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覆蓋的農安縣燒鍋鎮中興村,一條條寬闊平坦的水泥路交錯延伸,通向一座座農家小院。王樹峰家的灶坑裡火燒正旺,老王坐在炕頭上,滿臉笑意。
「過去家裡窮,吃不上,穿不上,總覺著自己在村裡抬不起頭。」回憶起當年的日子,原本侃侃而談的老王眼神裡閃過一抹黯淡。
老王自幼患小兒麻痺症,沒有勞動能力,多年來,一直靠政府救濟。2016年初,長春市直機關黨工委的到來,改變了老王貧困窘境。
彼時的中興村是一個典型的集體經濟「空殼村」、省級貧困村。基礎條件較差,歷史欠帳較多,村集體經濟薄弱,農民種植結構單一,貧困戶39戶90人。
長春市直機關黨工委作為包保單位駐村後,積極破解制約中興村發展瓶頸。依託中興村瓜菜種植的優勢,協調96萬元資金,建設溫室大棚4棟、日光暖棚6棟,優化種植結構,大力發展特色種植,果蔬產品購銷兩旺。
除此之外,還與物流公司、合作社共同探索合作聯營機制,年底為貧困戶分紅。這一系列的產業項目,不僅增強了貧困村的造血功能,還燃起了貧困戶脫貧致富的希望,中興村漸漸有了起色。
為了全面發揮火車頭的作用,第一書記王中元走進田間地頭,挽起褲管與村民一起勞作;走進農戶家裡,投入資金3萬元,為貧困戶改善居住環境;走進村委會,組織書法家為百姓寫春聯,給農民送去祝福。
第一書記深知黨支部在脫貧攻堅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定期為黨員上黨課,及時傳達黨的方針、政策,協調資金2萬元用於支部建設,製作展示板,維修粉刷內牆,改善村黨建文化活動陣地。村民的「精氣神」在潛移默化的實踐中悄然改變。
這幾年,中興村在第一書記和包保單位的幫扶下,建設完成21公裡村屯戶戶通水泥路,實現200公頃基本農田提檔升級,修建排水溝渠和抗旱水井,加強人居環境治理,種植各類綠化樹木1000棵,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昔日的貧困村整村出列,釋放著勃勃生機。
吉林日報全媒體 記者:王偉 編輯:呂遊
【來源:吉林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