦死亡率均大幅下降,在2019年已不到1‰。但是,從另外的角度來看,中國人的健康水平不容樂觀。
  • 中國人均每年看病超6次,這三類病成最「致命殺手」!
    另外一方面,隨著居民——尤其是農村居民——患病頻次的顯著增加,中國人均看病次數正在快速上升,基層醫生接診壓力山大。就診的中國人越來越多總體來看,中國的衛生健康狀況仍在穩步改善。據中國新聞網報導,國家衛健委於今年6月發布的《2019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居民人均預期壽命由2018年的77.0歲提高到2019年的77.3歲,孕產婦死亡率從18.3/10萬下降到了17.8/10萬,嬰兒死亡率從6.1‰下降到了5.6‰。不過,居民的健康狀況仍然難言樂觀。
  • 醫保的二次報銷很重要,不知道這個,看病會浪費很多錢
    雖然今天的醫保對許多疾病進行了大量的報銷,但就許多重大疾病而言,中國很多普通家庭仍然存在「看病難、看病貴」的現象。在這些重大疾病中,有許多治療費用和藥品是無法報銷的。可能是看病會讓一個家庭變得「貧困」,以我的家庭為例,我的父親是肺癌。看病時,進口藥很多,各種檢查都不能報銷。他只能真正花錢看病,而且很多都不能報銷。因此,許多重大疾病對許多家庭來說都是災難。
  • 在中國看病到底貴不貴?
    排名前三的都是歐洲國家,分別是冰島(97.1)、挪威(96.6)和荷蘭(96.1);倒數三個國家是中非共和國(18.6)、索馬利亞(19.0)和幾內亞比索(23.4)。中國的得分是 78,中國的醫療水平進步很快——實際上,中國是全球 2000 年到 2016 年 HAQ 增長最快的國家,增長達到了 24.6%。
  • 中國人均預期壽命增加近1歲 人均預期壽命是什麼意思
    會上,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黨組成員、副主任於學軍介紹到,國家衛生健康委全力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推動以治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轉變。 從2015年到2019年底,我國居民人均預期壽命從76.3歲提高到77.3歲,也就是說4年提高了1歲。
  • 《致命黑蘭》6月開殺戮 呂克·貝松再造殺手傳奇
    《致命黑蘭》6月開殺戮 呂克·貝松再造殺手傳奇 「致命黑蘭」火力全開    由著名導演呂克·貝松監製,《颶風營救2》導演奧利維爾·米加頓指導,《阿凡達》女主角佐伊·索爾達娜主演的《致命黑蘭》即將登陸暑期檔,將在6月初登陸內地
  • 抖音及快手成90後用戶的「時間殺手」月人均使用時長超一萬分鐘
    IT商業新聞網9月2日訊,隨著各類社交應用的流行,現在的年輕人正按照標準描畫度過每天的休息時間。同時,受益於行動網路的便捷,年輕人的上網時間也日益增多。據第三方數據顯示,90後每月上網超一萬分鐘,已超越80後成為網際網路主流。  QuestMobile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7月,90後達到3.62億,全面超越了80後,成為移動網際網路新的主流人群。
  • 《致命黑蘭》暴力公映 呂克·貝松再造殺手傳奇
    《致命黑蘭》暴力公映 呂克·貝松再造殺手傳奇     由著名導演呂克·貝松監製,《颶風營救2》導演奧利維爾·米加頓執導,《阿凡達》女主角
  • 參考快訊:美國2020年死亡人數為歷史之最 人均預期壽命或縮減3年
    參考消息網12月22日報導據美聯社紐約消息,今年是美國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一年,預計將首次超過300萬——造成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新冠肺炎疫情。這將是1918年以來增長幅度最大的一年。1918年的死亡人數比1917年增長了46%,因為數以萬計的美國士兵在一戰中陣亡,又有數十萬美國人死於大流感。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公布的死亡證明數據顯示,美國2019年人均預期壽命增加了大約6周,至78.8歲。但疾控中心負責死亡數據統計的羅伯特·安德森說,美國2020年人均預期壽命最多可能減少3年。
  • 日本人均0.6輛車,美國高達0.8,猜猜中國人均多少臺車?
