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頗神奇的一個字,3000年來只有一個讀音,讀法卻各不相同

2020-12-18 少讀歷史

導言:我國頗神奇的一個字,3000年來只有一個讀音,讀法卻各不相同。

中華歷史源遠流長,五千年的發展與沉澱,造就了特色的中華文化。在華夏大地上,從古至今活躍著不同的種族,不同的部落,他們互相攻伐互相爭鬥又互相影響。在各個部落互相爭鬥與混居的過程中,衍生出不同的風俗與習慣,相對應的還有不同的風俗,於此同時,他們還擁有著不同的語言與發音。

歲間流淌到春秋戰國時期,在這片中原大地上,戰國七雄彼此攻伐,他們原本都是周天下下的諸侯,後來由於周天子不斷的分封,導致周天子的勢力越來越衰微,諸侯則勢力越來越大,經過上百年的戰爭之後,秦國統一了六國,建立了大一統的大秦帝國,雖然秦始皇統一了文字,但方言卻一直流傳了下來,帶有每個地區獨特的印記。

隨著歷史的發展變更,朝代幾經更迭,經過上千年的發展,形成了獨特的地區方言文化。有些地方的方言真的是一點都聽不懂。比如現在南方地區的客家話,帶有獨特地區特點的粵語等等之類的。

「街」一個神奇的字,只有一個讀音,讀法卻千變萬化

「街」的含義非常的簡潔明了,即街道的意思,東西為街,南北為路。在新華字典上,只有jie這一個讀音,可許多的地區將它讀gai ,比如廣東地區的撲街(gai)

十八世紀的北京話裡,通常將街讀作「giai」,後來由於晉語的影響,讀音又慢慢轉變為「jiai」,最後又變成了「jie」。那麼在中國古代,這個字到底是不是念「gai」呢?

用什麼原理來分辨,到底古語中的街怎麼讀,那就要通過古詩詞中常說的押韻來確認,一些流傳千古的名句,必當在押韻方面處理得非常到位,例如:

旅遊裝太薄,一水問秦淮。月作投人璧,花為贈妓釵。酒痕昏客袂,燈火亂春街。短簿祠前樹,含煙一半霾。

這裡面的四個字「淮、釵、街、霾」細細讀來有沒有發現點什麼,在這句詩裡面,街讀gai明顯更押韻。

曙色浮丹栱,春風暖禁街。策 瀾迷秀石,纖草蔭新槐。

詩文中的「街、槐」可以看到也是讀作gai,那麼我在想,是不是我一直讀的古詩「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是不是一直讀錯了呢?我可是讀了二十多年,原來今天才知道是「天gai小雨潤如酥。」

所以很多的讀法與說法並不是空穴來風,而是存在一定的文化積澱,尤其是方言,它本身就帶有古代文化的印記,其不會隨著課本的改變而改變。如果去一個地方,想要聽當地正宗的方言,就要去找那裡的老人,尤其是在當時沒有讀過書的老人,他們的方言說的是最純正的,極具代表價值。

00後的同學,不會說方言

方言作為一個地區文化傳承的一種,現在很多的小孩子都不會說方言了,雖然這樣有利於大家之後的交流,但無形之中也使得方言這一看不見摸不著的文化遺產慢慢的消失。

當00後的這一代長大,而奶奶輩的那一代人越來越少,那麼方言還會不會繼續傳承下去?它在短期內應該是沒有問題的,這也就要求我們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時,還是要教會他們說方言,這屬於文化的一種傳承。

