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初曾有人提"廢滅漢字" 傅斯年主張用拼音替代

2021-01-09 中國新聞網

  央視《漢字聽寫大會》成人聽寫團的正確率僅為8%,而現實生活中,一則「大學生手寫400字簡歷24個錯字」的新聞也讓不少人想到自己提筆忘字的尷尬經歷。數位化時代,人們長期使用鍵盤打字,很少有機會一筆一畫書寫中文,這些年來,「漢字危機」、全民患上「失寫症」的話題屢屢被提及,提筆忘字、頻寫錯別字,正成為令人憂心的文化現象。

  有評論認為漢字正在經歷百年來的第四次危機,即由漢字手筆書寫向漢字鍵盤或語音錄入的巨變所引發的母語情感的淡化。數字時代如何看待漢字的未來,中國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張曉明認為,提筆忘字是一個值得注意的社會問題,但不必憂心忡忡,從更廣泛的意義上來說,傳播技術的變化是一件好事,因為它意味著會有更多的人參與到傳播之中,這更有利於文化的發展,而非文化沒落的表現。

  歷史·現實

  百年來漢字幾度危機

  央視《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現場體驗團的成人們被「間歇」、「熨帖」、「黏稠」這些並不算生僻的詞難倒,「癩蛤蟆」一詞只有30%的人寫對,這被戲稱為「一隻『癩蛤蟆』難倒七成人」。在這個數位化時代,一項針對書寫的調查結果顯示:37%的人經常提筆忘字,甚至很多不難的字都忘了怎麼寫;22%的人要寫字時首先想依靠的是電腦,而不是筆;16%的人覺得除了名字寫得還行,其他字基本沒法看;13%的人去外面聽課或者開會,最怕的就是記筆記。

  漢字是象形表意的文字結構,糟糕的是,在電腦輸入法的競爭中,拼音輸入法憑藉自身優勢成為絕大多數人的選擇。長期依賴拼音輸入,讓記憶漢字在某種程度上已經走向了拼音化,當人們在不得已時手寫,卻發現因為忘記漢字的具體構造而難以下筆,漢字手寫遭到衝擊已是不爭的事實,這不由讓人想到漢字在一百年來的生存競爭中遭遇過的險境。

  漢字書寫的繁難與文化傳播普及性和便捷性需求所產生的矛盾由來已久。近代以來,一些國家對文字進行了拼音化改革,中國知識分子通過向外國學習,也看到了拼音文字在普及教育、提高國民素質方面的巨大作用。早在甲午戰爭和變法維新的國事動蕩、人心思變的年代,一些力主變法圖強的知識分子考慮到要救國圖強就要普及教育、培養人才,就要克服艱澀難學的漢字所造成的障礙,於是形成了清末切音字運動。

  在民國初年,有學者提出漢字難識,難寫,妨礙教育的普及、知識的傳播,提出中文改革運動,希望減少學習中文的困難,提出了「廢滅漢字」,採用羅馬字(拉丁字母)拼音的問題。陳獨秀、胡適當時均表示贊成用羅馬字母拼寫漢語,後來逐漸發展成為國語羅馬字運動。在討論中,贊成羅馬字母拼寫漢語的意見居多。錢玄同表示對用羅馬字母拼寫漢語有信心。傅斯年主張漢字絕對的應當用拼音文字替代。1928年9月,蔡元培主持公布《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當時正值土耳其政府頒布《新文字法》,大力推行拉丁化的文字改革運動,這對推行國語羅馬字起了鼓舞作用。不過在隨後的幾年中,國語羅馬字始終沒有走出知識分子的圈子,最終走向低潮。

  漢字沒有在文化革新的生存競爭中被自然淘汰,顯示出堅忍的生命力。然而在如今的數字時代,書習慣的改變又一次帶給漢字不可預知的未來。有人將全民患上「失寫症」視為漢字文化的沒落,認為拯救漢字書寫刻不容緩。也有人認為這是杞人憂天,因為人的書寫能力用進廢退,這是自然法則,提筆忘字是新技術帶來的客觀反映,是正常現象。絕大多數人提筆忘字只是暫時性失憶,書寫手段的變化確實有一定的衝擊,但通常情況下並不會嚴重到影響漢字的使用,也不足以影響漢字傳承,而且人們依舊可以複習字的寫法去喚醒記憶。另一方面,在這樣的形勢下,書法越來越受喜愛也為漢字和中國文化傳承提供了另一種可能。

