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煦學父皇朱棣,可惜畫虎不成反類犬,把自己變成了「烤雞」

2020-12-22 老衲侃春秋

朱元璋臨死前沒有把皇位傳給兒子,而是傳給了嫡長孫朱允炆。

皇四子朱棣年輕時,一直跟隨朱元璋南徵北戰,立下許多戰功,看到乳臭未乾的大侄子坐了天下,心中不服,於是就發動了「靖難之役」。

朱棣帶兵反叛時,讓長子朱高熾留在燕京,讓他監國,而帶著次子朱高煦隨軍徵戰。

朱棣共有四子,老大朱高熾、老二朱高煦、老三朱高燧和老四朱高爔。小兒子朱高爔早夭,所以長大成人的就三個兒子。

長子朱高熾身體肥胖,行動起來很不方便,又加上本身喜歡清靜,所以在馬上顛簸了一生的朱棣並不喜歡他。

朱棣覺得次子朱高煦無論是長相也好,性格也好都隨自己,且作戰勇猛,在武將中威信很高,所以每每鼓勵他:「努力吧,皇太子身體不好,多有疾病。」

聽了父皇的話,朱高煦覺得這是某種暗示,所以就產生了非分之想。

有盼頭就有了激情,所以在靖難中打仗非常賣力氣,立下許多大功,還在危急中救過朱棣幾次。

後來朱棣奪權成功,坐穩天下後,開始考慮立皇太子了。

立誰呢?朱棣心裡犯了猶豫,他本心傾向於立次子朱高煦。

長子朱高熾是太祖爺爺朱元璋在世時親自選定的燕世子,這是正統,他雖然性格顯得柔弱,但很仁愛,深得文臣們的擁戴。

再加上朱高熾的長子朱瞻基幼小聰慧,深得朱棣喜愛。

所以在朱棣躊躇之際,諸位大臣的意見起到了關鍵的作用,為了自己的這個「好聖孫」朱瞻基,朱棣終於確定立朱高熾為太子。

朱高煦的願望沒有實現,他這個失落呀!

於是開始破罐子破摔,懷著一種報復心理,淨幹一些違法亂紀之事。後來他的惡行被朱棣知曉後,非常氣憤,準備剝奪他的封號,將其廢為庶人。

朱高熾非常仁厚,看到弟弟遭難,念及兄弟之情,在父皇面前極力替弟弟求情。

朱棣為了樹立太子威望,準了他的請求,放過朱高煦一馬,但將跟皇子一起作惡的親信都誅殺了。

公元1424年(永樂二十二年,朱棣北伐後班師,在回京途中病逝。朱高熾繼位,是為明仁宗。

朱高熾即位後,開始了一系列改革。

他首先赦免了朱允炆時期的舊臣,使許多冤案得以平反昭雪,允許他們返回原處。又恢復一批大臣的官爵,從而緩和了當時的矛盾。由於朝廷內部團結,外部穩定,開始步入健康發展的軌道。

