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錯用千年的一個漢字,只有他呼籲糾正,專家卻說:這無可替代

2020-12-10 騰訊網

漢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八千年前,雖然有「上古結繩而治」的說法,但最終從甲骨文中得出這裡才是漢字的源頭,象形文字是漢字的雛形,經過幾千年的發展與演變之後,形成不同的字體,楷書則成為了漢字文化中的主流。

可以說,漢字從來停止過演變,書法也是各成一派,其發音與應用也同時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研究古代詩詞的朋友可以了解到,從字的發音來講,古代與現代的平仄就已經能夠看出端倪。時代的發展會促進很多事物進化,漢字也不例外,尤其在漢字的應用上更為明顯。

很多漢字在應用過程中逐漸擴大了範圍,甚至出現使用錯誤的情況下,仍然得到廣泛的推廣。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被錯用千年的一個漢字,只有一個人呼籲糾正,而專家卻說無可替代,這是一個什麼漢字呢?

一、流傳至今的古詞

現在我們所使用的漢字,無論從書寫、發音還是應用,都是從古代一點點傳承下來,形成現在各種豐富的表達方法。比如,很多膾炙人口的成語都會成為漢語表達中的點睛之筆,正是這些古代詞語中的典故,讓人能更加準確生動地抒發自己的情感。

「疑鄰盜斧」是我們較為熟悉的一個成語,出自《列子·說符》:「人有亡斧者,意其鄰之子。視其行步,竊斧也;顏色,竊斧也;言語,竊斧也;動作態度,無為而不竊斧也。」

講的是一個人丟了斧子,總懷疑是鄰居偷了他的斧子,後來找到斧子後,又看鄰居不像是偷斧之人了,這個成語故事應用到現在,就是形容一個人過於主觀,做事總是胡亂猜疑。這是一個應用非常正確的一個成語,但同樣也有歪曲成語故事本意的應用,而將錯就錯流傳下來。

「瓜田李下」是現在我們比較常用的一個成語,經常用來形容田園中的愜意生活,而實際上這個成語的本意並不如此。

古樂府《君子行》中記載:「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是說為了避免身遭懷疑,在瓜田中不俯身弄鞋子,李樹下不要整理帽子,用來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場合,與「瓜李之嫌」是相同的意思。

只是經過時間的流轉,很多字、詞都會像「瓜田李下」一樣被錯誤應用,有的字、詞可以糾正,但有的卻無法再去糾正。下面要說的這個字是已經用錯了千年,只有一人提出糾正,但卻沒有得到支持,他是誰呢?

二、北宋文豪的質疑

宋朝雖然在史書上總是被冠以「弱宋」的頭銜,但不可否定的是,宋朝的經濟與文化發展在中國歷史上也曾達到一個空前的高度,人均GDP遠超盛唐,北宋、南宋兩次傾覆,皆因外患,是唯獨沒有直接亡於內亂的王朝,可以說,宋朝人還是非常有骨氣的。

自古歷史都傳自於墨客筆下,文人的風骨自然會呈現出一個時期的特點,北宋文豪歐陽修就是其中的一個典型代表,這個讓宋朝散文走向興盛並承接古文運動的大師,在他的筆下著作無數,可圈可點的更是不勝枚舉。

歐陽修曾主修《新唐書》,並獨撰《新五代史》,並有《歐陽文忠集》傳世,歐陽修的一生都立志於寫作之上,對古代漢字的研究也頗為精深,即使到了晚年,他也不甘于田園生活,仍然執著於對漢字的分析與指正,其中有一個字他提出了質疑,這個字就是「打」字。

歐陽修在《歸田錄》裡質疑,「工造金銀器亦謂之打,可矣。至於造舟車者,曰打船、打車,網魚曰打魚,汲水曰打水,役夫餉飯曰打飯,從者執傘曰打傘……」

「打」字本是敲擊的含義,可是在生活中很多詞語都用上了「打」字,打船、打車、打魚、打水、打飯、打傘等等,這些詞都加上了動詞「打」字,言外之意就是「打」字的應用不合理,卻被流傳於世,感到非常不理解。

同時,歐陽修還寫出「打」字的發音也存在了變化,「音謫耿,從手從丁,丁又擊物之聲,故音謫耿」,「不知因何,轉為丁雅也」。

也就是之前「打」字的發音與「耿」字相似,只是不知道為何發音又變成了「丁雅」,這個「丁雅」應該說與現在的「嗲」字發音相同,可以看出,在宋朝時「打」字的發音已經與現代有幾分相似了。

對此歐陽修也感到沒有頭緒,如果說目不識丁人的口語也可以質疑,畢竟在田間壟中都會存在一些方言,但讓他不能理解的是,那些「名儒碩學,語皆如此,觸事皆謂之打」,一個錯字的應用能被一些高端學者認可並使用,這是他無法接受的現狀,呼籲糾正是他唯一能做的事情。