  專家觀點

  提筆忘字不必擔心

  中國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張曉明認為,文字的重要功能在於記錄、傳播和溝通,從毛筆到鋼筆,到原子筆,是文字書寫方式的變化,這個變化的過程,實際上是把寫字變得更加便捷和高效,使得更多人能夠進入到書寫和傳播之中。到了鍵盤時代,變化又有所不同,這個時候,更便捷高效的輸入方式替代了原本的書寫手段。事實上,非獨文字的書寫如此,更多的領域中,都有類似的變化。隨著社會的發展,技術的進步,人類很多的謀生手段,變成了少數人的藝術創作。在將來,寫字也許會變成一種培育自我修養的方式。

  「從現代社會發展的狀況來看,傳播技術的發展,總是朝著更簡單的書寫、更高速的輸入、更快的傳播發展,以前大量低效率的輸入和傳播被高效的方式所替代。因此能夠有更多的人參與到傳播之中,這更有利於文化的發展,而非相反。」

  雖然漢字存在諸如提筆忘字的問題,但張曉明覺得不要把問題看得太重,因為書寫技術和傳播技術的變化本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從歷史上看,每一次發展中的機遇,積極的效果都要大於消極的影響。「使用拼音的方式輸入,確實要快得多,這本身也是傳播發展的趨勢使然,不可避免。但這種影響是一時的,並不意味著以拼音文字為基礎的鍵盤輸入會導致漢字消亡。」

  張曉明認為,高技術要和高情感相配套,效率是功能性的,功能性的東西是標準化的,一味講求效率,是循著競爭、淘汰、升級的經濟規律發展的,而科技發展得越高,相反的趨勢就會顯現出來,也就是人們在追求效率之外,會去追求個性化表現。和標準化相比,個性化是向著另一個方向走。美國未來學家約翰·奈斯比特在《大趨勢——改變我們生活的十個新方向》中提到,社會高技術越多,人們就越希望創造高情感的環境,用軟性一面來平衡硬性的一面,所以民間藝術與電腦社會相平衡,手工做的被單很受歡迎。

  「你走得快,它要求走得慢;你強調效率,它強調體驗。所以追求效率的功能是工業化的邏輯,而追求個性化、體驗性是後工業的邏輯,現在很多地方講慢城,比如麗江的品牌是『發呆』,而『發呆』裡面是沒有效率的。」張曉明認為,隨著工業革命任務的基本完成,另一種規律會慢慢走向支配性地位,因為人是要平衡的,不能無休止地提高效率,市場競爭得越厲害,標準化的東西價值會越來越低,非市場的東西價值越來越高,大眾的需求也會越來越多樣化,所以工業化之後人們會返回手工製作,比如最高檔的汽車會是手工打造的。

  如今已經有了電子紙張可以手寫輸入,在張曉明看來,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回歸手寫輸入,因為手寫的歷史比鍵盤的歷史要悠久得多。「在標準化時代,個性化是多餘的,似乎是有錢有閒才能有個性,而未來的發展,個性化會成為生存需要,也就是說你沒有個性,就沒有成功的機會,這會成為新的經濟規律,所以提筆忘字這事不必操心,漢字會從追求傳播效率走向新的階段。」本報記者 邱 偉

