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馬未動,情報先行。眾所周知,自古以來但凡是兩軍爆發戰爭,情報永遠是第一重要的。而在雙方大動幹戈之前,情報人員首先會進行一番較量。誰能在戰爭前期掌握到足夠多的信息和情報,誰在戰爭中的勝算也就更大。
基於這一點,我國從春秋戰國時期開始,便有了專門的情報人員。當時並沒有相關的情報組織,情報人員大多是由縱橫家和軍中細作以及各諸侯門下的食客擔任,他們斡旋於各國,串聯起了整個戰國六合的情報關係網。
到了唐朝武則天那會,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官方的情報機構「內衛」也隨之誕生。雖然這個情報機構和後來宋朝的「皇城司」,明朝的「錦衣衛」一樣,更多是被統治者用來監視文武百官來加強中央集權。但在戰時,他們或多或少也承擔了一些搜集軍情的工作。
而我國現代情報機構的成熟,離不開近代以來戰亂不斷的時局。其中,14年抗日戰爭,讓我國情報機構的技術得到了質的飛躍。
在二戰時期,各國情報部門為了防止情報洩密,都會採用電報加密的方式。當然,各國都有自己對莫爾斯電碼專門加密的密碼本,倘若沒有拿到密碼本,即便是敵方截獲了情報,也很難破譯出來。
而在當時,我國的情報人員就曾專門創立過一套獨特的密碼系統,這套密碼系統相當本土化,就算是被日軍截獲,也完全不必擔心。
具體是套什麼加密系統呢?即方言加密系統。眾所周知,我國是一個方言大國,尤其在南方,十裡不同音的現象十分普遍。如此複雜方言系統就是最好的加密手段,即便日本間諜再如何了解中國文化和漢語,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熟練掌握我國各個地區的方言。
曾經在臺兒莊戰役爆發前,日軍就曾截獲過我軍一條重要情報。很快,他們便滿懷期待地將情報破譯成了中文。然而,面對這些中文,日本間諜卻傻眼了。雖然他們每一個漢字都認識,但連在一起卻一句話都看不懂。
後來,日軍甚至找來了精通漢語的專家,但他對方言並不在行,縱然知道是方言,因為不知道是哪個地區的,也是無從下手。以至於到最後,日軍還以為這條是假情報,事實上,這條情報正是關係到李宗仁部隊生死存亡。然而,日軍截獲情報的技術雖然十分了得,但面對方言隔離,也只能幹瞪眼。
這裡,筆者就來給大家介紹幾條當時的方言情報。譬如,「龍活」就是靈活的意思,「打生」則指的是陌生,還有「皮臭」則指小氣吝嗇,「夾活」則是指趁亂發起進攻。
這些方言,別說是日本間諜了,即使中國人,倘若不是生長於方言所在地,也完全看不懂。而在當時,日本間諜最難破譯的方言情報,無不是粵語和溫州話這兩種了。他們甚至還以為是俄語或是德語,為此還請來專門的人士破譯。可惜,不管小日本在如何費盡心思,也是竹籃打水一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