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最後一個紅旗-2地空飛彈營退出戰備任務,這款服役時間長達53年的地空飛彈系統開始退居二線。它最大的名氣莫過於擊落過美制U2高空偵察機,這也是世界上最後一次擊落U2。作為一款擁有多次實戰經驗的防空飛彈系統,紅旗-2除中國之外國外很多國家都有裝備並一直服役到今天,甚至還有過地對地飛彈的變種。它退出戰備標誌著中國防空體系迎來新的階段,紅旗-12和紅旗-22將全面接替紅旗-2繼續擔負戰備任務保衛祖國空域。
紅旗-2的發展歷史可以追溯到蘇聯的S-75防空飛彈系統,也就是我們俗稱的「薩姆-2」。為了應對嚴峻的國土防空問題(主要應對臺灣空中力量的入侵和美國的大型機威脅),中國在1957年10月向蘇聯引進了S-75「德維納河」地空飛彈系統。由於S-75是蘇聯第一代實用化防空飛彈系統,所以在蘇聯裝備的規模非常龐大,自1958年開始正式列裝國土防空軍開始至1960年,蘇軍保有的S-75系統多達265個營,包含1000具CM-63單臂發射架和7220枚V-750系列防空飛彈。
當然S-75防空飛彈系統在當時性能確實是不錯,而且在中國手中將其發揚光大。1959年10月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地空飛彈部隊第二營使用S-75在北京通縣擊落美制RB-57D高空偵察機,首開世界戰爭史上地空飛彈擊落飛機的先河。之後的1960年5月1日,蘇聯在斯維爾德洛夫斯克使用S-75擊落美制U2高空偵察機,首開U2被擊落的記錄。1962年9月9日(二營,江西南昌)、1963年11月1日(二營,江西上饒)、1964年7月7日(二營,福建上饒),中國地空飛彈部隊先後三次使用S-75擊落美制U2,而蘇軍也在1962年10月27日在古巴擊落美國空軍U2。
但是進口的S-75防空飛彈系統價格極為昂貴,電視劇《絕密543》中提到過1枚飛彈就要花費當時一個縣一年的財政收入。更為重要的是1960年8月中蘇關係惡化後蘇聯撤走專家並停止軍事合作,中國失去了兵器進口來源,只能在原有進口的S-75基礎上進行仿製,以一機部為主協同國防部五院和其他單位,代號紅旗-1。也就是說紅旗-1防空飛彈系統本質上是個「山寨品」,基本上原封不動照搬S-75,增加ECCM電子設備(針對第12預警系統開發),最大射高22000米,最大斜距29公裡。但不管怎麼樣能只要能抓老鼠的就是好貓,1965年1月10日,空軍地空飛彈第一營在內蒙古包頭使用紅旗-1擊落美制U2偵查機一架,這是國產防空飛彈系統的首個戰績。
當然有朋友會說講紅旗-2為啥扯那麼多S-75和紅旗-1,這裡面有個傳承的關係,所以從外觀上這幾款飛彈和發射系統大致都差不多。因為紅旗-1存在機動性差,命中率低,易受電子幹擾等問題,單發命中率68%,低於原版75%。而且在東南沿海作戰中紅旗-1已經無法再應對嚴峻的電子戰形勢,所以迫切需要發展具有強大抗幹擾能力的地空飛彈武器系統,最終決定以紅旗-1為基礎開發全新的紅旗-2防空飛彈系統。在紅旗-2的研製中重點有兩個大的改進:
在紅旗-1的基礎上修改彈體結構,增加燃料艙容量,擴大作戰區域。在紅旗-1的基礎上進一步改善系統的抗幹擾能力和操作性能,提高制導精度。在增大射程方面,利用二級剩餘空間增大燃料艙長度,從而增大燃料攜帶量。另外就是加大前翼面積,調整自動駕駛儀的參數,從而增加飛彈射高和斜距,通過這幾點增大飛彈的作戰區域,提高攔截範圍。當然重點問題是提高抗幹擾能力和飛彈制導方面,否則根本無法保證飛彈的命中概率。事實上紅旗-2在電磁環境下單發命中率已經達到73%,並且在之後的實戰中得到驗證。其實對於紅旗-2來說,其意義不僅僅表現在其本身性能的提高,關鍵在於為以後防空飛彈設計發展奠定了基礎。在整個紅旗-2的研製過程中技術人員進行了大量的彈道和空氣動力學計算分析、大型環路系統分析和仿真、飛彈微縮遙測系統設計,嚴格評估總體設計方向,所有子系統的技術進行針對性突破,將原有系統技術改進和新技術創新成果整合到一起組成一套完整的防空作戰系統。而在確定了攔截區域,編制了射擊規則,建立了單枚飛彈殺傷概率的理論軌跡,控制軌跡,數學模型和計算程序,為今後其他飛彈試驗的系統分析奠定了基礎。所以說紅旗-2防空飛彈系統對中國防空飛彈的發展起到了非常關鍵的開頭作用。
