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德福教育:體驗、想像,觀察與思考

2021-01-20 顏值經濟臺

人作為最重要的精神載體,是施泰納人智哲學的基本出發點,也是華德福教育的重要基礎。作為鮮活的人,當下與世界的聯繫不是理念(抽象)的人,或是工具(實用機械)的人,從「我"出發,「我」與世界的當下聯繫,為人之為人,世界之為世界存在的意義。

這裡有兩個重要導出:第一,個體為中心的出發點和視野;第二,與現有、現存有世界的聯繫。在哲學上,為認識論、人本之學,以及現象與存在之學。在教育上,它可以轉化成這樣一些基本的觀念:孩子是學習的中心,外部世界與之的作用應當以孩子的基本發展為依據。我們再轉化成方法論意義上,即為體驗與想像,觀察與思考。如康德所言,體驗,進而到經驗,是知識的基礎。在華德福教育中,體驗是學習最直接的方式。在低段教學中,老師大量運用體驗教學,比如四年級教書寫,老師會帶領孩子們從製作書寫工具——筆開始,到書寫和字體的演進過程。

體驗是一種意志活動,大量的動態參與,當然之中伴隨著情感的產生和情感互動的過程。它是與世界的一種交互過程,主體通過這樣的過程與外在環境,甚至世界一起共同構建自己,不管是有意識的,還是無意識的。這個構建過程是開放和創造性的,是因為有兩個原因:1,體驗通過感覺起作用,感覺——人智學中的十二感官,為主體和客體建立起橋梁,人是互動之物,感覺是體驗的直接路徑,感覺最具有個體差異化;2,體驗作為活動來說,滿足到大量的意志的天性。意志,按照施泰納人智學的解釋,具有宇宙之合力。

感覺,十二種感覺,施泰納這樣來歸納感覺。即,觸摸感、溫暖感、自我感、生命感、嗅覺、味覺、思想感、律動感、聽覺、語言感、平衡感、視覺。華德福教育從人的整體入手,就是調動所有的感覺參與。

比如四年級會學習動物,可能會有動物的姿體模仿,擬聲遊戲,有動物的描畫,水彩畫、蠟筆畫、泥塑、動物特徵描述、動物詩歌、動物故事、動物音樂……即是通過圖形、聲音、色彩、動作、節奏、塑形、文字、邏輯、數字,希望也有溫暖,愛,思想等,作用於孩子的感官,也作用於孩子的心靈,「一朵雲碰觸另一朵雲」,在這些元素的作用過程中,作用各不相同。像故事、音樂等,更多作用於情感,數字,文學更多作用於思考,而泥塑、遊戲更多作用於意志。

施泰納把孩童0-7歲的發展,歸為意志階段,即無意識的行動、活動。學前孩童為什麼注意力不膩長時間集中,對知識學習不感大的興趣,因為這個階段他們更多被意志,簡單地說是活動來主導。

說到意志,而孩子在十二歲以前推動他們有一個重要的東西——血液。意志推動的血液,從而帶來的圖景。施泰納在《人的研究》中談到人的存在,認為人不是「我思故我在」,而是我思即不存在——人的存在只是圖景的存在。圖景靠血液推動。

體驗一方面讓「我」與外部世界發生直接的關係,而不僅僅是通過想,或思考之中介;另一方面動的意志推動血液產生更多的圖景。即想像,如果觀察幼兒或一二年級的孩子,他們邊做著遊戲邊馳騁著想像力。而這種想像力由意志帶出,因個體體驗又內化到孩子內心中去。而這個想像力又推動意志——按施泰納的定義——向前的未來世界的種子,得到強化。所以,體驗是極重要的,從某種意義上說體驗創造想像,想像推動體驗,它在圖景中,也創造圖景。

說意志是「未來世界的種子」,是因為它永遠是未完成的東西,而體驗通過圖景進入到意志中,豐富它,為未來世界做準備。想想我們的耄耋之年,為什麼靠回憶度日,就是靠已有的體驗度日。

體驗積存之後是經驗,是聯繫、打通、歸類之後的東西,但並不意味著這完全是知識。因為它來自於體驗,自己的直接體驗,關鍵在於就是跟真實世界產生了有意義的聯繫,而不是靠單純從詞句,抽象而來的東西,沙坑裡遊戲修建城堡,河渠;三年級建築板塊修建建築物;十二年級研究建築;成人後如有可能去修建建築。經驗模型原型是相通的。想像狀態和目標,周邊環境與材料,人力的作用……華德福教育有人稱為「面向生活的教育」。實際上就是看到了它對實際生活是有意義的,這些體驗的東西都是有現實聯繫的。

