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馬秋萍
「莊嚴的未來,在成為種子那一刻就已經誕生。」一個月前,在成都華德福學校舉行的中國華德福教育十五周年慶典現場,成都華德福學校創始人之一的李澤武校長這樣表述他對教育的感悟。
當天,上千名來自全國各地的華德福師生聚集在這個位於琉璃場皇經樓村的「簡樸」校園內,共同見證華德福中國十五周年的高光時刻。
2019年,也是世界華德福教育誕生一百周年,在柏林舉行的華德福教育百年慶典儀式上,成都華德福學子第一次代表中國站在了華德福教育的國際舞臺上,他們的這一次亮相驚豔了柏林,負責帶隊的張俐校長始終難以忘記五星紅旗繞場飛揚時的情景。
打開成都華德福學校的官方主頁,可以找到關於華德福教育起源的精準解讀:華德福教育英文為「WALDORF EDUCATION」,發源於1919年的德國斯圖加特,是除各國主流教育外,全球非宗教教育的最大一支。開創人奧地利哲學家、教育家、藝術家、歌德研究專家魯道夫·施泰納博士(Dr.Rudolf Steiner),曾被《財富》雜誌主編達文波特稱為與達文西同樣的天才和全才。施泰納還創立了人智學(ANTHROPOSOPHY),探索人類智慧和認知之路。
這一教育理念的核心在於對人的頭(HEAD)、心(HEART)、手(HAND)各個階段發展的科學化破譯,並由此給出各階段的學習重點和實施辦法。施泰納倡導的教育是屬於未來的,華德福教育是在面向未來的基礎上看待孩子,看過去的文明和教育。
這一教育理念在中國的萌芽,可以追溯到1994年,黃曉星、張俐夫婦偶然遇到了來成都旅遊的Thanh、Ben夫婦,當時,這對異國夫婦在澳大利亞創辦了一所華德福學校,在與他們交談的過程中,張俐第一次了解華德福教育。
這次見面戲劇性地改變了黃曉星、張俐夫婦此後的人生軌跡。1995年,二人在Thanh與Ben夫婦的協助下,遠赴英國艾默生學院,開始了系統的華德福教育學習。此後,又同赴美國繼續深造。
2004年,張俐和他的先生黃曉星、好友李澤武,以及兩位國際友人也是帶他們走上華德福學習之路的Ben和Thanh開始籌備在成都開設全國第一所華德福學校,經過數月準備,終於在遠離市區的琉璃場皇經樓村拿到了3畝廢棄的農家樂,那個地方是成都有名的「鼠島」,偏僻簡陋。開始建設校舍,華德福在中國的落地自此得以變為現實。
讓孩子們在充滿泥土氣息的環境中自由的成長,這正是張俐在英國和美國看到的華德福教育的樣子,而當憧憬的教育模式要在一個全新的文化環境中落地時,張俐分享說當時心裡還不是很有底氣。
2004年的中國,網際網路正在迎來第一輪黃金髮展期,教育界已經在提倡要把高科技帶進小學課堂,計算機課程甚至成為衡量學校是否具有競爭力的一大標準。後來被稱為中國教育界獨角獸企業的新東方也正在醞釀起航。無論是學校教育,還是社會教育,教育日趨產業化,功利化和工具化色彩日漸明顯。
張俐回憶,建校之初,幼兒園只有5名孩子,小學3名。首批入學的都是自家孩子和身邊朋友的孩子,唯一一位通過社會渠道報名的家長是學校附近一家五金店的老闆,這位家長看到華德福學校經常有外國人出入,認為也許孩子在這裡能夠接受英語教育,然而,沒過多久,五金店老闆找到了張俐,控訴孩子不但沒學到一句英文,每天回家還都是灰頭土臉。
在數次溝通無果後,張俐只好選擇了勸退這位學生,她真切感受到了華德福教育也許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只是一個小眾化的選擇,能否真正接納這一教育模式,跟家長和社會的認知息息相關。
事實上,在此後的十五年中,從幼兒園到8年級,偶爾也會有孩子因種種原因,離開華德福學校。對此,張俐認為,教育本身是多元化的,而華德福教育在中國,只是多元教育中的一支。
「不為教而教,教育是一個整體手段。」張俐強調。她常常接收到外界對於華德福教育的質疑:華德福幼兒園不教讀、寫、算,不是會輸在起跑線?讓孩子們跟著老師唱唱跳跳,這樣玩下去能學到什麼?要回答這些問題,就需要從孩子的情感、思維方式、身體發展所對應的不同階段心理動因出發去理解。
