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錯過維安的每一篇推送!
期待與你相遇幾分鐘,不多不少剛剛好。
2020.8.20
宜 寫論文
忌 不寫論文
"在倫敦的生活,也是杯中的生活。"
|維安|
本文首發於 星夢計劃UK,內容略作刪改
國內朋友問起在倫敦的日常生活如何,不知道該從何答起,直到有天收拾房間時發現桌角多了好些大小不一的杯子:
成套的咖啡杯碟、畫著迷你碎花的小茶杯,喝威士忌用的格蘭凱恩聞香杯。
除此之外竟還有三個日常出門便攜的隨行杯——印有學校logo的紀念杯,在咖啡廳買的樹脂隨行杯,以及blue bottle的隔溫隨行杯。
沒有收集癖好,也並不是行家,從前對喝水容器從不挑剔的我在倫敦生活了小一年之後倒是成了個不折不扣的杯子控。
很多人感興趣我在倫敦的生活究竟如何,分享之前,我先帶你去喝點什麼吧。
工作日早上九點,我準時到家樓下的小咖啡店工作,這是疫情期間臨時的辦公場所。為了選題抓耳撓腮時無意瞥見一句話:
瞬間獲得靈感:在倫敦,哪天早上不是從一杯咖啡開始的呢?
英國人愛喝茶,也愛咖啡。從我家到地鐵站步行不過五分鐘,能經過四家大小不一的咖啡館,地鐵站臺裡常常遇到右手刷新聞左手捧著咖啡杯等車的上班族。
尖峰時段的地鐵裡都有淺淺咖啡香氣滿溢,睏倦的人被那味道惹得饞了,出站之後立馬拐到街角的咖啡館去。
如今英國連鎖咖啡店是紅綠藍色招牌三分的天下:紅色的COSTA、綠色的Starbucks,還有土生土長的藍招牌Caffè Nero。
除了不會出錯的連鎖咖啡店,懂喝的人更愛光顧的是土生土長的獨立咖啡小館。比如考文特花園附近的Monmouth coffee company,門面不大,每次都得排隊都得排到門外街上去,在趕時間的上班族們也願意為了這一小杯多等一會兒。
Monmouth coffee company
這家咖啡館從1978年開始從事烘焙與零售,從Monmouth街頭一間小小地下室起家,幾十年來如一日地製作咖啡,如今成為了「倫敦最棒的咖啡店之一」。
去年冬日下課時我常常到Monmouth點一杯flat white打包帶走,在倫敦深冬的冷空氣中抿一口醇厚咖啡,那濃鬱正宗的咖啡味道帶著實在的幸福感。
另一家常去的咖啡館不在大街上,藏在最愛的V&A博物館,有時候為了佔個座兒,得趕著十點開館就大步衝進內部貴氣十足的花園咖啡館(The Garden Café)。
The Garden Café
這是由詹姆斯·甘步爾(James Gamble)等三位設計師共同打造的餐廳,華貴的燈飾和細節處豐富的維多利亞時期裝修風格讓喝咖啡也成為了藝術,就連餐盤上也都是莫裡斯標誌性的印花。
有人來這裡看書工作,有的人攜家人共進早餐,我則常常約朋友在這裡見面,一杯咖啡,一塊司康餅或蛋撻,足夠度過一個甜蜜又充滿活力的早晨。
如果說上午是滿溢咖啡味道的工作時間,那到了下午有點兒睏倦,不如來一杯下午茶。就像那句民謠唱著:
常常吐糟英國是一片美食荒漠,在法式大餐和意式美食麵前炸魚薯條顯得實在上不了臺面。
好在下午四點一到,優雅茶具和精緻點心往桌上一擺,講講究究的下午茶著實為英國美食文化掙回臉面。
英國下午茶文化歷史久遠,上至女王,下至社區裡的老爺爺老奶奶都對那cuppa有著萬分熱情。剛來倫敦的時候有人問我:
我實在摸不著頭腦,後來才知道這句話的意思是:
這樣的下午茶「黑話」有太多,比如常常惹人分辨不清的high tea和low tea。這裡的high與low不指字面意義上的的高端與否,指的是座位的高低。
舊時High Tea一般意味著勞動人民們在下午五六點後的飽腹餐食,作為一天辛苦後的體力補充,沒有那麼多精緻可言,有點像一頓快餐,因此座位high一點,好為了隨時起身幹活。
相比之下low tea更接近我們所說的傳統英式下午茶。
想像一下,下午四點,大家坐在矮而舒適的的小沙發上閒談社交,喝喝茶,聊聊天,穿著講究,茶具精緻,明確禮儀,銀制餐盤,low tea更像是負責精神愉悅,或者說為了優雅而生的休閒活動。
只有cuppa這一杯是不夠的,配上了小點心才能真正稱之為afternoon tea。英式茶大多選擇紅茶,特別是大吉嶺,過濾掉茶渣之後倒入杯中飲用,一般會佐以牛奶或者方糖。
一旁架起的三層點心(Three-Tier Petit Four Stand)學問更多:
底層放置有手指大小的迷你三明治,中層是英國傳統口味的司康餅(scone),最上一層則是小蛋糕與水果蛋撻,造型精緻可愛,美觀大方,需要你從下往上由鹹到甜,由淡到濃地慢慢品嘗。
喝下午茶是閒適浪漫的,但英國人在如何喝茶這件事上是真的較真。今年六月,一個美國女孩在抖音國際版tiktok上發布了一段視頻,介紹如何製作英國茶,她使用的方法是:
1. 把水放在微波爐裡加熱
2. 加入三分之一盒牛奶,加入茶包
3. 加糖攪拌
4. 完成!