為什麼華德福教育慎重對待電視、電腦,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對直接體驗的重視。但是,只是通過體驗,以及經驗來構建孩子的世界是顯然不夠的。就如同康德在《純理性批判》開篇指出的一樣,知識來源於經驗,但並不是經驗完全形成知識。因為知識有先驗超越性,先驗超越性是指來自於先於經驗的東西,先天的東西,從某種意義上講,施泰納教育學裡體驗在先,在低齡階段的意志與血液的作用,想像力佔據主導,主體世界佔主導。

到高年級人與世界的互動,客體世界進入更多,這時想像力依然發揮作用,但想像力不再佔主導。這時現象世界,更有意義地呈現在孩子面前,或者說這時的現象世界,對孩子更有意義——從孩子與外部世界的聯繫上講。這個現象世界,我的理解,用海德格爾的話來講,更具有直觀和呈現性,更是現象學的。

孩子對這樣一個「意義」的現象必須更直觀地把握,客觀性是指以客觀呈現為基本,客觀觀察給予把握。換句話說,取消給定的潛在前提,強烈的意義世界指定的蘊念和因緣東西。歷史的研究,華德福老師讓孩子臨摹藝術品,讓人類歷史透過藝術品直觀的呈現出來,它的歷史性和獨特性——形狀、顏色、質地、相互關係等。而蘊含隨著孩子的討論進一步的揭示,如果你順著這個路徑過去,你會發現歷史學家的很多說法是站不住腳的,因為器物、文字的解讀在意義和經驗層面衰減了。除了器物,藝術品、詩歌散文,其他典籍都是相對客觀的對象。

五年級開始,孩子們學習植物,觀察與臨摹是重要的手段,為什麼五年級開始?因為五年級孩童的自我在三年級較明顯呈現後,五年級得到加強。自我是具有主客體兩分性質,觀察者和觀察對象之間必然是兩分的,否則觀察者沒辦法進行真正的觀察。觀察者必須把主客體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客觀地觀察,如歌德所倡導的觀察法,即嚴格地區分對對象的客觀描述和主觀感受,為尋找現象與意義之間的聯繫提供了路徑。

觀察的下一步是尋找意義,思考現象與本質之前的關聯。這裡需要做的是大量抽象的工作。六年級孩子開始現象物理學,運用聽、看、觸、聞等辦法進行對現象的把握。七年級生理學的學習,天文學的學習,也是同樣的辦法——通過人的基本體驗和觀察尋找現象後面的意義。

有了基本的體驗和觀察作為基礎,科學定理和定律的推出就有了確實的意義。同時,也提供了孩子發現和創造的可能性。現代科學的發展是靠需求推動,當孩子掌握了基本的理解和技能後,他可以根據社會生活需求,通過背後的意義去找到現實的解決辦法。

還有一種可以叫做觀察的辦法——閱讀。通過文字進入到內在思想與生活世界。這種觀察是用思想去觀察,用思想覺(the sense of thought)去直接關照他人世界。孩子學會用概念,判斷等手段去「觀察」觀念世界,並學會客觀地觀察觀念世界,從提供的不同觀點出發。另一方面,是看到如何一個觀點、觀念,衍化出一整套的邏輯系統,比如十一年級以上,特別是十二年級,孩子必須學習觀念世界的存在於特質。

思想覺與思考本身有什麼關聯與不同?思想的覺知過程與思考的邏輯過程是不同的,是一種直覺性的思考。

另外談一點施泰納反覆強調從人出發的意義,人是萬物之靈光。我們所有接觸、思考的一起都是從人出發的。在華德福教育中觀察天文現象為什麼一開始不用天文望遠鏡?如果你一開始就用天文望遠鏡去看,你根本就不知道你在看什麼,也無從體會斑斕星空的美麗。

