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發 | 為什麼我改信伊斯蘭?——劉柏君從「通靈少女」到穆斯林的心路歷程

2021-01-21 山徑


原文作者黃楷君,臺灣政大阿拉伯語文學系、廣播電視學系畢業,曾任出版社編輯。雖然不是穆斯林,卻一直和伊斯蘭很有緣分,於是經營了臉書粉絲專頁「伊斯蘭沒有面紗」。現為自由編譯。譯有《穆罕默德:宣揚謙卑、寬容與和平的先知 》《手寫時代:從寫字到打字,一部五千年的人類書寫文明史及未來》等。


左起:《靈界的譯者》作者劉柏君,八旗文化主編王家軒(圖/八旗文化提供)主講:劉柏君(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系兼任助理教授級專業技術人員)
時間:2/9、2018(五)2000-2100
地點:臺北國際書展
文字紀錄:黃楷君國際書展二月九日晚上,讀書共和國小小的人文沙龍擠滿了人,晚到的讀者只能站在攤位外的走道上,卻沒有人捨得離去,全因講者劉柏君(又名索非亞,《靈界的譯者》作者)那獨一無二的生命故事。


去年電視劇《通靈少女》掀起一陣熱潮,劇中女主角的靈感來源劉柏君也接受了不少訪問,但她卻未能仔細地談過她從宮廟仙姑變成穆斯林的心路歷程,伊斯蘭究竟是如何觸動她?臺灣民間信仰和看似遙遠的伊斯蘭,是否有些共通之處呢?劉柏君說起自己和伊斯蘭最初的緣分,竟也是在國際書展上的一段遭遇。大學時期,劉柏君在國際書展湊巧閒晃到國際區的約旦館前,顧攤的是一位棕膚蓄鬍的約旦人,她一邊納悶:「我們怎麼會讓恐怖分子在這邊設一個攤位呢?」但仍出於對宗教的好奇,在攤位前駐足。這時,這位約旦朋友開口問她是否對伊斯蘭有興趣,她表示想多認識《古蘭經》。對方隨即親切地拿出一本英阿對照的《古蘭經》要送給劉柏君,並告訴她:「若真主意欲,有天你會成為穆斯林。」不過,此舉卻遭到劉柏君一口拒絕。豪邁的她不喜歡對人有所虧欠,堅持買下那本《古蘭經》,甚至告訴那位約旦朋友:「我想我不會去信這麼歧視女性的宗教。」劉柏君在現場向讀者們展示那本她在二十年前得到的《古蘭經》。當時的她事後翻閱,對內容百思不得其解,於是就這麼擱在家中,沒想到後來這部經典成了她生命的指引。因為數年後,她因宮廟的工作身心俱疲,開始嘗試接觸各種宗教,卻沒有一個讓她「有感覺」,最終她選擇了學術的道路,考進政大的宗教研究所。當時的她仍相當自豪於自己十多年的「實戰經驗」,卻無法在學術上找到方向,使她再次深陷迷惘。有次,正值穆斯林的齋戒月,臺北清真寺邀請宗教研究所的學生到寺參訪,她不以為意,只當作是一次普通的課堂活動。身為靈媒的劉柏君,每到一個新環境總有個習慣,想「把無形的叫來問一問」,展現自己的通靈力,沒想到她在清真寺卻沒有看見任何鬼魂。劉柏君說她當時非常不甘心,不相信居然連一個「阿飄」都找不到,拚了命地四處看,竟連在暫存穆斯林大體的「美體室」都遍尋不著。至此,她已感受到清真寺的特殊之處,在參訪行程結束後,她仍萬分不甘願,決定留下來看穆斯林做齋月的禮拜,再晚也要等到「阿飄」出現,結果仍未能如她所願。她忍不住請教當時的「阿訇」(imam,訇讀音「洪」,指伊斯蘭的宗教導師),伊斯蘭如何解釋鬼魂?