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可馨育兒
現在的父母大多擁有高學歷,非常注重孩子的身心健康,雖然有時候也會情緒管理失控,但是他們儘可能壓制脾氣,回歸到理性狀態,不做「咆哮式父母」。面對調皮、任性的孩子,不是每一個父母都做好情緒管理,可能做出傷害孩子的事情。
父母尚且如此,何況是老師呢?管理那麼多孩子,他們面對「不聽話」的孩子是怎麼做的呢?
01
兩個老師兩個做法
小天在家沒有睡午覺的習慣,只有玩累了,下午四五點會睡一覺,兩個小時後,又變成夜貓子,到晚上十一點多才能睡覺。雖然媽媽想調整他的作息習慣,小天表示不想睡午覺,媽媽也沒有堅持。
有一次幼兒園放學,小天向媽媽哭訴被老師欺負了……孩子太小,表達不是太清晰,就一直哭泣。家長找到幼兒園老師質問,老師怎麼也不承認。再三要求下,調出監控畫面,不看還好看後不戰而慄,只見孩子的生活老師,為了讓小天睡午覺,坐在他身上,時間長達三分鐘。
園長決定私了,把當事老師開除處理,免除孩子的學費。家長不同意,孩子哪受過這種委屈,孩子哪能承受一百多斤的體重,自己花錢送孩子上學,就是為了享受這種「待遇」嗎?選擇報警,老師因虐待學生,毫無師德,隨後被拘。
後來,幼兒園再三承諾,決不會再發生這樣的事情。給小天的班級換了一個老師。她的做法不同,讓小天跟另外一個不睡午覺的女孩,在另一個房間玩玩具,如堆積木、拼圖、跑火車等,但是事先提醒他們,不許大聲喧譁,不能影響正在休息的同學,如果違反規定,就要收走玩具了。兩個小朋友會很默契地玩起來,動作也輕微了很多。
兩個老師做法差別很大,所起到的效果也有很大的不同。前者老師已經沒有失德,必然受到法律的懲罰。也希望這樣的老師被清理出校園,避免極個別人的行為影響整體老師的聲譽。
其實,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會影響到各種各樣的事情,比如在學校或外面受欺負,也會經常會出現的問題。有些強勢的孩子,也會欺負別的小孩,在孩子中間,同樣有「弱肉強食」的規則。
02
孩子受欺負的原因
1、家庭原因
孩子生活的家庭環境如何,決定了其性格特質。小孩走出家庭的表現,與父母家人對其的關注度有關。
家庭不同,孩子的特別不同。有的小孩愛炫耀,有小孩比較低調;有的小孩散發出勇氣與自信,有的小孩膽小怕事,顯得比較自卑;有的小孩整天歡聲笑語,有的小孩則顯得比較沉悶無語。家人之間的相處模式,影響孩子的處事風格,特別是夫妻感情的好壞,也會影響孩子的三觀。
不管現實社會還是影視劇中,離婚家庭或單親家庭長大的孩子,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問題,他們或敏感,或自卑,或脾氣暴躁,或不合群等。夫妻感情不好的家庭,孩子同樣如此。
2、學校原因
除了家庭,孩子要經歷長達近20年的「寒窗苦讀」,學校、老師、同學成為他們人間早期重要的交往對象。不同家庭成長的小孩,會在校園裡磨合,他們通過不斷適應,鍛鍊出自己的生存模式。
如果孩子不是有特別大的問題,孩子一般也是「適者生存」,老師與學校不會單獨照顧某個小孩,也不會真正關注小孩想的是什麼,有什麼難處。
比如遇到老師體罰孩子、校園欺凌等事情,校方通過不會公正的處理,通常會儘可能降低對學校的影響,採取私了的辦法,比如給家長、孩子一些好處,但這樣也會給校園安全留下隱患。
3、社會原因
如今信息比較發達,孩子獲得信息更加豐富、便捷,小孩易被一些不良信息影響,小孩往往不加以分辨,或不具備分辨能力,他們以為好玩,搬到生活中,通過模仿傷害到自己或其他人,如果沒有人阻止,他們會熱衷於這樣的事情,嚴重者可觸犯法律,如十三歲男孩傷害十歲女孩,他家的房子也面臨拍賣。
4、個人原因
有的小孩被老師體罰或校園暴力後,被要求不許告訴家人,他們因為認知與能力所限,選擇忍氣吞聲,結果換來的不是息事寧人,而是對方變本加厲的侵害。
03
家長該怎麼辦?
1、家庭環境
給孩子塑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父母與家人處理好關係,尤其父母關係更應該相親相愛,避免當著孩子的面發生衝突、指責、爭吵等,避免讓孩子進行站隊,比如媽媽說爸爸的壞話,讓孩子認為爸爸不好,並加以記恨,他要幫助媽媽。
2、強大後盾
告訴孩子,遇到什麼事情及時告訴爸媽,不管發生什麼事情,父母都是你強大的後盾。不要害怕被對方威脅,一旦被欺負,要大聲說出來,並做出反抗。
不要斥責孩子不允許打架,這要分場合和情況,如果孩子被人要挾和暴力,孩子可以正當防衛,如果這時候還膽小怕事,必然讓對方以為好欺負,就會形成習慣。
孩子出門在外,要形成一個不是好惹的形象,這要靠父母的教養來塑造,家長永遠都是孩子強大的支撐。
3、及時處理
遇到孩子被欺負,父母要做出及時回應和應對,讓孩子明白自己的重要性。你響應速度的快慢,決定了親子關係的好壞。
家長不要不分清分皂白,對孩子亂蓋標籤,比如孩子受欺負,肯定是孩子自己的問題,要不怎麼會被欺負呢?為什麼不欺負別的小孩呢?父母這樣的態度,孩子就會失去後備力量,受到雙重打壓。
最好的辦法是,是找到當事孩子的家長或老師,了解情況討要說法,並讓對方做出承諾。如果別人不講理,你就要做出幫孩子討回公道的長期鬥爭,努力為孩子挽回顏面,讓孩子感覺到父母真的很在乎他,並踐行後盾力量並非空穴來風。
4、培養孩子
父母希望孩子擁有自信、勇敢、開朗、獨立等個性。出去不惹事,但是遇事也不怕事,能夠融入大環境中,友好相處是最好的結果。
如果指望靠孩子天生的那些資本,父母不注重對孩子的培養,很難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質。
討論話題:如果你的孩子受欺負?你會如何處理?說說你的看法。
圖片來源網絡,只供想像,圖文無關,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