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是一名剛大學畢業的學生,會選擇一份什麼樣的工作嗎?倘若你應聘了推廣營銷的職位,那麼每天上班前都得像打了雞血般、手舞足滔地尬舞,喊著莫名其妙的口號。另外你還需要籤訂所謂的「軍令狀」,即在規定的時間內,你完成了目標業績,便可得到嘉獎。若是業績水平低,那麼就要面臨被當眾扇耳光、爬行、吃苦瓜,甚至是裸奔等等。營銷企業將這些行為稱之為「狼性文化」。
根據百度百科的解釋,狼性文化是指某些企業文化中一枝獨秀的創舉,是一種帶有野性的拼搏精神,企業人員要將「野、殘、貪、暴」這四大屬性呈現在工作中。對於此種文化,社會人士給出了褒貶不一的評論,很難蓋棺定論。在此我們亦不對這種所謂的「狼性文化」作過多的評論,但是這些企業真的完全了解狼這種生物嗎?不一定吧。
狼,屬於犬科類生物。平常所見的各類狗,比如哈士奇、金毛犬、德牧等等,它們都是狼的後代,在狗的身上還能找到一些狼祖先留下來的特徵。在生物食物鏈中,狼是站立於頂端的存在,雖然它的體型不及獅子和老虎,體長不會超過160釐米,體重最大只有70千克,但是後者卻不願輕易招惹狼。狼是一種群居性動物,凡是外出出行都會成群結隊,小狼群有5.6頭狼,大浪群會超過50頭。令人恐懼的是,狼會主動攻擊人類,所以若你在郊外發現狼群的蹤跡,請馬上離開,不然的話,你極有可能會成為它們的盤中之餐。
據說,狼還是一種恩仇分明的生物。俗話有云:「狼若回頭,不是報恩就是報仇」。在某些社交平臺上,我們經常能看到這樣的視頻:有人曾就過一頭狼的性命,然後將之放生。十幾年過後,那頭狼再次遇見救命恩人,迫不及待就衝進他的懷裡,並沒有傷人之意。在科普知識裡,狼屬於冷血性生物,但凡事都不是絕對的。曾經有新聞報導,有獵人趕跑一群野狼後,居然在它們的老窩中發現了一個孩子。更令人震驚的是,這個孩子是由狼群們撫養長大的,即是轟動一時的「狼孩子」事件,有興趣的朋友們可以去搜來看看。由此可見,狼雖是冷血動物,懂它的行為並不是完全冷血的。
另外,狼還是一種組織性極高的生物團體,內部很團結,將之成為自然界的「特種兵」,都一點不為過。有專家分析了狼群外出獵食時的隊形,得出了以下的結論:一支狼群隊伍中可分為分三個層次。第一層是先鋒部隊,一般都是老狼和病狼,即可以藉助它們豐富的經驗,又可以保護它們;第二層次是身體肌腱的年輕狼,他們是主要戰鬥力,負責保衛和獵殺任務;第三層就是婦女和兒童了,這是一種又團結、有展現紳士風範的行為。
正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的人對狼的看法是不同的。在影視作品中,狼大多都扮演著殘忍、奸詐的角色,這是劇情的要求,也是單一的了解。在現實世界中,狼是一種非常複雜的生物,它們既孤獨又團結、既殘忍又善良。也許在這世界上,沒有哪種生物可以說是完全了解另一種生物的。大千世界,生物諸多,每一種生物都與人類社會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我們應該與它們和諧共處,共同探索地球的奧秘和真相,不應該互相殘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