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周跑量是多少?如果達到這個公裡數,半馬比賽隨便跑……

2020-12-17 騰訊網

近日,隨著疫情影響不斷減弱,各地都開始小規模的舉行線下馬拉松。

武漢體育中心開跑的「奔跑車都」迷你馬拉松;江西新餘市開跑的微型馬拉松賽;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氡硫溫泉」馬拉松賽......

「奔跑車都」迷你馬拉松現場,圖源:長江日報

雖然規模都比較小,但咚小姐發現,大家跑馬的熱情都非常高漲;可以預見,下半年還將恢復更多小規模的馬拉松賽事。

對於跑馬愛好者來說,想要參加這些賽事並跑出好成績,日常該如何訓練呢?

眾所周知,每周跑量太多,不僅對身體不好,還容易出現傷病、猝死等情況;但跑少了,則起不到訓練的效果。

所以,咚小姐查閱了各方資料後,總結出這七大原則,以幫助跑友們更好訓練。

原則一:比賽距離越長,周跑量越高

通常意義來說,馬拉松賽常見的組別為5公裡、10公裡、半程馬拉松、全程馬拉松。

但無論比賽距離如何,一項跑步計劃由3大要素組成﹕長跑日、速度日、恢復日;而這三大要素的速度、練習時間或距離,則取決於你的比賽距離和預期完賽時間。

長跑日:可簡稱為LSD(Long Slow Distance),必須以低於比賽、緩慢的速度進行,持續的時間要與你預計比賽的時間一樣長。

速度日:跑得比你比賽預期的速度快、時間較短。

恢復日:速度上輕鬆、緩慢,距離較比賽裡程低。

僅做參考,實際應用過程還要考慮其他因素

原則二:跑量隨著目標提高而增加

如果你的全馬目標是在比賽時限6小時內完賽,你的周跑量可以比目標「破4」的人少些。

但隨著目標改變,周跑量也必須增加,以支持你達到這個目標的需求;這其中就包括長時間的有氧代謝能力、能量利用、續航力等。

所以,花越多時間練跑,你的肌肉骨骼系統會越來越強,有氧代謝能力也越大,這能支持你跑得更好、更長。

原則三:各類跑法換著來,讓身體得到全面鍛鍊

任何跑者都不該每天跑同樣的配速,制定跑步訓練計劃時,應該包含長跑、速度訓練、間歇跑與節奏跑,藉此鍛鍊身體不同的素質需要。

速度訓練,可增進跑步經濟性,進而提高能量消耗和氧氣利用的整體效率;

間歇跑,以特定的速度與特定的休息時間交錯練習,能完成較高強度且較大的訓練量,增進心肺能力;

節奏跑,是為了在更長的時間保持一致速度;

長距離慢跑,則是讓身體習慣延長運動表現。而將不同訓練納入常規訓練中,可讓你成為一個能力更全面的跑者。

原則四:漸進式增加公裡數,遵循10%原則

為了避免增加裡程數時造成傷害,必須緩慢漸進,讓身體有時間去適應這樣的工作量。

可以遵循10%原則,也就是如果這周的周跑量是50公裡,下一周跑量不超過55公裡。

建議在增加訓練前,先考慮這周的訓練質量和數量,並隨時感受自己的身體恢復狀態。

原則五:靈活安排,根據身體狀況完成目標

當你制定了嚴格的周跑計劃時,千萬不要死盯著計劃,而不顧身體狀況,勉強訓練。

若只是為了湊裡程數而跑步,可能會適得其反,造成過度訓練而導致表現下降甚至是運動傷害。

訓練期間,建議隨時觀察自己是否有安靜心率比平常快、睡眠不足、缺乏動力和煩躁等過度訓練的跡象。

身體在適應訓練時雖然會帶來肌肉痠痛不適,但如果身體單側或某一部位疼痛,或是持續疼痛,那就代表這是不平衡的痠痛,這時請降速或休息一天,千萬別以為跑步能治癒疼痛或受傷。

