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魯是現代中國畫壇的一位開宗創派者,一位創新的擘。石魯藝術的頂峰期可分為兩個完全不同的時期。六十年代前期為第一時期,即「思想愈新,藝術愈美」的擁抱黃土高原的時期;六十年代後期到七十年代為第二時期,即歷史悲劇感的精神折射時期,兩個時期可簡稱為喜劇時期和悲劇時期。這兩個時期都是他對時代生活感應的深刻結果,都是主體對藝術內涵的逼近。他的靈魂,他的人品完全銘刻在他的藝術作品中。
在藝術實踐上,他在重視民族傳統中的「書骨、樂韻、詩魂」和「筆法、墨法、章法」這些文人畫的要素的同時更傾向於反對僵化的保守思想,銳意探索我們時代的文化內涵和美感形式,追求情感的形象和意象造型,在繼承具有獨立審美價值的筆墨的基礎上,摸索適應新內容、新形式的表現技巧,抒發時代豪情,表現民族氣魄,把畫家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到極致。
「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學識,斯有第一等真詩。」(沈徳潛語)這實際上是說,一切卓有成就的藝術家的審美經驗都隱藏著理解文化史的奧秘。在美的形象的創造中,創造者的審美理想和審美意識是起著重大推動作用的。在理論上,石魯在提出「思想愈新,藝術愈美」的時候,他善於把藝術規律和時代要求統一起來,不是簡單地以思想新代替和等同於藝術美。這是很有遠見的。
他在理論上的建樹主要表現在同民族虛無主義的鬥爭中堅持和發展了中國傳統的美學思想。他說:「一個民族是不能忘掉它的文化的,忘掉它的文化,就等於喪失了它的民族精神。」又說:「這是一個很大的課題,因為只要涉及到民族性的問題,我們才能懂得中國的繪畫。」他篤信「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的馬克思主義美學原則。在五十至六十年代,「以洋化中」的風氣極盛,有些人把中國畫貶斥為不科學,他是在這樣特定的情況下著重聞述了事物的主導方面,並非排外。時至今日,這睦觀點仍然閃耀思想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