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海登陸進攻戰的軍史奇蹟「木船戰勝軍艦」

2021-01-09 民國歷史網

當鄧華等渡海兵團首長聽到「三隻木船打敗三艘軍艦」的消息後,感嘆不已,並向四野和毛主席報告了他們的事跡。毛主席閱後批示:這是人民海軍的首次英勇戰績,應予學習和表揚!

1949年10月17日,第四野戰軍第十五兵團解放廣州後的第三天,毛主席即致電林彪:「……使十五兵團易於攻取海南島,消滅殘敵,平定全粵。」

當時,從廣東潰敗下來的國民黨軍殘部已逃到海南島,連同島上原有部隊,共計10餘萬人,經重新整編,並依靠島上50餘艘艦艇、40餘架飛機,在國民黨海南防衛總司令薛嶽(字伯陵)的指揮下,組成所謂海陸空立體防禦體系——「伯陵防線」,企圖阻止人民解放軍渡海登陸。此時,第四野戰軍正在廣西境內作戰。

解放軍練習搖櫓為渡海作準備

12月初,隨著廣西戰役的基本結束,四野前委開始著手進行攻打海南島的準備工作。鑑於四野第十五兵團所屬的第四十八軍尚在贛南,第四十四軍還要衛戍廣州及肅清廣東省殘匪,只有四十三軍可用於海南島作戰。於是,林彪電告正在訪蘇的毛主席,擬增派第十二兵團的第四十軍參加海南島戰役。同時決定,派李作鵬的四十三軍與韓先楚的四十軍一道,並配屬加農炮兵第二十八團、高射炮兵第一團和工兵一部,共計10萬餘人,組成「渡海兵團」,由中共華南分局(書記葉劍英)統一領導,由第十五兵團司令員鄧華、政委賴傳珠、第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洪學智組織指揮,「採取小部隊偷渡」的辦法,渡海作戰。

12月16日,毛主席看到四野發來的解放全廣西的捷報和林彪的來電後,於18日電復林彪:同意四野部署,同時強調:「渡海作戰,完全與過去我軍所有作戰的經驗不相同,即必須注意潮水與風向,必須集中能一次運載至少一個軍(四五萬人)的全部兵力,攜帶三天以上糧食,於敵前登陸,建立穩固灘頭陣地,隨即獨力攻進,而不要依靠後援。」並提醒四野和渡海兵團,「向粟裕調查渡海作戰的全部經驗」,注意研究三野十兵團金門失利的教訓,以免重蹈金門覆轍。

收到毛主席的電報後,林彪即日致電鄧華、賴傳珠、洪學智等,下達了「準備趁北風季節攻取瓊崖」的預備令。

受領準備攻取海南島的任務後,鄧華、賴傳珠、洪學智經過慎重考慮,於12月27日致電四野和毛主席。電報指出:「一次運一個軍的兵力登陸是巨大的組織工作,需要相當長的時間進行調查研究,準備物資,收集船隻,進行演習等等。以季節論,在舊曆年前動作為有利;以準備工作論,恐時間來不及。」同時表示,將盡一切努力爭取在舊曆年(1950年2月17日)前動作,並希望「派一部空軍直接配合」。

12月31日,毛主席在史達林別墅指揮部致電林彪:鄧、賴、洪27日電已悉,同意「在舊曆年前攻取海南」。同時指示:「鄧、賴、洪應速到雷州半島前線,親自指揮一切準備工作,並且不要希望空軍幫助。」

戰士乘木帆船向海南島進發

然而,因準備時間緊迫且無法指望空軍支援,渡海兵團的登陸準備工作遇到很大困難。在收到毛主席電報後,洪學智專程從廣州來到武漢,當面向四野首長匯報渡海登陸的準備情況。

洪學智開門見山說:「我們原計劃春節前渡海,現在看來對困難估計不足。海南島有十幾萬敵軍,主席指示一次渡過去一個軍,按每條船30人算,需要1000多條船。我們現在只搞到四五百條,遠遠不夠,因此請求推遲渡海時間。」

