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初讀《堂吉訶德》是中學時代的事了。說老實話,那時的我根本就沒有看明白此書的所以然。不管人們如何稱讚這部著作是中外經典名著,把它列為中學生必讀推薦,在我心裡只有兩個字:中二。那麼,是什麼,讓人們對這本書愛不釋手呢?
一,堂吉訶德式的旅程,讓一切皆有可能
有一天,勇敢高貴的堂吉訶德厭倦了平凡的生活,於是他出發了。這一路走來,他曾穿過田地,遇到一個農婦並向她示愛;晚上,他有幸在一個酒店吃到了霸王餐,美美地睡了一覺後,揚長而去。隨後,他繼續向前,解救了一個飽受折磨的奴隸兒童。趕路的時候,他見到一個風車,「勇敢」的他把風車當作怪獸,和它進行了殊死的搏鬥,身負重傷,被送回了家。養好了傷後,他帶著上次被自己拯救的僕人,再一次遠徵。這一次,他又大戰了羊群,路遇了死屍,智鬥了水車,撿到了頭盔,最後又被送回了家中。
最後的最後,堂吉訶德始終沒有成為一個騎士,而是邂逅了無數美女,經歷了無數探險,甚至差點在一座小島上被立為國王。和他的願望背道而馳的是,他成了一個探險家,一個能幹的人,然後他決定隱退,回家,過上了以寫書為生的生活。
翻開書,再一次印證了內心的感受:本書,故事情節離奇荒誕、黑色幽默,大有痴人說夢的潛質;合上書,細細地品味,似乎又有了不一樣的回味:堂吉訶德式的旅程是一場前路未知的旅程,一場一切皆有可能的旅程;甚至是一場一不小心就會被打回原形的旅行。像極了人生。
二,堂吉訶德式的幻想,是中世紀的時尚
堂吉訶德問世的時候,正是騎士小說紅到發紫,即將過氣的年代。在這個年代裡,文藝青年喜歡拿著一本騎士小說,並且就像我們一樣,總喜歡以主角視覺帶入自己。於是,他們每時每刻都夢想著可以騎著駿馬,邂逅一位美麗的公主,夢想著仗劍走天涯,大戰巨龍。俗話說得好,理想有多豐滿,現實就有多骨感。很快,這些被騎士小說衝昏了頭腦的年輕人意識到,自己也許正在做著極其不堪的傻事。
所以,當一本看似怪誕的《堂吉訶德》面世時,他們潛意識裡積蓄了很久的情緒終於一股腦傾瀉出來,由此奠定了《堂吉訶德》在文學史上不可撼動的崇高地位。
可以說,《堂吉訶德》是一個時代的縮影,承包了整個中世紀男人的內心世界。
翻開文學史,我們不難發現,這部中二之極的文學作品對後世產生了多麼大的影響。笛福曾自豪地稱魯濱遜有一種堂吉訶德的精神。菲爾丁曾寫過一部名為《堂吉訶德在美國》的喜劇。陀思妥耶夫斯基說,若想看懂他的《白痴》,必須首先閱讀過堂吉訶德。福克納更是每年讀一遍《堂吉訶德》,聲稱就像別人讀聖經似的。每年,世界各地的文藝青年都會紀念這位不拘一格的勇士。
堂吉訶德,勇敢地撕開了大家的傷疤,讓大家會心一笑……
三,堂吉訶德式的魅力,是化解尷尬的溫暖
《堂吉訶德》的作者塞萬提斯命運多舛,一生坎坷。他曾做過士兵、軍需官、稅吏,渡過多年的監獄鐵窗生涯。可以說,他見過了這個世界,體驗過幾乎所有人的生活。因此,當他提筆的時候,哪怕內容是荒誕的,也能使無數的人感同身受,產生強烈的共鳴。
也許,在塞萬提斯生活的時代,世界上已經沒有真正的騎士,世界上有的是平凡而潦倒的生活,破滅而無從實現的理想和處處潛伏的危機。也許,那個時代的騎士小說,從來都沒有植根於真正的騎士時代,而恰恰植根於七情六慾,五光十色的生活。
那個時代,是文藝復興的時代。中世紀那種保守、老套、黑暗甚至有些腐朽的做派已經漸漸過時。年輕人紛紛解鎖了義大利的時髦三觀,變得嚮往自由,熱愛生活。三觀變時髦後,生活質量也得到很大的提升。美術館和藝術展多了起來,年輕人的精神世界瞬間豐富多彩起來。
然而,光靠理想是生活不下去的。文藝復興在解放人們思想的同時,也引起社會的劇烈變化。我是誰,在社會中扮演何種角色,如何安身立命,這些問題引起了當時青年們強烈的迷惘。既然舊時代已經過去,那麼青年人是應該維持著過去的生活,還是像一個騎士那樣,闖蕩世界,打拼愛情。我想,多數的人其實選擇了後者。
所以說,除了留下名著,文學其實還有更多的作用。讀書,其實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僅看得高,更能看得遠。遠離凡塵俗世,精神得到寄託。
也許,充滿了挫敗和尷尬,才是人生的常態。笑對挫敗,化解尷尬的文字,才是人們最希望得到的溫暖。
四,堂吉訶德式帶貨達人,全成了好作家
塞萬提斯逝世於4月23日,這一天,也恰恰是著名文學家莎士比亞逝世的日子。雖然所走之路不同,但兩人都是歐洲地區的暢銷作家。因此,冥冥之中,當人們翻閱莎士比亞的時候,總能想到那個不拘一格的塞萬提斯。冥冥之中,高雅和庸俗形成鮮明的對比,讓人忍不住都想談一談。冥冥之中,人們紀念了自己高雅的情操,也紀念了自己不堪回首的少年輕狂。冥冥之中,兩人被安排到文學史同一頁的上下兩段。 冥冥之中,這一天被定為世界讀書日。
翻閱《堂吉訶德》,我們能夠明顯地感受到其中引用了其他小說橋段的痕跡。由於時間久遠,這些橋段裡提到的小說作品,我們已經不太熟悉。但可以想到,這些橋段,一定出自當時一些著名小說家之手。所以,《堂吉訶德》的狂熱書迷,很可能是被其他的作家安利,進而「路人轉粉」。如此說來,《堂吉訶德》在當時一定取得了巨大的商業成功。
誰的人生不中二?少年不懂《堂吉訶德》,再讀時光已蹉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