相關焦點

  • 廢除漢字運動真的存在?要用拼音替代漢字,簡體字由此而來
    書法作品漢字在這裡,可以說是最無辜的,當時的學者認為落後是由於舊文化在作祟,而舊文化之所以頑固,源於漢字,於是這場浩浩蕩蕩的運動開始了,譚嗣同直言「盡改漢字為拼音文字用拼音替代漢字,看著是一種可行的方法,但實際上並非如此,因為人們很快發現了這其中的弊病,比如「攻擊」二字,用拼音來寫與「公雞」二字毫無區別,而在漢字之中,這樣的同音字數不勝數,該如何區分呢?
  • 語言天賦超強的他,寫下2篇奇文,反駁專家提出的拼音替代漢字!
    兩種文化的衝擊在晚清到民國時期,戰爭屢屢爆發,國家經常受別國的壓迫,為了改變這樣的狀況,一些愛國運動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同時,一些專家積極研究中西方文化,當時的中國內部受晚清動蕩的影響,兩種文化產生了激烈的碰撞。
  • 趙元任:用96字同音奇文,反對漢字改成拼音,保住了中華文化之根
    近代的中國人陷入了迷茫:有的主張復古改革,認為社會倒退到堯舜之世的狀態就可以;有的主張君主立憲,還有的認為建立共和國體,才是解決一切問題的良藥。中華民國建立以後,中國的社會並沒有本質上的變化:民國和清朝的區別,只不過是皇帝變成了大總統而已。因此知識界開始反思問題出現在了哪裡?
  • 臺灣網友鼓動漢字繁體字「申遺」 大陸頻傳回歸繁體聲音
    近代漢字繁簡爭論尤甚  到了近代,伴隨著近代中國的國勢衰微與西方文化的湧入,漢字的繁簡之爭漸起。  晚清時,就已經出現了主張用萬國新語替代漢語漢字的言論。這當然屬於相對激進的言論。  1909年,清末學者、後參與創辦中華書局的陸費逵提出了看似「中庸」的辦法。
  • 瞿秋白曾提議廢漢字,全部採用拼音,趙元任用一讀音文章回懟
    但是其實在歷史上,曾有不少人主張廢漢字,原因是「漢字不滅,中國必亡」。聽起來是不是感覺有些搞笑呢?實際上真的有過這樣的一段時期,參加的文人還很多。一起來看看吧!1)廢除漢字在中國被侵略之時,不少人對自己祖國的情況很是擔憂。
  • 專家提議用拼音代替漢字,他寫2篇奇文反駁,全文只有一個讀音
    而漢字的起源,相傳是倉頡所造。倉頡呢,他是黃帝時期的一個史官,當時因為部落聯盟之間的外交頻繁,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各盟聯共享的交際符號。而這搜集及整理共享文字的工作,便交在史官倉頡的手上了,後來便出現了漢字。我國的漢字博大精深,從甲骨文、金文、篆書到如今普遍使用的行楷,經歷了幾千年的漫長曆程,極富有生命力,至今仍未完全定型。
  • 瞿秋白主張用拼音代替漢字,趙元任寫96字反對,全文一個讀音
    但其實在民國時期,很多的國人學漢字也像現在這些外國人一樣困難,因為當時的漢文都採用繁體字並且沒有拼音輔助,只有經過私塾或者學校系統性的長時間學習才能完全掌握漢字的使用。也正是因為這個語音,漢字差點被廢除。清末民初的時候人民飽受外國列強的欺壓,很多的進步人士都紛紛尋找國家的出路。
  • 中國漢字為什麼要用外國字母做拼音
    原標題:中國漢字為什麼要用外國字母做拼音中國原來沒有拼音字母,採用直音或反切的方法來給漢字注音。直音,就是用同音字註明漢字的讀音,如果同音字都是生僻字,就是注了音也讀不出來。反切,就是用兩個漢字來給另一個漢字注音,反切上字與所注字的聲母相同,反切下字與所注字的韻母和聲調相同。這兩種注音方法,用起來都不方便。
  • 瞿秋白主張廢除漢字,趙元任寫96字奇文反對,全文只有一個讀音
    但其實在民國時期,很多的國人學漢字也像現在這些外國人一樣困難,因為當時的漢文都採用繁體字並且沒有拼音輔助,只有經過私塾或者學校系統性的長時間學習才能完全掌握漢字的使用。也正是因為這個語音,漢字差點被廢除。 清末民初的時候人民飽受外國列強的欺壓,很多的進步人士都紛紛尋找國家的出路。
  • ㄅㄆㄇㄈㄉ..這些老拼音的漢字意思是什麼,終於搞清了!
    但是幾乎所有的老人早年上學的時侯均是在我國推行《漢語拼音方案》之前,因此拼音輸入法成為老年人學電腦的第一攔路虎。《漢語拼音方案》是1958年2月11日由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批准推行的採用二十六個拉丁字母為漢字注音和拼寫現代漢語普通話語音的方案。在《漢語拼音方案》制定前通行的為漢字注音和學習普通話用的一套字母,稱為注音字母,1913年由讀音統一會指定。
  • 用詩歌激活的拼音、標點、字母、漢字
