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督徒心中,聖誕節是一個重大節日,就如我們傳統的春節一樣,是一個標誌意義的大節日。
不僅在基督徒心中聖誕節的分量不同一般,在商家的眼裡也同樣非同小可。因為商家可以通過促銷來賺取利潤。因此,聖誕臨近的這段時間,教堂裡是忙碌的,排練聖劇、傳講福音、準備禮物、準備受洗、準備慕道班課程;同樣忙碌的還有商場,促銷打折、推陳出新、各種文藝表演。在吸引人眼球方面,教堂的聖誕吸粉能力明顯弱於商家。
聖誕節年年都有,聖誕演出年年都排。儘管「年年如今日」是一句祝福,但是用以形容教堂裝飾的聖誕節裝扮,再恰當不過——年年搞的聖誕慶祝都一個樣板,年年重複,年年相同。不僅聖誕聖劇內容重複,連講道內容都一樣,甚至那些出席聖誕演出的劇作人員也都是十幾年如一日的老面孔。
本來聖誕節的宗教氣氛之下還有對上帝的敬拜,對耶穌的感情,時間久了形式不變,也就變成一種形式了,僅僅形式而已。這和那些傳福音不問效果,只為應付傳福音任務的行為一樣,目的已經由內涵變成形式,從而失去了改變的意願。但是,與教堂走形式而輕內函相比,商家倒是最上心的聖誕宣傳載體。不論形式還是內涵,年年翻新。
為什麼教堂與商家有如此大的差距?
究其原因,是追求不同而導致的差別。
商家推陳出新,到聖誕節個個像打雞血一樣,是因為他們追求的是利潤,看中的是聖誕節帶來的商業機會。利潤最大化是商家的特性,但是在利潤上,商家也遵循產出比,投入的越多,利潤越高。在這種目的之下,商家對聖誕節的投入自然不惜血本,在內容上翻新,全體商場工作人員都穿聖誕服,戴聖誕帽,大抽獎,聖誕劇演出等等,每年都有新的內容出現。這些新內容的目的就是要吸引人來,給人一種幸福祥和的消費欲望,從而帶來商品的銷售金額。
而教堂呢,他們不同於商家,他們不追求商業利潤,因此他們沒有利潤這個目的。他們有自己的教堂,或者自己的教會,他們認為自己不能像商場那樣,為了拉人而改變福音的神聖性,不能像商場一樣,為了製造消費的氛圍,而採取向他們一樣的方式。因此,與商場不同,他們什麼都不做。他們給出的理由是,商場的聖誕節是世俗化的。他們等待的是上帝收割一切。
正是教會在努力避免世俗化的過程中,把播種也扔掉了,最後只剩下拿著鐮刀、望著雜草叢生的田地而哀嘆的上帝。
教會不能像商場,最後教會也不像教會了。
一旦給自己一個偷懶的理由,我們的懶惰就會茁壯成長起來;一旦自己不想打掃空房子,那麼魔鬼也就樂意住進來。
由不想被世俗化的商家綁架,演變成對一切被社會採取的聖誕形式的拒斥,最後成為只有聖誕形式而沒有聖誕內涵的聖誕公式,這是基督教當下的現狀。基督教這種反世俗化的傾向,最終卻走向了反面。
形式與內涵是不同的,有時候形式甚至是獨立的。教會演奏聖樂的鋼琴,在商場裡被用來商業演出;教會裡用的聖樂,同樣與那些商場裡播放的音樂類似;教會裡使用的電子設備,也與商場使用的音響一樣。不論是鋼琴還是音符,還是音響都是形式,大家都可以採用。即是如此,那麼教會為何不採用流行的形式來彰顯福音的內容呢。
以年輕人喜聞樂見的形式,來表達對當下時代的思考;以輕鬆的戲劇,來表達時代的困境;以段子的方式,來調侃當下流於形式的生活,這些都可以被使用在聖誕節的教會裡。教會不是只有神聖和嚴肅。
耶穌說他的擔子是輕省的,那麼教會讓背負重扼的年輕人,看看這輕省的擔子,又有何不可呢。
商場想盡辦法來吸引人,那麼教會又有什麼理由將路過門口想進來的人拒之門外呢?商場追求金錢的利潤,教會為什麼不能追求福音的效益呢?想讓更多的人知道福音,就得讓更多的人進入教會,想讓更多的人信奉福音,那就得讓他們知道福音的真諦。在商場,是增加質優價廉的商品,在教會為什麼不能增加更優質和打動人心弦的福音作品呢?
耶穌在三個僕人的例子中向我們提醒過,就是那拿了五千又賺了五千的要獎賞,而那拿了一千卻還回去一千的要懲罰。我們這些只注重形式而忽略內涵的聖誕準備,與那個最後將一千原封不動返回的僕人相比,並沒有什麼不同。我們和她一樣,是為了應付聖誕節的任務,而不是為了上帝的福音廣傳。
眼下,聖誕節已經逼近,那些又把去年行頭拿出來的教會們,是不是該考慮一下換換形式,改改內容,讓一些新的面孔、新的形象、新的形式出現在教會的聖誕舞臺上,讓教會也播種一些新的莊稼,來告慰那為我們釘上十字架的耶穌。
讓聖誕節的主場在教會,而不是在商場裡,讓耶穌的教導成為聖誕節的內涵,而不是促銷的震天鑼鼓。
教會,你可承擔著福音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