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抖音直播,14萬人一起探險敦煌千年石窟
時間:2020-05-25 12:09:49 來源:北國網
是偉岸的絲路,經商的駝隊千裡而來;
是壯美的大漠,碧天黃沙中落霞無邊;
還是那千年一夢,曠古爍今的莫高窟?
敦煌石窟中的雕塑、繪畫藝術
為世人帶來莫大的震撼
敦煌石窟中記錄下的歷史、文化故事
更讓人忍不住想去探究、了解
5月18日,世界博物館日這一天
敦煌研究院在抖音上進行了一場直播
在趙聲良院長的循循引領下
十數萬網友對敦煌研究院下屬一院六窟中
進行了一場對千年來的文化與歷史的探險
1
甘肅永靖縣的炳林寺石窟
一面臨水三面環山
是現存石窟中位置最險要
開鑿最早的一個
其中的169號洞窟距離地面近40米
裡面有最早的維摩詰畫像
洞窟裡的千佛壁,被稱為炳林寺的瑰寶
北壁上「建弘元年」(公元420年)墨書題記
將早期石窟開鑿年代提前了100多年
是我國已知造窟題記中最早的一則
地處絲綢之路的炳林寺石窟
不僅記錄了中國早期佛教發展的情況
還保留了多民族的歷史信息
壁畫中記錄了西秦豐富樂舞藝術
雕塑和繪畫作品中保留著的異域風格
都是當時中國多民族、多文化交流的見證
2
坐落於河西走廊西端的莫高窟
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
歷經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
形成了龐大的洞窟規模
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區
莫高窟的45號洞窟
原本因面積太小難以供普通遊客遊覽
在直播中,趙聲良院長帶網友們參觀了這裡
45號洞窟興建於盛唐
是中國歷史上文化、宗教的高峰期
洞窟裡雕塑技法成熟,整壁壁畫氣勢雄渾
七尊佛像神態性格各異,氣韻生動
發現莫高窟之前
人們以為中國畫裡不存在的透視關係
也在這座洞窟的壁畫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華麗的宮殿、精緻的亭臺樓閣
唐朝人的服裝、審美標準、生活場景
都被一一記錄在壁畫當中
壁畫裡還有大量胡人、印度人、波斯人
在中國進行商業貿易的記錄
絲綢之路的繁榮,由此可見一斑
3
唐代之後的五代、西夏、元朝
石窟有了不同的發展風格
被稱為莫高窟姊妹窟的榆林窟
在這一時期接續了莫高窟的發展
榆林窟位於瓜州縣城南榆林河峽谷
榆林窟的3號窟建成於西夏晚期
擁有800多年的歷史
是榆林窟中最具代表性的石窟之一
八角佛壇揭示了當時宗教傳播的特點
牆壁上遙拜菩薩的取經者玄奘
則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體現
榆林窟壁畫吸取了兩宋以來的全新繪畫技法
有著莫高窟未曾出現的宏大巨製
線條精妙、氣韻生動
兼具藝術、考古、學術多重價值
4
敦煌西南35公裡的西千佛洞
開鑿早於莫高窟
在壁畫風格上與莫高窟一致
其中殘存的塑像
卻有著特殊的價值和意義
敦煌附近的巖石為砂礫巖
由河水侵蝕形成,疏鬆不易雕塑
所以莫高窟和西千佛洞中的塑像
基本都是泥塑
西千佛洞中留下了很多殘破的洞窟塑像
敦煌研究院設立了美術所雕塑室
通過研究和複製古代塑像
逐漸掌握了石胎泥塑、木胎泥塑的雕塑方法
傳承古代藝術的同時
創新也有了依據
5
有龕皆是佛,無壁不飛天
天水的麥積山石窟
被稱為東方雕塑的陳列館
這裡的1632件泥塑作品
包含了從北魏到明清的雕塑風格
優美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
讓這裡成為美的海洋
強烈的文化延續性
本土化、民族化的雕塑特點
更讓這座石窟享譽海內外
6
與前面介紹的幾座洞窟不同
北石窟寺中的造像
全部是石頭雕刻而成
工匠在白堊紀的砂巖上雕刻
塗上薄薄的泥漿,再上色
泥塑是做加法,石刻是做減法
技法的不同造就了北石窟寺粗獷的造像風格
1500年前,在生產力極其低下的情況下
當地的先民們就動用了4360餘方石方
雕刻,磨光,上色,造就了這宏大的洞窟群
因為歷史上的連年戰亂
很多當地居民不得不住到洞窟中
北石窟寺的洞窟裡不僅留有藝術作品
還有著先民們在此居住的痕跡
7
跨越千年的石窟與雕塑
能夠保存至今,被我們看見
背後不僅是一代代藝術家、工匠們的不懈創造
還有文物保護者們辛勤的工作
敦煌研究院第一任院長常書鴻
曾在巴黎留學九年學習繪畫
偶然間,他看到法國人拍攝敦煌壁畫的照片
在那個全世界都在低估中國古代藝術的時代
他毅然回國,來到敦煌
1943年,常書鴻帶著妻兒來到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四周都是沙漠,條件艱苦
他在廟裡找到一間平房,和喇嘛住在一起
餓了就自己生火做飯,渴了就從河裡取鹹水喝
一年後,他的第一任夫人離開了敦煌
第一批招募來的工作人員也陸續離開了
但莫高窟的文化讓他捨不得走
他想一輩子守護在這,把敦煌的藝術介紹給全世界
第二任院長段文杰
是1946年來到敦煌的第二批工作人員之一
這次,一起來的年輕人都沒有被艱苦的環境打敗
他們白天在洞窟裡臨摹壁畫
晚上為了省燈油,所有人集中在一間房裡練習繪畫
夜以繼日的臨摹,是他們生活裡唯一的事
感謝這樣的臨摹,讓很多已經隨著時間消逝了壁畫
還能被後來的我們看見
1963年北大畢業來到敦煌的樊錦詩院長
被稱為「敦煌的女兒」
丈夫在武漢大學任教,孩子在上海讀書
一家三口分居三地,一分就是十多年
守住前輩的火,開闢明天的路
她在大漠裡吹了半個世紀的風沙
也為莫高窟開闢了科學保護、專業考古、數位化保存的新路
後來的王旭東院長、趙聲良院長
都曾為保護敦煌吃過很多苦、做過很多事
正是因為他們一代代的守護
才能把敦煌的文化傳承下來,守護下來
才能讓世界看到
中國的傳統雕塑、繪畫文化
在世界上毫不遜色
敦煌就是其中最傑出的代表之一
8
再珍貴的文物,也有其保存壽命
通過新技術對敦煌的文物永久保存,永續利用
是敦煌研究院正在努力的方向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
敦煌研究院開始對文物進行數位化掃描
數位化掃描,
可以最大限度保存壁畫和雕塑的原貌
不破壞文物的光譜分析,
可以分析還原文物的工藝及原料
通訊、科學的發展,
也能讓文化的傳播更輕鬆有趣
這場歷時兩個多小時的直播
有超過10萬位網友同時在線觀看
他們在全國乃至全世界的各地
只通過一塊小小的手機屏幕
便飛躍千山萬水,跨越千年時光
看到了沙漠中
千年文明凝結而成的寶藏
今年世界博物館日的主題是:
「致力於平等的博物館:多元和包容」
抖音聯手博物館
希望每個人都能平等地走進、感受博物館
抖音一直以來都致力於信息普惠
讓每個普通人都可以平等地獲取知識
正是「致力於平等」的題中之意
編輯:徐徐
① 大眾生活報-大眾新聞網所有自採新聞(含圖片),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
② 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繫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