相關焦點

  • 國外教育系列:華德福教育好在哪?選學校家長必知的華德福模式
    昨天,考拉細細地跟大家分享了蒙臺梭利教育法的一些歷史沿革、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想必家長朋友們對蒙臺梭利教育法都已經有了較為深入的認識。按照我們的國外教育專題分享系列,今天考拉會重點聊一聊和蒙臺梭利教育法有著大致相同的歷史的「華德福教育」。
  • 對話張俐:華德福教育中國本土化15年
    所以,華德福教育根據人的發展階段性特徵,研究出了具有針對性的3H教育,即頭(HEAD)、心(HEART)、手(HAND)的教育,非常強調學生體驗,在教育目標上既有階段性,又強調整體發展。而對於孩子意識發展的培養,則在教育過程中一以貫之。
  • 對話| 張俐:華德福教育中國本土化15年
    華德福教育強調運用故事能帶來豐富的圖景,把孩子的注意力導向個人體驗的力量。總的來說,華德福教育認為,幼兒階段,是意願與意志為主要推動。華德福教育另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體驗式。這也被認為是華德福的另一條「黃金定律」。張俐說,「能讓孩子參與的努力讓孩子參與,能讓孩子看見的絕對儘量讓孩子看見,能直觀具體的努力直觀具體。」如何讓孩子樂學願學?除了孩子發展的天性節律外,發揮孩子的想像力,也是華德福孩子的一個重要特點。
  • 盧安克續談華德福教育
    9月8日,本版《儘管無人聘用,認定中國教育改革有我一份》報導了德國人盧安克致力中國教育改革之事,讀者反映強烈。反映者分為四類:一、要求面見盧安克,了解華德福教育,探討中國教育問題,該類人多為教育工作者;二、誠邀盧安克去某地教書;三、新聞媒體;四、求購華德福教育書籍者。記者把反饋輾轉告知通訊不便的盧安克。
  • 四大主流兒童教育理念pk:蒙氏、瑞吉歐、華德福、高瞻深度解讀
    當然它們的不同之處也非常多,包括教育準則、教育策略和教育大綱等四種課程的不同點四大教育理念的PK蒙特梭利(Montessori)「觀察」特色明顯的蒙特梭利「蒙特梭利」可能算是最為大家熟知的一種教育理念了,它起源於義大利,以創始人瑪利亞·蒙特梭利命名。
  • 華德福素質教育機制在中國興起
    德國華德福學校聯合會的數字顯示,截至2010年1月全世界共有998所經過聯盟認證的華德福學校。位於四川成都的華德福學校成立於2004年,是中國大陸第一所得到聯盟認證的華德福學校。而今年又有六所遍布全國的華德福學校獲得認證。同時,北京,上海和廣東省陸續出現了幾十所採用華德福教育體系的學校和幼兒園,吸引了越來越多希望學校為孩子提供創新教育的家長。
  • 成都華德福實踐對新時代教育改革的幾點啟示
    在對成都華德福學校調研的基礎上,就其教育模式對新時代教育改革所具有的啟示,課題組向北京師範大學劉堅教授進行了專訪,主要訪談內容如下:課題組: 通過實地調研,您對於成都華德福的教育模式有什麼樣的感受?劉堅:我想談的第一點感受是,華德福教育的內涵是非常豐富的,值得我們進一步總結並挖掘其內在價值。
  • 新時代國際教育資源本土化之路與成都華德福探索
    華德福教育理念將學生按照成長規律劃分為三個階段:0—7歲的孩子以意志為主導,通過模仿來學習成長;7—14歲的兒童以情感為主導,通過權威的帶領來學習成長;14—21歲的學生以思考為主導,以探索和研究為學習成長的手段。成都華德福學校通過系統的階段性課程規劃,豐富學生的知識素養和情感能力,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遵循青少年成長特點和規律,紮實做好基礎的文章」要求。
  • 人民智庫|新時代國際教育資源本土化之路與成都華德福探索
    華德福教育理念將學生按照成長規律劃分為三個階段:0—7歲的孩子以意志為主導,通過模仿來學習成長;7—14歲的兒童以情感為主導,通過權威的帶領來學習成長;14—21歲的學生以思考為主導,以探索和研究為學習成長的手段。成都華德福學校通過系統的階段性課程規劃,豐富學生的知識素養和情感能力,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遵循青少年成長特點和規律,紮實做好基礎的文章」要求。
  • 走近它——成都華德福幼兒園
    學校為非營利性質,實行法人授權,教師治校,家校共建,以人本的華德福教育理念為基礎,以中國和本地文化為載體,獨立辦學,目前由幼兒園、小學、成長營(中學)、培訓學校構成。華德福教育始終主張,中國的孩子,在個體化教育中要構建他的中國個體性,以此為基礎,他才能和世界建立正確的連接,才能真正成為國家和民族的未來。
  • 德國華德福幼兒園初體驗,幼兒園究竟如何選?
