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的學前教育越來越重要了,在上個世紀和本世紀初的時候,有相當多的孩子只上過一個幼小銜接班甚至就直接沒上過幼兒園,時間也不過是上學前的一年多的時間;但隨著教育思想的不斷更新,家長們也逐漸意識到了孩子在小學之前接受的教育將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因此對於幼兒園也自然會投入更多的精力。
而在上幼兒園這件事上,關於孩子究竟應該幾歲上幼兒園是一個爭論了許久的話題,主要矛盾基本集中在到底是3歲還是4歲上?認為孩子應該3歲上幼兒園的家長覺得孩子越早去幼兒園學習,就可以學習更多的時間,打下更良好的教育基礎;而支持孩子4歲上幼兒園的家長只覺得3歲有些過早了,孩子那個時候進入幼兒園反而是拔苗助長.
而我國公安大學的李玫瑾教授給出的建議是:孩子最好在4歲的時候上幼兒園,3歲和4歲看似差了一年,但卻有著4點重要的區別。
一、身體成長
孩子上幼兒園為什麼是4歲而不是更早,相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孩子的身體發育有沒有達標,對於年齡小的孩子來說,每過一年甚至是每過一個月都會在體能上有著較大的差距.
孩子在進入幼兒園之後會接觸許多跑跳和玩耍的活動,如果身體發育的不足,就很難適應幼兒園的相關課程活動,同時也會不可避免的發生許多磕磕絆絆,雖然結果並不嚴重,但是對孩子來說依然是一種不可忽視的隱患。
二、能否做好基本的自理
孩子進入幼兒園之後要面臨和家中完全不一樣的生活環境,很多在家中被家長代勞了的工作,在上幼兒園之後都要自己完成。因此如果孩子沒有做過自理能力的學習,在上幼兒園之後往往會表現出自理能力上的不適應,晚一年讓孩子上幼兒園,就可以讓孩子多一年的時間來學習這些基礎的自理能力。
三、是否擁有人際處理能力
同時3歲到4歲也是孩子能否處理好人際關係的一個分水嶺。對於3歲的孩子來說,他們的大腦尚未發育完成,因此在面對外人時往往是通過本能來進行接觸的,而想要孩子擁有不錯的人際關係,那著實有些天方夜譚了.
但等到孩子4歲的時候,就已經可以逐步的學習如何面對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交流技巧。現在的孩子大多都是被家長慣著長起來的,在這種幾乎溺愛的成長條件之下,多半都有些無法無天,凡事以自我為中心的行為習慣,如果沒有得到家長良好的教育,在上幼兒園之後就非常容易與其他的小朋友乃至是老師發生矛盾,影響正常的學習生活。
而為了孩子著想,家長們一定要在孩子入園之前對孩子進行社會能力的基礎教育,告訴孩子在什麼情況下應該怎麼做,面對不同的人應該保持怎樣的姿態,而關於這方面的學習,我在這裡向各位家長推薦這套,《怎樣培養孩子的關鍵社會能力》。
這套書全套共計6冊,以一個問題對應一個處理方法的方式向孩子展示了6種類型的社會交往能力。
書中以圖文相合的方式,家長既可以當育兒經看,知道教育孩子的社會交往能力需要培養什麼;也可以和孩子一起看,讓孩子在家長的幫助下學習人際交往的技巧和注意事項。
四、性格品質是否受影響
作為家長,我們是無法保證孩子上了幼兒園之後,同一幼兒園的所有小朋友都有著良好的家教和優秀的品行的,因此為了保障萬無一失,在孩子4歲的時候把孩子送往幼兒園,那個時候孩子的性格品質已經得到家長的好好教育,在品質品德方面也基本定型,不會輕易地受到其他孩子的影響。
讓孩子晚一年上幼兒園,對孩子進行一年的素質教育,則能有效地幫助孩子建立最基礎的對錯觀念,在這裡我向各位家長推薦這套《好孩子好品質》系列叢書。
這套書全套共計12冊,每一冊分別講述了一個孩子應當具有的良好品質,故事用生活中的實例,教會孩子擁有良好品質的人應該在生活中如何做,可以有效地培養孩子的優秀品格。
而為了吸引孩子閱讀,書中也使用了很多優秀的兒童插畫,畫風溫馨溫暖,非常符合兒童的審美習慣。
而這本優秀的也得到了相當多專業人士的讚賞,北京師範大學的教授祝士媛教授就對這本書進行了推薦,是得到專業認可的優秀兒童教育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