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魯:中國畫改革創新的一代巨擘

2020-12-15 西安德風堂畫廊

石魯是現代中國畫壇的一位開宗創派者,一位創新的擘。石魯藝術的頂峰期可分為兩個完全不同的時期。六十年代前期為第一時期,即「思想愈新,藝術愈美」的擁抱黃土高原的時期;六十年代後期到七十年代為第二時期,即歷史悲劇感的精神折射時期,兩個時期可簡稱為喜劇時期和悲劇時期。這兩個時期都是他對時代生活感應的深刻結果,都是主體對藝術內涵的逼近。他的靈魂,他的人品完全銘刻在他的藝術作品中。

在藝術實踐上,他在重視民族傳統中的「書骨、樂韻、詩魂」和「筆法、墨法、章法」這些文人畫的要素的同時更傾向於反對僵化的保守思想,銳意探索我們時代的文化內涵和美感形式,追求情感的形象和意象造型,在繼承具有獨立審美價值的筆墨的基礎上,摸索適應新內容、新形式的表現技巧,抒發時代豪情,表現民族氣魄,把畫家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到極致。

「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學識,斯有第一等真詩。」(沈徳潛語)這實際上是說,一切卓有成就的藝術家的審美經驗都隱藏著理解文化史的奧秘。在美的形象的創造中,創造者的審美理想和審美意識是起著重大推動作用的。在理論上,石魯在提出「思想愈新,藝術愈美」的時候,他善於把藝術規律和時代要求統一起來,不是簡單地以思想新代替和等同於藝術美。這是很有遠見的。

他在理論上的建樹主要表現在同民族虛無主義的鬥爭中堅持和發展了中國傳統的美學思想。他說:「一個民族是不能忘掉它的文化的,忘掉它的文化,就等於喪失了它的民族精神。」又說:「這是一個很大的課題,因為只要涉及到民族性的問題,我們才能懂得中國的繪畫。」他篤信「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的馬克思主義美學原則。在五十至六十年代,「以洋化中」的風氣極盛,有些人把中國畫貶斥為不科學,他是在這樣特定的情況下著重聞述了事物的主導方面,並非排外。時至今日,這睦觀點仍然閃耀思想光輝。