阿訇告訴她,《古蘭經》第七十二章就是在談精靈(jinn)的,而精靈便等同於我們所知的鬼魂,聖訓也有提到精靈會吃灰燼。劉柏君聽到後大吃一驚,因為就她對靈界的認識,部分阿飄確實是以香火為生,她還曾為此想過要自己開一間廟,不燒金紙、不拜偶像,要用她自己的方式拜神,她笑說:「還好我沒說出去,不然就成了山寨版了,因為這些清真寺早都做了。」後來,劉柏君發現誦唸《古蘭經》讓她的心情十分平靜,而深深被這個信仰打動,心裡不斷冒出「為什麼我還不是穆斯林?」的疑問。決定皈依伊斯蘭後,她試圖和家人溝通,媽媽卻說:「妳信什麼都好,為什麼要選『恐怖分子教』?」她真摯地回答:「這實在不是我可以決定的,我只有在這裡能感到安心。「信仰就像談戀愛一樣,就是一種感覺。」投入一個宗教信仰,在理性的理解之外,總是有份感性而深刻的連結,旁人或許難以感同身受,對個人卻是徹底改變生命的經驗。
在劉柏君成為穆斯林後,聽了阿訇的建議早晚勤念《古蘭經》最後三章,希望能免於無形眾生的打擾。兩天後她拜訪家中祭拜許多神祇的親戚,親戚好奇地問她,皈依伊斯蘭後是否還看得見神靈?她望了望,看見遠處有位土地公,但當親戚要她請土地公一起來泡茶時,土地公卻告訴劉柏君,她的身上有光,而不敢靠近。她日益體會到伊斯蘭信仰對她的改變,也決心要過自己的人生,不再為信徒的慾望服務。接著,她開始研讀記錄先知穆罕默德言行的聖訓集,發現其中對精靈的描述和她的經驗十分相符。比方說,聖訓曾提到不要用左手吃飯,因為精靈會來分一杯羹,也應側睡而非趴睡,讓她大為震驚,因為從小就有許多鬼靈要她使用左手吃飯、要她趴睡,而她以前並不知道箇中原因。她也發現,伊斯蘭在一千四百年前對女性權益的保障其實具有劃時代意義,而後來,各種壓迫女性的規範大多起因於部落風俗的混淆,以及男性學者的詮釋。她舉例,《古蘭似海》一書中的印度學者阿卡蘭,就曾考據出九千名的伊斯蘭女性學者,然而這些女性的聲音卻鮮少被聆聽、宣揚。顯然二十年前她為伊斯蘭貼上的「歧視女性」標籤已不復存在。她認為,信仰最重要的不是教條,能不能吃豬肉、女性該不該戴頭巾、可以娶幾名妻子都並非伊斯蘭的重點。這也是學者阿卡蘭在《古蘭似海》曾強調的:「信仰即是生活。」穆斯林應超脫枝微末節的教條,去看見信仰的真實內涵,實踐在生活中,才能獲得真正的力量。伊斯蘭最重要的觀念是敬拜唯一的真主,人都只是被造物,因此必須謙卑,人的一言一行也只須對真主負責,無須祭拜鬼靈。這樣的精神也反映在伊斯蘭的禮拜上;到清真寺禮拜時,穆斯林是按照先來後到排序,「就算是王公貴族,只要比乞丐晚到,一樣要排在後面。趴下去的時候,一樣要聞前面的人的臭腳丫。」劉柏君回憶起過去在宮廟工作的日子,信眾們求婚姻美滿、求升官發財,那些願望對現在的她而言,已非生命中最重要的事,「要為了真主而活著,而非為了現世的名利活著。」身分地位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唯一帶得走的是今世所為的善惡,展開在真主面前,讓祂作出最精確的審判。劉柏君說現在每當遭逢種種人生考驗,她總會想起《古蘭經》第九十四章〈開拓章〉所說:「與艱難相伴的,確是容易。困難與簡單只在一線之隔,人能做的就是勤勉並祈禱,結果交由真主決定。而面對人的憂愁,真主也早已給出解答:「難道我不是已為你開拓了你的心胸嗎?