    關於人均汽車保有量,日本人均0.6輛,日本人口1.2億左右,汽車保有量達到0.75億,因此,日本這個國家看起來也非常擁擠,但是日本的工業發展比較快,汽車的保有量也比較大,人均0.6輛車,那就意味著10個人裡面就有6個人是有車的。
  • 習近平的小康故事丨「真正解決好基層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實現民族復興、增進人民福祉的高度,作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戰略指引,開啟健康中國建設新局面,為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不斷夯實健康之基。    在基層衛生院求解「病有所醫」    基層衛生院建得好不好,直接關係到老百姓看病是否便捷可及。
  • 2019年中國人均GDP是全球人均的90%,今年有望實現趕超
    今年,中國人均GDP或將趕超全球人均水平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經濟同比實際增長6.1%,完成的GDP超過了99萬億元人民幣,按照去年人民幣與美元的平均匯率折算為14.363萬億美元,人均接近1.03萬美元。雖然今年一季度,中國經濟下降了,但目前正在積極回暖。
  • 《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19》發布:中國心血管病患者超3億
    推算心血管病現患人數3.3億,其中腦卒中1300萬,冠心病1100萬,肺原性心臟病500萬,心力衰竭890萬,風溼性心臟病250萬,先天性心臟病200萬,下肢動脈疾病4530萬,高血壓2.45億。此前發布的《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8》,當時推算全國心血管病患者為2.9億人。
  • 寵物看病比人貴,合理嗎?
    必須要承認的是,現在對於日常的、非重大疾病的治療,寵物看病比人貴,已經是不爭的事實。文 │ 青不睞看到「寵物看病比人貴」登上熱搜時,我正背著貓從寵物醫院走出來。摸摸口袋裡「貓主子」熱乎的四位數看病帳單,再看著手機上這個話題,本人也陷入了沉思。
  • 德國國際神經科學研究所 中國患者如何出國看病?
    研究所擁有2臺世界上最先進的血管造影設備,術中血管造影能夠為疑難腫瘤和腦血管畸形提供良好的輔助;術中磁共振是目前世界上的先進的術中輔助工具,可以幫助手術醫生最大程度的精準的清除腫瘤,同時將術後的神經衰退風險降到最低;該研究所還擁有精密的神經導航設備,外科醫生可以安全地移除大腦中的肉眼看不見的病理結構。
  • 美國「最致命」一年
    導讀:2020年對於美國而言無疑是災難性的一年。在這一年時間裡面,美國有無數人因新冠疫情而死亡,這讓全世界為之驚訝。 美國死亡人數猛增 據媒體報導,2020年或成為美國歷史上最為致命的一年,年內死亡人數可能首次超過300萬,其中最大的因素是因為新冠。
  • 人類文明史上10大最致命的自然災害,5次發生在中國
    以下是人類文明史以來10大最致命的自然災害,其中有5次發生在中國。 7、1920年海原大地震 1920年12月16日,寧夏回族自治區海原縣發生芮氏8.5級地震,最新的研究結論認為,海原大地震中死亡人數可能高達27萬,而地震後期的滑坡造成的死亡人數也有3萬人。無論是死亡人數,還是地震強度,海原大地震都是20世紀的中國經歷的最大的地震。
  • 「120」一年出車77860次心腦血管疾病佔三成 - 新晚報數字報
    記者從哈爾濱市120急救指揮中心了解到,在2019年出車77860次的急救病例中,前三位分別是腦血管病14200次、創傷車禍12303次、心血管病11370次,出車比例分別為18.2%、15.8%、14.6%,其中心腦血管病合計佔急救病例近三分之一。
  • 在中國「打吊瓶」人均一年8瓶,輸液的危害你知道多少?
    輸液是治療疾病的常用方式嗎?2014-2016年,我國大輸液消費量總體呈現上升的趨勢,2016年我國醫療輸液約為113億瓶,創近年新高,隨著各地「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輸液」的用藥原則的推行,我國大輸液產品消費量近年來逐步下滑,初步估計,2019年,我國大輸液消費量約下降至105億瓶(袋)左右,雖有下降,但是在我國還是相當於人均輸8瓶液,遠高於國際上人均
  • 廣東是我國「第一經濟大省」,卻還有6個人均GDP低於兩萬的縣!
    而「中國速度」直接推動了人們去旅行的欲望,人民出行方便的同時,也為國家經濟的發展貢獻了力量。廣東是中國第一經濟大省,GDP超過俄羅斯追趕韓國,而且連續29年居全國第一位,使第二位的江蘇省很辛苦,但是廣東也是發展不均衡的省,豐富的地方太豐富了,不發達的地方也很多,不廣東至今仍有6個GDP在2萬以下的縣,這次廣東的6個人都要去看GDP在2萬人以下的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