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客戶端上海3月14日電(記者周琳 孫青)走進位於黃浦江邊的徐匯濱江——西岸集團的「大廠房」,經過「虹膜測溫」一體化機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電腦和正在奮戰的「碼農」。在這個臨時辦公點,不少人工智慧企業創新應用,持續輸出抗疫「雲服務」。
數十家科技企業合力託起的江畔「雲」,在助力政府精準防控、中小企業抗疫和未來智慧城市構建中,提供了已在一線使用的眾多方案。化危為機,一些有活力和創造力,代表產業轉型先進方向的企業率先復甦、對衝外部不確定性,積極布局新業態新模式,加快向產業鏈、價值鏈上遊進軍,造就中國經濟的韌勁。
上「雲」,強勁復工脈搏
一場位於張家港的線上會議,背後其實是上海「雲」的守護。在騰訊雲多項技術能力的助力下,江蘇張家港農村商業銀行實現了傳統核心領域實現全面自主可控。疫情期間,來伊份2800家門店全部營業,做到了不打烊、不漲價,通過騰訊會議在雲端協調了整個供應鏈和全國各地供應商,保障了疫情期間的穩定供應。
不僅如此,每天都需要出示的隨申碼、上海空中課堂的直播,背後都是「騰訊雲」的身影。騰訊四大AI實驗室中的優圖實驗室就落地在上海,此次疫情開發出的圖像「罩」臉識別算法,準確率達99%以上。
1月初,位於黃浦江畔的騰訊華東總部大廈已正式封頂。江畔的一朵「雲」,正成為更多企業復工復產的幕後功臣。
「騰訊會議在疫情期間,每天都在進行資源擴容,已累計擴容超過10萬臺雲主機。這些數字的背後,是無數企業復工時跳動的『脈搏』。」騰訊華東總部總經理張立軍告訴記者,人工智慧、雲服務和物聯網是騰訊未來在華東總部布局的重點,立足於華東地區數字政府建設信息化和精細化較高的背景,新技術的加持事半功倍,未來也會在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的數字共享共建上,發揮新技術的優勢。
3月初,上海市徐匯區區長方世忠,與正在美國西雅圖微軟總部的微軟多位高管,進行了國際視頻三方連線。此次疫情對政府治理和企業發展都是一次大考,這次連線不僅是了解企業復工情況,更是傾聽企業訴求,讓企業心無旁騖謀發展,助力微軟「上海軍團」更好地深耕發展。
這朵「國際雲」,一直戰在一線:微軟不僅針對創業孵化器、創業公司上限疫情防控測溫系統,還基於Azure智能雲平臺定製開發「企業復工健康信息填報」管理系統,服務於140個園區、2萬家企業,覆蓋60多萬員工。
其實,微軟智能雲進入中國,就是從上海落地的。後來,微軟與上海的關係不斷加深:Xbox成為上海自貿區一號項目,微軟亞洲研究院(上海)等一系列創新院落滬。
「上海不但是一個充滿創新活力的城市,更是真正值得信賴的合作夥伴」。微軟公司副總裁、中國區營運長鄒作基告訴記者,以人工智慧、物聯網等新興技術的創新發展、應用落地、創業孵化、人才培養為基礎,微軟正在加大與上海生態系統合作夥伴的合作力度,以技術賦能。
落地,拓展未來空間
3月9日,江邊的上海人工智慧地標建築——AI Tower裡,每步科技的辦公場所已經開始復工裝修,預計4月正式入駐。這家以體育賽事開發和數字精準營銷為主要業務的企業,原有場景難以在疫情中開展,卻沒有讓企業一籌莫展。
「我們很早就研發了體育產業雲平臺MCloud雲,線上線下打通。現在也已經介入了一些安全監測項目,例如泳池等公共場館的安全監控,實時控制泳池內泳客密度、救生員在崗情況等。」運營副總裁鍾文承告訴記者,這些「雲」可以為體育類公共場所復工提供技術支撐。
