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尋夢之五」北涼石窟探秘

2020-12-22 歷史小酒吧

莫高窟,即沙漠高處之石窟廟,是敦煌石窟中最精美的佛教藝術。樂僔和尚開鑿莫高窟的第一窟後,法良禪師在其旁邊繼續營建石窟,隨即引發了眾僧侶以及自王公貴族至庶民百工的波瀾壯闊的開窟造像活動。

兩位高僧的石窟早已湮沒於塞外塵沙中,敦煌石窟最初始的模樣,停留在世人悵憾的遙想中。他們的創舉,卻銘刻在莫高窟第322窟的佛龕碑文中,「伽藍之起,濫觴於二僧」[1],將永遠留芳後世。

僧徒欲尋覓真法、往生極樂,發願在懸崖峭壁中靜心苦修;豪族大戶為了永葆家族尊榮;百姓為了現世與來生的福報,他們不約而同在樂僔、法良的石窟附近,不斷營建、創造,表達對神明的信仰與敬奉。

今天的敦煌石窟,現存年代最早的,是莫高窟中三座建於北涼時期的古蹟,即268、272、275窟。沮渠蒙遜在統御河西的鐵血歲月中,一路開拓、一路興佛,石窟廟也在天然的狹長地帶遍地開花。那麼,涼州石窟究竟是怎樣的尊容,北涼時期的敦煌石窟又有著怎樣別具一格的面貌呢?

涼州模式

與莫高窟境遇相似的是,作為鼻祖的天梯山石窟也不復昔日的聖容。天梯山正處於地震帶上,千百年來遭遇數次地震的損毀,到了當今僅存十幾個殘破洞窟,而唯一完整保留下來的,是第13窟的唐代露天大佛及其佛弟子的塑像。

此為天梯山石窟第4窟發現的北涼壁畫。(公有領域)

在過去幾十年的搬遷和修復工作中,大陸學者們意外發現了幾幅業已殘缺的、掩蓋在後代壁畫之下的北涼菩薩像。與中原普遍流行的菩薩形象不同,這幾位菩薩高鼻深目、體格豐腴,姿態富於動感,更多地體現出印度、西域風格。北涼壁畫的發現,揭開了涼州模式神秘的一角。

放眼涼州,沮渠蒙遜時期的石窟傑作還有數座,它們或可拼湊出較為完整的涼州石窟的藝術樣式。位於甘肅省肅南的馬蹄寺石窟群,是祁連山上藝術成就最高的石窟群,其中北涼時期的金塔寺,雖然僅有東、西兩座石窟,卻保存了經典的涼州石窟樣式,是佛教早期石窟藝術的瑰寶。

走進金塔寺的石窟,人們首先會被滿室的神佛形象、濃鬱莊嚴的繽紛色彩所震撼,繼而好奇窟內獨特的構造。兩座石窟皆呈現中心塔柱的形制,即石窟中心矗立一座方形柱體的佛塔。這是早期佛教最典型的洞窟樣式,修行者在窟內可繞柱觀像,主要用於禮拜、供養等宗教活動,也叫塔廟窟。

金塔寺的中心塔柱,四壁分三層開龕造像,滿壁皆是以土紅、石綠為主色的彩塑,姿態、服飾各異的佛陀、菩薩、飛天惟妙惟肖,將塔柱裝飾得無比華麗輝煌。每一面塔柱的最下層,龕內雕刻一尊結印趺坐的主佛,神態安詳,龕外塑有佛弟子或脅侍菩薩。上面兩層佛龕,規格較小,龕內同樣塑有趺坐的佛像。

此為金塔寺的中心塔柱。(公有領域)

最具特色的是龕頂楣拱兩側的懸塑的飛天,採用雕塑中「高肉塑」技藝創作而成,大半個身子探出龕簷,整體呈V形,有古樸稚拙之感。然而,她們天真含笑,雙臂伸展,腰肢彎曲,衣帶飄逸,仿佛翩翩起舞,又似接引眾生,與禪定的佛祖表現出一動一靜的祥和意境。金塔寺的飛天塑像,在整個中國石窟藝術中是獨一無二的瑰寶,被學者稱作「東方飛天之精華」。

同在肅南的還有一座文殊山石窟,其中的「前山千佛洞」保存了中心塔柱的形制,也是一座屬於涼州石窟的珍貴遺產。窟內的四壁滿繪,以「西域暈染法」創作出千佛聖像,因年代久遠顏料變色,人物身體多處呈現「黑圈」的特殊樣貌。所謂西域暈染法,是一種由淺到深、以圓圈形式層層暈染打造人物肌體的凹凸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加立體的繪畫技法。

