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家說「般若」空

2020-12-05 望瑞棉

在鳩摩羅什大師之前,東晉佛教以般若性空為中心,辛勤探索,對般若有各樣理解,形成六家學說。

本無家

意思是在自然變化的萬物之前,有一種空無的狀態存在,這種空無的狀態就是萬物的本體,也就是無中生有。

即色家

認為色即是空,認為應該從色的本身來認識空,而不是在色以外來認識空。

心無家

認為空心不空色,意思是外物是真實存在的,並非外物和內心都空,對外物不起執著的心,認為這就是空。

識含家

認為萬物都是顛倒迷惑的心識的變現,如果認識到三界本空,顛倒迷惑的心識就消失了,不再見到三界萬物和諸法,把客觀存在的現象說成是惑者的幻相,認為整個世界被心識所含,都是空。

幻化家

與識含家相似,主張心有色無。

緣會家

認為諸法因緣會合而有,都沒有實體,都是空。

修心

六家的形成,是當時佛法開始傳入我國時國人早期的理解。這六家的理解當然不是大乘般若空義。

靜心

相關焦點

  • 佛教:隨著衣冠南渡,玄學「六家七宗」逐漸衍生出了佛家般若
    唐代劉知幾在《史通·邑裡》中說:自洛陽蕩覆,衣冠南渡,江左僑立州縣,不存桑梓。」衣冠南渡的士人和僧侶將魏晉的玄學傳統和士大夫佛教帶往南方,形成南方特色的崇尚義理的般若佛教思想和發達的居士佛教形態,同時也將北方相對成熟的佛教譯經系統帶往南方。
  • 慧能大師說:吾今為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使汝等各得般若智慧
    心心念念愚迷,就是沒有般若;心心念念智慧,就是般若產生。因為般若時刻都在,只要我們把愚痴的念頭、執著的思維、世間的苦惱,進行轉換,就瞬間有了般若。凡夫愚迷,內心沒有證得般若,只是口頭講說般若,而內心恆續不斷地愚迷,心心念念在說空,卻不知道真正的空。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說什麼?
    法藏法師解釋本經經題,以「般若」為所詮之法,「心」字是能詮之喻,即大般若內統攝要妙之義。說明這部經是統攝概括整部《大般若經》,在般若經類中,它最為尊勝,是一切般若的樞紐。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觀自在菩薩可以說是觀世音菩薩。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淺釋
    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佛祖弟子,在佛祖弟子中智慧第一,但是沒辦法像觀世音大士一樣證得正覺,所以觀世音菩薩現身說法。色是夢幻泡影,所以說色不異空。空是真性顯露,所以空不異色。色有形相,終是虛妄,所以色即是空。空生萬物,所以空即是色。其他四蘊"受想行識"也是一樣的道理。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般若指什麼,若不知曉,豈不愚痴!
    簡單地說是般若。凡人般若未能開發,以妄心住相布施,將來只能招感人天果報;菩薩以般若引導布施,三輪體空,不住境相,布施就成為成佛的資糧。所以世間的布施等行不能稱曰波羅蜜,惟有在般若引導下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等,才是成佛資糧,始可稱波羅蜜。
  • 《金剛經》中講的「般若」到底是什麼意思?
    《金剛經》有六種版本,大同小異,最流行的就是鳩摩羅什大師所譯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這部經講什麼呢?就是經題上的這個「般若」,般若就是智慧,但不是普通的智慧。經題的意思就是,以如金剛般銳利的大智慧到彼岸。到底什麼是「般若」呢?今天我們就專門討論一下這個問題。
  • 心經全文、譯文——《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譯文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觀世音菩薩,修習深妙般若,功行到了極其深妙的時候,觀照徹見五蘊都是因緣和合的,並沒有自性,當體即空,除去了造業受苦的根源而無有煩惱,因而得以度脫一切煩惱生死之苦厄。
  • 普遍智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法月版
    我欲於此會中,說諸菩薩普遍智藏般若波羅蜜多心。唯願世尊聽我所說,為諸菩薩宣秘法要。」爾時,世尊以妙梵音告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言:「善哉,善哉!具大悲者。聽汝所說,與諸眾生作大光明。」於是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蒙佛聽許,佛所護念,入于慧光三昧正受。入此定已,以三昧力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自性皆空。彼了知五蘊自性皆空,從彼三昧安詳而起。即告慧命舍利弗言:「善男子!
  • 「空」是什麼空,《金剛經》「空」的境界
    《金剛經》的全稱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其中「般若」意為「智慧」。但般若又不等同於我們通常所理解的智慧。在佛教看來,世俗凡夫的智慧不過是小聰明或者是愚妄,因為這種智慧屬於經驗的世界。而般若是超越了經驗世界的認識境界,它是對空的體認。「空」是沒有煩惱阻礙的清淨狀態,保持一顆空靈之心才能包容萬物,獲得圓滿自在。佛陀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空是心的一種狀態,空亦是心的一種境界。
