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賽欽:維吾爾族與藏族行走中的牧場,有許多條被羊馱出的秘道

2020-12-17 西部人文地理

阿克賽欽:維吾爾族與藏族行走中的牧場,有許多條被羊馱出的秘道

提示:今天,阿克賽欽雖然有了現代的公路,但這裡依然聳立著中國人勇敢無畏也永不枯竭的生存智慧,阿克賽欽的歷史因此變得非常簡單——藏族人和維吾爾族人行走中的牧場,既是生存能力的堅強展現,也是生命境界的偉大說明。

阿克賽欽位於我國新疆與西藏交匯地帶,大部分在和田縣南部(劃於喀什塔什鄉和郎如鄉)、小部分在西藏自治區阿里地區日土縣,總面積4萬2685平方公裡。主要是夾在崑崙山與喀喇崑崙山間的阿克賽欽盆地,通過下面這張地圖我們就能看得清楚。

西河崗、河尾灘、阿克賽欽湖都是它的地理標註。西河崗是喀拉喀什河(墨玉河)的源頭,河尾灘也和這條河有關。喀拉喀什河流經219國道(新藏公路)大紅柳灘,西流於皮山縣康西瓦,至三十裡營房(賽圖拉鎮駐地)附近,這段裡程為其上遊。然後東流至塔裡木盆地,為其中下遊,為和田河的西源。

在阿克賽欽盆地除了阿克賽欽湖,還有薩利吉勒湖等,湖面海拔均在為5000米左右,而盆地內的山峰大多超過6000米,山口也在5000米以上。所以,阿克賽欽是一個十分荒涼的地方,但它的地理位置對我國來說卻非常重要。如果沒有阿克賽欽我國的新疆與西藏的通聯就會被切斷,所以,被稱為新疆與西藏唯一通道。

在古代,沒有我們今天的新藏公路,而新疆與西藏兩地人民需要貿易,這就有了許多連接兩地之間的秘道。今天的地理學家考察發現,這些古道大致有三條:1.葉爾羌之路(克裡陽古道);2.桑株古道;3.克裡雅古道。前兩條經過賽圖拉,可以通過喀喇崑崙山山口中國故土拉達克,然後到達南亞次大陸,是絲綢之路的南方交通線;後一條不用通過賽圖拉可進入藏北高原。

新藏公路從葉城零公裡出發,庫地、麻扎、黑卡、三十裡營房(賽圖拉)、康西瓦,在大紅柳灘進入阿克賽欽區域,奇臺達坂、泉水溝、甜水海、界山達坂都是數百裡阿克賽欽無人區,界山達坂的意思很明顯,即新疆與西藏的分界線,過了這裡就是西藏了。

克裡陽古道和桑株古道都屬於葉爾羌之路,這兩條道在賽圖拉匯合後,穿越喀喇崑崙山口和至小西藏拉達克,再到南亞次大陸,是新疆與古代印度之間的一道橋梁。北京大學歷史學者王小甫教授,對此進行過深入研究,認為:克裡陽古道北起崑崙山北坡的皮山縣克裡陽鄉,經阿克硝爾村,再沿克裡陽河谷而上,翻越克裡陽達坂,至今新藏公路的賽圖拉;桑株古道北起皮山縣桑株鄉,經康克爾柯爾克孜民族鄉(烏拉其村),沿桑株河谷而上翻越桑株達坂,再經色日克克爾(蒙古包)至賽圖拉。它們的共同點是起點與終點相同,只是穿越崑崙山路徑選擇不同。

「克裡陽」在維吾爾語中是「來了不呆就回去」的意思,其實想呆也呆不住,上世紀二十年代,一位國外的探險家沿克裡陽河谷而上,翻過冰雪覆蓋的克裡陽達坂、渡過冰冷湍急的喀拉喀什河險些丟了性命。讓人沒有辦法想像,遠在中國的漢朝時代,西域人民是怎麼將中國的特產運往南亞次大陸,完成貿易的。同樣,在唐朝,青藏高原的吐蕃王朝進攻西域更是在這條路上被清晰地顯現了出來。

至清代,克裡陽古道和桑株古道仍是「其路冬夏不可行,困難異常」, 人們在其後將它們一起稱為「充滿憂傷的路」。普爾熱瓦爾斯基、斯坦因等有名的探險者想要由此穿越,但都沒有成功。它們在史書中被稱為「馱馬古道」的歷史因此變得可歌可泣。

克裡雅古道是三條古道中最為難走的一條,也是很多探險者的天堂。我們通過下面這張圖就可以看清它,從起點的于田普魯村至新疆與西藏交界的克裡雅山口,這是一條高原上的高原路、世界屋脊上的屋脊路。清末官修的《于闐縣鄉土志》記載:「克裡雅河發源於克裡雅山,有路通後藏」,其中還詳細地記述了從于闐縣治南行1430裡即是新疆與後藏的交界處。當地維吾爾人稱之為「藏道」。

