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漢字「熔魂鑄魄」——小記漢字學者、書法家馬魏華_中國經濟網...

2020-12-24 中國經濟網

  近期,座落在雄安新區白洋澱畔鄚州古鎮"李廣廣場"上,佔地50餘畝、仿漢代建築、展廳面積三千餘平方米的"漢字衍化藝術館"落成並開放。展廳內展示了漢字學者、書法家馬魏華用時三年臨寫創作的從殷商甲骨文到唐代漢字成熟,反映漢字及書法衍化過程的作品251幅,每幅作品都有其特點及在漢字、書法發展進程中的作用和地位的詮釋,是一個「圖文並茂"、具有知識性和藝術性為一體的大型展示館。透過這些作品,可以窺見馬魏華為漢字研究與傳播所傾注的心血。

  通過和馬魏華交談和閱讀他的一些資料我們了解到,馬魏華自幼臨池,在下功夫練字的同時,注重文化修養,並致力於漢字研究,從漢字構成(說文解字)、到漢字衍化歷史、書法史等都下大功夫進行了研究。他認為,書法僅是漢字的藝術表現形式,雖具有藝術感染力,但不能代表整個漢字系統。漢字,是中華民族的圖騰,博大精深,是民族靈魂、民族文化精髓丶民族思想的顯現。

  馬魏華把畢生的精力都獻給了漢字研究事業。他用時十二年,在各種顏色的方、圓的瓷盤上,刻制完成了158幅反映漢字衍化過程的瓷刻作品,並由"中國郵政"集結成個性化郵冊配注英文出版發行,2012年被美國俄勒岡州立圖書館永久收藏。

  2004年,馬魏華受邀參加了"中法文化交流年,在法國巴黎及裡爾市舉辦了個人漢字藝術展,展出了書法、篆刻、竹刻、木刻、刻瓷五種藝術形式的漢字藝術作品192幅,榮獲"法蘭西榮譽獎章"。爾後的四年裡多次受邀赴法國舉辦漢字藝術展,被拉瑪特蘭市、努瓦爾穆捷市受予"榮譽市民"。2009年始,馬魏華多次受邀到美國舊金山大學、鹽湖城大學、波特蘭州立大學講學,講授漢字知識、系統介紹書法藝術、舉辦漢字藝術展,受到廣泛好評。2011年,他用全部的講學收入在波特蘭州立大學設立了"馬魏華.漢字獎學金",用以每年獎勵一至二名學中文的優秀者,把漢字的魅力傳播到了海外。

  馬魏華立志"頌漢字之大德,為漢字而立命,把研究傳播漢字為己任。

  他認為漢字博大精深,蘊涵著中華民族樸素的哲學理念,是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現象。漢字符"易"合"道",傳達了"平衡和諧"的哲學思想。漢字的篆、隸、草、行、楷五種藝術表現形式,不僅有動人心魄的藝術感染力,還表現出中華民族的性格、品質以及拼搏奮進的大無畏精神。特別是漢字蘊藏著啟迪人生的智慧內涵,它才是民族文化的精隨所在。

  馬魏華沒有被成績所淘醉,他心靜如水,不斷地在漢字領域探索。近日,完成了《漢字衍化作品集》的編纂,基本完成了《漢字衍化答問》的著錄,近日,又在山西曲沃"晉國博物館"建設了"漢字衍化展示館,且對外開放。又和幾座城市商議繼續建漢字館之事,力爭多建館,使之成為培養後人的愛國主義傳統文化教育基地。

  馬魏華認為:漢字不僅是中華民族的魂魄及文化精隨所在,也是全人類應共享的精神文化財富。繼承漢字文化,是每個中華兒女的職責所在,傳播漢字文化,是每個華夏子孫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和歷史使命。

