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八千年前,雖然有「上古結繩而治」的說法,但最終從甲骨文中得出這裡才是漢字的源頭,象形文字是漢字的雛形,經過幾千年的發展與演變之後,形成不同的字體,楷書則成為了漢字文化中的主流。
可以說,漢字從來停止過演變,書法也是各成一派,其發音與應用也同時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研究古代詩詞的朋友可以了解到,從字的發音來講,古代與現代的平仄就已經能夠看出端倪。時代的發展會促進很多事物進化,漢字也不例外,尤其在漢字的應用上更為明顯。
很多漢字在應用過程中逐漸擴大了範圍,甚至出現使用錯誤的情況下,仍然得到廣泛的推廣。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被錯用千年的一個漢字,只有一個人呼籲糾正,而專家卻說無可替代,這是一個什麼漢字呢?
一、流傳至今的古詞
現在我們所使用的漢字,無論從書寫、發音還是應用,都是從古代一點點傳承下來,形成現在各種豐富的表達方法。比如,很多膾炙人口的成語都會成為漢語表達中的點睛之筆,正是這些古代詞語中的典故,讓人能更加準確生動地抒發自己的情感。
「疑鄰盜斧」是我們較為熟悉的一個成語,出自《列子·說符》:「人有亡斧者,意其鄰之子。視其行步,竊斧也;顏色,竊斧也;言語,竊斧也;動作態度,無為而不竊斧也。」
講的是一個人丟了斧子,總懷疑是鄰居偷了他的斧子,後來找到斧子後,又看鄰居不像是偷斧之人了,這個成語故事應用到現在,就是形容一個人過於主觀,做事總是胡亂猜疑。這是一個應用非常正確的一個成語,但同樣也有歪曲成語故事本意的應用,而將錯就錯流傳下來。
「瓜田李下」是現在我們比較常用的一個成語,經常用來形容田園中的愜意生活,而實際上這個成語的本意並不如此。
古樂府《君子行》中記載:「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是說為了避免身遭懷疑,在瓜田中不俯身弄鞋子,李樹下不要整理帽子,用來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場合,與「瓜李之嫌」是相同的意思。
只是經過時間的流轉,很多字、詞都會像「瓜田李下」一樣被錯誤應用,有的字、詞可以糾正,但有的卻無法再去糾正。下面要說的這個字是已經用錯了千年,只有一人提出糾正,但卻沒有得到支持,他是誰呢?
二、北宋文豪的質疑
宋朝雖然在史書上總是被冠以「弱宋」的頭銜,但不可否定的是,宋朝的經濟與文化發展在中國歷史上也曾達到一個空前的高度,人均GDP遠超盛唐,北宋、南宋兩次傾覆,皆因外患,是唯獨沒有直接亡於內亂的王朝,可以說,宋朝人還是非常有骨氣的。
自古歷史都傳自於墨客筆下,文人的風骨自然會呈現出一個時期的特點,北宋文豪歐陽修就是其中的一個典型代表,這個讓宋朝散文走向興盛並承接古文運動的大師,在他的筆下著作無數,可圈可點的更是不勝枚舉。
歐陽修曾主修《新唐書》,並獨撰《新五代史》,並有《歐陽文忠集》傳世,歐陽修的一生都立志於寫作之上,對古代漢字的研究也頗為精深,即使到了晚年,他也不甘于田園生活,仍然執著於對漢字的分析與指正,其中有一個字他提出了質疑,這個字就是「打」字。
歐陽修在《歸田錄》裡質疑,「工造金銀器亦謂之打,可矣。至於造舟車者,曰打船、打車,網魚曰打魚,汲水曰打水,役夫餉飯曰打飯,從者執傘曰打傘……」
「打」字本是敲擊的含義,可是在生活中很多詞語都用上了「打」字,打船、打車、打魚、打水、打飯、打傘等等,這些詞都加上了動詞「打」字,言外之意就是「打」字的應用不合理,卻被流傳於世,感到非常不理解。
同時,歐陽修還寫出「打」字的發音也存在了變化,「音謫耿,從手從丁,丁又擊物之聲,故音謫耿」,「不知因何,轉為丁雅也」。
也就是之前「打」字的發音與「耿」字相似,只是不知道為何發音又變成了「丁雅」,這個「丁雅」應該說與現在的「嗲」字發音相同,可以看出,在宋朝時「打」字的發音已經與現代有幾分相似了。
對此歐陽修也感到沒有頭緒,如果說目不識丁人的口語也可以質疑,畢竟在田間壟中都會存在一些方言,但讓他不能理解的是,那些「名儒碩學,語皆如此,觸事皆謂之打」,一個錯字的應用能被一些高端學者認可並使用,這是他無法接受的現狀,呼籲糾正是他唯一能做的事情。
三、專家指出無可替代
顯然,大文豪歐陽修的呼籲並沒有引起大家的重視,這個「打」字的應用一如既往的流傳下來,並且在此基礎之上,又增加了更多的豐富內容。
從歐陽修的《歸田錄》裡我們看到,宋朝時期很多有關「打」字的詞語,至今仍然在使用,叫出租時我們稱作「打車」,漁民「打漁」,學校或單位食堂中取水、買飯叫做「打水」、「打飯」,下雨時「打傘」,這些「打」字的應用已經成為了習慣。
隨著新生事物的加入,除了打架、打遊戲一些詞接近「打」字本意之外,還有很多詞彙加入了「打」字誤區,並且讓我們習以為常。
比如,打呼嚕、打嗝、打噴嚏,似乎除了「打」字都沒有其他與之替代的文字可用,如果說這樣「打」字的應用我們勉強可以理解,但「打交道」、「打工」、「打折」這樣的字眼,則無法用「打」字的本意來拿出一個合理的解釋。
正所謂,細思極恐,想多了、看多了我們都會對一個本身非常熟悉的字眼產生陌生感,本是一個極為尋常的「打」字,讓我們不知緣由地錯誤使用了千年,雖然有歐陽修呼籲糾正,但他的呼籲卻如同石沉大海。
漢字最早的出現本就是出於民間,而後被學者逐漸總結成型、成冊,群眾的力量是偉大的,這一系列的「打」字的口語追求本質固然是錯誤的,但在民間口語的應用中卻改變原有的單一狀態而變得豐富、生動起來,因此,專家只能說:這無可替代。
源於民而用於民,漢字本身在歷史的長河中也是隨著時代變遷而不斷演化的,很多字在民間延續下來之後就會將錯就錯地使用,甚至演化成為不同種的含義而成為多意字,恰恰這也正是漢語的博大精深之處。
小結
漢字在演化的過程中,不僅僅是國人的語言表達工具,從漢字本身的應用還能找到文明進化的痕跡,現在所流行的「不覺明厲」、「活久見」等常見詞語,完全表達的就是新生事物的概念,也可以說是一個「創造」的新詞,卻被得到認可。
新鮮的事物逐漸展現在眼前,也會有新的詞語應用讓我們知曉,這是漢字的進步還是後退,我們不置可否。世上找不出相同的一片葉子,不但說明事物的多樣性,更說明事物是在不斷發展變化的,沒有一成不變的事物,時間是最好的證明。
參考資料:《列子·說符》《君子行》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