1717年,盤踞新疆的策妄阿拉布坦從克裡雅山口道進入西藏;1723年,有野心的青海蒙古親王羅布藏丹津也是從這裡逃往西藏的;1878年,左宗棠的清軍追殺白彥虎時,這條路被毀,「溪徑遂絕」。可以看到,克裡雅古道在軍事方面發揮過重要的作用,而1950年,解放軍第2軍獨立騎兵師派出一個連160人先遣挺進西藏,就是從普魯村出發,經克裡雅古道把新中國的五星紅旗插上了阿里地區。

那麼,在這條路上,民間是怎樣完成貿易的呢?在有關先遣連的資料裡,人們可以看到這一路當時是有維吾爾族與藏族人的,在先遣連一位老兵的回憶文章裡,也有過這方面的表述,即他們在翻過某座達坂時,遇到了一戶藏族牧民,但這戶人家怎麼也都不願意出門,戰士們上前才知道他們被搶了,被搶去衣服,連穿的也沒有了。好在碰到了先遣連的戰士,給他們送來了禦寒的衣服,否則,他們會被活活凍死的。

進駐紮麻芒保後,後勤保障成了大問題,後方的物資運送不上來,在自力更生的同時,決定依靠藏族群眾。當時,後方有些糧食被運送到了一個叫兩水泉水的地方,而這個地方距扎麻芒保需要兩天騎馬行走的裡程,沒有運輸工具,先遣連想到了藏族群眾的羊馱。一隻羊大約給馱15斤左右,日行10公裡左右,硬是為先遣連馱來了救命糧。而在西藏地區,馱羊主要馱鹽巴、糌粑、茶葉、酥油等生活必需品,是與新疆地區人民群眾貿易往來必不可少的運輸方式。

阿克賽欽地區在過去是沒有固定居民的,但因為是由新疆進入西藏的必經之地,元朝蒙古大軍和清朝前期準噶爾的熬茶禮佛的旅行都是通過這裡進入西藏,因此,在清朝雍正時在此設立拓置局管轄,而物資的運輸和貿易大多是通過騾馬和羊的馱運來完成的。生活在西藏的一些藏族群眾通常是趕著羊群將本地的物產馱運至新疆,一路風餐露宿,伴著星星與月亮,在新疆完成貿易的交換後,又趕著羊群回到西藏,和維吾爾族人騾馬、毛驢、駱駝一起蹚出了西藏與新疆之間的那些秘道。

今天,阿克賽欽雖然有了現代的公路,但這裡依然聳立著中國人勇敢無畏也永不枯竭的生存智慧,阿克賽欽的歷史因此變得非常簡單——藏族人和維吾爾族人行走中的牧場,既是生存能力的堅強展現,也是生命境界的偉大說明。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向原作者表示感謝!