相關焦點

  • 石魯:20世紀中國畫由傳統向現代轉變的藝術家
    石魯(1919-1982),現代中國畫家。原名馮亞珩,四川仁壽人。早年就學於成都東方美專,1940年赴延安入陝北公學院,從事版畫創作,後專攻中國畫。後與趙望雲創立長安畫派。
  • 石魯:20世紀中國畫壇最具靈性和創新性的畫家
    石魯是位極具靈氣和創新的畫家,黃土高原和陝北風情既寄寓了石魯對那些革命歷史的深情回憶,也表現了他對美和美的價值的全新理解。這種獨特的創作手法使他成為了二十世紀中國畫壇上最具反傳統色彩的一代大師。
  • 百年石魯 藝道長青
    展覽共展出近400件石魯先生作品以及相關的史料、文獻和圖片,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和深度展示了石魯的藝術歷程和時代擔當,是迄今為止最全面、最完整的石魯先生藝術回顧展。一位喜好書畫的朋友參觀回來之後,連聲讚嘆:石魯畫作,是直擊靈魂的作品。石魯,自幼愛好美術,1934年夏入成都東方美術專科學校國畫系。1937年秋任小學教師,組織學生參加抗日救亡宣傳活動。
  • 「百年石魯」系列之①——「石魯」是如何誕生的?
    石魯的藝術生涯裡力爭革新,藝術風格三、五年一小變、十年一大變,不斷地創新賦予了他每一幅作品獨特的藝術魅力。石魯的一個重要轉折點發生在文化大革命爆發的前一年 :1965 年冬,石魯被診斷為妄想型精神分裂症。這個大逆轉近乎毀了石魯,卻未能改變他的志向,而只是過早地結束了前一段寫意藝術的歷程,並使其後期藝術成為高度表現型、傾洩型的藝術,構成了在特殊時代裡的「反叛」藝術。
  • 國博展訊|「藝道長青——石魯百年藝術展」啟幕
    吳為山、徐裡、郭線廬、石果等先後發言並表示,石魯是中國美術史論界公認的20世紀中國畫壇開宗立派的巨匠,是「長安畫派」的創始人和靈魂核心,是中國共產黨在延安時期培養的革命文藝家中最傑出代表之一。他畢生致力於民族藝術的繼承、創新和發展,「一手伸向傳統,一手伸向生活」,始終將個人的藝術追求與民族、與國家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以大量優秀作品贏得了美術界的廣泛讚譽,書寫了中國美術新的篇章。
  • 長安畫派三巨匠:何海霞與石魯、趙望雲
    何海霞何海霞(1908—1998),長安畫派創始人之一;中國現代著名國畫家、書法家,中國畫研究院(中國國家畫院的前身)的專業畫家;滿族,初名何福海,字瀛,又字登瀛。何海霞幼時即喜愛書畫,青年時期曾參加中國畫學研究會,1924年拜韓公典為師,1934年拜張大千為師,隨其遊歷山東、四川。德風堂考藏何海霞山水作品欣賞何海霞隨張大千習畫期間,飽覽了中國古代名畫並大量臨摹了宋、元、明、清時期的繪畫真跡;1936年,他與齊白石、張大千、于非闇在長春、大連等地舉辦作品聯展。
  • 德風堂丨最具個性張力與藝術風骨的傳奇藝術家——石魯
    不久,石魯暗中聯繫了幾個志同道合的同學,一起奔向延安。 【創立「長安」畫派】 石魯到延安後,先是進入陝北公學,後又來到西北文工團。延安的一切令他感到無比興奮。
  • 「畫評」範美俊|石魯山水畫三幀簡評
    石魯先生石魯(1919-1982),四川仁壽人,原名馮亞珩,因敬重石濤和魯迅,遂更名。早年就學於成都東方美專、華西協和大學。曾從事版畫創作後專攻中國畫,人物山水花鳥皆擅,早期畫風寫實,後期勁健奇崛,《轉戰陝北》《東方欲曉》為其名作。
  • 天才畫家的稟賦和風範——大師石魯
    石魯具有天才畫家的種種賦和風範。去世三十多年後的今天,他仍然是被西安畫壇崇拜的偶像,依舊是超凡脫俗的傳奇人物,依舊是眾多人物畫家、包括油畫家和雕塑家的共同題材。一批多次接觸過他的西安畫家都聲稱是他的學生,可見其魅力之大。
  • 長安畫派的旗幟和創始人之一石魯
    石魯(1919年12月13日—1982年8月25日),原名馮亞珩,四川省仁壽縣人,當代中國畫家。1959年創作《轉戰陝北》,名聲日隆。後與趙望雲創立長安畫派。
  • 一目了然|中國畫|印象派中國畫