可惜朱高熾自幼體弱多病,朝廷剛有些起色,自己的政治抱負還沒有實現呢,但天不佑人,剛當了十個月的皇帝,於公元1425年(洪熙元年)駕崩。

朱高熾駕崩,喚起朱高煦心中壓抑的慾念。太子朱瞻基要從南京趕往北京奔喪,朱高煦覺得這是一次絕佳的機會,要在半路設伏,截殺太子。但由於行動倉促,沒有成功。

朱瞻基繼位,是為明宣宗。

朱瞻基能得到爺爺朱棣的賞識,自然有非凡的能力,也有寬厚的心胸,他對朱高煦與朱高燧兩位皇叔非常照顧,常給他們豐厚的賞賜。

由於朱高煦是在死人堆裡滾出來的,有豐富的人生經歷,所以,他每次向朱瞻基提出自己的建言,朱瞻基都十分重視,不但命有關官員將其建議予以實施,還回信答謝。

朱高煦一看自己提出的請求這個小皇帝都按照他的意見一一照辦了,心裡不但不感激皇上的信任,反而覺得這是軟弱和無能的表現,更加驕橫狂妄起來。

就這樣朱高煦憋了一年,實在憋不住了,於公元1426年(宣德元年)八月起兵造反。他想學父皇朱棣,將這個懦弱的侄子趕下臺,自己也做兩天皇帝。

原來朱瞻基很有心機,他知道自己剛坐上皇位,需要老臣,特別是叔父們的支持,所以採取了韜光養晦之策。

誰知道自己的韜光養晦倒讓朱高煦當成了軟弱,心想,老虎不發威,你真當我是病貓呀!自己如果再不拿出點強硬的態度來,將來怎麼管理朝政?考慮再三,決定御駕親徵。

朱高煦造反,名不正言不順,再加上這幾年自己的惡行讓天下人所不齒,敗壞了自己的名聲,所以他的叛軍根本就形不成什麼氣候 ,這次叛亂很快就被王師剿滅了。

明宣宗朱瞻基下詔,將朱高煦父子廢為庶人,喚來待詔,讓他們把自己平息朱高煦叛亂一事編寫成戲劇《東徵記》,讓梨園弟子們匯演,以昭示群臣。

朱高煦的命是保住了,但和他一起起兵造反的那些人,卻沒有那麼幸運了。隨他一起反叛的那些主要人物,像王斌等人都被處死,被殺的有六百四十餘人。

經過這場變故,朱高煦應知悔改,老實一些了吧?可是有個俗話叫「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的確是這樣。

朱高煦年輕時馳騁疆場,給他賦予了狂野的性格;多年的為惡,又增長了他的痞子秉性。現在雖然是老百姓了,但那些性格一點都沒改掉,終於釀成大禍。

一天,朱瞻基突然想起他這位皇叔來,不知道這些日子反省得怎麼樣了,於是來看望皇叔。

朱高煦對自己的舉兵失敗,現在還有些不服;而自己的叛亂被官兵剿滅,還被編成戲曲在到處宣揚,心裡頭又有了憤憤不平。

朱高煦每當想到此,心裡就咒罵:「好小子,真有你的,你編戲來窩囊我,真的要讓我遺臭萬年呀!」

這天朱高煦正在那裡嘀咕呢,皇帝來看他了。此時他還能有好臉色嗎?

在和皇帝的言談中,露出他的痞子性格來,他趁朱瞻基不注意,使了一個絆子,朱瞻基沒注意,正往前小步慢走呢,這一個絆子立馬給他摔了個狗吃屎。

皇帝丟醜了,這還了得!

