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我國頗神奇的一個字,3000年來只有一個讀音,讀法卻各不相同。
中華歷史源遠流長,五千年的發展與沉澱,造就了特色的中華文化。在華夏大地上,從古至今活躍著不同的種族,不同的部落,他們互相攻伐互相爭鬥又互相影響。在各個部落互相爭鬥與混居的過程中,衍生出不同的風俗與習慣,相對應的還有不同的風俗,於此同時,他們還擁有著不同的語言與發音。
歲間流淌到春秋戰國時期,在這片中原大地上,戰國七雄彼此攻伐,他們原本都是周天下下的諸侯,後來由於周天子不斷的分封,導致周天子的勢力越來越衰微,諸侯則勢力越來越大,經過上百年的戰爭之後,秦國統一了六國,建立了大一統的大秦帝國,雖然秦始皇統一了文字,但方言卻一直流傳了下來,帶有每個地區獨特的印記。
隨著歷史的發展變更,朝代幾經更迭,經過上千年的發展,形成了獨特的地區方言文化。有些地方的方言真的是一點都聽不懂。比如現在南方地區的客家話,帶有獨特地區特點的粵語等等之類的。
「街」一個神奇的字,只有一個讀音,讀法卻千變萬化
「街」的含義非常的簡潔明了,即街道的意思,東西為街,南北為路。在新華字典上,只有jie這一個讀音,可許多的地區將它讀gai ,比如廣東地區的撲街(gai)。
十八世紀的北京話裡,通常將街讀作「giai」,後來由於晉語的影響,讀音又慢慢轉變為「jiai」,最後又變成了「jie」。那麼在中國古代,這個字到底是不是念「gai」呢?
用什麼原理來分辨,到底古語中的街怎麼讀,那就要通過古詩詞中常說的押韻來確認,一些流傳千古的名句,必當在押韻方面處理得非常到位,例如:
旅遊裝太薄,一水問秦淮。月作投人璧,花為贈妓釵。酒痕昏客袂,燈火亂春街。短簿祠前樹,含煙一半霾。
這裡面的四個字「淮、釵、街、霾」細細讀來有沒有發現點什麼,在這句詩裡面,街讀gai明顯更押韻。
曙色浮丹栱,春風暖禁街。策 瀾迷秀石,纖草蔭新槐。
詩文中的「街、槐」可以看到也是讀作gai,那麼我在想,是不是我一直讀的古詩「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是不是一直讀錯了呢?我可是讀了二十多年,原來今天才知道是「天gai小雨潤如酥。」
所以很多的讀法與說法並不是空穴來風,而是存在一定的文化積澱,尤其是方言,它本身就帶有古代文化的印記,其不會隨著課本的改變而改變。如果去一個地方,想要聽當地正宗的方言,就要去找那裡的老人,尤其是在當時沒有讀過書的老人,他們的方言說的是最純正的,極具代表價值。
00後的同學,不會說方言
方言作為一個地區文化傳承的一種,現在很多的小孩子都不會說方言了,雖然這樣有利於大家之後的交流,但無形之中也使得方言這一看不見摸不著的文化遺產慢慢的消失。
當00後的這一代長大,而奶奶輩的那一代人越來越少,那麼方言還會不會繼續傳承下去?它在短期內應該是沒有問題的,這也就要求我們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時,還是要教會他們說方言,這屬於文化的一種傳承。
後記
「方言」是一個地區文化的活化石,是最有代表性的一種文化。在我們學好普通話加強交流的過程中,還是應該給方言一些發展的空間,讓二者能夠彼此和諧發展,將文化傳承下去。
各位朋友,你們家鄉「街」字的讀法相信肯定不止我說的這幾種,快分享討論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