林彪皺起眉頭:「我們只有木帆船,必須依靠冬季北風做動力。春節後風向轉變,渡海會更困難。」

「鄧華和賴傳珠同志派我來,就是要把這些困難向首長當面講清楚。」洪學智說,「我們打算將大部分木帆船裝上機器做動力,以機帆船渡海,這樣就能不受天氣影響。」

「這是好辦法,就此辦理!」林彪表示贊同。

洪學智笑道:「我這次就是向林總要錢來的,改裝機器需要大筆經費,兵團和華南分局都解決不了。」

聽了這話,林彪轉身看了一眼站在一旁的鄧子恢。鄧子恢一籌莫展,說:「我們也沒錢啊。新解放區千瘡百孔,到處需要錢補窟窿。」

「這樣吧,你直接去北京向軍委匯報。」林彪對洪學智說,「一是說明推遲渡海的原因,二是請中央幫助解決經費。」

洪學智來到北京。

朱德總司令和聶榮臻代總參謀長聽完洪學智的匯報後,立即將情況報告給毛主席。

1950年1月10日,毛主席從莫斯科給中央和四野回電:「既然在舊曆年前準備工作來不及,則不要勉強,請令鄧、賴、洪不依靠北風,而依靠改裝機器的船這個方向去準備,由華南分局與廣東軍區用大力於幾個月內裝置幾百個大海船的機器(此事是否可能,請詢問華南分局電告),爭取於春夏兩季內解決海南島問題。」

在毛主席看來,要取得海南島戰役的勝利,不僅要吸取金門之戰的教訓,也要看到攻取海南的有利條件,為了使部隊樹立信心,電文繼續指出:「海南島與金門島不同的地方,一是有馮白駒的配合,二是敵人戰鬥力較差。只要能一次運兩萬人登陸,又有軍級指揮機構隨同登陸,就能建立立足點,以待後繼部隊的續進。」同時指示渡海兵團「與馮白駒建立直接電臺聯繫」,並令馮白駒受鄧、賴、洪指揮……

「南下打頭陣,全國勝利壓後陣,都是命啊!」

「九死一生,這回可要革命到(海)底了!」

解放海南島困難重重。我渡海部隊不僅面臨航渡距離遠,水流急的困難,且登陸點均在我軍炮兵射程之外,我方無法對渡海部隊進行火力掩護;而國民黨軍的軍艦則能駛至中流,對我渡海部隊實施轟炸攔截。同時,島上國民黨軍有40餘架作戰飛機,可隨時從空中直接支援守島的國民黨軍。而我空軍部隊剛剛組建不久,短期內難以投入實戰,因此四野渡海兵團必須在完全沒有空軍掩護的情況下,以木帆船為渡海工具,以陸軍單獨向敵陸海空三軍立體防禦發起進攻。

在這種十分困難的條件下,四野首長和渡海兵團指揮部積極貫徹毛主席的指示,想方設法,認真進行渡海登陸的各項準備工作……

首先,在確定了以機帆船為主要渡海工具後,林彪即派四野後勤部長陳沂攜巨款南下廣州,徵集船隻,購買機器。但當時廣東一帶因遭受國民黨退踞臺灣前的瘋狂掠奪,較大一些、能使用的機器已被搶掠一空。於是,陳沂決定去香港、澳門,在那裡利用一些社會關係,會同有關部門購買一些登陸艇。然而,陳沂的行蹤很快被國民黨特務發現,他們會同港英當局和美國情報機關,聯合控制港澳地區可能有機器或船隻的廠商,使陳沂無法買到所需物資,最後僅買回一些羅盤針、防暈船藥和救生圈等。

解放軍搶佔敵軍灘頭陣地

與此同時,我渡海兵團倒是派人收集到了100餘部舊機器,並送往黃埔造船廠,以備改裝機帆船。但徵集到的這些機器,不是因過於老化不能使用,就是因馬力太小帶不動船。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總算改裝了幾十艘機帆船。而這些,對於渡海登陸作戰來說遠遠不夠。

物資準備的任務固然艱巨,思想準備的任務也不輕鬆。尤其是在沒有進行深入的思想動員和政治教育的情況下,練兵活動便已開始,以致部隊中一度思想混亂。從東北一路殺來的「東北虎」,大多數人沒有見過大海,他們在陸上橫掃大半個中國從不畏懼,但面對洶湧澎湃的大海,心裡卻有些發毛。

解決思想問題,除了進行必要的政治教育外,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讓戰士們了解大海、熟悉大海,使他們由恐懼大海到熱愛大海、擁抱大海,樹立敢打必勝的信心!