「他是一個信道而且行善,並以堅忍相勉,以慈憫相助者。」

(90:17)

期待您與我們同行山徑

      


相關焦點

  • 伊斯蘭和穆斯林的區別是什麼,該如何區分?
    伊斯蘭是宗教概念,與基督教是並列的概念,穆斯林是說伊斯蘭的信徒,與基督徒是並列的概念。信奉伊斯蘭教,遵守古蘭經的人是真正的穆斯林,去世後可以進天堂。而信奉伊斯蘭教,沒有遵守古蘭經的人不是真正的穆斯林,去世後下火域。穆斯林的定義很明確:正確信仰真主的人。
  • 【解惑答疑】伊斯蘭的認知範式?每個穆斯林都該知道
    我們如何可以憑藉伊斯蘭的認知範式而認識自身,或者讓別人認知到我們呢?而這個伊斯蘭的認知範式,正是穆斯林在精神上的認知模式,並以此來認知真主、世界和自身。我們知道美國哲學家,託馬斯·庫恩(1922-1996)[1],他講述了認知的改變隨著認知範式的改變而改變,或者說認知是一個理論體系,學術範式就是看待研究對象的方式和視角,它決定了你如何看待對象。他著述《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
  • 歐亞大草原上的新月形地帶,當代伊斯蘭突厥民族國家的形成
    穆斯林(主要是那些商隊中的商人)、基督徒、猶太人和異教徒共同生活在這裡,每個民族的人都可以依據自己信仰的宗教法律來管轄。哈扎爾可汗於公元8世紀晚期到公元9世紀早期左右改信猶太教,部分哈扎爾貴族跟隨他改信了猶太教。其他突厥貴族則仍信仰薩滿教,而普通突厥人則信仰基督教或伊斯蘭教。無論宗教如何,他們仍相信可汗是聖潔的,是國運的象徵。而日常的行政工作則由一位低一級的「可汗」來完成。
  • 解析世人對穆斯林的十大誤解
    穆斯林相信真主的統治權在敬拜和立誓服從他的教導及戒律中得到確認,由他的使者傳達,這些使者在歷史上被派遣到不同時期的不同地方。然而,應該指出,伊斯蘭的真主是獨一的,他,尊貴的真主,沒有疲倦,沒有兒子(例如耶穌)或者匹配物,他也沒有在別的信仰中的類人屬性。
  • 穆斯林為什麼要戴頭巾?
    有的伊斯蘭國家將其視為保守的象徵,狠下封殺令;有的伊斯蘭國家卻將其視為區分他者的手段,以法律手段作強制要求。這一差異在歐洲國家尤為明顯(圖片:ChameleonsEye/ shutterstock)▼那麼,穆斯林女性的頭巾究竟從何而來?
  • 《穆斯林的葬禮》:開頭僅20字俘獲人心,經典永不褪色!
    ——《穆斯林的葬禮》開篇《穆斯林的葬禮》一書與《白鹿原》、《平凡的世界》等一些偉大巨著一樣獲得了茅盾文學獎。被稱為「最有生命力的茅盾文學獎經典作品」。其憑藉文壇名家如冰心先生的點評推薦與其充滿了異域風情的書名又裹挾著充滿神秘色彩的伊斯蘭文化與玉文化,幾十年來廣為流傳、久負盛名。冰心先生說「看了《穆斯林的葬禮》這本書,就如同走進一個完全新奇的世界。
  • 從巴布教到巴哈伊教,穆斯林該持有怎樣的信仰立場
    從巴布教到巴哈伊教,穆斯林該持有怎樣的信仰立場伊斯蘭的基本原則1、全體穆斯林一致認為:信奉巴哈伊教之人並非穆斯林。凡是信奉該教教義及其領袖之人,他已不再是穆斯林,他也因此而背叛了伊斯蘭教。他的這些說辭,在當時便遭到許多同時代的伊斯蘭學者的堅決抵制,這些學者們向穆斯林大眾闡明這些言論的危害,並頒布法塔瓦將其判定為悖信者。隨後,他在設拉子被捕,後又因在阿斯法罕尼鼓動穆斯林與什葉派之間的動亂和戰爭而於伊歷的1265年被處以絞刑。