朱瞻基大怒,吩咐來人,將朱高煦拿下,然後命人用三百斤重的銅缸將朱高煦扣住。

「缸約重三百斤,庶人有力,項負之,輒動。積炭缸上如山,然炭逾時,火熾銅鎔,庶人死。」《國朝獻徵錄·漢庶人傳》

那朱高煦果然勇武有力,被大缸罩著,竟然用兩手將大缸頂了起來。

朱瞻基一看,嘿,還真有兩下子。於是吩咐侍衛們,在銅缸周圍堆上木炭,不一會火就燒起來了。

周圍的人看著火在慢慢的引燃,缸裡的朱高煦頂著大缸東搖西晃,隨著火越燒越旺,銅缸也被燒紅了,那缸扣在那裡不動了。

就這樣朱高煦被活活炙死在銅缸內,變成了一隻「烤雞」。

參考資料:《明史》 《國朝獻徵錄》

相關焦點

  • 朱高煦想學他爹朱棣造反,被侄子朱瞻基罩在銅缸裡,活活烤死
    朱允炆拿下了幾個實力相對較弱的藩王之後,實力雄厚的燕王朱棣坐不住了,前幾個藩王,被殺的被殺,被逼自盡的自盡,朱棣覺得自己不能坐以待斃,於是,開始裝瘋,企圖矇混過關,躲過朱允炆的屠刀。朱高熾雖然是大哥,但是,身體多病,加上很肥胖,走路都需要兩個人攙扶,而朱高煦被封漢王,經常跟著老爹朱棣一起徵戰沙場,作戰勇猛,朱棣很喜歡這個兒子,覺得朱高煦很像他。皇帝一般都喜歡像自己的那個兒子,所以,朱棣不喜歡太子朱高熾。
  • 朱棣次子朱高煦,造反被抓的經過,後被罩在銅缸裡活活烤死
    朱高煦是朱棣的次子,他性格兇悍,言行輕佻,洪武年間,朱高煦與秦、晉、燕、周四王世子一同到京城學習,但朱高煦卻不肯學,一副吊兒郎當的樣子,為此,他爺爺朱元璋很不喜歡他。好在太子朱高熾性格沉靜,比較內斂,多次幫弟弟朱高煦求情,朱棣因而放了朱高煦好幾馬,但是,朱高煦死不悔改,並不領情。永樂二年(1404年),朱棣立長子朱高熾為皇太子,封朱高煦為漢王,到雲南就藩,朱高煦心裡不高興,不去。朱高煦不但不去藩國,還經常把自己比作唐太宗,意圖是什麼?仔細品品,李世民不就是殺死太子後奪位的嗎?
  • 丁太升想學李成儒,卻「畫虎不成反類犬」,高手在唱歌小丑在點評
    浙江衛視不愧是在做音樂類的節目積累了大量的寶貴經驗,《好聲音》已經成為國內的優質王牌綜藝節目,就在近日全新製作的音樂節目《天賜的聲音》一播出就成為觀眾熱議的焦點。看丁太升的點評,感覺不像是看音樂類的節目,更像是辯論賽,因為他總想處處壓倒別人,他總想讓自己的言論說服別人,真的有點感到悲哀,一個從來沒有唱過歌的人,竟然不認可張韶涵、王力宏兩位音樂人的點評,更是把唱將級的薩頂頂說的是一文不值,真是應了那句話「高手在唱歌,小丑在點評」。
  • 明宣宗為何把朱高煦放在缸中烤死?別把老虎當病貓
    準確地說,朱高煦是被活活烤死的,看似殘忍卻沒人為他鳴冤,因為他是自己將自己玩死了。一個朝代有一個朝代的特點,唐朝流行「玄武門兵變」,而明朝流行「叔叔幹侄子」,故事要從明成祖朱棣開始說起。明成祖朱棣登基後,由於朱高煦多次扭轉戰局,因此朱棣認為朱高煦非常像自己,心中想立朱高煦為太子。但是,朱高熾不僅是長子,而且功勞也不小。朱棣起兵後將留守北京的重任交給朱高熾,並且負責為大軍提供源源不斷的後勤糧草支援,功勞也不小。
  • 朱高煦戰功顯赫,朱高熾肥胖遲鈍,為何朱棣還把帝位傳給朱高熾?
    更要命的是朱高熾還有腳疾,走起路來一瘸一瘸的,所以這些因素導致了朱棣對這個長子根本看不上眼,而等到朱棣當了皇帝之後,在立太子一事上,就犯了嘀咕,因為他更看好的是自己的次子朱高煦。 戰功赫赫的朱高煦。
  • 明宣宗為何把朱高煦放在缸裡活活烹死?
