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臨死前沒有把皇位傳給兒子,而是傳給了嫡長孫朱允炆。
皇四子朱棣年輕時,一直跟隨朱元璋南徵北戰,立下許多戰功,看到乳臭未乾的大侄子坐了天下,心中不服,於是就發動了「靖難之役」。
朱棣帶兵反叛時,讓長子朱高熾留在燕京,讓他監國,而帶著次子朱高煦隨軍徵戰。
朱棣共有四子,老大朱高熾、老二朱高煦、老三朱高燧和老四朱高爔。小兒子朱高爔早夭,所以長大成人的就三個兒子。
長子朱高熾身體肥胖,行動起來很不方便,又加上本身喜歡清靜,所以在馬上顛簸了一生的朱棣並不喜歡他。
朱棣覺得次子朱高煦無論是長相也好,性格也好都隨自己,且作戰勇猛,在武將中威信很高,所以每每鼓勵他:「努力吧,皇太子身體不好,多有疾病。」
聽了父皇的話,朱高煦覺得這是某種暗示,所以就產生了非分之想。
有盼頭就有了激情,所以在靖難中打仗非常賣力氣,立下許多大功,還在危急中救過朱棣幾次。
後來朱棣奪權成功,坐穩天下後,開始考慮立皇太子了。
立誰呢?朱棣心裡犯了猶豫,他本心傾向於立次子朱高煦。
長子朱高熾是太祖爺爺朱元璋在世時親自選定的燕世子,這是正統,他雖然性格顯得柔弱,但很仁愛,深得文臣們的擁戴。
再加上朱高熾的長子朱瞻基幼小聰慧,深得朱棣喜愛。
所以在朱棣躊躇之際,諸位大臣的意見起到了關鍵的作用,為了自己的這個「好聖孫」朱瞻基,朱棣終於確定立朱高熾為太子。
朱高煦的願望沒有實現,他這個失落呀!
於是開始破罐子破摔,懷著一種報復心理,淨幹一些違法亂紀之事。後來他的惡行被朱棣知曉後,非常氣憤,準備剝奪他的封號,將其廢為庶人。
朱高熾非常仁厚,看到弟弟遭難,念及兄弟之情,在父皇面前極力替弟弟求情。
朱棣為了樹立太子威望,準了他的請求,放過朱高煦一馬,但將跟皇子一起作惡的親信都誅殺了。
公元1424年(永樂二十二年,朱棣北伐後班師,在回京途中病逝。朱高熾繼位,是為明仁宗。
朱高熾即位後,開始了一系列改革。
他首先赦免了朱允炆時期的舊臣,使許多冤案得以平反昭雪,允許他們返回原處。又恢復一批大臣的官爵,從而緩和了當時的矛盾。由於朝廷內部團結,外部穩定,開始步入健康發展的軌道。
可惜朱高熾自幼體弱多病,朝廷剛有些起色,自己的政治抱負還沒有實現呢,但天不佑人,剛當了十個月的皇帝,於公元1425年(洪熙元年)駕崩。
朱高熾駕崩,喚起朱高煦心中壓抑的慾念。太子朱瞻基要從南京趕往北京奔喪,朱高煦覺得這是一次絕佳的機會,要在半路設伏,截殺太子。但由於行動倉促,沒有成功。
朱瞻基繼位,是為明宣宗。
朱瞻基能得到爺爺朱棣的賞識,自然有非凡的能力,也有寬厚的心胸,他對朱高煦與朱高燧兩位皇叔非常照顧,常給他們豐厚的賞賜。
由於朱高煦是在死人堆裡滾出來的,有豐富的人生經歷,所以,他每次向朱瞻基提出自己的建言,朱瞻基都十分重視,不但命有關官員將其建議予以實施,還回信答謝。
朱高煦一看自己提出的請求這個小皇帝都按照他的意見一一照辦了,心裡不但不感激皇上的信任,反而覺得這是軟弱和無能的表現,更加驕橫狂妄起來。
就這樣朱高煦憋了一年,實在憋不住了,於公元1426年(宣德元年)八月起兵造反。他想學父皇朱棣,將這個懦弱的侄子趕下臺,自己也做兩天皇帝。
原來朱瞻基很有心機,他知道自己剛坐上皇位,需要老臣,特別是叔父們的支持,所以採取了韜光養晦之策。
誰知道自己的韜光養晦倒讓朱高煦當成了軟弱,心想,老虎不發威,你真當我是病貓呀!自己如果再不拿出點強硬的態度來,將來怎麼管理朝政?考慮再三,決定御駕親徵。
朱高煦造反,名不正言不順,再加上這幾年自己的惡行讓天下人所不齒,敗壞了自己的名聲,所以他的叛軍根本就形不成什麼氣候 ,這次叛亂很快就被王師剿滅了。
明宣宗朱瞻基下詔,將朱高煦父子廢為庶人,喚來待詔,讓他們把自己平息朱高煦叛亂一事編寫成戲劇《東徵記》,讓梨園弟子們匯演,以昭示群臣。
朱高煦的命是保住了,但和他一起起兵造反的那些人,卻沒有那麼幸運了。隨他一起反叛的那些主要人物,像王斌等人都被處死,被殺的有六百四十餘人。
經過這場變故,朱高煦應知悔改,老實一些了吧?可是有個俗話叫「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的確是這樣。
朱高煦年輕時馳騁疆場,給他賦予了狂野的性格;多年的為惡,又增長了他的痞子秉性。現在雖然是老百姓了,但那些性格一點都沒改掉,終於釀成大禍。
一天,朱瞻基突然想起他這位皇叔來,不知道這些日子反省得怎麼樣了,於是來看望皇叔。
朱高煦對自己的舉兵失敗,現在還有些不服;而自己的叛亂被官兵剿滅,還被編成戲曲在到處宣揚,心裡頭又有了憤憤不平。
朱高煦每當想到此,心裡就咒罵:「好小子,真有你的,你編戲來窩囊我,真的要讓我遺臭萬年呀!」
這天朱高煦正在那裡嘀咕呢,皇帝來看他了。此時他還能有好臉色嗎?
在和皇帝的言談中,露出他的痞子性格來,他趁朱瞻基不注意,使了一個絆子,朱瞻基沒注意,正往前小步慢走呢,這一個絆子立馬給他摔了個狗吃屎。
皇帝丟醜了,這還了得!
朱瞻基大怒,吩咐來人,將朱高煦拿下,然後命人用三百斤重的銅缸將朱高煦扣住。
「缸約重三百斤,庶人有力,項負之,輒動。積炭缸上如山,然炭逾時,火熾銅鎔,庶人死。」《國朝獻徵錄·漢庶人傳》
那朱高煦果然勇武有力,被大缸罩著,竟然用兩手將大缸頂了起來。
朱瞻基一看,嘿,還真有兩下子。於是吩咐侍衛們,在銅缸周圍堆上木炭,不一會火就燒起來了。
周圍的人看著火在慢慢的引燃,缸裡的朱高煦頂著大缸東搖西晃,隨著火越燒越旺,銅缸也被燒紅了,那缸扣在那裡不動了。
就這樣朱高煦被活活炙死在銅缸內,變成了一隻「烤雞」。
參考資料:《明史》 《國朝獻徵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