  • 阿爾巴尼亞如何成為歐洲唯一一個伊斯蘭國家?
    ▲展示阿爾巴尼亞國旗的少女1468年,年邁的斯坎德培與世長辭,阿爾巴尼亞人頓時群龍無首,奧斯曼土耳其蘇丹驚呼「歐洲和亞洲終於屬於我了,可憐的基督教世界失去了它的劍和盾」。於是,四萬奧斯曼人陳兵阿爾巴尼亞,用巨型加農炮轟開了國門,阿爾巴尼亞全境淪陷。
  • 外媒:馬克龍挺諷刺伊斯蘭先知漫畫激怒穆斯林國家 多國抵製法國商品
    馬克龍向被伊斯蘭分子殺害的教師帕蒂(Samuel Paty)追授法國榮譽軍團勳章法新社,路透社報導,事件的背景是法國總統馬克龍的一次講話。上周三(10月21日),他曾向被伊斯蘭分子殺害的教師帕蒂(Samuel Paty)追授法國榮譽軍團勳章,他在講話時表示支持那些想要展示或出版穆罕默德漫畫的人,並表示法國不會放棄諷刺漫畫。帕蒂生前是一名老師,他曾在有關言論自由的一堂課上向學生展示了諷刺雜誌《查理周刊》5年前刊登的有關伊斯蘭教先知穆罕穆德的漫畫。
  • 穆斯林為什麼可以有四個老婆?
    (婦女章第3節)這段經文於是成為了穆斯林最多可以娶四位妻子的宗教依據。人總是會根據自己的需求找重點和依據想要坐擁四妻的伊斯蘭男性便會認為自己很好地實踐了先知的囑咐▼隨著工業革命大潮襲來,列強在用堅船利炮叩開伊斯蘭世界大門的同時,也將啟蒙運動後的新思想輸入進了穆斯林社會。自20世紀起,越來越多的穆斯林國家開始限制一夫多妻,如土耳其便在1926年成為首個在法律層面禁止一夫多妻制的穆斯林國家。
  • 霍梅尼的10個冷知識:只受過宗教教育,勸蘇聯全民改信伊斯蘭教
    他對時任美國總統卡特說:「我可以成為美國的朋友,您將看到,我們對美國人民並無任何特別的敵意,我們建立的國家會非常友好的對待美國。」然後,美國相信他的這番鬼話,並阻止伊朗軍隊參與鎮壓霍梅尼勢力的行動。可沒想到,霍掌權後,是最反美的。2,霍梅尼一輩子只受過宗教教育,沒接受過科學教育。
  • 10-朗誦:《伊斯蘭概述》第六章 伊斯蘭的節日和特殊紀念日
    由於婦女、兒童也可參加會禮,會禮人數一般有數千甚至數萬人之多,這是一次規模很大的全體穆斯林的集會。在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國家,穆斯林要到中心大寺去會禮,大街上人山人海,車輛不準通行,絕大多數國家則要到「荒郊」去作會禮。會禮結束後,人們互至讚詞,彼此問好擁抱,然後開始走親訪友,孩子們可以得到許多禮品和零花錢。
  • 《通靈少女》男主角為什麼非死不可?《通靈少女》深度解讀
    《通靈少女》是2017年的臺灣迷你劇集,系列影集為六集,題材有新意、敘事手法流暢,優秀的口碑帶動收視率,可以說是叫好又叫座。《通靈少女》劇照故事主線,描述天生具有通靈能力的女高中生小真(郭書瑤飾演)一邊就學習、一邊在寺廟當「仙姑」(即靈媒),從一開始對這個身分的困惑以及無奈,透過逐漸解決各種生死的難題,最後終於能認同這個身分的青春期少女成長故事
  • 歐洲穆斯林:「恐怖分子不是我們的兄弟」