三、專家指出無可替代

顯然,大文豪歐陽修的呼籲並沒有引起大家的重視,這個「打」字的應用一如既往的流傳下來,並且在此基礎之上,又增加了更多的豐富內容。

從歐陽修的《歸田錄》裡我們看到,宋朝時期很多有關「打」字的詞語,至今仍然在使用,叫出租時我們稱作「打車」,漁民「打漁」,學校或單位食堂中取水、買飯叫做「打水」、「打飯」,下雨時「打傘」,這些「打」字的應用已經成為了習慣。

隨著新生事物的加入,除了打架、打遊戲一些詞接近「打」字本意之外,還有很多詞彙加入了「打」字誤區,並且讓我們習以為常。

比如,打呼嚕、打嗝、打噴嚏,似乎除了「打」字都沒有其他與之替代的文字可用,如果說這樣「打」字的應用我們勉強可以理解,但「打交道」、「打工」、「打折」這樣的字眼,則無法用「打」字的本意來拿出一個合理的解釋。

正所謂,細思極恐,想多了、看多了我們都會對一個本身非常熟悉的字眼產生陌生感,本是一個極為尋常的「打」字,讓我們不知緣由地錯誤使用了千年,雖然有歐陽修呼籲糾正,但他的呼籲卻如同石沉大海。

漢字最早的出現本就是出於民間,而後被學者逐漸總結成型、成冊,群眾的力量是偉大的,這一系列的「打」字的口語追求本質固然是錯誤的,但在民間口語的應用中卻改變原有的單一狀態而變得豐富、生動起來,因此,專家只能說:這無可替代。

源於民而用於民,漢字本身在歷史的長河中也是隨著時代變遷而不斷演化的,很多字在民間延續下來之後就會將錯就錯地使用,甚至演化成為不同種的含義而成為多意字,恰恰這也正是漢語的博大精深之處。

小結

漢字在演化的過程中,不僅僅是國人的語言表達工具,從漢字本身的應用還能找到文明進化的痕跡,現在所流行的「不覺明厲」、「活久見」等常見詞語,完全表達的就是新生事物的概念,也可以說是一個「創造」的新詞,卻被得到認可。

新鮮的事物逐漸展現在眼前,也會有新的詞語應用讓我們知曉,這是漢字的進步還是後退,我們不置可否。世上找不出相同的一片葉子,不但說明事物的多樣性,更說明事物是在不斷發展變化的,沒有一成不變的事物,時間是最好的證明。