  馬魏華淡名薄利,用畢生的精力研傳漢字,這種作為和精神,在用藝術追名逐利,醜書風行的時風下,難到不值得效尤,引起認真的深思嗎?……

相關焦點

  • 練中國漢字,鑄中國靈魂|Practice Chinese characters
    硬筆書法比賽Practice Chinese characters and cast the soul of China12月3日,華美外國語學校小01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規範漢字書寫,激發學生對祖國燦爛文化和語言文字的熱愛之情,推進學校書香校園文化建設,整體提高小學部學生的書寫質量,糾正學生不正確的握筆方法與寫字姿勢,從小練就一手好字,小學部語文科組精心策劃了這次硬筆書法比賽活動。
  • 韓國的「天下無敵」,只有在漢字中才能實現
    他將韓國歷史上的成敗同是否有「自主意識」聯繫起來,並認為是漢字與漢文化剝奪了韓國人的意志和民族精神,才使得韓國只能長期處在「事大」的境地。「三國以前漢文未盛行,全國人心只尊自國,只愛自國,而以中國為仇敵,三國以後幾乎家家收藏漢文書籍,讀漢文書籍,結果漢官威儀埋沒了韓國國粹,漢土風教奪去了韓國國魂,導致朝鮮以附庸屬國自認,人民充滿奴性,國家長期陷入奴隸境地。」
  • 輕輕鬆鬆學漢字:含部件「馬」 的漢字
    【馬】獨體漢字,讀音:mǎ【ㄇㄚˇ】。繁體的 「馬」字結構,採用部件:」一「表義馬頭、「丨」表義馬頸部、「二」&「丨」表義馬的鬃毛、「ㄅ「表義馬體部、」灬「表義的四蹄。上述表義馬的體形特徵的構字部件組合,以抽象畫的形式勾勒出站立著回頭張望的駿馬姿態:即漢字「馬「。所以,」馬「字,被稱為象形字。「馬」字現簡化寫成「馬」
  • 漢字的起源和演變:漢字的演變過程
    漢字的故事中有我和漢字的故事、有趣的漢字故事、漢字歷史小故事、漢字來歷的故事等,和大家分享。   漢字,是我們中華民族特有的一種文字,也是中華文明的象徵。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時時處處都能見到它的身影,可以說,只要有中國人的地方,就一定有漢字。可是,大家知道漢字是怎樣發展來的嗎?
  • 《日本的漢字》:日語中的漢字,也是日本文化一部分
    明治時期,日本學者用漢籍翻譯西歐語言,創造出「經濟」「勞動」「取締」「場合」這些詞語,如今在漢語中廣泛使用。漢字被用於記錄日語,在日本人的手中,逐漸發展出不同於中文漢字的特點。有些漢字按照古漢語發音,有些按照日語發音;有些字寫法與漢語相同,意義卻不同;日本人為了方便書寫、表義,甚至創造出新的漢字,稱為「國字」。
  • 2021年指導性年度漢字「奘」揭曉
    在音樂聲中,銀色帷幕緩緩拉開,花藝製成的指導性年度漢字逐漸顯露了全貌。「奘」字原形來自唐代著名書法家歐陽通的《道因法師碑》,高意靜女士以花為墨,以草為紙張,以枝為框,使「奘」穿越了1357年德時光隧道,從唐龍朔三年(663)穿越到2020,活色生香地重現在我們面前。
  • 王厚祥:書法家不是在寫字,而是書寫漢字的藝術美
    在一次訪談中,著名狂草書法家王厚祥說了這樣一句話:「一般人寫字寫得讓人認識就行了,而書法家也是在寫字,但他們是在寫美。」這句話當中有兩層意思,一層是,一般人還是書法家,他們都在寫字,誰都離不開漢字的書寫。
  • AR讀寫、動畫演變、虛擬互動……斜槓老人「漢字叔叔」讓漢字活了...
    ,很快就會說中國話了,但中國字我一直不怎麼會寫,因為我不喜歡死記硬背。」 作為國際上最早利用計算機技術手段研究漢字字源的學者之一,西爾斯只有自己慢慢在空白中摸索。經過近10年的不懈努力,漢字字源網網站於2002年公開上線了。網站匯集了西爾斯搜集的近10萬個古代中文字形,6552個最常用的現代中文字字源分析。 然而,龐雜的工作耗盡了西爾斯攢下的近30萬美元存款,但即使蜷縮在10平方米的出租屋內,他依舊拒絕任何商業廣告。
  • 漢字演變書法展定稿會:從書法的角度研究古文字
    7月3日,由上海師大非遺研究中心、上海通俗文藝研究會、上海浦江書院等單位主辦的漢字演變書法展定稿會,在江蘇茅山召開。滬蘇兩地漢字研究學者、書法家出席會議並聽取上海非遺研究中心的特約研究員,該書法展總體設計、策劃、創作者高金平先生關於漢字演變書法展的主要內容及表達方式的介紹。
  • 網紅韓國教授陳泰夏:漢字不是中國的文字
    網絡視頻平臺發展速度迅猛,除了年輕人們的創意視頻外,各領域的專家教授也紛紛入駐為網友普及知識。憑藉著豐富的專業知識以及幽默的教學方式,這些學者也積累了很深厚的粉絲基礎。在陳泰夏的眾多視頻中,有一個視頻的內容引起了很大的爭議,因為他在其中闡述了一個幾乎全世界人都不相信的事情,陳泰夏認為漢字不是中國的文字。漢字光看名字就知道,這是漢族的先輩們創造的文字,屬於中國人民的智慧結晶。漢字不是中國人的文字,那到底屬於哪國人呢?
  • 「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漢字簡化是大勢,簡化漢字只能減不能增
