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汪佳佳
電視劇《以家人之名》最近小火了一把。
有網友覺得這部劇像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更多人感覺它和韓劇《請回答1988》有些相似。
這幾部作品講的都是沒有血緣關係的人,因為生活在一個大家庭般的環境中,彼此產生羈絆的故事。
《以家人之名》前15集,講的是兩個單親爸爸和三個孩子是如何組成一個充滿煙火氣的混搭家庭的。呆萌的妹妹,活潑的小哥,高冷的大哥,再加上兩個嘴碎但充滿愛的爹,奉上了不少溫馨與捧腹的情節。
但也有人提出疑問:真的有李爸李海潮這麼好的人嗎?被相親對象騙了錢還幫他養兒子——三個孩子中,小妹、大哥是兩位爸爸親生的,小哥是收養的。
但善良就是善良,總有人的善良不設底線。李海潮願意撫養這個孩子,與他的母親沒關係,只是因為在短暫相處的過程中建立的感情,只是因為這個孩子開口叫了他一聲爸。
當看到被收養的小哥考上大學時,凌爸表示他的學費由自己來出,是不是和《請回答1988》裡,正煥媽在德善修學旅行前塞給德善媽的那一個裝滿錢的信封一樣,讓人胸口瞬間湧出一股暖流。
具體的關係設置不盡相同,其中傳達出來的情感卻是共通的。
為什麼講大家庭的故事總是很打動人?因為那原本只是彼此無甚關係的點頭之交,是在年復一年的歲月裡,在互相分享的一蔬一飯中,在共同度過的每一個普通時刻和困難關頭裡,成為了對方生命裡沒有血緣關係的重要的人。他們分享生活的平凡瑣碎,也共擔人生的幸與不幸。「構成家庭的不是血緣,是對彼此的愛和關心。」
以前人常說遠親不如近鄰。尤其是現代社會,人員的流動與遷徙、離開家人去他鄉生活,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要頻繁密集。而鄰裡之間,反倒被隔絕在城市的鋼筋水泥裡,漸漸失去了舊時年月裡抬頭不見低頭見的親情。
所以人們被這部劇打動,是出於對其中呈現的純粹美好的由鄰裡之情轉變而成親情的嚮往,和對不計回報的善良的讚美。它沒有來由,超越血緣,不懼世俗,可擋風雨。
《以家人之名》所呈現的故事,其實承載了現代人的某種生活願景。《愛情公寓》火的那些年,有人曾形容自己喜歡這部劇的原因,是因為它呈現了一種自己夢想中的生活:最好的朋友在身邊,最愛的人在對面。《以家人之名》大抵也是如此。
這部劇中還有幾個刻畫得非常極端的角色,比如大哥的親生母親和小哥的親生父親,他們的自私與李爸、凌爸的善良形成鮮明的對比。
我們總怕好人沒好報,所以偏愛圓滿的故事。《以家人之名》裡,兩個男孩的親生父母發達後都找了回來,但是孩子們沒有離開。
忠厚善良的人,養育出了知恩圖報的孩子,這是觀眾們想要的圓滿。
但這部劇也有許多被網友吐槽的地方。從目前的預告中可以看出,兩個哥哥回國後都開始追求妹妹,所以產生了一段三角感情關係。網友們紛紛表示,不想看這麼狗血的感情戲,只想繼續看溫馨的親情戲。
我個人最不喜歡的情節設置,就是小哥的親生母親(那個借了錢丟下兒子跑了的相親對象),又回來和李海潮結了婚。
這是編劇強扭的「大團圓」結局,反倒讓人覺得違和,也不大符合常理。
但是有一點我很確定,就是三個成年後的孩子,這段狗血的三角關係不會產生狗血的結局。像《請回答1988》裡的三角關係一樣,無論三個人的感情走向如何,妹妹最終選擇了哪個哥哥,他們永遠不會對彼此心生芥蒂,因為他們是家人,永遠要比鄰而居、彼此照顧的家人。一如他們年幼時一樣,彼此陪伴,一直到老。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