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法」的前提是「相信」
要想得到某一種修持方法的具體操作,那麼你就要先做好被批判、被剖析、被動的忍性、違背你的意願,違背你的思維的思想準備。如果你還是僅僅「適我者樂,不適應我者就否」的心態,你恐怕永遠長不大,永遠只能在自我的思維意識裡面自娛自樂了。我們之所以不成長,就是封閉在自我的知見裡面,所以我經常和大家提到,一定要「七分自持」,三分參」,要清楚地守住自己的主流修持,然後不斷的以一顆謙虛的心態,去接受種種與眾不同,而不是一竿子否掉。
因為我們要清楚地知道,之所以我們不成長、不蛻變,修了幾十年還是老樣子,原因就是我們封閉了自我的知見,這就叫「我執」,我們不知自己不知之處,我們難見自己不見之處,我們難信自己不信之處,我們難行自己不行之處,甚至我們不認為自己不行。這些需要參學和比較,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只有我們經過比較之後,經過與精進行者的行持對照,包括「境界」的對照,我們自然就能夠顯發自己的無明之處。
所以要想真正的得到實修具體的操作方法,首先要弄清你想到哪裡去,要把自己想去的大方向搞清,然後你再找與自己對機的方向上,也叫所證果地相同的大善知識們去問「道」,向「過來人」請教,你才能得「道」。而不是一提論「道」,我哪個「道」都想「參」,哪個「道」都想學,最後終其一生都浪費在別人的「道」上了。在這個路徑上,你要先做到信願行,信就是他所表達的與你的意見不統一的,與你的思維知見相違背的,你仍要做到信,而不是他的觀點與你的觀點「對機」了,或你聽著有道理的,你信,這不是真信,這是假信。
因為你曾經聽過諸多的大善知識、法師大德講得有道理的話,你都聽進去了,但是你還是不得「法」,原因就是,你不是真信。當他說的你認為沒道理的,你認為不對的,你持否定意見的,那些你仔細「參」過嗎?你仔細的去向他問過「道」嗎?論證過嗎?其實這些令你疑惑,令你否定,不接受的地方才是體現你真信假信的關鍵。
當你遇到有不同見解時就否了,凡是見解相同,哪怕是其它的修持的方法,或者其它的宗派,你也會聽得津津有味,這也不是真信,只是思維的共鳴,也叫知見一致。這無非就是在顯發你思維的「限量境」而已,也是知見的「限量境」而已。也就是說,你無非是將所有的時間浪費在了你本身思維框框都具足的那個知見上,沒有超越自我封閉的思維圈子的範疇,所以你永遠長不大。真相信就是在自己不懂、聽不透、不認同、疑惑甚至懷疑的情況下,你仍然能夠指導著自己,虛心的接受、去印證,如是行持,這才能體現出「信」的力量。
「一加一得二」大家都認同,然後你說我信你,你說的對,實際上是你本身就認同。如果別人說「一加一不等於二,等於三」,你不信了,這時你對他就不叫「信」了。如果他說「一加一等於三」,然後你就問為什麼等於三?請你給我「印證印證」,然後跟他論證了解,按照他的方法自己去行持體驗,這個過程當中,本身你就在做到「信」,最後真正將「一加一等於三」的理論搞通了,這也是你的「信」圓滿了、做到了。
「得法」就是信願行的「過程」,而不是「結果」
只有在與自己觀點不一致的時候,你做到了「信」,「信」體現在觀點不統一的時候,你仍然嘗試的探索,恭敬地聽取。有了「信」,然後你就會產生一種「願」,就是跟著學的意思,就是克制著自己跟著學,就是探索「一加一為什麼等於三」,這樣在你的思維境界裡就有了一個大的突破。原來「一加一等二」,是對著「一加一等二」這個層面的人而言的,那麼」一加一得三」的時候,能懂這個層面的人就少之又少,但是你就達到那個層面,所以「願」就是跟著學,在跟著學的過程當中,我們就會產生日常的點滴行動,這就叫「言聽計從」,「簡單聽話照著做」。
有的人是跟著學了,但是他不聽話,讓他這樣行持,他非得要那樣行持,他非得要給你打折扣,總是充滿了自我的知見。主流上是有願,也是跟著學,都想往生極樂世界,但是在行持方面卻是五花八門,充滿了自我的「主見」,這都不是行持的真實意義。信願行就體現在我們對當下所依止的道緣環境,所依止的大善知識,所依止的「我想到哪裡去」的本「願」上,我們才會產生信願行。我們往往十有八九沒有做到真信、切願、真行。