原則六:無傷跑,最重要

無論任何距離的跑者,每天最重要的目標就是無傷訓練、無傷完賽,並儘快恢復。

所以當你感到不想跑步、缺乏動力,那首先要做的是休息和重新安排課表。

如果這種感覺持續存在,以較長距離(如全馬)為目標的跑者,可優先考慮改變速度訓練或簡短休息一下。

原則七:受傷後,請重新調整你的訓練計劃

如果你發生運動傷害,周跑量必須調整,並在恢復跑步之前,先確保你能在沒有疼痛的情況下步行至少45分鐘。(走路有助於修復肌肉、肌腱和韌帶)

接著,你就要考慮休息的時間了。

如果休息時間在1周內,你可以接續之前的周跑量。

如果休息時間達到10天,請以70%裡程開始練跑;15-30天降至60%裡程數。

如果休息時間達到30天到3個月,從以前的一半裡程數開始。

如果你已超過3個月沒跑,那麼請從頭開始。

大家可以對照下,根據這七大原則調整自己的周跑量,希望未來在賽場上,跑友們能發揮出更好的水平!

文章參考:Runner’s World、運動生理學網站、運動星球

今日討論:你的周跑量是多少?

End

本文部分內容圖片來自網絡

侵權請聯繫刪除

New

賽事速遞

相關焦點

  • 35分鐘之內能跑8公裡,這速度能跑半馬嗎?看完心裡有底了!
    問題:35分鐘之內能跑8公裡,這速度能跑半馬嗎? 現在已經能跑8公裡,而且還跑這麼快,完成半馬當然不在話下,肯定沒問題啦。因為半馬比賽的關門時間大多是3小時,假設你先用35分鐘跑完8公裡,那還剩2小時25分鐘完成餘下的13.1公裡,時間上綽綽有餘。
  • 一周要跑多少公裡,才能完成比賽?
    有人周跑量200公裡,有人周跑量20公裡,那麼,為了完成一場比賽,一周到底應該跑多少公裡?越多越好嗎?有沒有一個方法,可以告訴我們到底一周應該跑多少呢?還真有,無論你是參加10公裡的比賽還是42.195的馬拉松,用這個原則去衡量跑量,可以保障你安全的完賽。
  • 5公裡、10公裡和半馬要達到什麼水平,全馬才可以破三
    因此,5公裡345就可以10公裡355,半馬405,全馬415。實際情況是,沒有科學系統的耐力訓練,想達到這個耐力要求幾乎是不可能的。基本上說,你得按照專業運動員的訓練計劃練上半年以上才有可能。 全馬300的跑力是53.6,對應的5公裡成績是18分47秒左右,5公裡差不多也是345的配速,但這個是跑力53的選手的最好成績,也就是速度耐力都達到最好狀態的成績。
  • 先看看你10公裡、半馬成績是否達標
    在我們平時備戰期間,比賽目標成績是非常重要的數據,因為它對訓練有更明確的指導作用,讓你有計劃地安排訓練頻次、跑量、配速等等。如果平時總是盲目訓練,那麼比賽時也就難以達到自己理想的成績目標。經過一段時間的備戰積累,怎樣知曉自己的能力是否已逐漸向全馬目標成績靠近了呢?
  • 跑十公裡都沒事兒!半馬卻慫了?掌握這些,挑戰不可能!
    跑步真不像我們想像的那麼枯燥,你看看每年中國舉辦多少馬拉松比賽,有多少人在踴躍參加,還有多少人因為搖不上號而不得不放棄!其實跑步是一項趣味與挑戰並存的運動項目,越來越多的人都想去跑步,去不斷的挑戰自己去走上馬拉松的戰場,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強!
  • 68歲醫學泰鬥月跑量300公裡挑戰7天7個半馬:知行合一的背後