    倚杖朱棣寵愛,心生奪嫡之意漢王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的嫡次子,與朱高熾一樣都是朱棣的正妻徐氏所生,出身高貴,原本按照嫡長子繼承制,朱高熾就是穩穩妥妥的繼承人,只是朱高熾體態肥胖而且性格荏弱,很不得朱棣的喜歡,反而是覺得崇尚武力的二兒子朱高煦與三兒子朱高燧更像自己,這兩人自然也是更加得寵。
  • 赳赳武夫、覬覦儲位、終究橫死——漢王朱高煦
    朱高煦,明太宗(成祖)次子,生於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北平(北京)燕藩府。時成祖為燕王,母燕王妃徐氏,大明開國功臣、魏國公(中山武寧王)徐達長女。 朱高煦自幼好勇鬥狠,於軍務上十分用功,但是對於向學卻毫無興趣。
  • 漢王朱高煦滑稽的反叛,為何連城都沒出去,就被侄子朱瞻基平定了
    又跟隨父親多次出徵,繼承了父親朱棣身上所有的優秀品質。但同時也繼承了父親朱棣一般的野心。前有朱棣的靖難之役,後有朱高煦的樂安叛變。朱高煦想要效仿父親朱棣一樣,搶奪侄子的皇位,可惜有其父之勇氣,卻無其父之實力。這場由漢王朱高煦親自導演的奪位鬧劇,充滿了匪夷所思。轟轟烈烈的奪位反叛,真實情況竟然連城都沒出去,就被明宣宗朱瞻基平定了。
  • 明軍向朱棣進攻,李景隆受到錯誤指示,朱棣逃離危險
    明軍準備向朱棣發動最後攻勢的時候,領隊的突然看見了李景隆中軍那裡的令旗,要求他們馬上撤退!這李景隆瘋了嗎?還是他真是朱棣在朝廷的臥底?都不是,是他看到了朱棣的舉動。朱棣騎了匹傷馬,渾身是血,站在河堤高處,形象十分突出,這時候誰要是帶了三眼火銃,可以一銃把他轟下馬去,可惜沒人敢這麼做。
  • 朱棣去世後,他的兒子想學他造反,結果被侄子活活烤死
    明朝末年,朱元璋去世,他的孫孫朱允炆即位後即開始削藩,當時的燕王朱棣以「清君側」的名義,發起了靖難之役,向南方宣戰,攻佔了當時的國都南京,成為皇帝。而且朱棣的外甥建文帝朱允炆在一場大火中不知去向。因為朱高熾體胖,行動不便,所以喜武的朱棣從心裡對他有些反感。而且次子威武挺撥,氣派十足,朱棣更是喜出望外。再者,在靖難之役中,朱高煦多次在危急關頭拯救自己,自己曾許諾要立他為太子。但朱高煦後期有些驕傲自滿,常常做些糊塗事。朱棣北伐後,朱高熾留守北京,朱高煦則無法無天,自己私自將數千人私藏於府中,還放縱他們為非作歹。
  • 作為政治強人的朱棣,為什麼會選擇自己不喜歡的朱高熾來接班呢?
    在剛更新的《大明風華》裡,朱棣終於去世了。電視劇裡這樣描寫,因為朱高煦和朱高燧都手握重兵在外,朱棣在臨終前為了避免兄弟殘殺,決定把皇位讓給朱高煦。最終也只是在楊士奇和朱瞻基的堅持下,才勉強同意由太子繼位。對於朱棣這樣的政治強人來說,是根本不可能做出這麼大的政治讓步的。
  • 朱高煦已經選擇主動投降了,為什麼還會伸腳把朱瞻基勾倒
    (朱高煦劇照)作為朱棣的第二個兒子,朱高煦向來對自己的親哥哥朱高熾不太感冒。一來,朱高熾身材肥胖,而朱高煦則長得英俊瀟灑;二來,朱高熾體質文弱多病,而朱高煦則是孔武有力,勇猛過人。無論從哪個方面來看,朱高煦都認為自己才是皇位的最佳繼承者。但自古立長不立幼,朱高煦次子的身份,讓他始終低了朱高熾一頭。建文帝即位後,朱棣開始起兵造反。朱高熾負責鎮守北平,而朱高煦作為先鋒,隨同朱棣出徵。在靖難之役中,朱高煦衝鋒陷陣一往無前,立下了無數戰功。而在朱棣兵敗東昌,陷入絕境時,正是朱高煦率軍殺來,將朱棣救出。