平時sorry不離口的英國網友看到視頻之後就「爆炸」了,甚至英媒也在標題上調侃這樣喝茶的方式簡直屬於「違法」。
這件事驚動了英國國駐美國大使Karen Pierce,她對這條視頻進行了直接的回應。
她甚至還邀請本國海陸空三軍軍官各自演示了一段英國茶的做法,其中都著重提到了「英國茶不用微波爐」,也算是諷刺又得體的老英式幽默了。
」在製作英國茶的時候不需要用到微波爐「
「我們煮茶用壺,不用微波爐,把茶包放進去就行」
請各位美國朋友盡情享用我們的「教程」,祝好
!
大作家喬治·奧維爾(George Orwell)早在1946年就發表過一篇叫做《A Nice Cup of Tea》的文字,裡面詳細記錄了一個英國人對於喝茶這件事的強迫症與執念。
說英國人喝的是茶,不如說喝的是一種驕傲和執念,一種優雅和姿態。
雖然大部分時間裡留學生如我根本沒有時間和機會精緻茶具擺滿桌,不過也漸漸養成了喝點紅茶吃點小甜點的習慣,比不了精緻優雅的low tea,也算是深得了社畜的「high tea」 精髓。
夜幕降臨,那些早晨喝茶的職場精英,下午喝茶的紳士淑女們開始拿起酒杯,蠢蠢欲動。
喝酒得去酒吧。
與現代酒吧 (Bar),夜店 (Club)不同,英國一般喝酒聊天的酒吧一般叫做Pub,是Public House的簡稱,不僅是休閒娛樂場所,對民眾來說更像是一個公共空間,不僅可以去賣酒,喝酒,還有負有一定社會屬性——像教堂一樣,成為一個社區的中心甚至是標誌性的建築。
我家附近的THE CURTAINS UP就是這樣,雖不是什麼知名酒吧,但這家開在地鐵站附近的社區酒吧如同教堂,「信徒」們絡繹不絕前來「朝拜」。
六點過後天色轉暗,店內燈光浪漫,喧譁熱鬧。
下班出地鐵的社畜們先來這裡小酌一杯,或幾個朋友坐在一起小聚一會兒,大家一改平時地鐵站或街上匆匆行過的冷漠,改頭換面,真的仿佛curtains up,露出溫文爾雅背後的熱情與瘋狂。
倫敦不缺乏好酒吧,2019年全球最頂尖的30所酒吧裡有十所都在倫敦,當然也盛產那些喝多的「酒鬼」。英國樂隊The Gymslips有首《Drink Problem》,歌詞挺有意思:
歌詞不僅說明了英國人對於酒的痴迷,也形象地調侃了他們在酒後的瘋狂狀態。常常能在新聞上看到英國人喝醉了在街頭鬧事或者出洋相的小新聞,久而久之也習以為常。
不過在大部分時間裡,pub裡的氣氛還是其樂融融,更像是熱鬧的社交場合,大家三五成群地閒聊,或者一起看看球賽,哪怕獨自一人而來,端著酒杯也可以隨時和陌生人聊得火熱。
倫敦讀書的留學生們多多少少經歷過身在異國的孤單,這種心緒不如在pub裡煙消雲散。pub的氛圍給每個人做social達人的勇氣,端著酒可以和任何人自來熟。
有意思的是,在英國酒吧裡,大家習慣站著喝酒,從吧檯端著酒杯出來往牆邊一靠就自然地喝起來,有的也會在露天室外,隨便街邊就開始閒聊,還有的就坐在街邊路口,毫無形象可言,但路人見了也不過習以為常微微一笑。
酒精讓人鬆弛,也讓人放下防備,對一切充滿了包容和期待。
cheers
在倫敦學會的第一句俚語大概就是可以代替「thank you」的「cheers」。
第一次聽到時覺得甚是可愛,明明不在酒桌上,日常的寒暄和致謝也道出了那股子微醺的輕鬆意味。後而也漸漸習慣,也隨時與人「乾杯」,忽然發現這句話妙就妙在:
倫敦的生活,其實也是杯中的生活。
從咖啡到茶到酒,每一天可以自然而然地分割成了三個主要部分,這一杯一杯又一杯的日常生活不僅是英國人「work life balance」的生活哲學的體現——努力工作,愛好社交,注重家庭生活,重視社交生活與私人生活的平衡。
這樣的微小習慣也較為準確地反映出一座城市與當地人的性格特點——他們追求多元,包容萬千,努力上進,優雅講究,但同時又有點兒害羞和偽裝,直到熟絡之後卸下防備才會展現出放縱和真性情。
不論是一個人還是一座城市,一日或是一年,在倫敦留學的日子都讓我驚豔,這座城市的美可以宏大廣闊蔓延千年歷史,也可以就濃縮在小小杯中,一日一日復一日,一杯一杯又一杯。
那就幹了這杯倫敦生活吧,cheers!
本文首發於星夢計劃UK,內容略作刪改
感謝lottie為本文製作精美圖片
「說到英國,你會想到什麼?。」
-End-
文字|維安
排版|lottie,維安
圖片|網絡,維安
音樂|《time in the bot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