在施泰納的教育理論中,人是由物質身體——肉眼可見驅幹四肢)、生命力身體——與生俱來的氣質,性格、情感身體(感受他人,感知世界的能),以及隨著年齡成長逐漸形成的自我所組成。0-7歲,主要在身體發展與生命力葆有上做文章。這個階段過分強調認知性學習對孩子未必是好事,孩子此時起作用的是意願和意志,是手的工作,這個「手」泛指四肢和身體的行動力。7-14歲的主要發展是感受與情感,是心的工作。14-21歲是認知能力的急速發展,是頭的工作。這三個在每個階段都同時發展著頭、心、手這三方面的能力,但根據年每個年齡段側重不同。
所以,華德福教育根據人的發展階段性特徵,研究出了具有針對性的3H教育,即頭(HEAD)、心(HEART)、手(HAND)的教育,非常強調學生體驗,在教育目標上既有階段性,又強調整體發展。而對於孩子意識發展的培養,則在教育過程中一以貫之。
在華德福低齡段的課堂上,不會出現嚴格的學科區分,老師們特別擅長講故事,常常是一個故事中就涵蓋了數學、語文、地理、物理等多學科知識。
華德福教育強調運用故事能帶來豐富的圖景,把孩子的注意力導向個人體驗的力量。
總的來說,華德福教育認為,幼兒階段,是意願與意志為主要推動。幼兒園不教讀、寫、算,並不是說完全不教,老師們更多的是以生活情景式教學讓孩子們對這些事情產生概念,低年級唱唱跳跳,是因為孩子理解的方式是通過感受,而唱唱跳跳的肢體運動,是他們打開自己,感受外界的有效途徑,這些感受又能更好地為思考打基礎,這樣學習效果反而更好,更有後勁。
小學階段,7-12歲之間,華德福課程中以形象的語言來授課,而不是抽象的術語。形象化的語言較能在孩子心中建立鮮活的圖景。舉個例子,我們請孩子們排隊,如果說「請大家排好」——什麼叫「排好」?如果說「請大家排得像門口那排樹一樣直」,孩子就很好理解,很好行動。
在華德福教育體系中,最核心的是「人」。百年華德福國際教育大綱中,開宗明義提到三個教育目標:培養健康的人;激發孩童內在潛能;培養社會技能。張俐認為,在這個充滿壓力、焦慮和時代病的大環境中,要達到療愈身心的教育目的,整體性、強調節律、藝術化教學是三大實施要素。華德福教育是把教育作為整體的方法來呈現的。
這種教育理念顯然和「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大多數中國家長「背道而馳」,華德福在中國的本土化探索,還有重重阻礙。
羅馬非一日建成,同樣,一所「外來」學校的口碑也需要數十年如一日的打磨。
今天,華德福已經在中國十幾個省市播下了教育的種子,據統計,2019年全國已經有超過四百所華德福幼兒園,學校七十餘所,五個培訓中心,與幾所師範大學合作培訓教師項目,治療教育項目。在四川、陝西、山東,更多的幼兒園陸續取得到合法的辦學資質。
去年11月,在剛剛閉幕的第五屆中國教育創新成果公益博覽會上,華德福教育作為少數受邀的民辦教育代表登上了這個教育界的最大盛會,首次參加就獲得了SERVE提名獎,在AI、人工智慧等教育新形態扎推的展覽現場,華德福教育以「返璞歸真」的姿態,成為教育展上的一枝獨秀,備受矚目。
張俐認為,打動展會現場觀眾的不僅僅是孩子們的手工作品,更多的是華德福教育所傳達的教育願景,學生在這裡收穫的是終身受用的人生態度和生活能力。張俐的三個子女都在華德福的教育體系下長,她曾以一個教育實驗者的角度向他們發問:「華德福的教育究竟教會了你們什麼?」大女兒回答,華德福教育給她帶來的最大收穫是創造力的培養和成為一個有責任感與實踐能力的人。而這對於孩子們來說是受用一生的寶貴財富。
在成都華德福學校,幼兒園的孩子就能夠完成餐具清理工作,小學生們則開始接受建築、農業、藝術等課程實踐教育,校園中處處展示著學生的手工作品和親自搭建的實用建築。學生們參與話劇演出,去感悟真實社會的關係,分辨善惡美醜,建構獨立健全的人格。
如此「特立獨行」的教育方式究竟是怎麼在中國紮下了根,成為多樣化的教育中獨特的一支?