    關注慧跑,助您輕如羽、跑無傷差不多3年多時間完成31次全馬,33次半馬,月跑量目前已經達到300公裡,並且配速還在不斷提升。截止到目前,他已經跑完31次全馬,33次半馬,累計跑量上萬公裡,同時他本人也是國內最早一批中國馬拉松大滿貫跑者;目前馬拉松PB為429,他的目標是最近一兩年達到波馬BQ(勵教授所在年齡段約為4小時,根據勵教授目前水平,實現波馬BQ指日可待)。
  • 跑五公裡、十公裡、半馬、全馬、百公裡都有啥不一樣
    第一次五公裡,第一次十公裡,第一次半馬,第一次全馬你還都清晰的記得那時的自己狀態嗎?跑步讓你改變了什麼?對你來說每次挑戰有什麼不同,來看看總結的對不對。之前寫過一篇文章引發了不小的爭論:《5公裡如果30分鐘還跑不完,是該檢討下自己了》,很多人說追求速度並不科學,其實我想表達的是一個有閱歷的老跑者這個時間應該很輕鬆就可以完成的,畢竟除了新手外,跑全馬進入四小時以內的很多了。五公裡完成後對新手來說是階段性的突破,對老手來說則是家常便飯,隨意一跑就會超,而且輕鬆隨意。但不管是小鮮肉還是老司機五公裡對他們來說意義非凡。
  • 備戰全程和半程馬拉松,需要達到多少跑量?
    問題:王老師,您好,我已經堅持跑步很久了,一直想報名參加馬拉松比賽,但又怕自己的能力還不夠,所以,請問:跑全馬前要達到怎樣的一個跑量才能心裡有底呢?跑量與跑完全程馬拉松(42.195公裡)的機率有著直接關係。
  • 達子4月跑量604公裡,有人跑了1111公裡,你跑了多少?
    昨天達子在群裡分享了自己 4 月的月跑量,604.5公裡,平均配速4分08秒,跑步次數56次。 4月份,跑友們應該基本恢復戶外跑步了,小編發現昨天很多朋友曬月跑量,都比3月份增加了不少。
  • 最長一次跑了10公裡,配速6,能不能去試試半馬?
    最長一次跑了10公裡,配速6,能不能去試試半馬?先來聊聊小編的看法吧。最高一次跑10公裡,配速6,能不能去跑半馬主要取決於你自己平時是否進行其他運動,以及離你半馬的距離。通常情況下,如果你能一口氣遊上一個半小時,估計跑了1.5公裡,又能一口氣爬上2小時以上,那麼這兩種運動或其中一種運動你每周都能保持在這種狀態,即使在通常情況下一次最長跑距離僅為10公裡,跑半馬配速為6的情況下,也是沒問題的。
  • 為什麼說10公裡成績能決定你全馬跑多快?
    如果是初跑者,即使每次跑步都是低心率慢跑,你會發現自己總在進步狀態,直到出現平臺期。當出現平臺期的時候,你需要把周末的長距離跑拉長。15公裡不錯,20公裡不嫌多,30公裡也可以。當你有能力完成一個馬拉松時,再回過頭來,你會發現跑10公裡要輕鬆很多。
  • 最新10公裡跑自測,你在哪一級?全馬成績又能跑多少?
    60分鐘以內,意味著你的平均配速要達到5:30秒-6:00秒/公裡,需要有一段時間的刻苦訓練才能達到; 分鐘就可以達到; 第七級:【入門級】 男子70分鐘、女子75分鐘以內,偶爾堅持跑步訓練的人可以達到的水平,不追求成績,但也在自己的安全配速裡熱愛跑步; 第八級:【安全完賽級】 90分鐘是通常馬拉松比賽
  • 跑步10公裡就可以達到健康的目的,為什麼有人要跑馬拉松呢
    如果只是純粹為了強身健體而跑步,10公裡完全足夠用,不需要更大的跑量,但人生追求的不僅僅只是健康,還有更高的追求目標。如果想減脂,在做完器械鍛鍊或徒手鍛鍊之後,再做中等強度有氧運動,鍛鍊時間都是至少30分鐘,一般45-60分鐘,突破減脂平臺期時,有氧運動時間可以超過60分鐘。有氧運動時心率達到最大心率的64-76%,最大心率是220減去年齡,也可以用MAF180心率。