相關焦點

  • 阿克賽欽——中印之間的戰略要地,是溝通新疆西藏的唯一通道
    阿克賽欽,一個神秘且遙遠的地方,自古就是中國神聖不可侵犯的重要領土,我了解到阿克賽欽是因為旅行中行走219國道前往西藏,算是穿越了阿克賽欽地區,所見所聞之後,就有所感。阿克賽欽總面積42685平方公裡,大部分屬於新疆,少部分屬於西藏的日土縣,走過這裡的朋友都知道,沿途海拔非常的高,且高山達坂,冰河遍布,唯獨這一塊區域,雖然海拔也在4000米以上,地勢卻平坦的多,西側是喀喇崑崙山脈,東側是崑崙山脈,恰巧形成一個半封閉的口袋就是阿克賽欽地區,地勢平坦到就算是大規模的機械化部隊都能在此馳騁開來。
  • 印度在地圖上把阿克賽欽畫成印度的一部分,但中國早已修好公路
    一九五四年印度修改了地圖,在地圖上把阿克賽欽畫成印度的一部分,但是在地面上並沒有反映出這種改變。印度在拉達克的最前方的哨所是在楚舒勒(Chushul),該地距阿克賽欽還很遠。一九五二年印度曾派出一支巡邏隊到拉那克山口。一九五四年又派出了同樣的巡邏隊,並在該山口插上了印度國旗。
  • 中國歷史在新疆有「休眠期」?維吾爾族與漢族和藏族有血緣關係
    和田地區的這種地理構造,高處是崑崙山和喀喇崑崙山的神奇雪域,低處是塔克拉瑪幹的茫茫大漠,生活在這裡的是以維吾爾族為主體的多民族,主要有維吾爾族、漢族、回族、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等22個民族。雪山與大漠在這裡很近,也把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藏族與生活在大漠綠洲上的維吾爾族拉近了。河流是大地的血脈,也誕生了人類的文明。
  • 華為,請記住:阿克賽欽是中國的
    在2020年2月24日新品發布會上,華為放錯了中國地圖,缺失了阿克賽欽地區。類似的錯誤,在小米和realme身上都犯過。米君想說:「國產手機廠商們,請記住:阿克賽欽是中國的!請不要在對中國地圖犯錯了。」我現在就給你們科普下中國的國土:阿克賽欽。
  • 印度為啥心心念著中國的阿克賽欽
    後來,在標定拉達克和西藏的邊界中,英國侵略者為了尋找一條侵略中國新疆腹地的捷徑,於1865年派遣英屬印度測量局官員詹森潛入南疆地區,從拉達克進入阿克賽欽最後到達新疆的和田,通過「勘察」,繪製了一條界線,這就是詹森線。此線將包括阿克賽欽在內的近三萬平方公裡的土地劃給了英屬印度,使阿克賽欽變成英印克什米爾的一部分,但英國政府並未知會當時的清政府。
  • 阿克賽欽有多重要?為何被印度覬覦幾十年?
    近日以來,中印雙方在加勒萬河谷地區爆發了肢體衝突,這使得加勒萬河谷所屬的阿克賽欽地區又成為了媒體關注的熱點地區。阿克賽欽到底位於哪裡?印度為何一直想得到阿克賽欽?阿克賽欽在中國的位置阿克賽欽在古突厥語中意為「中國的白石灘」,其位於新疆和西藏兩省的交界處,大部分在和田縣南部(劃於喀什塔什鄉和郎如鄉)、小部分在西藏自治區阿里地區日土縣,總面積4
  • 加勒萬河口的重要性,阿克賽欽如同平原,直接威脅219國道
    印度方面再度異動,儘管過去中印邊界偶有摩擦,但此次事態較之前更為嚴重,衝突的地點依舊是熱點地區加勒萬河谷。早在1962年,中印邊軍在加勒萬河谷就打了一仗,但慘敗不足以徹底澆滅印度的野心。加勒萬河口意義重大,一旦失守,印軍繼續挺近阿克賽欽將再無阻攔。
  • 阿克賽欽地理位置極佳,與拉達克地區相鄰,是我國西部的風水寶地
    阿克賽欽地區大部分在新疆和田縣南部,小部分位於西藏阿里地區日土縣,總面積42685平方公裡,它是從新疆通往西藏的必經之地,新藏公路219國道從這裡通過,沒有這裡新疆就沒有了通往西藏的通道,而且從這裡去往巴基斯坦也更方便,因此這是一塊具有戰略意義的寶地。阿克賽欽所在地區主要是阿賽欽盆地,盆地內的山峰大多超過6000米,山口大多超過5000米。
  • 阿克賽欽到底有多重要?新疆西藏的唯一通道,南下直搗印度首都
    1956年3月到1957年10月,我國經過19個月的艱苦奮鬥,建成了長達11455公裡的新藏公路,其中約有200多公裡在阿克賽欽地區境內,這條公路正是新藏的重要紐帶,一旦新疆西藏公路被攔腰切斷,西藏的阿里地區將孤立無援,陷入不攻自破的境地。
  • 阿克賽欽,俯瞰克什米爾地區的中國寶地,它有多重要?
    阿克賽欽位於中國新疆與西藏交匯地帶,被稱為中國的白石灘。它的西邊是中國故土拉達克。阿克賽欽位於新疆和田縣南部,崑崙山與喀喇崑崙山之間。小部分在西藏自治區阿里地區日土縣,總面積為42685平方公裡,基本上屬於無人之地。這一區域是新藏公路G219必經之地,戰略意義重大。
  • 1962年我們為何死守阿克賽欽,卻放棄了富饒的藏南?答案就在這裡