一千多年前虔誠的畫匠,用簡約樸實的線條和濃豔重彩的色調,描繪出他們心中神明的形象。千佛身披通肩袈裟,菩薩風姿綽約,飛天健美動感。結合涼州石窟的彩塑,我們會發現,神佛們皆是高鼻大眼、面相豐圓、體型健壯、動靜皆宜的壯美形象,仿佛從異國他鄉款款而來,把福音傳播給東方眾生。

敦煌禪師

在佛法盛傳、佛寺遍地的北涼時期,敦煌城中又出了一位傳奇高僧。他有著奇特的樣貌,兩條眉毛連在了一起,人們都敬稱他「連眉禪師」。他來自西域的罽賓國,法名曇摩蜜多。他少時每遇佛事,便欣然雀躍,七歲時便出家修行,之後博覽群經,精通禪理,深受眾生景仰。

曇摩蜜多在敦煌城外的荒漠中,擇一閒曠之地,準備建立寺院,為人們講經論法。

這位少年高僧,早早發下弘揚佛法的誓願,多年來遍歷西域各國。他路過龜茲時,竟然有神明託夢諭示國王,將有一位福德深厚之人來到你的國家,一定要好生供養他。龜茲國王親自到郊外等候高人蒞臨,就等來了蜜多,於是恭敬地把他迎入王宮,提供各種供養。然而蜜多不為所動,幾年後繼續向東方走去。臨去時,神明又降夢於國王:有大福德的人要離你而去了。

蜜多穿過沙漠,像樂僔一樣來到了敦煌。他發現,這才是理想的弘法之地,從此住了下來。他在城外荒漠中,擇一閒曠之地,準備建立寺院,為人們講經論法。由於他是西域高僧,敦煌人爭相供養,他的寺院很快就營建完成,樓閣殿宇、池沼園林極為莊嚴潔淨。

為了能在沙漠中吸引更多信眾,蜜多率領弟子們在寺院周圍種植千餘株柰樹,不僅讓寺院更加美觀,還有效地阻擋風沙對寺廟的侵襲。而寺院規模越來越大,開支也與日俱增,蜜多又在寺院附近開墾出百畝良田,補貼寺院費用。一時間,蜜多身邊學徒濟濟,敦煌禪業大盛。

這時也是開鑿莫高窟的一個鼎盛時期,蜜多也組織僧眾參與開窟造像的活動。後人推測,莫高窟的北涼三窟,極有可能就是蜜多的功德窟,第275窟有他的供養像,第268號的多室禪窟有供他禪修的地方。

北涼三窟

莫高窟中的三座北涼時期的石窟,與同時代的著名石窟既相似,又風格各異,特別令人玩味。

此為敦煌莫高窟的北涼第268窟西壁的繪塑。(公有領域)

禪修靜室:最原始的莫高窟第268窟

這是一座狹小的多室石窟,主室僅一人高、一米多寬,南北兩側共開鑿四個小室,內有禪床,僅容一人坐下。這種形制源自印度,供僧侶坐禪修行,名叫「禪窟」。早年釋迦牟尼苦修時,就是在這種簡單的洞窟中,結跏趺坐,證悟佛法。而莫高窟最早的樂僔石窟,也是一種禪窟,雖不可見,但是第268窟卻保留了石窟最原始的樣式。

細觀第268窟,主室構造為長方形平頂,小禪室為方形平頂。最醒目的是西壁佛龕,中有交腳而坐的佛陀彩塑,面容端方靜穆,有西域特徵;身披紅色右袒袈裟,衣質輕薄貼體。

龕壁與龕外,用西域暈染法繪製飛天、脅侍菩薩像。飛天披長巾、裹長裙,呈V字身形伸展雙臂,姿態生動。菩薩戴珠冠、系長裙,雙手合掌,跪於蓮臺之上,神態謙和安詳。下壁繪有著漢服與胡服的供養人,身量更小,雖已模糊不清,但仍能感受到恭敬莊嚴的氛圍。

平頂部分採用浮塑技法的方形裝飾,點綴花草、火焰等紋樣,四角同樣繪有飛天。

此為敦煌莫高窟的北涼第272窟西壁佛龕內的佛塑像。(公有領域)

動靜相生:禮佛供養的莫高窟第272窟

第272窟主室的西壁中央開龕,龕內塑倚坐佛像一身,容貌、衣飾與第268窟主佛像相似,表現手法更加細膩。袈裟上有隆起的線紋,表現衣料的輕薄飄逸之感;龕內壁繪有壯觀的「天人千佛火焰紋」的佛背光,象徵佛法無邊、化生萬物。背光中的飛天,是敦煌飛天最早出現的位置。

