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你流無數汗我築一個「家」
據《勞動報》報導,2016年7月,上海市中心唯一可大規模、成片規劃開發的濱水區域———徐匯濱江,有了一塊屬於建設者的家園,惠及8個項目工地逾4000名農民工兄弟,預計在集中建設的尖峰時段,人數將達上萬名。如此大動幹戈,為的是服務職工不變的初心。
過去,工會大篷車把關愛送進工地,設攤服務加上露天電影,每次現場都像趕集一樣熱鬧。儘管是「遊擊戰」,農民工兄弟們依舊翹首等著下一次。
現在,在建設者集中居住區內,一座由半開放空間和兩層小樓組成的建設者之家正式投入使用,有了固定活動場地之外,生活、衛生和法律服務站一應俱全,還實現了無線網絡全覆蓋。工地裡的服務站,一樣可以「高大上」。
從流動到固定,從簡陋到完善,從點對點到全覆蓋,變,成為了一系列動作的關鍵詞。
從規劃到建設講究「貼肉」
雲錦路黃石路路口,「徐匯濱江建設者之家」9個大字在紅色磚牆的映襯下格外醒目。
通過巧妙地利用工地旁的一小塊草坪,加上最普通的紅磚和綠化隔離,建設者之家庭院式的空間既美觀實用,又充滿了濃鬱的職業色彩。
徐匯區總工會曾對濱江項目工地工會工作情況進行過全面排摸調研,佔務工人員絕對多數的農民工群體入會率較低,工會組織需要不斷完善和創新機制,吸引農民工加入工會,為其在服務和維權上發揮更大作用。不同於以往的送服務、送文化進工地,建設者之家成了徐匯區總工會「一竿子插到底」的重要陣地。
徐匯濱江建設者之家的設計師,大舍建築設計事務所執行合伙人柳亦春介紹說,建設者之家的設計工作開始於2016年春節。接到項目方的電話,柳亦春更多感受到的是壓力。數天「閉關」之後,他和團隊拿出了方案,半開放空間內有教育超市和公共會客廳,內設電視、桌椅和健身娛樂器材;站點一樓為生活、衛生和法律服務站,提供政策諮詢、法律援助、糾紛調解、常見病診療等服務;二樓為閱讀空間和多功能廳,提供圖書借閱、黨員學習、電影放映、技能培訓等服務。
鍍鋁鋅的波紋板、紅磚和刨花板,這些工地常見的建築材料成了建設者之家的主要用材,為建築工人營造出一個有熟悉感,又溫暖舒適的休息空間。柳亦春說今後隨著施工範圍的擴展,輕鋼結構的建設者之家也可以跟隨建築工地一起搬遷。
今年6月18日,徐匯區濱江建設者工會聯合會正式成立,建設者之家為工會聯合會「轉起來、活起來」提供了重要支撐。
服務關鍵在「接地氣」
仲夏夜,暑氣還未散去,建設者之家裡已是人聲鼎沸。川劇中的變臉牢牢地吸引住了所有人的眼球,一抬手、一扭頭,轉瞬間變了數次臉,頓時贏得滿堂喝彩。
從今年6月試運營開始,類似的服務和活動在建設者之家已經紅紅火火地搞了好幾場:端午節裡,工作人員為建設者們備足了粽葉和糯米,還請來了附近社區裡包粽子的好手,大家有說有笑,居住區內飄蕩著粽葉的香氣,第一期的健康講座,70個座位被大家一搶而空,加到120個座位仍是供不應求,不少人站著聽完了整場講座。
建設者之家就在農民工集中居住區內,工作對不對他們的胃口,效果一目了然。建設者之家的運營團隊由徐匯區總工會、區團委、龍華街道、西岸集團等群團組織和社會組織人員組成,融合了法律、醫療等專業力量,並與專業服務於來滬務工人員的非營利性公益組織達成合作協議,共同為建設者提供便捷優質的服務。
要接上地氣,團隊成員都成了在辦公室裡「坐不住」的人,一有空就往樓下的人群裡鑽,了解他們的興趣愛好。如今,每周的電影放映、培訓講座等常規活動之外,建設者之家每月還會結合實際,開展「夏送涼」進工地、暑期夏令營、健康服務進工地、「卡拉OK大家唱」等各類活動。最近,來自全國十多個省份的「小候鳥」聚集在居住區內,建設者之家又為他們提供了免費的文化課程和外出參觀,具體活動通知都會在工作站和「徐匯濱江建設者之家」微信公眾號上發布。
不變的是服務職工的初心
建設者之家裡,設施齊備功能完善,如何發揮出最強的效能,人員是否精幹就成了破題的關鍵。
黨支部書記、站長、法律服務人員、全科醫生加上社工,一共13個人就是運營團隊的全部成員,面對超過4000人的服務對象,他們不容有絲毫懈怠。
「寶寶書記」是農民工兄弟們對蔡莉萌的暱稱,在龍華街道居民區當了多年的居委書記,那份親和力成了許多農民工願意與她打交道的最初原因。建設者之家還在建造的時候,她就已經和工地裡的工人們熟悉起來,拉拉家常聊聊工作,認識「寶寶書記」的人越來越多,她做起工作來自然也是得心應手。曾經在拉家常的時候,蔡莉萌得知有農民工的老鄉在施工中腳受了傷,她立刻追問下去,在找到了受傷的人之後,又安排他到服務站檢查,法律服務也同步跟上,最終為他解決了難題。
家裡的「老法師」還不止這一位,宗光榮是徐匯區職工服務中心的主任,也是建設者之家的站長,說起這其中天翻地覆般的變化,他最有發言權,他說當初送服務進工地的時候,零敲碎打是常態,一年裡也送不上幾次。為了聯繫各個單位,一次送服務上門,跑前跑後加上聯絡籌備,花去的精力不知道有多少,如今,場地設備都是現成的,大家開始把更多力氣用在活動策劃上,做精做強成了新的追求。
老少搭配,是站裡人員搭配最合適的描述,「老法師」經驗豐富責任心強,各種活動裡有他們做主心骨,大家才能忙而不亂,年輕人思維活躍,活動策劃有新意。一次次的合作裡,不僅有團隊精神的進步,更有服務職工意識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