    今天來說說阿克賽欽。阿克賽欽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這一點毋庸置疑,但是在外國,這塊領土卻有另一個稱號:中控克什米爾。目前來說,中國和印度之間有12.5萬平方公裡的爭議領土,而印度實際控制的區域遠比我們大,其中包括了藏南地區,也就是麥克馬洪線划過去的那一片土地。而我們牢牢控制了阿克賽欽地區。阿克賽欽,作為我國新疆和西藏唯一的通道,它的名字來源既不是維語,也不是藏語,而是古老的突厥語,阿克賽欽,意思是「中國的白石堆」。
  • 荒涼的阿克賽欽與富庶的藏南哪個對中國更重要?本文帶你深度解析
    我國有14個陸上鄰國,其中有2個國家尚未與我國劃定邊界線。一個是與我們存在領土爭端的印度,另外一個是處於印度控制下的不丹王國。中印目前存在爭議的領土大約有12.5萬平方公裡,其中東段藏南地區大約9萬平方公裡,中段西藏阿里地區大約有2000平方公裡,西段爭議的阿克賽欽地區大約有3.3萬平方公裡。
  • 阿克賽欽到底有多好?讓印度虎視眈眈,還曾大打出手爭奪此地
    阿克賽欽的地理位置位於我國新疆與西藏兩個自治區西部交匯的地帶,總面積約為4.26萬平方公裡,行政上大部分歸新疆和田地區管轄,小部分歸西藏阿里地區管轄。阿克賽欽作為我國新疆和西藏唯一的通道,阿克賽欽這個名字來源既非維語,也不是藏語,而是古老的突厥語,意為「中國的白石灘」,它基本上處於新疆和田縣的南部。
  • 莫迪對我們無可奈何,開始在地圖上做文章,阿克賽欽並非我們的?
    印度技不如人還不反思,突然拿地圖說事,再怎麼搞都改變不了現實阿克賽欽自古以來被認為是我國固有領土。但對於這一點,莫迪政府開始"耍賴"了。從地理角度看,阿克賽欽位於我國新疆、西藏兩地與印度邊界西段,中國對該地區的實際控制權和管轄權。阿克賽欽平均海拔在四千米以上,是新藏公路必經之地,具有重要的地理價值。從歷史角度看,無論是元朝還是在清朝,阿克賽欽地區始終掌握在我們手裡。
  • 阿克賽欽掠影:加勒萬河被稱為九龍衝、班公湖不亞於三大聖湖
    阿克賽欽,一個神秘且遙遠的地方,自古就是中國神聖不可侵犯的重要領土。阿克賽欽在藏語中意為「中國的白石灘」,位於中國疆藏交匯地帶,在被印方霸佔的中國故土拉達克地區的東方。阿克賽欽是由疆入藏的必經之地,如果中國失去阿克賽欽,那麼疆藏的陸地聯繫就中斷了,所以這個地區對於中國的意義重大。
  • 1962年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因「阿克賽欽」而起
    印度軍官在拉達克邊境上一處堡壘視察「阿克賽欽」源於古突厥語Aksai Chin,意為「中國的白石灘」,aksai指「白石灘」,突厥語稱中國為秦Chin。1956年4月,新藏公路開始修建,公路經過「阿克賽欽」地區,於1957年10月5日建成通車。消息一出,印度立刻向中國表示抗議,並開始向阿克賽欽地區及中印邊界的中段、東段派駐軍隊。中方一再呼籲雙方坐下來,通過談判協商解決問題,但印度要求中國全面撤出「阿克賽欽」才能夠與中方談判。
  • 印媒稱「印軍向加勒萬河谷增兵」,我們怎麼可能放棄阿克賽欽?
    這條消息紛紛被印度各大媒體轉載,被刺激印度脆弱的民族主義情緒。據俄衛星通訊社報導,在中國宣稱對有爭議的加勒萬河谷擁有主權,並在數十頂帳篷中部署了數百名解放軍之後,印度迅速向該地區增派軍隊。印度《經濟時報》援引國防消息人士的話說,其他地區的士兵也被派往加爾萬河谷。
  • 62年對印反擊戰後,獲勝的中國為何選擇放棄藏南,死守阿克賽欽?
    不過很多不了解這段歷史的朋友,會有一個疑問,那就是獲勝後的中國為何選擇在藏南地區主動後撤,而把主要精力放在看守阿克賽欽地區呢?按照常理,獲勝方不會後退,但這不能按照一般邏輯去理解,中國當年的對印戰略有著深遠的智慧和影響。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
  • 印度增兵「劍指」阿克賽欽?印媒:印度士兵可以1打12,在搞笑嗎?
    最近,中印衝突事件的發展越來越撲朔迷離,自6月15日衝突事件後,中印邊境關係急劇升溫,雖然雙方很快進行了第二次軍長級別的會談,但印度持續增派兵力和裝備的行動都表明該地的軍事對峙並沒有降溫,甚至印度軍方還將我國阿克賽欽當成了「目標」。
  • 從阿克賽欽到瓦弄,風捲殘雲的對印自衛反擊戰
    中國則一貫從和平共處的大局出發,展現出無與倫比的大度。但大度不代表軟弱可欺,印度一次次挑戰我國底線後,反擊的拳頭就落在了他們身上。張國華將軍戰局發展出乎意料地順利,在西段阿克賽欽地區,新疆邊防部隊僅用三天就重創印軍第114旅,驅逐了37處據點的印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