佛法普度眾生,隨著時間推移,越來越多的人聆聽佛法、沐浴佛光,莫高窟逐漸出現了專門用來禮佛供養的洞窟。莫高窟的風格,逐漸表現出從狹小到高大、簡約到豐富、古樸到精美的華麗演變。

佛龕兩側的供養菩薩像,是最大的看點。供養菩薩,是指佛經壁畫中作禮佛、供養狀的無具體名號的菩薩,在各時期的敦煌壁畫中皆有亮相。這裡的四十位小菩薩,每側四排五身整齊分布,他們或坐或跪,扭腰屈腿,像跳舞,又像在練功,姿勢無一雷同,頗具印度風格。

從整體看,靜止的畫面動感十足,洋溢著歡快熱烈的氛圍。而端詳每位菩薩,雖然他們的形象在嚴重變色的線條下已經模糊,但是線條比例勻稱,五官、表情優美溫柔,透露出沉靜淡泊的意味。

窟室的南北兩壁是說法圖和千佛壁畫。佛教認為佛陀是人中獅子,故說法圖中佛陀座下繪有圓頭長鬚的神獸獅子,這是敦煌壁畫中最早的獅子形象。佛陀外圍是千佛像,以白、青、綠等色調為主,表現出「佛佛相次,光光相接」的意境。窟頂亦繪有飛天、花草紋樣。

此為敦煌莫高窟的北涼第275窟南壁的「出遊四門」故事畫。(公有領域)

佛陀事跡:融入中式元素的莫高窟第275窟

第275窟的裝飾較為細膩繁麗,主室西壁放置佛像,是一座交腳而坐的彌勒菩薩像,恬然微笑,守護著這方天地;南北兩壁亦開龕造像,塑有交腳彌勒與思維菩薩。比較特別的是,部分佛龕上部刻有小小的屋簷裝飾,模仿中原傳統建築「闕」的形象。

闕者,缺也,中間闕然為道。闕形龕象徵著彌勒所居的兜率天宮,它的出現反映了模仿西域造像風格的莫高窟,已開始融入中華本土的元素。

為了讓信眾更容易理解佛法,275窟內首次出現了敘事性的佛本生(佛陀前世故事)與佛傳(釋迦牟尼傳記)壁畫。

主室南壁中部,繪製了釋迦牟尼還是太子時候的故事。太子成婚後不好娛樂,一心嚮往修行,國王為此憂慮,令太子出遊,希望打消他出家的念頭。太子走出城門時,出東門見到老人,出南門見到病人,出西門見到死人,出北門見到僧人。太子感嘆世間生老病死之苦,更加堅定修煉的決心。

整個故事以橫卷連環畫形式展現,人物繪法、服飾都表現出西域特徵。目前保存較好的是遇老人和僧人的情節,當中騎馬者為太子,左側是鬚髮皆白、彎腰駝背的老者,右側是神採奕奕、健康灑脫的僧人,兩者形成鮮明對比,壁畫上部繪有奏樂、舞蹈的飛天群像,見證太子徹悟的殊勝瞬間。

北壁中部畫佛本生故事,包括毗楞竭梨王身釘千釘、虔闍尼婆梨王剜身燃千燈、屍毗王割肉貿鴿、月光王施頭、快目王施眼等情節,描繪釋迦牟尼前世捨身行善的事跡。這幾個故事有個共同點,強調佛陀自我犧牲、堅忍無畏的精神,這也是修煉人走向圓滿所需的品質。

