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隨著疫情影響不斷減弱,各地都開始小規模的舉行線下馬拉松。
武漢體育中心開跑的「奔跑車都」迷你馬拉松;江西新餘市開跑的微型馬拉松賽;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氡硫溫泉」馬拉松賽......
「奔跑車都」迷你馬拉松現場,圖源:長江日報
雖然規模都比較小,但咚小姐發現,大家跑馬的熱情都非常高漲;可以預見,下半年還將恢復更多小規模的馬拉松賽事。
對於跑馬愛好者來說,想要參加這些賽事並跑出好成績,日常該如何訓練呢?
眾所周知,每周跑量太多,不僅對身體不好,還容易出現傷病、猝死等情況;但跑少了,則起不到訓練的效果。
所以,咚小姐查閱了各方資料後,總結出這七大原則,以幫助跑友們更好訓練。
原則一:比賽距離越長,周跑量越高
通常意義來說,馬拉松賽常見的組別為5公裡、10公裡、半程馬拉松、全程馬拉松。
但無論比賽距離如何,一項跑步計劃由3大要素組成﹕長跑日、速度日、恢復日;而這三大要素的速度、練習時間或距離,則取決於你的比賽距離和預期完賽時間。
長跑日:可簡稱為LSD(Long Slow Distance),必須以低於比賽、緩慢的速度進行,持續的時間要與你預計比賽的時間一樣長。
速度日:跑得比你比賽預期的速度快、時間較短。
恢復日:速度上輕鬆、緩慢,距離較比賽裡程低。
僅做參考,實際應用過程還要考慮其他因素
原則二:跑量隨著目標提高而增加
如果你的全馬目標是在比賽時限6小時內完賽,你的周跑量可以比目標「破4」的人少些。
但隨著目標改變,周跑量也必須增加,以支持你達到這個目標的需求;這其中就包括長時間的有氧代謝能力、能量利用、續航力等。
所以,花越多時間練跑,你的肌肉骨骼系統會越來越強,有氧代謝能力也越大,這能支持你跑得更好、更長。
原則三:各類跑法換著來,讓身體得到全面鍛鍊
任何跑者都不該每天跑同樣的配速,制定跑步訓練計劃時,應該包含長跑、速度訓練、間歇跑與節奏跑,藉此鍛鍊身體不同的素質需要。
速度訓練,可增進跑步經濟性,進而提高能量消耗和氧氣利用的整體效率;
間歇跑,以特定的速度與特定的休息時間交錯練習,能完成較高強度且較大的訓練量,增進心肺能力;
節奏跑,是為了在更長的時間保持一致速度;
長距離慢跑,則是讓身體習慣延長運動表現。而將不同訓練納入常規訓練中,可讓你成為一個能力更全面的跑者。
原則四:漸進式增加公裡數,遵循10%原則
為了避免增加裡程數時造成傷害,必須緩慢漸進,讓身體有時間去適應這樣的工作量。
可以遵循10%原則,也就是如果這周的周跑量是50公裡,下一周跑量不超過55公裡。
建議在增加訓練前,先考慮這周的訓練質量和數量,並隨時感受自己的身體恢復狀態。
原則五:靈活安排,根據身體狀況完成目標
當你制定了嚴格的周跑計劃時,千萬不要死盯著計劃,而不顧身體狀況,勉強訓練。
若只是為了湊裡程數而跑步,可能會適得其反,造成過度訓練而導致表現下降甚至是運動傷害。
訓練期間,建議隨時觀察自己是否有安靜心率比平常快、睡眠不足、缺乏動力和煩躁等過度訓練的跡象。
身體在適應訓練時雖然會帶來肌肉痠痛不適,但如果身體單側或某一部位疼痛,或是持續疼痛,那就代表這是不平衡的痠痛,這時請降速或休息一天,千萬別以為跑步能治癒疼痛或受傷。
原則六:無傷跑,最重要
無論任何距離的跑者,每天最重要的目標就是無傷訓練、無傷完賽,並儘快恢復。
所以當你感到不想跑步、缺乏動力,那首先要做的是休息和重新安排課表。
如果這種感覺持續存在,以較長距離(如全馬)為目標的跑者,可優先考慮改變速度訓練或簡短休息一下。
原則七:受傷後,請重新調整你的訓練計劃
如果你發生運動傷害,周跑量必須調整,並在恢復跑步之前,先確保你能在沒有疼痛的情況下步行至少45分鐘。(走路有助於修復肌肉、肌腱和韌帶)
接著,你就要考慮休息的時間了。
如果休息時間在1周內,你可以接續之前的周跑量。
如果休息時間達到10天,請以70%裡程開始練跑;15-30天降至60%裡程數。
如果休息時間達到30天到3個月,從以前的一半裡程數開始。
如果你已超過3個月沒跑,那麼請從頭開始。
大家可以對照下,根據這七大原則調整自己的周跑量,希望未來在賽場上,跑友們能發揮出更好的水平!
文章參考:Runner’s World、運動生理學網站、運動星球
今日討論:你的周跑量是多少?
End
本文部分內容圖片來自網絡
侵權請聯繫刪除
New
賽事速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