    結合我和青草的經歷,今天安然想與大家聊聊我對德國華德福幼兒園的初體驗和孩子選擇幼兒園的問題。    青草半歲時,我們去參觀教會幼兒園  沒想到事實遠比我想像中殘酷,這一等又是一年,轉眼青草馬上2歲了。期間我們去問過很多次,教會幼兒園一直沒有位置,直到青草3歲半都可能沒有位置。
  • 人民智庫|成都華德福實踐的借鑑意義
    華德福理念下的幼兒暑期生活體驗營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創新研究院院長 劉 堅在對成都華德福學校調研的基礎上,就其教育模式對新時代教育改革所具有的啟示,課題組向北京師範大學劉堅教授進行了專訪,主要訪談內容如下:課題組:通過實地調研,您對於成都華德福的教育模式有什麼樣的感受?
  • 迷霧中的「華德福」
    歷經變遷,全球的各所華德福學校之間,在教育理念和模式上實際也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本文無意對這一教育模式做出任何評判,只嘗試梳理出華德福學校的在海內外的歷史發展沿革,以及媒體等第三方對影響該校外界評價的多起重要事件的報導內容,藉助這些信息,或許能夠幫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華德福學校。
  • 成都華德福創新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借鑑意義
    通過對成都華德福進行實地調研,筆者對其以傳統文化創新教育模式的實踐有了一定的認識。華德福的教育創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學習場景的創新。華德福教育的最大特色是人與自然的協調融洽,以成都兩個校址為例,其都在遠離市中心的郊區。校內幾乎見不到什麼高新技術的教學設施,取而代之的是古樸、素雅、寧靜、自然的教學環境。
  • 成都華德福學校學生家長心態調查報告
    調查說明:為進一步了解成都華德福教育實踐成果,人民智庫以「家長教育心態」為主題,對該校學生家長和其他學校學生家長開展了問卷調查。華德福學校學生家長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產生更多的積極情感體驗:近八成成都華德福學校學生家長認為,孩子入學後,家庭成員間關係變得更加融洽了,高於其他家長近20個百分點;超八成華德福學校學生家長會「經常」體驗到快樂、享受和溫暖,高出其他家長近一倍。
  • 從德國到中國,聽兩位創始人分享華德福教育的本土化之路
    從德國到中國,聽兩位創始人分享華德福教育的本土化之路 白丁會客廳 本期主題 從德國到中國, 聽兩位創始人分享華德福教育的本土化之路
  • 在中國被追捧的華德福,在德國卻不受待見?
    說起「華德福」,相信許多媽媽都不陌生。華德福是一種源自德國的教育理念,由德國哲學家、教育家魯道夫.史代納博士創立。1919年,世界上第一所華德福學校在德國斯圖加特成立後,「華德福」就以飛快的速度在全世界遍地開花。「華德福」來自於德語「Waldorf」的音譯。「Waldorf」是斯圖加特一家煙廠的名字。
  • 頭疼,幼兒教育三大理念:蒙氏、華德福、瑞吉歐到底教孩子什麼
    最近在給女兒挑選幼兒園,開始接觸到蒙氏、華德福、瑞吉歐等教育概念。本著專研精神,我把這三種國外盛行的幼兒教育法研究了一番。與傳統教育對立的理念蒙氏就是蒙特梭利教育的簡稱,是英國皇室家的孩子選擇的教育方法。國內主打蒙特梭利教育的幼兒園已經非常多。華德福、瑞吉歐最近幾年也很火。他們之所以被越來越多的家長和教育界認可,是因為他們打破常規,關注兒童的獨立性和感官教育。
  • 幾個理由告訴你為什麼來自德國治癒系教育體系 華德福越來越火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名言:「我深信,只有能夠激發學生去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似乎傳統教育總是關注在如何改變孩子,如何教育孩子上。華德福教育,卻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成人身上。華德福教育中,孩子周圍的成人就是孩子的環境。而孩子所處的環境是否具有包容力、溫暖與愛則是孩子健康發展的基石。我們深信每一個孩子都是上天賜予我們的獨一無二的禮物。
  • 《華德福教育之道》:永不停息的自我成長之路
    奧地利哲學家、科學家兼教育家斯坦納博士(1861—1925)用新興的教學法推動了華德福教育的快速發展。許許多多的優秀出版物也隨之而來。 特別是20世紀中葉以來,華德福學校(也稱作魯道夫·斯坦納學校)邀請社會各界人士,把兒童和青少年作為有獨立發展能力的個體來看待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