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作為最重要的精神載體,是施泰納人智哲學的基本出發點,也是華德福教育的重要基礎。作為鮮活的人,當下與世界的聯繫不是理念(抽象)的人,或是工具(實用機械)的人,從「我"出發,「我」與世界的當下聯繫,為人之為人,世界之為世界存在的意義。
這裡有兩個重要導出:第一,個體為中心的出發點和視野;第二,與現有、現存有世界的聯繫。在哲學上,為認識論、人本之學,以及現象與存在之學。在教育上,它可以轉化成這樣一些基本的觀念:孩子是學習的中心,外部世界與之的作用應當以孩子的基本發展為依據。我們再轉化成方法論意義上,即為體驗與想像,觀察與思考。如康德所言,體驗,進而到經驗,是知識的基礎。在華德福教育中,體驗是學習最直接的方式。在低段教學中,老師大量運用體驗教學,比如四年級教書寫,老師會帶領孩子們從製作書寫工具——筆開始,到書寫和字體的演進過程。
體驗是一種意志活動,大量的動態參與,當然之中伴隨著情感的產生和情感互動的過程。它是與世界的一種交互過程,主體通過這樣的過程與外在環境,甚至世界一起共同構建自己,不管是有意識的,還是無意識的。這個構建過程是開放和創造性的,是因為有兩個原因:1,體驗通過感覺起作用,感覺——人智學中的十二感官,為主體和客體建立起橋梁,人是互動之物,感覺是體驗的直接路徑,感覺最具有個體差異化;2,體驗作為活動來說,滿足到大量的意志的天性。意志,按照施泰納人智學的解釋,具有宇宙之合力。
感覺,十二種感覺,施泰納這樣來歸納感覺。即,觸摸感、溫暖感、自我感、生命感、嗅覺、味覺、思想感、律動感、聽覺、語言感、平衡感、視覺。華德福教育從人的整體入手,就是調動所有的感覺參與。
比如四年級會學習動物,可能會有動物的姿體模仿,擬聲遊戲,有動物的描畫,水彩畫、蠟筆畫、泥塑、動物特徵描述、動物詩歌、動物故事、動物音樂……即是通過圖形、聲音、色彩、動作、節奏、塑形、文字、邏輯、數字,希望也有溫暖,愛,思想等,作用於孩子的感官,也作用於孩子的心靈,「一朵雲碰觸另一朵雲」,在這些元素的作用過程中,作用各不相同。像故事、音樂等,更多作用於情感,數字,文學更多作用於思考,而泥塑、遊戲更多作用於意志。
施泰納把孩童0-7歲的發展,歸為意志階段,即無意識的行動、活動。學前孩童為什麼注意力不膩長時間集中,對知識學習不感大的興趣,因為這個階段他們更多被意志,簡單地說是活動來主導。
說到意志,而孩子在十二歲以前推動他們有一個重要的東西——血液。意志推動的血液,從而帶來的圖景。施泰納在《人的研究》中談到人的存在,認為人不是「我思故我在」,而是我思即不存在——人的存在只是圖景的存在。圖景靠血液推動。
體驗一方面讓「我」與外部世界發生直接的關係,而不僅僅是通過想,或思考之中介;另一方面動的意志推動血液產生更多的圖景。即想像,如果觀察幼兒或一二年級的孩子,他們邊做著遊戲邊馳騁著想像力。而這種想像力由意志帶出,因個體體驗又內化到孩子內心中去。而這個想像力又推動意志——按施泰納的定義——向前的未來世界的種子,得到強化。所以,體驗是極重要的,從某種意義上說體驗創造想像,想像推動體驗,它在圖景中,也創造圖景。
說意志是「未來世界的種子」,是因為它永遠是未完成的東西,而體驗通過圖景進入到意志中,豐富它,為未來世界做準備。想想我們的耄耋之年,為什麼靠回憶度日,就是靠已有的體驗度日。
體驗積存之後是經驗,是聯繫、打通、歸類之後的東西,但並不意味著這完全是知識。因為它來自於體驗,自己的直接體驗,關鍵在於就是跟真實世界產生了有意義的聯繫,而不是靠單純從詞句,抽象而來的東西,沙坑裡遊戲修建城堡,河渠;三年級建築板塊修建建築物;十二年級研究建築;成人後如有可能去修建建築。經驗模型原型是相通的。想像狀態和目標,周邊環境與材料,人力的作用……華德福教育有人稱為「面向生活的教育」。實際上就是看到了它對實際生活是有意義的,這些體驗的東西都是有現實聯繫的。