走入這座石窟,瞻仰這幾幅壁畫,無論是誰,都將被這栩栩如生的畫面感動,從而看淡對人世禍福生死的執著,懷著捨身成佛的意志,繼續他們生命的修行。

相關焦點

  • 莫高探秘|原來敦煌石窟是這樣建造起來的!
    敦煌石窟坐落於河西走廊西端,其包括敦煌市境內的莫高窟、西千佛洞;瓜州縣境內的榆林窟、小千佛洞、東千佛洞;肅北縣境內的五個廟石窟、一個廟石窟;玉門市境內的昌馬石窟。
  • 在抖音直播,14萬人一起探險敦煌千年石窟
    在抖音直播,14萬人一起探險敦煌千年石窟 時間:2020-05-25 12:09:49 來源:北國網 是偉岸的絲路,經商的駝隊千裡而來;是壯美的大漠,碧天黃沙中落霞無邊;敦煌石窟中的雕塑、繪畫藝術為世人帶來莫大的震撼敦煌石窟中記錄下的歷史、文化故事更讓人忍不住想去探究、了解5月18日,世界博物館日這一天敦煌研究院在抖音上進行了一場直播在趙聲良院長的循循引領下十數萬網友對敦煌研究院下屬一院六窟中進行了一場對千年來的文化與歷史的探險
  • 「覺色敦煌——敦煌石窟藝術展」10日在省博開展
    敦煌石窟是什麼?莫高窟的開鑿營造何時起?壁畫和佛像雕塑是怎麼做的?佛國世界有著怎樣的佛本生故事?佛音樂神,反彈琵琶,絲路交通,霓裳美儀。  8月,展覽「漲海推舟 千帆競渡——南海水下文化遺產大展」在莫高窟成功舉辦;如今,「覺色敦煌——敦煌石窟藝術展」馬上就要在海博和觀眾見面了。黃沙和碧海,敦煌和海南,分別位於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的要衝,共同見證了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歷史。  敦煌研究院聯合海南省博物館,在展覽基礎上將共同推出「碧海黃沙  共話絲路」直播活動。
  • 【從敦煌看世界】敦煌藝術中的「國際元素」
    莫高窟現存最早的洞窟,是開鑿於北涼時期(420—439年)的一組相互關聯的洞窟,俗稱「北涼三窟」。我們從這組現存最早的石窟中,已經可以見到許多外來的文化元素。首先,我們從洞窟的建築形制可以看出,像「北涼三窟」這樣的內部空間形態,在中國建築史上是沒有先例的。
  • 美術研究|解讀敦煌樂舞——敦煌樂舞研究方法之討論!
    解讀敦煌樂舞,即對敦煌樂舞研究方法之討論,在此之前需要首先釐清一個概念,即什麼是「敦煌樂舞」,此所謂「名正言順」。由於該領域研究歷史較短且橫跨音樂史學、敦煌學、圖像學等多個學科,導致至今仍未形成統一的研究規範和標準,研究基本呈現「各自為政」之局面,這在各種專著、文章對研究對象界定上便初見端倪。
  • 北魏民族融合的歷史豐碑——雲岡石窟
    作者:雲岡石窟研究院院長張焯深入挖掘北魏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內涵,創作表現北魏歷史題材的影視精品,繞不開對雲岡石窟雕刻藝術的研究。雲岡石窟規模宏大,造像內容豐富,雕刻藝術精湛,形象生動感人,堪稱中華佛教藝術的巔峰之作,代表了五世紀世界美術雕刻的最高水平。其誕生並非偶然,它是諸多歷史必然性的歸結。
  • ——武威五涼文化探秘
    五涼文化有哪些精彩看點,應讀者要求,記者再次來到該館探秘尋寶。  1 河西曾是中國北方文化的制高點  歷史上,西晉永寧元年,張軌出任涼州刺史,前涼肇基。而後,呂光(氐)、禿髮烏孤(鮮卑)、沮渠蒙遜(匈奴)和李暠分別創立後涼、南涼、北涼、西涼,與前涼並稱「五涼」。除西涼外,其餘四涼皆曾建都姑臧(今武威)。
  • 直播探秘千年文明!M+中國高端室內設計大賽TOP20設計師集結敦煌
    矗立在廣漠中的石窟,是沉澱千年的藝術精髓。如果說敦煌石窟是眾生信仰的結晶,那麼家的空間則是我們夢想生活的縮影,是另一種信仰的體現。「為中國生活設計」M+中國高端室內設計大賽一直在探索中國人關於家的信仰。這一次,M+大賽想要借敦煌石窟千年文明的鑰匙啟發中國設計師對於人居美學的思考。於是我們又一次出發了。汲取·敦煌美學養分
  • 「史論」金成輝丨20世紀中期民族美術研究所的敦煌考察研究
    民族美術研究所組織研究人員赴敦煌考察研究,為編寫美術史教材收集石窟藝術方面的資料。在敦煌莫高窟的兩個月中,通過臨摹壁畫和調查洞窟,積累了豐富的研究資料,取得了豐碩的學術成果。民族美術研究所的敦煌考察並沒有呈現出清晰脈絡和整體面貌,通過現有文獻的梳理與辨析,從文化語境、考察目的、人員組成、考察過程、成果與影響五個方面分析此次考察的具體細節,進而明確民族美術研究所敦煌考察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
  • 敦煌石窟有多美?周六來成博聆聽專家解讀「文明的迴響」