    於是,早在18世紀時,在民間就出現了由一些百姓自發寫出的漢字的簡化體,在一定區域內成為了共識並且流通。1851年-1864年的太平天國運動,以洪秀全為首的農民起義軍更是直接賦予了簡體字合法的地位,為漢字簡化的大勢更加了一把力。
  • 安徽淮南14件作品在「筆墨中國」漢字書寫大賽中獲獎
    (當代人物網訊)第二屆中華經典誦寫講大賽「筆墨中國」漢字書寫大賽日前在北京評選揭曉,安徽省淮南黎明文化藝術傳播中心14件小學生硬筆書法作品榜上有名。高廣慧安徽省淮南市淮師附小山南校區六(3)班由教育部、國家語委主辦的第二屆中華經典誦寫講大賽「筆墨中國」漢字書寫大賽自今年5月份啟動以來,共有近12萬人報名參與,通過對作者的語言文字知識及書法常識評測和書法作品評比,經過初評,入圍作者報送作品原件及上傳創作視頻,最後產生決賽結果。
  • 從甲骨文到楷書,回溯漢字字體演變歷程,感受綿延不絕的文明傳承
    漢字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一種文字,也是壽命最長的一種文字之一,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了。世界上只有漢字是唯一的流傳至今從未中斷的文字,英語等拼音文字現代人看幾百年前的書大都看不懂,更別說幾千年了。 漢字產生的時間,還難以斷定。今天所能見到的最古老的文字是商代刻在甲骨上和鑄在銅器上的文字,叫做甲骨文、金文。
  • 2020兩岸漢字文化藝術節在臺北開幕
    新華社臺北9月19日電(記者吳濟海、傅雙琪)2020兩岸漢字文化藝術節19日在臺北孫中山紀念館開幕。兩岸200位名家的書法篆刻展、100位青少年的漢字藝術創作展、26個書法篆刻團體參與的「漢字藝術嘉年華」等活動,讓民眾近距離體驗漢字和中華文化的魅力。
  • 漢字,「會說話」的中華文化符號
    商周至春秋  由群眾創造,為廟堂專用  漢字的產生,對中華先民而言是一件「驚天地,泣鬼神」的大事,以致西漢人劉安用「天雨粟,鬼夜哭」(《淮南子·本經訓》)來描述傳說中倉頡造字的神話。而對該句之註解始於唐人張彥遠:「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靈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歷代名畫記·敘畫之源流》)。可見中華先民對漢字之崇拜與景仰。
  • 東傳日本:漢字、漢文典籍
    光武帝賜印於倭奴國王(57年),魏帝賜印於俊女王君臣並頒詔書,印文、詔文皆漢字漢文,傳入倭國後,倭人貴族中至少會有部分人學會解讀。卑彌呼曾向魏帝上表「答謝恩詔」(240年),其表文必定是用漢字漢文寫成的。這說明至遲在公元3世紀,倭國社會上層已有使用漢字漢文的現象出現。到公元5世紀,完成了統一大業的大和朝廷與中國南朝女往頻繁,接觸漢字漢文的機會更多,促進了漢字漢文的使用。
  • 激進學者提出「廢除漢字」,他寫下兩篇奇文反駁,全文讀音相同
    於是近代的有志之士為了挽救國家於危亡之中,擺脫中國落後貧困的局面,開始了近乎瘋狂的領域改革,希望能夠給岌岌可危的中國找到一條康莊大道。其中就包括漢字領域的改革。要知道民國時期推行的繁體字相比於現在的簡體字來說,不但結構複雜,書寫起來更是難上加難,如此一來,中國的文盲率是居高不下。
  • 在漢字傳入日本朝鮮以前,他們有文字嗎?是什麼?
    1、日文的來源日本在漢字未傳入之前日本無文字,此一觀點早為公元九世紀時的一部份日本學者所主張。雖然也有人主張「固有文字存在說」,即所謂「神代文字說」,如德川時代後期的國學者平田篤胤(1776-1843)從國粹主義立場著有《神字日文傳》一書,力陳日本早在神代便有文字。
  • 美國「漢字叔叔」受聘新航道學術顧問 助力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
    12月20日,新航道國際教育集團在南京舉行學術顧問聘任儀式,正式聘任國際著名漢字資源研究學者、70歲的美國「漢字叔叔」 ——理察·西爾斯為新航道中國故事研究院學術顧問。雙方將共同攜手,助力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向世界傳播中華優秀文化。
  • 《國際漢語教師證書》筆試:漢字字體演變
    所以,漢字不僅是中國的文化,其實也是世界的文化。今天,就請大家一起跟小編老師來看看我們的漢字字體演變過程。 漢字演變經歷了: 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草書——楷書——行書。 甲骨文 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的文字,距今300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