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石魯先生誕辰100周年紀念日,由中國國家博物館和中國美術家協會共同主辦的「藝道長青——石魯百年藝術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展覽共展出近400件石魯先生作品以及相關的史料、文獻和圖片,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和深度展示了石魯的藝術歷程和時代擔當,是迄今為止最全面、最完整的石魯先生藝術回顧展。一位喜好書畫的朋友參觀回來之後,連聲讚嘆:石魯畫作,是直擊靈魂的作品。
石魯,自幼愛好美術,1934年夏入成都東方美術專科學校國畫系。1937年秋任小學教師,組織學生參加抗日救亡宣傳活動。翌年初借讀於華西協和大學文學院歷史社會學系。1939年1月入陝西三原安吳堡青訓班,6月到第二戰區民族革命大學前鋒劇團任戲劇宣傳股長。翌年初赴延安入陝北公學,9月調西北文藝工作團,任美術組長。1944年調陝甘寧邊區文協美術工作委員會任創作員。1948年延安收復後到群眾日報社主編《群眾畫報》,後調延安大學文藝系美術班任班主任。石魯在延安時期的創作以版畫為主,兼搞年畫、連環畫、新洋片等。
石魯是長安畫派的領軍人物,他的畫作是中國最早進入國際市場的近現代書畫作品。石魯年輕時隻身赴延安參加革命,棗園星燈、山顛塔影、古塬狂飆成為石魯主要的創作題材。那時的他已過不惑之年,在中國畫壇頗富聲望,但其「鋒利」程度卻絲毫不減。石魯的「不惑」是對自己所處時代的明辨,也是對其藝術道路的不疑。石魯是位極具靈氣和創新的畫家,黃土高原和陝北風情既寄寓了石魯對那段革命歷史的深情回憶,也表現了他對美和美的價值的全新理解。這種獨特的創作手法,使他成為了二十世紀中國畫壇上最具反傳統色彩的一代大師。
作為中國美術史論界公認的20世紀中國畫壇開宗立派的巨匠,石魯用自己的名字致敬「石濤」和「魯迅」,表達其崇高的藝術思想和精神信仰,更用一生的創作探索,踐行和堅守著自己的藝術追求和理念。他在諸多藝術領域皆有建樹,其山水、人物、花鳥、書法、篆刻、詩詞、文學、藝術理論獨創一格,作品個性鮮明,具有強烈的時代感和前瞻性。
石魯是中國共產黨在延安時期培養出來的革命文藝家代表之一。1940年起的十年間,他創作過許多反映抗日戰爭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木刻版畫及其他多種形式的藝術作品。新中國成立後,活躍於陝西美術戰線的石魯始終懷念年輕時參加革命和戰爭的經歷,陝北的黃土高原和延安主題的繪畫創作對他有著永恆的吸引力。作品《轉戰陝北》是石魯1959年為慶祝新中國成立10周年而創作的。作為他在藝術成熟期的代表作,該作品在反映革命歷史題材的眾多作品中脫穎而出,其特別之處在於石魯沒有按常規的手法去表現領袖人物,而是把領袖置身於雄渾壯闊的高山之巔,畫家用壯美的黃土高原來襯託領袖和共產黨人寬大的胸襟與豪邁的氣派,可謂匠心獨運,耐人尋味。面對新中國成立初期社會主義建設的時代大潮,30歲的石魯胸中同樣湧動著激情和強烈的創作衝動。秉承「從生活入手」的宗旨,他深入祖國各地,與建設者同吃同住,為勞動人民畫像,用畫筆展現和歌頌時代新氣象。《剪羊毛——藏族人民生活小景》《山區修梯田》等成為他這一時期的重要作品。
誕生於北方的「長安畫派」以西北自然風景和風物人情為主要載體,將革命浪漫主義的價值理想和陽剛雄偉的美學思想相結合,在展現社會主義革命、建設與時代風格、中國畫的創新與民族繪畫語言探索、西北繪畫題材的發掘與開拓等方面,都走到了時代的前列。其中,作為長安畫派理論旗手和集群風格設計者的石魯功不可沒。他提出的「一手伸向傳統,一手伸向生活」更成為當時陝西美協創作的指導思想。「我們愛西北,愛西北風物的雄偉,西北人民的雄偉,革命的雄偉,社會主義建設的雄偉,剛健、雄偉、純樸就成為我們藝術情趣的主要特色。」石魯曾在文章中這樣寫道。
1970年後,經歷過肉體和精神折磨的石魯重新拿起畫筆。他在藝術風格和筆墨表現上變得更加精到,境界體悟也更加深遠。勁健、險峻、跳躍,如金石崩裂般的筆法,是其後期藝術的精髓。石魯藉助傳統文人畫中詩、書、畫、印相結合的藝術語言來體現其主體意識的覺醒,以及在特殊年代敢於捍衛真知真理的信念和堅持藝術理念的決心。作品《玄武圖》創作於1970年,畫面中的蛇與龜古樸而不失靈動,構圖簡潔卻包含巧思,正如石魯創作此畫時的體悟:「蛇動、龜靜,執一不動中的動,為天下式。大巧若拙即此。」
今年是石魯誕辰100周年,正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的「藝道長青——石魯百年藝術展」以400餘件作品,呈現了石魯在藝術創作各個階段的思想與主題、創作樣式與技法,以求清晰地反映其藝術在時代背景下的變化及獨特風格。縱觀石魯的一生,他活得剛毅倔強,活得有聲有色,更活得光彩奪目。其大量優秀作品用中國符號深刻闡釋了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成為珍貴的民族文化遺產。即使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依然心系未完成的創作,感嘆時光匆匆。人生或許轉瞬即逝,但其老而彌堅的創作精神和赤誠的藝術靈魂早已成為永恆。(國博)
來源:遷安報社
關注河北新聞網,了解河北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