  • 朱高煦:因為一首詩錯失皇位,效仿成祖起兵,專家一語道破敗因!
    說起朱高熾的這個弟弟,也是真的優秀,軍事上他是朱棣的得力助手,在關乎勝敗的幾場關鍵之戰中,他有戰功,還曾救過朱棣的命;性格上他比世子更像父親。一起出生入死的君臣,在戰場上是父子,更有戰友般的心照不宣的兩個人,彼此都明白對方在自己心中的地位。
  • 大明風華:朱棣無法阻止的漢王叛亂,朱高熾只用8個月就解決了
    漢王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的第二個兒子,他和長子朱高熾都是徐皇后所生。他也是靖難時期立功最多的人,是明朝前期叱吒風雲的重要人物。「靖難戰爭」中朱高煦一直追隨朱棣鞍前馬後,並屢屢作出卓越貢獻,朱棣對他的這個二兒子一直鍾愛有加,甚至對他說:你功勞很大,你大哥身體不好,你好好幹,將來太子之位,肯定是你的。
  • 曾經想過易儲,後來放棄,朱棣為何會把皇位傳給朱高熾?
    朱棣很早就覬覦皇位,朱允炆的登基讓他懷恨在心,當時朱允炆剛剛上位根基不穩,不久朱棣便打著「清君側」的名義,發動了政變,也就是我們熟知的「靖難之役」。朱棣成功推翻了自己的侄子,登上了皇位,開啟了永樂朝。實際上朱棣本身也不喜歡這個大兒子,他對漢王朱高煦是有著期望的,那麼為什麼後來是朱高熾登上了皇位呢?太平時代,朱高熾更適合做一位太平皇帝靖難之役中,朱高煦確實展現出了卓越的軍事才能,在戰場上帶兵殺敵。
  • 明朝的悲劇親王,朱棣被他救過幾次,差點當太子,被侄子皇帝烤死
    朱高煦仗著自己是太祖皇帝的親孫,縱馬行兇,在鬧市踐踏百姓。在涿州還因小事,擊殺一名無辜的驛丞,朝臣們因此指責燕王教子無方。靖難之役時,世子朱高熾坐鎮北平,朱高煦跟隨父親朱棣南下。開國功勳之後,南軍都督瞿能跟隨李景隆北上討燕,前一日還差點生擒朱棣,結果第二天就遭遇朱高煦的突襲後方,還沒反應過來,瞿能父子就被朱高煦斬於亂軍之中。東昌之戰,燕軍先勝後敗,朱棣率軍突擊時中埋伏。大將張玉為掩護朱棣陣亡,朱高煦拼死殺入重圍,將朱棣救回。1402年的浦子口之戰,戰敗的朱棣得到朱高煦的增援。朱棣欣喜之餘,鼓勵朱高煦,並說出:「勉之!
  • 《大明風華》:胡善祥助朱高煦謀反,被廢後?電視劇不能當正史
    燕王朱棣篡位以後,對建文朝的大臣大開殺戒,其中最有名的是方孝孺,被滅十族,而御史大夫景清不想像方孝孺那樣死得沒有價值,他表面上向朱棣俯首稱臣,心裡卻打著自己的小算盤。 一日早朝,景清藏刃準備刺殺朱棣,卻以失敗而告終,朱棣一怒之下對景清實行剝皮的酷刑,誅滅九族,連他的同鄉也受到牽連。那么正史上的胡善祥家世怎樣?
  • 明確皇位繼承人不過是一種障眼法,私底下的教育才是朱棣想要的
    朱棣心裡其實很清楚,自己的這個大兒子做皇帝一定是一個好皇帝,只是擔心他的身體皇帝沒做幾天就死了,這才是大明最大的災難,為了大明的以後的江山還是他自己一脈,朱棣必須把那些威脅到大明江山動搖的因素扼殺在搖籃裡。
  • 兩朝重臣解縉為何被朱棣凍成「冰棍」而死?
    解縉之死,源於他在太子朱高熾和漢王朱高煦的奪嫡之爭中,過於顯眼,觸到了朱棣的逆鱗。第一,解縉並非兩朝重臣,勉強算在永樂時期被朱棣看中解縉是出了名的「神童」,也是明初公認的大才子。洪武二年,解縉出生;洪武二十年,鄉試第一;洪武二十一年,解縉就考取了進士,三甲第十。同年進入翰林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