發揮創新企業研發、轉型、更新快的特質,像每步這樣迅速推出新應用的高新技術企業不在少數。一批新技術和新應用抗「疫」一線,是戰時創新能力的考驗,從「戰時」激增走向平時「必用」,就是為未來的高質量發展蓄能。
AITower的另一家入駐企業——點面科技創始人程治國及團隊從疫情開始就沒有停歇,經過一體化的方案設計,他將公司的專利技術虹膜識別搭載了紅外測溫、考勤打卡等技術,形成了一體化方案,為不少企業復工復產提供智能「門崗」。
「譬如說,非本公司的員工,或者應該在家隔離的員工,出現在公司門外,虹膜識別後就不會打開門。對於一直戴著口罩的醫護人員而言,虹膜識別也是醫院管理很好的方式。」程治國說,公司訂單激增,一度供不應求,目前在武漢等多地的醫院也擬上線。他已經在盤算未來的市場需求:在流感等高發季或者醫院等特殊場所,佩戴口罩可能會成為常態,虹膜識別就可以是一個好的選擇。
「疫情期間,從社區管控到復工復產,背後是一整套雲系統的支持。」明略科技高級副總裁邢科春告訴記者,所有的復工人員核心就是兩點一線:社區或園區。社區或園區的進出打卡,送菜、送藥、定口罩等服務,都可以通過數位化軌跡串起來,從生產場景到工作環境的「兩點一線」就能安全管理和服務起來。「疫情期間社區防控,所有人都認識到了數位化的重要性,數據的打通讓疫情後期的響應機制更加順暢,這些都將為產業轉型提供更多的可能。」
迴旋,挖掘新經濟韌勁
到3月中旬,上海聯影智能100餘名研發和市場人員,已經在徐匯濱江的臨時辦公點戰「疫」了20餘天。從企業向徐匯區提出「臨時安家」需求,到完成選址、布場、消毒、防疫檢測等全部復工準備工作,只用了不到一周時間。
龍華街道辦事處副主任鄒文矜告訴記者,疫情導致企業原有辦公地點延遲開放,需要找到有網絡專線、可短期租賃、拎包入住,交通便利,還能容納近百人同時辦公的臨時工作地點。街道綜合考量後,為聯影提出了商務樓、園區、社區等不同類型的三個方案,最終在新落成不久的東航濱江中心T2寫字樓找到了理想的臨時「落腳點」。
「沒有模糊地帶,也沒有拖泥帶水,一切依法依規、專業嚴謹。」聯影銷售CEO繆宏最大的感受,是這裡的政府工作人員非常年輕化。「幾乎是跑在創業企業身邊,比較高的辦事效率讓企業的靈活調整,也可以很快落地。」
新冠疫情對部分產業衝擊較大,但「危中有機」。疫情防控之下,在雲服務的支持下,線上醫療、線上消費、網際網路影視加速催化,獲得前所未有的發展空間,體現出新經濟有較大迴旋空間和韌性。
徐匯區科委表示,時間不等人,要像支持疫情防控一樣,走上支持企業復工復產的第一線,發揮徐匯人工智慧、信息服務業集聚的優勢,調動科技硬核力量助推企業儘快復工復產,支持企業搶抓在線經濟、數字經濟發展的新機遇,加快推進徐匯濱江千億級人工智慧產業集群發展,為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作為上海人工智慧發展「人字形」布局的交匯點,徐匯的AI、雲計算等產業布局動手較早,也是上海承辦首屆世界人工智慧大會的區域。在這裡,微軟、騰訊、華為、小米、網易等企業是江畔「鄰居」,相關產業總產出增幅連續兩年超過30%。
釋放新潛力、培育新動能、發展新經濟,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新產業作為新基建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此次疫情中加速發展,未來或將成為新經濟抗「疫」的主力軍。
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