於是,一場規模空前的海上大練兵,伴隨著廣泛的思想動員開始了。

練兵活動中發生的兩件事,對取得海南島戰役的勝利產生了至關重要的影響:

第一件:在一次夜練中,四十三軍某部8名戰士揚帆出海,與一艘國民黨軍艦遭遇。在副排長魯湘雲指揮下,戰士們勇敢機智,沉著應戰,並利用近距離時敵艦的火力死角和我軍「船小好掉頭」的優勢,用手榴彈和機關炮,打退了敵艦,創造了「木船打敗軍艦」的奇蹟!

另一件:1月下旬,四十軍某部官兵截獲了一艘形跡可疑的漁船,並從船上自稱商人的男子身上搜出一把左輪手槍。經審問,「商人」終於亮明身份,原來他是瓊崖縱隊參謀長符振中,是受縱隊司令員馮白駒的委派,偷渡過海與主力部隊取得聯繫來的。

前一件事極大增強了戰士們以木船渡海登陸取勝的信心;而後一件事則使鄧華等認識到:既然符振中能夠偷渡過來,我們也必定有辦法偷渡過去。這在購買大批機動船無望的形勢下,對渡海兵團確立新的渡海作戰方針,產生了重要啟示。

1950年2月1日,葉劍英和鄧華主持召開廣州作戰會議。會議根據符振中提供的情報和部隊當前的準備情況,研究制定渡海登陸的可行方案。

經過連續幾天反覆研究,確定了新的作戰方針,即:仍以先前設想的以木帆船為主要渡海工具,在無空軍支援、配合的情況下,採取「積極偷渡、分批小渡與最後登陸相結合」的方法,一舉解放海南島。同時,擬以四十三軍準備一個團先行偷渡過海,四十軍若準備來得及也以一個團尋機偷渡。

2月9日,鄧華、賴傳珠等將新的作戰計劃,電報四野和毛主席。

在蘇聯訪問的毛主席看到鄧華和林彪的來電後,非常高興,並對隨同訪蘇的師哲說:「四野找到了解決海南島的辦法,不要空軍參戰,他們準備用木帆船分批渡海。」

12日,毛主席致電林彪並轉鄧華:「同意四十三軍以一個團先行渡海,其他部隊陸續分批渡海。此種辦法如有效,即可能提早解放海南島。」

經過緊張準備,到3月底,我渡海兵團便徵集船隻2600餘艘,船夫1.4萬餘人,動員民工97萬人,籌糧3750萬斤,籌款100萬銀元,動員牛車4.5萬餘輛,為部隊運送、儲備了大批足夠的糧食及武器彈藥。同時,他們繼續將繳獲到的卡車的發動機拆下來,裝備到木船上,改造成「土艦隊」,作為「指揮艦」、「通訊艦」和「護衛艦」,為海南島戰役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我軍萬舟齊發強渡瓊州海峽

第一次偷渡,我軍便輕而易舉突破了

敵人陸海空「三位一體」的「伯陵防線」。

三隻木船打敗了三艘軍艦

在徵得林彪和毛主席的同意後,經過一個月的緊張準備,「積極偷渡、分批小渡與最後登陸相結合」的作戰方針便開始進入實施階段。

此時,由於島上的薛嶽部隊正加緊「圍剿」我瓊崖縱隊,馮白駒曾多次要求派部隊偷渡支援。為加強我海南島的內應力量,粉碎敵人的「圍剿」陰謀,同時為大舉登陸做準備,1950年3月5日黃昏時分,隨著鄧華的一聲號令,我四十軍一一八師三五二團一個加強營的800名勇士直撲海南島。

3月6日下午1時30分,加強營登上海南島,隨後在瓊崖縱隊的接應下向五指山挺進!