  • 大般若心咒、心真言、般若波羅蜜多陀羅尼、真實圓義陀羅尼
    【1、般若心咒:】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若能誦是般若波羅蜜多明句。是即修學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爾時世尊。從三摩地安詳而起。贊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汝所說。如是如是。般若波羅蜜多。當如是學。是即真實最上究竟。一切如來亦皆隨喜。
  • 佛法講緣起性空,而這空並非否定一切
    《心經》中云:"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心經》是六百卷《大般若經》的心髓,它開示著般若性空的真諦。佛法講"緣起性空",而這"空"並非否定一切,空不能當作無,而是指無自性空,即無所得的般若空性見。諸法因緣起而有,故無自性;一切法因自性本空,故而有緣起現。
  •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玄奘 譯—原文及註解
    (譯文:菩薩對學生舍利子說)sè bù yì kōng 。色 不 異 空。(譯文:形相不異乎空間)kōng bù yì sè 。空 不 異 色 。(譯文:空間不異乎形相)sè jí shì kōng。那作為物質界的色本來就與空沒有什麼區別,那作為世間一切存在的本來之相,那作為存在之底蘊的空也與任何物質形式沒有什麼不同。其實,從現象反映本質的角度看,色就是空;從本質依託現象的角度看,空則就是色。進而可以說,五蘊的其他四者,即色之外的感受、想念、意志和意識,同那作為一切事物的本相之空也是這種關係。因而也可以說,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即是空,空即是想;行即是空,空即是行;識即是空,空即是識。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的空與色,本就是一體!
    既然真的空了,又怎麼會存在有的可能呢?今天,如是就與大家圍繞《心經》中,空與色的關係,來與大家討論這個問題。如果大家有什麼想法,不妨在評論區留下您的看法。02《心經》中,第一句就提到了空。「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
  • 認識《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但是單看現行流傳最廣,大家也最熟悉的唐玄奘大師所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譯文,它的結構卻迥異於其他經典。依據梵文原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正確念法為Praj ā -p ā ramit ā -h daya-s ūtra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這2個字,能度一切苦厄!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心經》,《心經》雖然文字很短,但卻包羅萬象,是六百卷《般若經》的精髓,在《心經》中,有2個字,是整個佛法的精髓,能度一切苦厄。在《金剛經》中,佛是對須菩提說的法,須菩提是佛的弟子中,解空第一尊者,所以《金剛經》的主人翁是佛和須菩提,金剛經也是一部解空的佛經。
  • 空的境界,乃至空掉以後,連空都沒有
    空寶此《宗鏡錄》是珍寶聚,能得諸佛無上大菩提法寶,一切不可思議功德。故是清淨聚,無六十二之邪見垢,八萬四千之煩惱濁故。能滿一切眾生願,能淨一切眾生心。如《大智度論》云:是般若波羅蜜,乃至畢竟空亦不著,不可思議亦不著,是故名清淨聚。他說明自己為什麼著作《宗鏡錄》的用心和價值,現在又引用龍樹菩薩的《大智度論》加以證明,這個大智慧成就的法門是般若波羅蜜。什麼叫大智慧成就?
  • 精品推薦—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紫檀木筆筒
    >英文名稱:Small leaf red sandalwood pen holder類別:雜項規格:一件品相:美品筆筒上陽刻般若菠蘿蜜多心經般若菠蘿蜜多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 《金剛經》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經文】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纙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 般若心咒
    般若心咒的修學方法  般若心咒可以說是學佛人最熟悉的經文了。絕大多數修學人對之可謂朗朗上口,這短短的200多字,凝聚了諸佛般若智慧的精華,可以說是大部般若經的濃縮,實為諸佛大秘密藏。而經文後的心咒亦為佛弟子們廣為傳誦。  關於心經,在歷史上,還有不少法師譯過此經,經文都較長。
  • 陰陽師般若和SP般若的區別 SP般若可是鬥技場小能手
    陰陽師般若和SP般若有什麼區別嗎?般若和SP般若哪個式神好用?般若和SP般若要怎麼培養?今天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下般若和SP般若的區別,我們一起來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