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0日訊/
生物谷BIOON/---炎症性腸病(IBD)是一種累及迴腸、直腸和結腸的特發性腸道炎症性疾病,它的臨床表現為腹瀉、腹痛,甚至可有血便。IBD包括潰瘍性結腸炎(UC)和克羅恩病(CD)。許多克羅恩病(Crohn's disease)患者的腹部脂肪遷移到發炎的小腸壁上。是什麼促使脂肪組織「爬行(creep)」穿過腹部並包裹住許多患上這種炎症性腸病(IBD)的患者的腸道,一直是一個持久的謎。
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西達賽奈醫療中心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條關鍵線索。他們證實脂肪組織的這種特殊爬行最初似乎是保護性的,但最終卻弊大於利。相關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Cell期刊上,論文標題為「Translocation of Viable Gut Microbiota to Mesenteric Adipose Drives Formation of Creeping Fat in Humans」。
圖片來自Cell, 2020, doi:10.1016/j.cell.2020.09.009。
論文通訊作者Suzanne Devkota博士說,「脂肪爬行通常是外科醫生對IBD患者的腸道進行切除的一種標誌性特徵,這是因為當他們看到它時,他們知道這很可能是病變的位置。然而,我們並不知道脂肪的存在是讓這種疾病惡化,還是試圖保護腸道免受某些東西的影響。」
Devkota及其研究團隊對11名接受過外科手術的克羅恩病患者的小腸和脂肪組織樣本進行了深入的分子檢查。脂肪組織並不僅僅是一種能量儲存庫。它是一個動態的內分泌組織,充滿了免疫細胞,這些免疫細胞似乎在某些IBD病例中會被激活。
Devkota說,「我們發現,脂肪組織爬行實際上是對從患者受損腸道中遷移出來並直接進入脂肪的細菌做出反應的結果。我們認為,腸道周圍的脂肪'爬行'遷移是為了試圖堵住這種病變器官中的滲漏位點,從而阻止腸道
細菌進入血液。」
但是這種剛開始時起著保護性作用的反應顯然沒有「關閉」開關。如果這些腸道
細菌仍然留在脂肪中,脂肪將繼續向它們遷移。但是,脂肪的存在可能會導致嚴重的腸道瘢痕或纖維化,這種情形發生在40%的克羅恩病患者中。手術切除部分小腸是他們中許多人的唯一選擇,這會帶來改變生活的後果。潰瘍性結腸炎是另一種常見的IBD,不過潰瘍性結腸炎患者不會出現爬行的脂肪。
這些數據讓這些研究人員找到了一種負責促使脂肪前往小腸並保護性地包裹這種器官從而危及其功能的特定微生物。
論文共同作者、西達賽奈醫療中心的David Underhill博士說,「我們確定了一種在消化系統中發現的病原體,即無害梭菌(Clostridium innocuum),是引發脂肪爬行到小腸的微
生物入侵者。此外,這種特殊的感染性病原體的結構使得它非常適合富含脂質的環境。」
這項研究可能為開發針對克羅恩病的新治療方法指明了方向。西達賽奈醫療中心炎症性腸道與免疫生物學研究所主任Stephan R. Targan博士說,「改善IBD患者的生活是我們研究的目標。我們確定了一種特定的感染性病原體,它可以觸發讓克羅恩病惡化的過程。這是朝著開發靶向無害梭菌的療法邁出的關鍵一步,從而允許我們能夠防止或最大限度地減少爬行脂肪的破壞性影響。」(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1.Connie W.Y. Ha et al. Translocation of Viable Gut Microbiota to Mesenteric Adipose Drives Formation of Creeping Fat in Humans. Cell, 2020, doi:10.1016/j.cell.2020.09.009.2.Medical mystery: 'Creeping fat' in Crohn's patients linked to bacter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