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魯具有天才畫家的種種賦和風範。去世三十多年後的今天,他仍然是被西安畫壇崇拜的偶像,依舊是超凡脫俗的傳奇人物,依舊是眾多人物畫家、包括油畫家和雕塑家的共同題材。一批多次接觸過他的西安畫家都聲稱是他的學生,可見其魅力之大。作為長安畫派的核心成員,領軍者是比他職位高、年齡大的趙望雲,但更多的人把他視為這個畫派所處時代的精神領袖。從長安畫派被人指稱的二十年間,即石魯名噪畫壇之際,是一個愛講精神的時代。
石魯原名馮亞珩,改名石魯,一是尊崇石濤,一是尊崇魯迅。它所在的時期前後,從官方到民間都推崇魯迅。毛主席曾說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1957年到1976年,中國處在禁錮思想、言論律的時期,魯迅只能成為人們追憶自由表達和批判的寄託。魯迅是思想言論的批判,石魯主要是用藝術作品進行直觀的批判,批判的是一成不變的藝術思想。石魯的一些出格行為,也是社會批判的方式。
石魯1919年生於四川的一個大地主家庭,卻在20歲時放棄大學學業,投奔延安。這在當時是反叛家庭的出格行為。1949年,石魯當選為中華全國美術家協會執行委員。在中國,凡是進人官方組織的名流,大都一反常態,收斂個性,變得小心謹慎和平庸無趣。可是在十多年後,石魯的個性仍然張揚。他以全然不同於時風的繪畫方式,在中國畫壇異軍突起。
1966年,畫壇標榜和推行的繪畫風格要求「紅、光、亮」。石魯在那個時期的作品,多用水墨,不紅不光不亮,被指控為中國美術界「野、怪、亂、黑的總代表」。當時籠單中國文化氛圍的是共性,有個性而不屈從風潮的石魯成為正統派眼中的異端和傳統派心目中的野狐禪。
著名藝術評論家劉曦林在《石魯的人生旅程與藝術風神》一書中說:「石魯是個天天,全オ。在當代藝壇上,很少有人像他那樣同時具有形象思維和理論思維的敏銳,同時在詩、書、畫、印的綜合成就上達到如此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