參考資料:《列子·說符》《君子行》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專家提議用拼音代替漢字,他寫2篇奇文反駁,全文只有一個讀音
    而漢字的起源,相傳是倉頡所造。倉頡呢,他是黃帝時期的一個史官,當時因為部落聯盟之間的外交頻繁,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各盟聯共享的交際符號。而這搜集及整理共享文字的工作,便交在史官倉頡的手上了,後來便出現了漢字。我國的漢字博大精深,從甲骨文、金文、篆書到如今普遍使用的行楷,經歷了幾千年的漫長曆程,極富有生命力,至今仍未完全定型。
  • 專家建議廢除漢字,用字母代替,他寫2篇奇文諷刺,全文一個讀音
    不過後期卻有人提出了廢除漢字的提議,專家建議廢除漢字,用字母代替,而他則寫了2篇奇文諷刺,全文一個讀音。那麼到底發生了什麼呢?由於有人對專家所持有的的觀點表示極度不贊同,也無法用字母來代替,故而寫出了兩篇奇文,這兩篇文章中通篇都使用的是同一個讀音,但是卻清楚地表達出了文章的含義,故而這兩篇文章一出現之後,世人關於廢除漢字的浪潮和呼聲也漸漸消除,漢字真正成為了國人心中的中國標誌。
  • 專家建議廢除漢字改用字母,他寫下96字奇文反駁,全文僅一個讀音
    文/阿聞標題:專家建議廢除漢字改用字母,他寫下96字奇文反駁,全文僅一個讀音這個漢語在我們中國的歷史當中非常的悠久,也是現在全世界以來使用人數最多的一個語言但是就是對於這樣一種特殊的文化,近代的一些專家學者卻認為應該要從根本上將這一組漢字廢除掉,因為根本的原因就是說漢字的音譯拼寫太複雜,根本就不利於國家的教育和推廣普及,甚至還想用簡易的字母來代替漢字。在當時的時候,這個人提出來這些意見的時候,還處於民國時期,當時全國的文盲幾乎已經超過了80%,一個國家只有首先在精神上面富足起來,物質才能跟著有所發展。
  • 民國時有專家提議廢除漢字,才子寫下奇文反駁,全文只有一個讀音
    因此,當時出現一批專家學者對用於記錄文言文的「漢字」也展開激進的抨擊。學者專家之所以要主張廢除漢字,要用看似簡單的拉丁方案改良文字,原因就在於當時社會的文盲太多,國民又剛從幾千年的封建社會走出來不久,其封建奴性思想嚴重,思想麻木,民智未開,只有將複雜的漢字廢除,讓中國人轉而學習簡單的拉丁文字母,才能改變中國多文盲這一現狀。從而促進思想解放。
  • 有專家呼籲恢復繁體字的使用,你認為合適嗎
    我不知道是什麼專家呼籲恢復繁體字,也不知道他是怎麼想的。難道是想重拾傳統文化,將我們的繁體字發揚光大?顯然這是不太現實的,但是繁體字作為一種書法藝術,可以讓有興趣的人去學習、鑽研。 繁體字,也被稱為繁體中文,指的是漢字簡化運動中被簡化字所代替的漢字。
  • 專家提議廢除漢字,改用字母,他寫下2篇奇文反駁,全文讀音一樣!
    當然,沒有一個文明的發展過程都是順利的,而漢字也是不例外的。曾經有專家提出要廢除漢字,直接改用字母,而有一個奇人就寫下2篇奇文反駁,全文的讀音竟然都是一樣,是怎麼一回事? 中國的傳統文化和西方的文化相互衝撞,不少人都在懷疑漢字的存在必要。甚至有不少專家直接表明,用西方的字母來代替中國的漢字。
  • 1956年我國為掃盲推行簡體字,70年後,專家卻為何呼籲恢復繁體字
    其中,「倉頡」是一個人名,相傳他是黃帝時期的一個史官,而有關他的事跡可謂是非常的驚人的,據說他就是漢字的創造者! 早在遠古時期,當人們的智慧變得更加高的時候,就發現古老的「結繩記事」已經無法滿足人類的生活需求了。而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倉頡便就被派遣創造一種能夠表達各種意思的符號,而這也就是如今所說的漢字了。
  • 語言天賦超強的他,寫下2篇奇文,反駁專家提出的拼音替代漢字!
    同時,一些專家積極研究中西方文化,當時的中國內部受晚清動蕩的影響,兩種文化產生了激烈的碰撞。一些專家認為,國家之所以會腐敗是因為舊傳統文化的頑固,而傳承傳統文化的載體就是漢字,最後專家建議廢除漢字,改用字母。在這一歷史階段,中國社會對於漢字的牴觸不可謂不大。
  • 廢除漢字運動真的存在?要用拼音替代漢字,簡體字由此而來
    引言:從人類的文明史上來看,一個民族最大的危機莫過於兩種情況,一是遭到侵略,走上「商女不知亡國恨」的地步,二是文化的沒落,堪稱「亡種之虞」,漢字文化,便是一個民族最為在乎的文化之一。用拼音替代漢字,看著是一種可行的方法,但實際上並非如此,因為人們很快發現了這其中的弊病,比如「攻擊」二字,用拼音來寫與「公雞」二字毫無區別,而在漢字之中,這樣的同音字數不勝數,該如何區分呢?
  • 專家要廢除漢字,他寫2篇奇文反駁,全文讀音相同,專家讀完服了
    專家要廢除漢字,他寫2篇奇文反駁,全文讀音相同,專家讀完服了 眾所周知晚清至民國時期,國家貧弱,屢受他國欺負,這讓我國的學子十分憤然,因此非常想改變國家的狀況,所以仔細研究了中西方文化,一些專家得出,國家之所以落後、腐敗,歸根結底在於舊的傳統文化,而舊傳統文化之所以這麼頑固,原因則在於漢字,