    而作家張曉楠正是有如此非凡的想像力,將每個文字奇妙的漢字,俏皮的拼音,可愛的標點,生動的字母,一個個語文元素被賦予了神奇的力量、構成了這套富有童趣和想像力是童詩集。從字母「A」到字母「Z」,從拼音「a,o,e」到「y,w」,從標點「,」「、「。」
  • 古代沒有「拼音」,古人是如何認識漢字的?老祖宗的方法讓人佩服
    而想要學習中國文化,就必須要精通漢字。我國漢字發展的歷史非常悠久,最遠可以追溯到倉頡造字。經過多次的演變,才發展成為如今的漢字。現今的漢字看似簡單,實則非常深奧。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都中國的漢字種類很多,比如多音字、形近字、近義字等等,想要徹底的區分他們實屬不易。現在的人們基本上通過拼音來認識漢字,這是最簡單直接的方法。
  • 「《漢語拼音方案》是最佳方案」
    《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第十八條規定:「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以《漢語拼音方案》作為拼寫和注音工具。」為什麼要這樣規定?最基本的原因是漢語的方言分歧嚴重,漢字不是表音文字,需要有既科學又簡便的拼寫和注音工具。古時候,漢字注音有直音法和反切法。直音法簡單卻有很大的弊病,一是需要先認識很多字。漢語有1200個帶調音節,不帶調的音節有400個。
  • 我們學的拼音怎麼來的?我們的同胞為什麼不用拼音
    1892年,盧戇章主張保留漢字為主體的前提下,創製的「中國切音新字」,並出版了《一目了然初階》,用拉丁字母及其變體來拼廈門方言,聲韻雙拼,左右橫寫,聲母在右,韻母在左(這個順序與現在拼音是相反的),另加鼻音符號和聲調符號。1900年,從日本回國的王照,受日本萬葉假名的啟發,採用漢字筆畫作為注音基礎,聲韻雙拼,總結後發表《官話合聲字母》。
  • 教幼兒識字,先學漢字還是拼音?
    提起教孩子識字,估計很多家長的第一個念頭就是要不要教娃學拼音。畢竟我們這一代人都是先學拼音,然後再用拼音去學認字。但其實教孩子認字的最簡單方法就是直接教,不用先學拼音。為了能讓大家明白這一點,我們需要先了解漢字和漢語拼音的一些基礎知識。
  • 漢字妝的拼音怎麼讀?漢字學習不困難
    漢字妝妝的筆順怎麼寫?漢字妝的拼音怎麼讀?一些學生對漢字的拼音筆順掌握的不是很牢固,本節分享妝的筆順怎麼寫及漢字妝的拼音怎麼讀的內容。漢字妝的筆畫順序漢字 妝,妝讀音 zhuāng,部首 女,筆畫數 6,筆畫名稱 點,提,豎,撇點,撇,橫上文分享妝的筆順怎麼寫及漢字妝的拼音怎麼讀的內容
  • 新中國成立初期漢語拼音字母的確定
    由中國人自己擬制的、具有一定影響的拼音方案主要有四種:第一種是清末「切音字運動」中王照擬制的「官話字母」,這個切音字方案是仿照日文的假名,採用漢字偏旁或字體的一部分作為符號來制定的漢字筆畫式拼音方案;第二種是1913年讀音統一會根據傳統單體漢字筆畫制定的「注音字母」,這種注音符號成為民國時期使用較為廣泛的漢字注音工具,一直沿用至新中國成立初期;第三種是1928年公布的以趙元任為代表的語言學家研製的「
  • 至大至剛,跋扈為公:史語所中的傅斯年
    除了母校北大,大概只有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師生的史學功底,才能讓傅斯年刮目相看,其他大學入他法眼的不會多,難免以偏概全。燕京大學是民國的名校之一,成立於1916年,校訓是「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務」(Freedom Through Truth For Service)。
  • 漢語拼音出現在什麼時候,它未出現前怎樣讀漢字
    漢語拼音是我們現在每個人都熟知的,漢字的博大精深和拼音的簡易方便,共同締造了中華文化的一部分。漢字歷史悠久,在我國遠古時期就有倉頡造字,現代我們所學的漢字是由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演變而來的。那麼漢語拼音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 九一八事變後傅斯年的經世致用史觀
    提 要:學界普遍認為傅斯年是科學史學派的領軍人物,其實在九一八事變後,傅斯年不僅出於經世致用目的撰寫了《東北史綱》《中國民族革命史稿》等論著,還明確表示考證只是一種方法而不是一種目的,歷史學的終極目標是發揮啟發愛國心與民族向上心、增強民族意識等的人文價值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