    從1月7日的法國《查理周刊》遇襲事件,到2月14日、15日的丹麥哥本哈根槍擊事件;從2月22日英國截獲伊斯蘭武裝組織索馬利亞青年黨計劃對倫敦鬧市區進行恐怖襲擊的視頻,到不久前殺害多名記者和人質的
  • 法國的穆斯林移民及其與主流社會的互動
    政治公眾人物、學者大都坦然面對擠到自己身旁的穆斯林優秀分子,甚至提出要用心推敲有關伊斯蘭的稱謂與定義。薩爾科齊在擔任總統之時,主張用「法國伊斯蘭」、「法國的伊斯蘭」詞語來取代「伊斯蘭在法國」。當然,這一提議雖沒有得到所有人的認同,但反映了法國高層已經將伊斯蘭看作是法國社會整合和文化範圍裡的一個組成部分。
  • 印尼,伊斯蘭激進派的崛起|地球知識局
    伊斯蘭教在印尼傳播甚廣,目前近九成國民為穆斯林。但印尼在法律上並不是一個典型的伊斯蘭國家,因為建國後不同立場的政治強人努力維持著一個世俗化的印尼。其實印尼已經是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國家但仍有一定比例的人口並非穆斯林這個比例就是影響印尼是否成為完全的伊斯蘭國家的關鍵了▼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如今印尼的伊斯蘭激進勢力也開始抬頭了。
  • 肖戰接受視頻專訪態度謙遜 為素人時期言論道歉並自述「心路歷程」
    肖戰接受視頻專訪態度謙遜 為素人時期言論道歉並自述「心路歷程」時間:2020-05-07 09:05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肖戰接受視頻專訪態度謙遜 為素人時期言論道歉並自述心路歷程 自從227事件爆發後,肖戰就一直是漩渦的中心,從新晉的最強頂流,一路下滑成為被大量網友抵制的失聲偶像
  • 全世界哪個國家的穆斯林人口最多?
    圖片來源:mapchart  在佛國林立的東南亞,印尼作為穆斯林人口大國,的確很獨特。  伊斯蘭教最早起源於阿拉伯半島。在人們的印象中,穆斯林人口主要分布在中東、北非和中亞。  這個遙遠的群島國家為什麼會有如此眾多的穆斯林?  伊斯蘭教是如何跨過印度洋,漂洋過海來到印尼的?
  • 貿易和國運:伊斯蘭世界的千年興衰
    於是石國王子玩命向西跑,對阿拉伯人說:「不是想要地盤麼,跟我走,我帶路。」正好阿拉伯人處於開疆拓土的巔峰,在他們眼中,帝國邊疆是永無止境的,走到哪裡算哪裡。穆斯林能在阿拉伯的沙漠裡生存下來,然後一路擴張到歐洲和東南亞,成為如今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靠的就是伊斯蘭教的組織強大。於是,阿拉伯帝國的穆斯林們,一邊團結友愛的生活,一邊舉起武器保衛國家,哪怕死了也不要緊,只要你是真心信教的,安拉保證你能上天堂。
  • 歷史:伊斯蘭帝國和國家的崛起
    在幾百年的時間裡,伊斯蘭教從阿拉伯半島的原產地一直延伸到西部的現代西班牙和東部的印度北部。  伊斯蘭教以多種方式穿越這些地區。有時,它是通過陸地和海上大型貿易網絡的大型大篷車或海船運載的,有時通過軍事徵服和傳教士的工作進行轉移。隨著伊斯蘭思想和文化與新社會的接觸,它們以獨特的方式表達,最終呈現出多種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