  • 民國專家建議廢除漢字,他寫下96字奇文反駁,全文只有一個讀音
    這篇故事大概講的是,有一個非常喜歡吃獅子的人發誓要吃夠十隻獅子,當他收集完十隻獅子之後才發現原來都是石獅子。如果沒有白話文版本,讀者會不會在閱讀時僅僅聚焦於「shi」這個讀音,而忽略了它的連貫性和故事性。所以,為什麼趙元任要用96個音相同的字講一個看起來有點「無聊」的故事呢?
  • 民國專家建議廢除漢字,他寫下96字奇文,全篇只有一個讀音!
    這篇《施氏食獅史》講得是一個姓施的人喜歡吃獅子,於是想盡辦法要吃夠十隻獅子,最終他收集到十隻獅子,卻發現都是石獅子,故事簡單,奇在讀音上,若只耳聞而不見文字,想必沒有人能聽懂這個故事。千百年來,漢字從被創造到演變,早已具有其獨特的魅力,同音字、多音字更是不可計數,漢字音化勢必無法完成,趙元任認識到這一點,並以此為根據,提倡漢字眾多,不宜完全音化的觀點。
  • 民國初曾有人提"廢滅漢字" 傅斯年主張用拼音替代
    有評論認為漢字正在經歷百年來的第四次危機,即由漢字手筆書寫向漢字鍵盤或語音錄入的巨變所引發的母語情感的淡化。數字時代如何看待漢字的未來,中國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張曉明認為,提筆忘字是一個值得注意的社會問題,但不必憂心忡忡,從更廣泛的意義上來說,傳播技術的變化是一件好事,因為它意味著會有更多的人參與到傳播之中,這更有利於文化的發展,而非文化沒落的表現。
  • 專家提議廢除漢字,他寫2篇奇文對其反駁,全文讀音一樣
    漢字,作為一種符號與象徵,不僅承載著幾代人的故事,同時也是我國上千年文化的積澱。殷商甲骨文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漢字,其次便是金文,再為大篆,而後小篆,秦末隸書出現,西漢草書現世,楷書與行書成為東漢的代表。漢字的歷史距今已有六千年,在這漫漫歷史長河中從未出現過斷層,雖說有的衍生文字已經消亡,但它卻也曾風靡幾個時代。
  • 「宇宙隊」的梅西真的是無可替代的嗎?
    如今提起巴塞隆納,人們的第一印象不是那宏偉悠久的聖家堂,也不是那充滿現代藝術的巴特羅之家,更不是購物聖地蘭布拉大道,而是那座整個世界球迷的聖地諾坎普球場,這座球場孕育了一個歐洲頂級豪門巴塞隆納,縱使1000個人心中有1000個哈姆雷特,但如果你要問近20-30年最佳的球隊是哪支,我相信就連大部分皇馬球迷都會說是
  • 瞿秋白提議漢字改為拼音,趙元任寫96字奇文反對,全文僅一個讀音
    傳說,倉頡是黃帝時期的一個史官,而黃帝是古代中原部落聯盟的領袖,由於當時的社會迫切的需要建立一套各盟聯共享的交際符號,而這工作便交在黃帝的史官倉頡的手上,後來便出現了漢字。時至今日,漢字經過了數千年的流傳以及不斷的完善,如今已經非常的成熟了,其底蘊在全世界都難有文字能夠相比較!
  • 中國最生僻的5個漢字,只有一筆,專家:普通人認識一個就不錯了
    「我們中國的漢字,一撇一捺都是故事……煢煢孑立 沆瀣一氣……咄嗟、蹀躞、耄耋、饕餮」自從這首《生僻字》走紅網絡以來,人們對於生僻字也有了很多了解和認識。「乚」字乚也是一個多音字,讀作háo時,同「毫」,《俗字背篇》中有:乚,十絲也。俗用字,十絲就是古代的一個單位值,按照《孫子算經》中:度之所起,起於忽。欲知其忽,蠶吐絲為忽。十忽為一絲,十絲為一毫,十毫為一釐,十釐為一分,十分為一寸。
  • 有人提倡廢除漢字,他寫下奇文反駁,文章全篇僅一個讀音
    而在國人以漢字為傲的今天,很難想像曾經近代的一些專家學者卻想要廢除漢字,甚至文學大家魯迅也曾贊同過這一觀點。因為當時新文化興起,許多文化知識的漢字的音譯拼寫極為複雜,而當時全國文盲佔到了80%以上,所以這些有用的知識無法立即在社會上傳播,不利於我國教育的推廣和普及。
  • 初戀為何總是無可替代?心理學:初次戀愛會影響你的大腦
    很多女性應該都有過類似的經歷,在自己全情投入某段感情後,戀人的初戀卻突然殺出來,他不想拾起卻沒辦法拒絕,一起規劃的未來全都化為了泡影,認真的自己反而像個小丑。為何初戀為何總是無可替代?或許正是因為如此,作為喚起自己最初情感漣漪的初戀,在自己人生中總是顯得無可替代。「無可替代」,這四個字已經足夠凸顯其地位之高。愛情作為人類發展的永恆主題之一,科學家們從未停止對愛情這一現象的研究。我們或許能從心理學上來解釋初戀為何會讓人有無可替代的感覺。
  • 頭像丨獨一無二,無可替代
    風裡雨裡 有我陪你我們不是秋日限定我們是來日方長溫柔和善良是看似普通但其實非常非常可貴的品質而他都有有些歌 即使不火 也能唱進你的心裡有些人 即使什麼也不做 也能走進你的心裡灰燼 也有過熊熊燃燒的壯觀塵埃 說不定會有聚沙成塔的機會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自己 無可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