3月10日下午,第四十三軍一二八師三八三團一個加強營,共1070人,終於等來了盼望已久的東北風。並於12日清晨登上海南島,同前來接應的瓊崖縱隊獨立團會師。

首批兩個加強營的偷渡成功,加強了島上我方力量,並為主力部隊最後登陸積累了經驗,創造了條件。為進一步摸清「伯陵防線」的虛實,為大舉跨海登陸做準備,鄧華等決定進行一次強渡。

3月26日傍晚,瓊州海峽再次颳起強勁的東北風,一聲令下,早已做好準備的四十軍一個加強團的2991人,分乘72條木帆船和9條機帆船,在師政治部主任劉振華率領下,從雷州半島燈樓角起渡,乘風破浪,直駛彼岸。

3月31日22時30分,由四十三軍一二七師一個加強團共3733人,分乘88條木帆船,以左、中、右三路縱隊,在師長王東保的率領下,向海峽彼岸駛去。船過瓊州海峽中線後,與敵一艘巡邏艦和兩艘炮艇遭遇。為掩護主力部隊繼續航行,我三條小木船冒著敵艦的炮火勇敢地逼上去,在距敵艦200米時才一齊開火。火箭炮和六○炮連連命中目標,機關槍、衝鋒鎗打得敵艦火光飛濺,最後連手榴彈也扔了上去。那艘大艦見勢不妙拖著濃煙逃走了,兩艘炮艇也急忙掉頭遠遁。我軍創造了世界海軍史上「用木船打敗軍艦」的奇蹟!

戰後,當鄧華等渡海兵團首長聽到「三隻木船打敗三艘軍艦」的消息後,感嘆不已,並向四野和毛主席報告了他們的事跡。

毛主席閱後批示:

這是人民海軍的首次英勇戰績,應予學習和表揚!

海口人民歡慶解放軍入城

此時,我軍登上海南島的兵力已近一個師,加上瓊崖縱隊,接應登陸的力量已大大加強。同時,兵團主力部隊的登陸準備工作也基本準備就緒,且已從幾支偷渡部隊中取得了一定的渡海作戰經驗。另外,穀雨前後仍有偏北風可資利用,因此大規模渡海登陸的條件已經具備。這時,我渡海兵團戰士的畏海情緒,也早已隨著練兵活動的開展一掃而光。此時,戰士們求戰情緒高漲,鬥志旺盛,適宜於一鼓作氣渡海作戰,徹底解放海南島。

在此之前,「旋風將軍」韓先楚等人曾與鄧華發生激烈「爭執」,在韓先楚、李作鵬看來,目前島上敵人已經停止「清剿」瓊崖縱隊,開始重點加強海邊布防,敵人有了幾次教訓,以後不可能再輕易讓我軍小規模偷渡成功。韓先楚說,我們現在偷渡過去的船去多回少,如果繼續這樣「逐步添油」,就會使主力部隊的最後登陸因船隻不足而難以形成重拳。

經過幾天認真考慮,渡海兵團指揮部於4月10日下定決心,確定4月16日19時啟航,大舉強攻海南島。這一日期,是經過多次核對氣象資料,並訪問沿海漁民,經反覆調查研究後確定的。

4月16日18時30分,隨著「啟航」令下,我東、西兩線部隊分乘千百條渡船順風而下,直指海南島。

這次強渡分兩個梯隊。第一梯隊共2.5萬人,由韓先楚率軍指揮四十軍主力和四十三軍一部先行渡海;第二梯隊約2萬人,由鄧華率兵團指揮部隨四十三軍主力繼後。

4月17日6時,經過徹夜激戰,韓先楚率領的第一梯隊全部登上海南島的預定地段,強攻成功!

18日凌晨,四十軍主力近2萬人,在韓先楚的率領下向東疾進。次日,在美臺地區殲敵1個團,並佔領加來。接著,繼續向澄邁、海口方向前進。

不久,第二梯隊也登陸成功,在與接應部隊會合後,連續挫敗了敵人的多次反攻,並襲佔福山。

至此,海南島西北沿岸的各要點已全部被我軍控制,「伯陵防線」不復存在。

23日,第四十軍一一八師率先解放海口市。5月1日,海南島西岸的八所港(今東方市)被我攻克。至此,海南全境獲得解放!