  • 每天都跑5公裡,還是隔天跑10公裡?跑個步而已,要不要這麼難?
    剛開始喜歡上跑步的朋友們估計都會遇到困擾:是每天跑,還是隔天跑,每次要跑多少才合適?馬拉松愛好者、常年跑步的朋友通常不會有這樣的困擾,因為訓練目標很明確,這些都不是事兒了。2)我此前跑過5公裡或10公裡嗎,每次的感受如何?3)我的身體是否已經準備好開始接受考驗?如果不出所料,大多數普通人跑步的初衷都是強身健體,可能此前對於跑步的經驗還停留在以前的體育課或是單位運動會上不得不跑的比賽,而且極有可能還沒開始做好身體上的準備,只是試試而已。
  • 訓練1個月敢跑全馬,他是江蘇靖江首位破3跑者!
    5月份我的跑量累計270公裡左右,並且在月底的時候,我自己跑了一次30公裡,半馬用時1小時41分,跑到最後由於氣溫上升掉速比較嚴重,但我自己能感覺到實力已經提升,最終在跑友的鼓勵下決定要在11月份比賽突破330。
  • 半馬要跑到什麼程度才可以嘗試全馬?
    對於人體來說,30—35公裡是一個極限。超過了這個極限。就會因為代謝紊亂、氧化應激等原因產生大家所說的「跑崩」。如果平時訓練的不紮實,而在比賽時配速又比較快,就會出現劇烈的反應。 對於半馬來說,對於無氧的要求更高。比說用95%有氧跑全馬,90%的有氧跑半馬,那么半馬中產生的乳酸就會是全馬的兩倍。這對人體乳酸耐受力和速度耐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超實用的7個技巧 幫助跑者半馬跑出好成績
    至少訓練13周有的跑者覺得13周的訓練時間太長了。實際上,這是綜合考慮後比較合適的備戰時間,因為除了正常的訓練之外,還要考慮到可能出現的傷病。將訓練時間延長,可以減緩身體的壓力,降低受傷風險。等到第二次半馬比賽時,可以將備戰時間縮短至10周。準備兩雙跑鞋跑鞋的壽命是有限制的,一般在500-800公裡。而且,兩雙跑鞋輪換著穿,既能延長跑鞋壽命,也能更好的保護腳。跑鞋和身體一樣,都是需要恢復時間的。結伴訓練一個人的訓練很容易產生孤獨感,有的人堅持幾周之後就放棄了。如果能找到一位志同道合的跑者一起訓練,是最好不過的。
  • 告訴你個秘密:5公裡這樣跑,才能提高速度!
    1.快速跑訓練在一個標準賽道上跑1000米(也就是兩圈半)的訓練進行4次,速度稍微比平時鍛鍊時的速度要快,每組之間的間歇時間可以採用2分鐘左右的慢走。將這樣的訓練堅持2周,距離目標速度就不遠了。1.超越比賽速度用比目標速度再快一點的速度跑,紐約田徑俱樂部教練弗蘭克·加戈裡亞諾建議:每周要保持兩次10×200米的輕鬆跑或者勻速跑訓練,200米跑的時候,以5公裡跑的速度開始,速度逐漸提高,最後一次時,應達到快速標準。
  • 原創 如何完成高質量30公裡?「月跑量」多少合適? 「速度差」怎麼辦?
    原創 如何完成高質量30公裡?「月跑量」多少合適? 「速度差」怎麼辦? 原標題:如何完成高質量30公裡?「月跑量」多少合適? 「速度差」怎麼辦?
  • 55歲大姐月跑量1461公裡,平均一天一個全馬
    整個6月,她的跑步總量達到1461公裡!6月一共30天,如果平均下來,意味著「梅梅蔡」每天至少要跑一個全程馬拉松,甚至更長。這樣的跑量,也讓「梅梅蔡」成為了揚州跑步圈的新晉「大神」。 蔡紅梅朋友圈的九馬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