「信」是當與自己意見不同時,我們還能謙虛地洗耳恭聽,還能「簡單聽話照著做」。在跟著學方面,「切願」的體現就是我們跟著學那些不願意去做的、不想面對的、透不過的….如果你跟著做了,才叫「切願」。我們誓願往生,我們誓願此生成就,我們「願」的是結果,但是我們在達到這個結果的行持過程中,受點苦,遇點障礙,我們的「願」就沒了,這不叫真「願」,也不叫「切願」。或者遇到點障緣,我們就給自己開綠燈,這樣僅僅是把真信切願掛在了嘴邊。什麼時候你經歷了逆境的種種考驗,而你的初發心仍然如如不動,你才較真信切願,否則全是空談。
有信有願僅僅是在主觀的意識層面上,做到了自我思維局限的突破。而自己的耐受力、行持力、抗幹擾力、排障能力是不是能透得過還得要靠行持。行持才能證果,不行持坐在電腦前、手機前「參」是沒有用的。行持是要透得過:難忍能忍、難行能行、難處能處、難容能容。如果做不到這些,還認為誦經念佛,還得是在自己閒暇之餘,心情好的時候,精力充沛的時候,以為僅僅做做這些事項,就叫所謂的修行修道,這樣豈能成就。你的障礙不化除,你的心力達不到,你的專注力沒經過考驗,當人生種種逆境來了的時候,你的心就會亂了。在無事可做的假清淨下,你就認為自己此生能夠「了道」了,當人生的三災八難起現行的時候,生老病死之苦起現行的時候,才發現你所謂的清淨心原來都是假的。
所以這就等於大道理都懂,但是我們卻不懂自己不懂之處,不見自己不見之處,難信自己不信之處,難行自己不行之處。我們的妄心是無比的大,想成佛作祖,想了生脫死,想超出三界之外,想跳出五行輪迴,但到臨終可能連來生能得人身都不一定,還想超三界? 認為自己住在「道相」裡面,誦誦經念念佛,我們就認為自己在修「道」,在行「道」,將祖師大德所證悟過來的「路徑」當成自己的「法」,但是祖師大德經歷的千辛萬苦,經歷的心智的歷練,經過的寧可放下生死,也不放下大願,經過的種種逆行,最終仍然沒有被世間的一切萬相障緣所幹擾,初發心一直不退,這些才是祖師大德為我們示現的具體修持「路徑」。
不要把祖師大德證悟過來的甚深哲理的法語名詞背的滾瓜亂熟,不要把祖師大德證悟過來後所說的「原來成道如此簡單」、「原來成佛非常容易」,「原來法門非常殊勝」等等,我們就記住這些話了,對於我們凡人來講,這就是「不勞而獲」。對於祖師大德來講,是經過千辛萬苦而得到的「能力」,祖師大德說成佛如此「簡單」,這個法門如何殊勝,是因為他是印證過來才說的,而我們只記住這句話了,但卻沒有行持和心智歷程,最後身邊聚的「道緣」都是那些「說空話」的,僅僅是具有「道相」的「塵緣環境」,所以我們來生還是要生死流轉。
想一想修行這幾十年,我們的境況,我們修行的功夫,我們能夠超越時空的德能有沒有長進,我們與佛菩薩感應道交的能力有沒有長進?我們的夢境有沒有變化?如果沒有,我們就是沒在道上,就不能稱之為「修道人」。所以佛菩薩和大善知識不是給你開智慧的,也不是給你成佛「方法和路徑」的,而是讓你認清形勢,認清當下,認清境緣,認清自我,認清你到底想到哪裡去,你當下的境況如何,怎樣修持最適合你……是讓你清醒這些的,是讓你懂自己不懂之處,見自己不見之處,信自己不信之處,行自己不行之處,這是賢聖之功德。這就是具體的操作方法。
能夠經得起真信切願和行持的磨合曆練,指的是經得起與道緣環境、與明師之間這種行持歷練考驗的人,透得過的人寥寥無幾。但是剩下的也就是大浪淘沙,淘下來的金子。我們想一想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是如此,不經過身經百戰,我們又怎能做到與師相應呢。所以我們要想認真的求索具體的修持方法,就必須先與「懂」你的人進行對接,對接的這個過程就叫訪明師的過程。唐玄奘還不遠萬裡,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的訪明師求真經,難道現在我們通過網絡發個郵件,就認為取到真經了嗎?我們在微信裡面,我們在網絡上參參、學學、問問,我們就能夠得到具體操作方法了嗎?如果有人給你,那一定是害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