相關焦點

  • 林彪大戰「小諸葛」:經兩次兵敗,最後一戰創造木船打敗軍艦奇蹟
    這道防線,中間隔了個瓊州海峽,此次,要渡海打下這麼一個大的島嶼,可以說是相當不易,甚至可以稱它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上規模最大,也是繼鄭成功收復臺灣之戰以來最大的一次島嶼進攻作戰。而指揮這場戰役的,就是——解放軍第四野戰軍總指揮林彪。
  • 解放海南島:跨海登島第一團
    如今劉振華將軍已經作古,但人民解放軍跨海登島第一團的英雄壯舉卻留在了人間,這篇文章也權當對將軍的紀念。20年前,我在原北京軍區政委劉振華上將麾下工作,建軍80周年前夕,我又來到了北京西山腳下那座熟悉的小院,見到我所熟悉的將軍,與將軍共同回憶起他當年率領先遣團解放海南島的往事。
  • 長山島戰役:解放軍的首次渡海登陸作戰
    參加解放長山島戰役的華東野戰軍第七十二師、華野榴炮團和膠東軍區警備第四旅、第五旅等部隊陸續到達與長山列島隔海相望的蓬萊,立即投入緊張的泅渡、駕船、海上射擊訓練。為了對付敵艦,各連隊均準備兩隻裝滿炸藥的小木船,利用暗夜駛入敵艦的航道,使其不敢靠近主力船隊。解放軍炮兵部隊向位於南長山島的敵軍陣地隔海進行了試炮轟擊,實踐證明解放軍的炮兵火力完全能夠控制長山島南端及其周圍海域。
  • 解放舟山群島,原計劃陸海空聯合作戰,海、空為何沒了用武之地?
    19日12時,國民黨1個團分乘5艘軍艦,在5架飛機和艦炮掩護下,從大榭島北部實施反登陸,佔領了部分灘頭陣地1949年10月初,我22軍66師和64師登陸部隊克服特大暴雨影響,利用惡劣天氣敵軍飛機、軍艦無法提供有效支援的有利時機,猛插猛打連下金塘、大鵬二島,殲敵102師副師長一下2409人。 18日至20日,以21軍61師183團為主力的登陸部隊前後用了不到20個小時時間,由六橫島出發,經佔蝦峙島,最終速勝桃花島,全殲國民黨守軍1276人,我軍僅傷亡100多人。
  • WTA阿布達比站:薩巴倫卡戰勝湯姆賈諾維奇,豪取跨賽季11連勝
    北京時間1月8日,2021賽季WTA500賽阿布達比站第三日繼續進行第二輪較量,賽會4號種子薩巴倫卡以7-5/6-4戰勝澳大利亞選手湯姆賈諾維奇,豪取跨賽季11連勝,晉級女單16強,將戰15號種子賈巴爾。
  • 以法國將領命名的 英國軍艦
    各國海軍的軍艦,或以本國軍史名人命名,或以本國山川河谷命名,或以省份地名命名。英國海軍歷史上,卻有兩艘淺水重炮艦以法國將領命名。 淺水重炮艦擁有大口徑重炮和厚重裝甲。英國海軍的這兩艘淺水重炮艦也不例外,各裝有1座雙聯裝381毫米艦炮炮塔。
  • 他被稱為「大洋遊俠」,在一戰中,僅憑一艘木船耍的協約國團團轉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各國海軍都早已經用上了「鐵甲船」,但德國卻上陣了一艘木船,還依靠這艘木船把敵軍耍的暈頭轉向。說起來,用木船打鐵甲利艦,就跟拎了跟長矛懟機槍差不多,人家一開火,你基本就見上帝了,可這艘船就不同,不僅沒見上帝,還屢立奇功。
  • 【追尋先烈足跡】長津湖戰役|「氣多」戰勝「鋼多」的殊死之戰
    長津湖是朝鮮北部最大的湖泊,位於赴戰嶺山脈與狼林山脈之間,由發源於黃草嶺的長津江向北在柳潭裡和下碣隅裡之間形成,下遊直通我國的界河——鴨綠江。長津湖地區崇山林立,平均海拔約1300米,山高路窄,林木茂密。這裡每年10月下旬開始進入冬季,至11月下旬白天最低氣溫可達零下30多度,夜間氣溫則達零下40 多度,作戰環境十分險惡。