這一過程非常迅速,從概念確定到完成認證測試,全程僅用了一年時間。1966年7月-12月紅旗-2防空飛彈系統進行定型飛行試驗並在次年投入批量生產,由此拉開了半個世紀保衛祖國藍天的序幕。紅旗-2最大射程37公裡,最大射高27000米,最大飛行速度3.5馬赫。飛彈採用二級布局,一級為固體燃料助推器,二級液體燃料,半主動雷達制導,戰鬥部重量200公斤,飛彈全重2300公斤。作戰單位以營為基本建制,每個飛彈營包括6部發射架、24枚飛彈以及一個制導站(1輛收發車、1輛顯示車、1輛指令車、1輛配電車和3輛電源車)組成。1967年9月8日,地空飛彈14營在浙江海寧使用紅旗-2擊落U2高空偵察機1架,攔截高度20500米,這也是最後一架被擊落的U2偵查機,側面也驗證了紅旗-2的抗幹擾能力。
當然我們現在服役的紅旗-2已經不是上世紀60年代的那種,因為這期間進行過多次重大改進。所謂重大改進包括紅旗-2A、紅旗-2B、紅旗-2F、紅旗-2J、紅旗-2P等等。就拿紅旗-2B來說,它由半固定式發射架發射改為履帶式半機動發射,機動能力大大提升。引信和戰鬥部更換為新型大威力,新的發動機改善了彈道特性以使用作戰空域的擴大和攔截更高速目標。而且飛彈的抗幹擾電路更換為數字電路,信號傳遞更加穩定。制導站整個指令系統和運算部分都計算機化,提高系統反應速度。整個指揮系統採用大屏幕圖形化操作臺,戰鬥指揮過程更加清晰。釐米波202相控陣雷達可以指揮一個飛彈營的6發飛彈攻擊三個不同目標,而以前是只能指揮3發飛彈攻擊一個目標,對抗能力大大提升。採用複合制導模式以對付低空高速有幹擾目標。針對反輻射飛彈的問題,紅旗-2B可以正面直接攔截來襲的反輻射飛彈,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之後還有更新的發射車發射的紅旗-2J、紅旗-2P等等大改進型,紅旗-2J的最大飛行速度突破4倍音速。所以我們說現在還在服役的紅旗-2雖然外形差不多,但已經完全不是以前的那種紅旗-2了,數位化、信息化已經成為新紅旗-2的標籤。
由於紅旗-2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是我國唯一能夠自產並改進的中程防空飛彈,所以裝備數量非常龐大,建制最高達到防空飛彈師一級,巔峰時期常年保持戰備的數量達到4000枚。由於還有不少出口型,所以紅旗-2防空飛彈產量超過1萬枚,是中國產量最多、服役時間最長的防空飛彈,在國土防空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本身紅旗-2進入21世紀後平臺就逐步落後,本身超大的彈體和較弱的機動性註定要淘汰,隨著最後一個執行戰備任務的營級單位退出,紅旗-2系列就轉入二線進行後備或訓練,也有部分改成靶彈用於其他的測試。未來則由紅旗-12和紅旗-22繼續擔負原紅旗-2的戰備任務。
另外,紅旗-2在某一段時間內改裝過短程對地飛彈,廠方代號B610,出口代號M7,曾經出口給伊朗。這種飛彈的整體思路其實是和美國的防空飛彈打擊固定目標是一樣的,比如美國「黃銅騎士」就曾經進行過靶船打擊試驗。而M7就是紅旗-2去掉無線電指令制導系統,增加慣性制導系統,全程飛行都在大氣層內,最大速度4倍音速,戰鬥部200公斤炸藥,最大射程150公裡。不過M7似乎並沒有參加過實戰,因為交付後兩伊戰爭已經結束,伊朗在M7基礎上自行仿製了「通達爾-69」,包括現在胡塞武裝使用的應該也是伊朗的仿製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