張俐認為,華德福的本土化,是在課程建設、教師培訓及家校關係等方面缺一不可的成功實踐所綜合作用的效果。
華德福的課程體系打破了應試教育以學科劃分的單一模式,打造水平課程(年級課程)、垂直課程(學科課程)、交互課程(不同時間點和不同課程並與之相關聯內容)的綜合課程體系。
在實際教學中,華德福教育又與傳統教學方法有很大差異。例如,歷史課,老師不會讓學生死記硬背歷史事件,而是會從無意識的或前意識的發展時期,以童話、寓言、傳說為啟蒙,引領學生逐漸探索到「我從何而來」「人類從何而來」這樣的創造性話題,四年級老師們會講許多神話故事,到五年級才是真正探討文明的開始,而到六年級,則進入秦漢、羅馬時期的歷史教學,七年級晉唐、中世紀文藝復興,八年級宋到清、工業革命。這些課程的學習都配全著實地遊學、調研、戲劇展示。
華德福的地理課,會從身邊開始,四年級的學生會先學習本地地理,老師們常常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讓學生們用腳步丈量生活的周邊土地,比如通過遊學學習本地地理及都江堰工程。到了五年級學生們開始學習國家地理,也會通過遊學的形式,由老師們帶隊學生去探訪祖國的名勝古蹟,了解歷史沿革。六年級本民族文明史的地理遊學如絲綢之路,七八年級大航海地理,老師又會帶領學生沿著鄭和下西洋的路線走出國門。這種以孩子為主,在體驗中建立對世界的認識就是這樣一圈一圈擴展開去。
除此之外,具體課程中,還有遊學、野營、節日慶典、登山、社會實踐眾多內容。而對中國文化的學習,始終貫穿在教育的過程中。在具體實踐上,成都華德福學校開發了家鄉地理、其中包括本地植物、動物、特產、人文風物等課程,通過農耕體驗、實地參與耕種等多種形式,了解成都當地的農業、商業、風俗等各方面發展變遷。在清明、端午、中秋、冬至這樣的傳統民俗節日,通過儀式感強化學生和家長對於傳統文化的認同感。
這樣的課程設置對教師的教學要求極高,為了培養合格的華德福教師,成都華德福學校很早就創辦了教師培訓中心,這也成為華德福教育在中國生根發芽的重要一環。
在成都華德福學校有三年制教師培訓,也有全日制兩年的師資課程。教師是最應該一直都葆有學習能力的人。只有教師在思想上高度認同華德福教育的理理念、能力上完全適應學校「全科」教育需求,才能滿足學校規定的上崗條件。
現在,成都華德福學校與四川師範大學也在開展深度合作,強化了對當地人才的培養和吸引力度。2019年,川師大授牌成都華德福學校為學生實踐基地,為川師大本科相關專業的學生提供相應的培訓和輔導。
和教師培養同樣重要的,是家校關係,有了「勸退」家長的前車之鑑,張俐等幾位創始人意識到應把學校教育置於更大的社群背景中,注重構建社群與學校的良性互動。在招生的過程中,成都華德福學校沒有採用「面試學生」的傳統路徑,而是更注重對家長的價值觀和教育理念進行「面試」,有共同的價值認同,孩子才能夠進入學校。學校會與家長籤訂家校共育公約,從方方面面將教育理念融入教學實踐之中。
2019年,成都華德福學校第一屆學生參加高考,成績喜人。華德福本土化的成功,通過了一項最為現實的考量。
在華德福的教育體系中,有兩樣法寶被稱之為華德福教育的「黃金定律」,那就是「藝術」與「體驗」。
到過國內外華德福學校的朋友們,在翻閱孩子們的主課本——孩子們自己動手做的教材時,常常驚訝於中間流淌的藝術感和創造力。那些美麗的圖樣與色彩,構思精巧的手工作品,能夠瞬間打動人心。同樣,讓張俐感到無比自豪的還有成都華德福學生們親手創作的黑板報。
施泰納認同歌德的觀點,認為藝術是理性世界與感觀世界的極好橋梁。這一點張俐也非常認同,她認為,教育的真正意義是滋養人的心靈和豐富人的心靈生活,同時也滋潤心靈深處的同感力,使得人與生俱來的意志和願望產生本能的反映,通過良好的藝術形式來表達人心靈深處的活動。
為什麼不能讓學習變成快樂的事呢?讓學習成為孩子們生活中一件樂此不疲的事情,教育的目的已經達到了一半。
