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佛教禪宗祖庭和中國功夫的發源地,少林寺這三個字可謂風靡全球。可是隨著少林寺越來越商業化,僧人像是推銷員,去拜佛像是去迪士尼。少林寺延伸出的商業帝國收入堪比一家上市公司。少林寺的資本之路卻從未停止,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少林子的商業帝國。
少林寺盈利能力到底如何?首先最為人所知的就是門票香火收入。《中國經營報》曾報導稱,不算「香火錢」,少林寺每年僅門票收入就高達3億元。不過這筆收入也並不由少林寺全全接手,只是享有分成。真正握著這筆收入的是港中旅。
但是今年10月黃金周最後一天,港中旅松山公司掛牌出售股權,及所有貸款。拿下嵩山景區11年卻突然放棄,背後疫情和嵩山景區票價調控導致業績下降只是一方面,更深層次是港中旅、嵩山文旅和少林寺三方的利益爭奪從未停止。
6年前,少林寺就曾一紙訴狀狀告嵩管委,因為拖欠少林寺近5000萬門票分成款以及200多萬的延遲支付違約金。也就是這一年少林寺開始瘋狂註冊商標。
前段時間森馬因為衣服和商品名稱上使用「少林功夫」字樣,過招河南少林無形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認為其未經授權,需下架所有產品。
到底少林文化屬於社會公共品?還是個人的無形資產?爭論不休但這一次交鋒資本勝。宗教搭臺,經濟唱戲,佛教聖地卻經濟糾紛纏身,與資本接軌的界限似乎很難明確。資本本就是把雙刃劍,關鍵還是要看執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