    《一目了然 | 中國畫 | 印象派中國畫》中國畫,國畫,有很多「規矩」,畫法,行筆,施墨,人文,等等,終因這些「規矩」,畫出來是大致一樣的視覺效果,因此中國畫才稱為中國畫或國畫。第一組三幅畫,無論裡面有多少「規矩」和改革,但基本上看,本質上這就是國畫,中國畫,國畫,說的是傳統。印象派中國畫,由黛荷翁先生創作,作品是在傳統中國畫(國畫)的基礎上,融合西方繪畫印象派太陽七色光譜描繪瞬間景象的原理,創新發展,而形成的獨有風格的首創畫種畫派。一般老百姓一眼望去就能看出國畫與印象派中國畫的不同。
  • 記得先生,姜寶林中國畫筆墨傳習展亮相潘天壽紀念館
    12月6日,在南山路中國美院旁的潘天壽紀念館一樓大廳,一場「師心——「記得先生」姜寶林中國畫筆墨傳習展」正式開展。「記得先生」筆墨研究系列展並非一般意義上的畫家個展,而是通過畫家個案思考中國畫筆墨的特質及其如何在當代傳承創新的系列性展覽。
  • 「馮門九子」之白髮狂夫:《百年巨匠——石魯》在北京衛視、騰訊等...
    許多年了,石魯的故事已是一部傳奇,他的發瘋,他的數次逃跑流浪,他差點兒被抓去槍斃,他的嗜酒如命……,石魯多姿多彩的故事給人們另一種驚訝和感嘆。 在創作上他將寫實的水墨人物畫,改得複雜而神秘。
  • 中國畫壇素描之路
    徐悲鴻雖從小因父親的緣故接觸了大量的傳統中國畫,卻很早就開始質疑傳統筆法的有效性。20歲時,經友人推薦,他見到了康有為。這位旅歐期間拜倒於拉斐爾畫風之下的著名改良主義者對早期的徐悲鴻產生了重要影響。後者由此認識了蔡元培,並在三年之後受到北京大學校長的邀請擔任了「北京大學畫法研究會」的導師。
  • 師心——「記得先生」姜寶林中國畫筆墨傳習展今天開展
    「記得先生」筆墨研究系列展並非一般意義上的畫家個展,而是通過畫家個案思考中國畫筆墨的特質及其如何在當代傳承創新的系列性展覽。「先生」指的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美術學院以潘天壽、吳茀之、諸樂三、陸抑非、潘韻、顧坤伯、陸儼少、黃羲、陸維釗等為代表的老教師群體,他們堅守筆墨核心,在社會風雲變幻的時代堅持文化自信,自主構建了獨立的中國畫教學體系,影響了一代代的莘莘學子。
  • 坐看雲起時—江蘇省美術館藏 20 世紀中國畫專題展
    如果說 30 年代的西潮還給傳統中國畫留有一席之地的話,50 年代初則在藝術院校中將傳統中國畫排除在外,中國畫家處於不得不大幅自我改造的境況中。這個改造涉及畫家的政治立場、藝術思想以及技術要求。改造中國畫被認為首先要改掉文人畫「緬懷遠古、皈依自然」的思想,要使中國畫與現實生活發生關係,為人民服務。創作內容的轉變是改造的關鍵,也是新國畫區別舊國畫的主要標誌。
  • 劉樹允:學術性體現中國畫的藝術價值
    學術性體現中國畫的藝術價值——淺談中國畫藝術的學術性文/劉樹允「盡思悟之無窮,至取法之無邊」(董欣賓語),歷代大家給我們留下了諸多的畫論,他們都在中國畫學術領域裡走的很高很遠。他們心機天運,分論據說,賦情演法,以道智器,歸納古今。中國畫的學術性,實際上是在探討心性中的美。
  • 中國畫百年巨匠VS中西繪畫貫通之名師
    潘天壽作品潘天壽、吳冠中皆為我國著名繪畫大師如果說潘天壽是立足中國畫本位而青出於藍更多繪畫大家系列,藝術美圖文章,歡迎關注@默默看藝術,持續更新中~已經更新的文章有:東方大師系列:林風眠、潘天壽、吳冠中、石魯、齊白石、關山月、李苦禪等
  • 石魯談藝:畫有筆墨則思想活,無筆墨則思想死
    石魯 《轉戰陝北》 208cm×208cm 1959 年 為畫而生活則畫死,為生活而畫則畫活。當有生活而求畫,不當欲畫時而討生活。 石魯 《赤巖映碧流》 138cm×68cm 1961 年 誰也想不到,當置身於深谷幽林,側耳傾聽潺潺溪流的時候,為什麼有如同摯友傾心交談,
  • 堅定不移深化改革創新
    答案就在市委十一屆十一次全會所提出的「堅定不移深化改革創新,充分激發高質量發展動力活力」要求部署上。「十三五」時期,昆明全社會創新格局不斷深化,創新投入大幅增長,重點改革試驗任務全面啟動,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重大進展,發展動能加快釋放,為昆明經濟社會的長足發展提供了有效保障,為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徵程奠定了堅實基礎。實踐再一次證明,「增長動力從哪裡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