因此,華德福的藝術教育充分尊重孩子們的藝術天性,在華德福課程體系中一直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華德福的教育藝術化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通過藝術手段來學習,另一方面是學習藝術的內容。
所謂藝術的手段,是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充分調動藝術的方式,同時華德福每個教育主題都努力融合自然、人文與藝術的內容。小學到中學這個階段,是孩子開始發展情感,以充滿想像力與敏銳的心來感受世界的時候。因此老師在不同的課程中皆以故事、詩歌、音樂、律動、遊戲、繪畫、戲劇表演等方式來激發孩子對學習的興趣、帶入圖景、深度感受創迼性的想像空間,整體學習。
而學習藝術的內容就更好理解了,華德福的藝術課程從幼兒園起就已經開設,手工、木工、泥塑、雕刻、繪畫、音樂、空間體育、戲劇、園藝等藝術學習幾乎伴隨孩子成長的整個階段,藝術精神及藝術表達已經植入學生心靈。
華德福教育另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體驗式。這也被認為是華德福的另一條「黃金定律」。張俐說,「能讓孩子參與的努力讓孩子參與,能讓孩子看見的絕對儘量讓孩子看見,能直觀具體的努力直觀具體。」如何讓孩子樂學願學?除了孩子發展的天性節律外,發揮孩子的想像力,也是華德福孩子的一個重要特點。
在教學方法上,通過體驗式教育讓學生與世界建立深度聯結,從某種意義上說體驗創造想像,想像推動體驗,它在圖景中,也創造圖景。之中伴隨著情感的產生和情感互動的過程。它是與世界的一種交互過程,主體通過這樣的過程與外在環境,甚至世界一起共同構建自己,不管是有意識的,還是無意識的。這個構建過程是開放和創造性的。
張俐介紹,華德福教育就是要調動人所有的感覺參與。比如四年級會學習動物,可能會有動物的姿體模仿,擬聲遊戲,有動物的描畫,水彩畫、蠟筆畫、泥塑、動物特徵描述、動物詩歌、動物故事、動物音樂……即是通過圖形、聲音、色彩、動作、節奏、塑形、文字、邏輯、數字,希望也有溫暖,愛,思想等,作用於孩子的感官,也作用於孩子的心靈。
這在李澤武的一些文章中也有充分的論述,他在一篇剖析華德福體驗課程的文章中說道:為什麼華德福教育慎重對待電視、電腦,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對直接體驗的重視。意志是「未來世界的種子」,是因為它永遠是未完成的東西,而體驗通過圖景進入到意志中,豐富它,為未來世界做準備。想想我們的耄耋之年,為什麼靠回憶度日,就是靠已有的體驗度日。
同時,李澤武補充說明了一點:人是萬物之靈。他認為我們所有接觸、思考的一切都應當是從人出發的。在華德福教育中觀察天文現象為什麼一開始不用天文望遠鏡?如果你一開始就用天文望遠鏡去看,你根本就不知道你在看什麼,也無從體會斑斕星空的美麗。
2020年,華德福在中國走過十五個年頭,我們回過頭來梳理這個教育理念在中國的生根發芽的過程,並試圖印證這種教育理念在一群人身上起到的種子一樣的作用,或許這本身也是一種對教育本身的反思,讓每一個教育人時刻警醒,時刻自問:什麼樣的教育是好的教育?
將華德福理念帶入中國的張俐、黃曉星、李澤武,今天仍然在踐行他們對華德福理念的理解,在這個教育永遠逃脫不了「功利」色彩的社會,他們用一種不同的教育方式在華德福學子們心中埋下了一顆種子,讓這種子伴隨每個人內在的生長力共同成長。
在被問及「你的教育生涯中有沒有遺憾,你踐行的這種教育理念本身有沒有缺憾」時,張俐想了想說,「遺憾肯定是有的,哪一種教育會是沒有遺憾的呢?但是,我們常常也在教育的過程中受到新的啟示,去努力接近心中的更美,這個過程也是教育最為迷人的地方,教育就是相互流動的過程,我們也在作為教育者的過程中被孩子們啟示,在他們的影響下獲得某方面的覺醒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