為什麼華德福教育慎重對待電視、電腦,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對直接體驗的重視。但是,只是通過體驗,以及經驗來構建孩子的世界是顯然不夠的。就如同康德在《純理性批判》開篇指出的一樣,知識來源於經驗,但並不是經驗完全形成知識。因為知識有先驗超越性,先驗超越性是指來自於先於經驗的東西,先天的東西,從某種意義上講,施泰納教育學裡體驗在先,在低齡階段的意志與血液的作用,想像力佔據主導,主體世界佔主導。
到高年級人與世界的互動,客體世界進入更多,這時想像力依然發揮作用,但想像力不再佔主導。這時現象世界,更有意義地呈現在孩子面前,或者說這時的現象世界,對孩子更有意義——從孩子與外部世界的聯繫上講。這個現象世界,我的理解,用海德格爾的話來講,更具有直觀和呈現性,更是現象學的。
孩子對這樣一個「意義」的現象必須更直觀地把握,客觀性是指以客觀呈現為基本,客觀觀察給予把握。換句話說,取消給定的潛在前提,強烈的意義世界指定的蘊念和因緣東西。歷史的研究,華德福老師讓孩子臨摹藝術品,讓人類歷史透過藝術品直觀的呈現出來,它的歷史性和獨特性——形狀、顏色、質地、相互關係等。而蘊含隨著孩子的討論進一步的揭示,如果你順著這個路徑過去,你會發現歷史學家的很多說法是站不住腳的,因為器物、文字的解讀在意義和經驗層面衰減了。除了器物,藝術品、詩歌散文,其他典籍都是相對客觀的對象。
五年級開始,孩子們學習植物,觀察與臨摹是重要的手段,為什麼五年級開始?因為五年級孩童的自我在三年級較明顯呈現後,五年級得到加強。自我是具有主客體兩分性質,觀察者和觀察對象之間必然是兩分的,否則觀察者沒辦法進行真正的觀察。觀察者必須把主客體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客觀地觀察,如歌德所倡導的觀察法,即嚴格地區分對對象的客觀描述和主觀感受,為尋找現象與意義之間的聯繫提供了路徑。
觀察的下一步是尋找意義,思考現象與本質之前的關聯。這裡需要做的是大量抽象的工作。六年級孩子開始現象物理學,運用聽、看、觸、聞等辦法進行對現象的把握。七年級生理學的學習,天文學的學習,也是同樣的辦法——通過人的基本體驗和觀察尋找現象後面的意義。
有了基本的體驗和觀察作為基礎,科學定理和定律的推出就有了確實的意義。同時,也提供了孩子發現和創造的可能性。現代科學的發展是靠需求推動,當孩子掌握了基本的理解和技能後,他可以根據社會生活需求,通過背後的意義去找到現實的解決辦法。
還有一種可以叫做觀察的辦法——閱讀。通過文字進入到內在思想與生活世界。這種觀察是用思想去觀察,用思想覺(the sense of thought)去直接關照他人世界。孩子學會用概念,判斷等手段去「觀察」觀念世界,並學會客觀地觀察觀念世界,從提供的不同觀點出發。另一方面,是看到如何一個觀點、觀念,衍化出一整套的邏輯系統,比如十一年級以上,特別是十二年級,孩子必須學習觀念世界的存在於特質。
思想覺與思考本身有什麼關聯與不同?思想的覺知過程與思考的邏輯過程是不同的,是一種直覺性的思考。
另外談一點施泰納反覆強調從人出發的意義,人是萬物之靈光。我們所有接觸、思考的一起都是從人出發的。在華德福教育中觀察天文現象為什麼一開始不用天文望遠鏡?如果你一開始就用天文望遠鏡去看,你根本就不知道你在看什麼,也無從體會斑斕星空的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