    2003年「非典」期間,金牛區沙河源街道長久社區(原洞子口鄉長久村)使用過的一隻測溫儀,時隔17年之後再次派上用場,由匯澤路社區繼續使用,為「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奉獻綿薄之力。 測溫儀 聽敦煌專家解讀石窟藝術 13
  • 敦煌石窟藝術添彩上合組織成員國佛教遺產共享網絡展覽
    「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佛教遺產共享網絡展覽」11月30日在線開展,由文旅部指導,省文旅廳協調,敦煌研究院承辦的「絲路明珠——敦煌石窟藝術展」,作為展示中國佛教藝術寶庫的代表,以獨特魅力添彩佛教遺產共享網絡展覽。
  • 敦煌壁畫中異域風格的西域式建築
    如北涼第272窟窟頂藻井四周天宮建築,由連續的圓券拱組成,而圓券拱建築形式來源於印度。又,北涼第268窟西壁圓券龕下兩側的龕柱,則是愛奧尼卷旋形的希臘式柱頭。北魏第254、257窟等洞窟中心柱的佛龕則是蔥頭形龕楣。
  • 中國最古老石窟 藝術價值媲美維納斯 被譽「第二敦煌」卻少有遊客
    鐘山石窟始建於晉太和年間(366-370年),距今已有1600多年歷史。整個石窟群依山勢而建,現存十八座洞窟,是中國西北佛教傳播的重要發祥地之一。目前鐘山石窟僅發掘出五座洞窟,萬餘尊大小佛像雖歷經千年,色彩仍鮮豔依舊,被譽為「陝西四大石窟」之首。
  • 論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的時代意義
    當時已是譽滿域內的大畫家,大千先生為什麼要毅然拋棄都市閒適的文人生活,而到敦煌去尋夢呢?據他自己說:「談起敦煌面壁的緣起,最先是聽曾、李兩位老師談起敦煌的佛經、唐像等,不知道有壁畫。抗戰後回到四川,曾聽到原在監察院任職的馬文彥講他到過敦煌,極力形容有多麼偉大。我一生好遊覽,知道這古蹟,自然動信念,決束裝往遊。」
  • 「名家·葉舟·詩作」敦煌詩經
    格桑花朵的乳房——羶腥之正午。秋天,半扇黃羊排以及睡夢之正午。石窟開啟——一千尾長星照耀之正午。陽光下經卷翻曬之正午。陽光刺眼世界之正午——於古老的醫箱內,我要遇見你——生命敦煌寒冷之正午。北呵,一扇神祇的木床。
  • 透過樂舞「聽」懂敦煌
    、東千佛洞、西千佛洞和五個廟石窟。敦煌樂舞研究專家鄭汝中在《敦煌壁畫樂舞研究》寫道,「敦煌莫高窟石窟壁畫上共有各種樂伎3000餘身,有大小不同的樂隊約500組,共出現樂器44種,4549件。」
  • 2021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之公共基礎知識備考:敦煌文化
    【導讀】寧夏華圖事業單位考試網同步寧夏華圖發布:2021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之公共基礎知識備考:敦煌文化,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   寧夏華圖同步寧夏人事考試中心為大家準備了2021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之公共基礎知識備考:敦煌文化,大家可點擊下方公告預約連結預約2021年寧夏事業單位公告並收藏本頁面(ctrl+d),以便隨時關注最新公考信息
  • 案例展示|敦煌博物館獨家跨界授權機構鮮活萬物聯名百雀羚
    敦煌博物館官方戰略夥伴、獨家跨界授權機構鮮活萬物聯名百雀羚,給你點「巖」色看看。 「 001 巖色再造,顏值巔峰 」 敦煌的美是大且細膩的美,敦煌文化是世界歷史藝術交匯的集合。
  • 「哪吒」竟是佛教神祇?毗沙門(北方天王)與哪吒竟是父子關係?
    綜合及歸納學者們對於哪吒的看法:哪吒(在佛典中作「那吒」),梵文是Nalakuvara或Nalakubala,全稱那羅鳩婆、那羅鳩婆、那羅俱伐羅。毗沙門是Vairsravana音譯,意譯作多聞、普聞等,取其恆護如來道場而多聞佛法,且福德之名聞於四方之意。毗沙門源自印度俱毗羅神(Kubela),為梵天之孫,夜叉之王,是個財神。此即為人廣知的四大天王中的北方天王,住在須彌山之北,守護閻浮提北方。
  • 斯坦因怎樣騙取了王道士的信任,盜走敦煌石窟的1萬多卷經書,500多...
    餘秋雨有一篇著名的散文《道士塔》,寫的是敦煌石窟的罪人王道士,他發現了藏經洞,卻因為不懂文物的價值,被西方探險家斯坦因竊取了大量的財物。令人扼腕嘆息。圖為王道士斯坦因究竟怎樣騙取了王道士的信任?他盜走了敦煌石窟的多少文化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