  • 奇蹟暖暖運動系海櫻S搭配攻略 6-支2高分搭配
    奇蹟暖暖6-支2運動系海櫻S搭配攻略,奇蹟暖暖第六章運動系海櫻高分搭配,奇蹟暖暖6-支2運動系海櫻高分搭配攻略。
  • 滬舟甬跨海通道!舟岱跨海大橋主通航孔橋順利合龍
    滬舟甬跨海通道! 導讀6月29日,隨著4臺焊接機器人同時將合龍口焊縫焊接完成,由中交路建、振華重工承建的滬舟甬跨海通道舟岱跨海大橋主通航孔橋實現高精度合龍。
  • 萬山海戰炮聲隆,四野猛虎化蛟龍,木船俘虜驅逐艦成就不朽傳奇
    木殼船俘虜鐵甲艦,創造了世界海戰史上的奇蹟,有一個俘虜很不服氣的說:你們東北來的解放軍打仗太外行,海戰歷來講究的是艦隊艦,炮對炮,哪有扔手榴彈,跳到人家軍艦上拼刺刀的。
  • 草原武士的熱望:跨海徵伐
    但東北亞的漁獵和遊牧部族在一般印象裡似乎和大海是完全絕緣的,又怎麼能組織船隊跨海徵伐日本呢?其實為適應惡劣的生存環境,東北亞部族不僅僅需要擅長遊獵,更需要適應不停的遷徙與戰鬥,這便促使其發展渡江甚至航海技能。於是,經過千年的文明積累,東北亞第一波遊獵帝國終於崛起:公元698年(唐武后聖曆元年),靺鞨部族正式建國,號為渤海國。
  • 今日賽事分享:瓦爾韋克進攻能力墊底 海于格松狀態持續下滑
    目前荷甲聯賽戰罷13輪,福圖納錫塔德取得2勝4平7負,打進18球,失掉31球,積10分排名聯賽第14位。福圖納錫塔德的防守能力很差,排名聯賽倒數第3位,直接掩蓋了進攻端的精彩發揮。另外,球隊直到上一個主場擊敗威廉二世才收穫賽季主場首勝,之前主場一度遭遇2平3負不勝,主場氣勢欠佳。
  • 諾曼第登陸一戰究竟有多難?艾森豪曾在戰前寫好「戰敗感言」
    也許您會認為,這其中要數史達林格勒戰或者列寧格勒戰役等蘇德戰線。但是筆者以及一些歷史學家認為「二戰規模最大的一戰」便是諾曼第登陸大戰。為了這一戰,您知道盟軍為此準備了多久嗎?長達三載!初中生高中生,利用三年的時光都能從懵懂的狀態變為迎接大考的成熟考生了。諾曼第登陸大戰也是盟軍投入兵力最為之多的一場殘酷戰役!
  • 大戰廈門海,鄭成功絕境反擊打出輝煌一戰,陣斬八旗60員將佐
    滿兵不善海戰,達素以他們領兵,正是要以綠營戰艦為前鋒,突破鄭軍防線,掩護滿載八旗陸軍的艦隻搶灘登陸。 達素的方案想得很完美,要論陸戰,八旗勁兵可稱雄當世,鄭軍多年積攢下的陸軍家底在江寧一役幾近全軍覆沒,只剩下些殘兵。一旦被清軍登陸,再想守住廈門難於登天。 達素想當張弘範,鄭成功卻不是張世傑。
  • 滅亡宋朝的崖山之戰,陸秀夫負少帝投海,為什麼十萬宋軍卻投海殉國?
    一場大戲,由黃袍加身開始;一段往事,由崖山之戰結束。這一開始一結束,囊括了宋朝的兩件定性事件,一個趙匡胤的黃袍加身為帝,拉開了轟轟烈烈的三百多年有宋一朝大歷史,一個崖山海戰,終結了浩浩蕩蕩的南宋朽敗頽勢。 崖山之戰,又稱崖山海戰。發生在1279年,發生於南宋和元朝之間。
  • 我國小漁船比日本5900噸級驅逐艦都結實抗撞:日本軍艦外殼太薄了
    我國漁船與日本驅逐艦相撞,我方安然無恙,日本軍艦被撞出一個1米多長大口子,0.2米寬。那麼為什麼,現在軍艦撞擊漁船,吃虧的基本都是軍艦呢?首先是,現在的漁船可不是很多人想像的那樣,就是1艘小破木船了,早就是鋼殼漁船,山東榮成拍賣過46艘二手漁船,全部都是鋼殼,大鋼船頭,28-30米長,重量在100-115噸,馬力220-300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