後記

「方言」是一個地區文化的活化石,是最有代表性的一種文化。在我們學好普通話加強交流的過程中,還是應該給方言一些發展的空間,讓二者能夠彼此和諧發展,將文化傳承下去。

各位朋友,你們家鄉「街」字的讀法相信肯定不止我說的這幾種,快分享討論一下吧。

相關焦點

  • 我國最神奇的一個字,3000年來都是一個讀音,恐怕你的讀法也錯了
    然而,無論是哪一種劃分方式,都不算是特別的精準,因為很多方言在不同村落間,又有一些區別。 而在我國,卻有一個堪稱是最神奇的字,3000年來都是一個讀音,如今在方言中也是如此,恐怕你的讀法也錯了。
  • 中國最神奇的一個字,3000年來都是一個讀音,估計你的讀法也錯了!
    但是其中一個字卻一直未曾改變,中國最神奇的一個字,3000年來都是一個讀音,估計你的讀法也錯了。那麼到底是哪個字呢? 否則不同地區的人連交流都無法做到,對於國家而言也是一個不穩定的因素。最早的語言在《山海經》中有所記載,是由皇帝把羌語和華語融合之後就形成了最早的語言。而到了周朝,周王宣布在全國範圍內,把洛陽的語言作為國家的官方語言,可見統一語言也是每一個朝代都要做的事情。可惜那個時期當條例頒布的時候,各地區的方言基本上人們都已經習慣且融入生活了,導致官話的推廣還是有不小的難度。
  • 我國最神奇的一個字,3000年來只有一個讀音,可能你的讀法也錯了
    隨著歷史的發展,中原百姓不斷被融合、分離、再融合、再分離,逐漸形成了屬於自己的方言,雖然大家都是中國人,但說實話,有些地方的方言你還真是一句都聽不懂,比如溫州話,就被稱為「天不地不怕,就怕溫州人說鬼話」,所以在2000年,
  • 中國最神奇的一個字:3000年只有一個讀音,可能你也讀錯了
    中國是一個有著5000年文化的國家,中國也同樣是一個開放包容的國家,尤其是時間進入現代化社會之後,我國就更加推崇包容開放,只有不斷的借鑑其他國家與其他民族的文化,保持一種開放共享的態度,國家才能夠發展得更好。這一點在古代也同樣如此,我們經常感慨於古人的智慧,關於開放與包容這個方面,古人做得並不比今天的人差多少。
  • 我國最奇特的一個字,3000年間全是一個讀音,你的讀法估計也錯了
    而那些封建時期的歷史與文明,之所以能夠綿延不絕,很大的一個原因,就在於中華文化中語言的出現。雖然如今的我們,使用的都是統一的漢字,並且國家也規定,普通話就是我國的標準語言。但是,各地的方言在歷史發展的進程中,卻並未因此而消失。正是因為有語言和文字的基礎,才有了歷朝歷代的發展。這個字,是我國最奇特的一個字,3000年間全是一個讀音,你的讀法估計也錯了!究竟這個字有多奇特呢?
  • 我國最奇特的一個字,3000年間都是一個讀音,你的讀法可能也錯了
    而在讀音上更是如此,更有可能兩個相鄰的小鎮,對於一個漢字的發音就會有所不同。而這個漢字則更為特殊,我國最奇特的一個字,3000年間都是一個讀音,你的讀法可能也錯了。那麼到底是哪個字呢?中國漢字的存在時間也有數千年了,從起初的結繩記事,再到文字的出現,期間也經歷過了許久的演變。
  • 中國最奇特的一個字,3000年間全是一個讀音,你的讀法或許也錯了
    中華文化的歷史非常悠久,它也是世上唯一一個在幾千年的歷史變遷中,依然保存至今的文化。而之所以這一文化能夠保持得如此完好,和漢字的發明及使用有著非常大的關係。關於漢字的發明,有非常多的說法,最為人們所熟知的就是倉頡造字,但至今也沒有考古發現能夠證明是否存在著這個人物。
  • 我國最特別的一個字,3000年來讀音從來沒變,你讀對了嗎?
    一些人在學習英語等外國語言時頗感頭疼,覺得外國的人名很長並且地名也很長,一串串的字母密密麻麻。不像漢字,很容易讓人展開聯想進行辨識。隨著我國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學習起了中華文化,才發現漢字有多難學。中華文字,博大精深,每一個字的背後,都蘊含有它的深意,絕非字面所理解的那麼簡單。通常一個字會有很多個讀音,的確很容易繞暈外國人。
  • 我國最奇怪的一個字,3000多年都是一個讀音,恐怕你的讀法也錯了
    但是在各個方言裡,「街」這個字的讀音竟然都是相同的。那麼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活躍在前53—18年的漢代學者揚雄首先在他的著作中提出了「方言」這個概念。這實際上是一個政治學概念,它指的是不同地區之間所使用的語言的總稱。也就是說,它和「白話」、「土話」是一個意思。而在歐洲地區,「方言」則是語言學的概念。
  • 我國最奇怪的一個字,3000年來讀音從來沒變,你讀對了嗎?
    文字的寫法讀音也在我國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發生了很多的改變,文字的寫法是一方面,發音更加是各不相同,方言就是最為顯著的一個特徵,哪怕是如今我們通用的普通話也只是在建國之初我們選擇的一種使用較為有普遍性和實用性的方言,也即是將建國初期的北京話經過一定的改良後投入教育領域和社會領域進行普及。
  • 我國有一個字,3000年來一直是一個讀音,不少人念錯
    眾所周知,在川渝一帶的方言中,「街」字的讀音為「gai」,與普通話中的讀音「(jie)」區別較大。當然,除了四川的方言,很多其他地區的方言中「街」字也念「gai」。事實上,3000年來,「街」的讀音都是讀作「gai」。
  • 中國一個奇特的字,3000年來讀音都一樣,你的讀法估計也錯了
    漢字是十分有趣的,其千變萬化的字義和讀音,常常讓遠渡重洋的外國學子頭痛不已,因理解不了中國文化與用語習慣,常常鬧出許多啼笑皆非的故事。除開這個,漢字本身也是十分特別的,許多字來源於象形文,而象形文來既源於日常生活,又來源於所見所聞,皆是圖畫所得,屬於表意文字,易被學習與掌握。
  • 中國最古老的一個字,3000年來只有一個讀音,看看你讀錯沒有?
    今天我們要說的這個字,大家都很熟悉,這個字就是「街」。在如今的詞典上,這個字有且只有一個讀音,便是「jiē 」,但是在查閱中國上下三千年的歷史中,「街」這個字有非常大的可能並不是如今的讀音。那他到底該怎麼讀呢?
  • 這個字生活中常用卻很奇特,讀音3000年不變,你有沒有讀錯?
    我國的文字源遠流長,從最早的甲骨文到現在我們所使用的漢字經歷了幾千年漫長的歲月,絕大部分漢字的字形、字義、讀音經過多次變化,早已千差萬別。我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不同地區、不同民族還有自己的方言,為了語言交流的需要,建國後,國家大力推廣普通話。
  • 中國最奇特的一個字,3000年來全國方言都是一個讀音,不信你試試
    我們都清楚中國56個民族,但是我國的方言卻遠不止56種。 雖然古人講話的聲音不可能保留至今,但是漢字本身也保留了大量的古代語音信息,古代詩歌的用韻和中古以後出現的各種韻書為後世提供了極其豐富的語音資料。
  • 中國最神奇的一個字,3000年來都是一個讀音,估計你的讀法也錯了
    中國之文字直是世界最大者名難詞,異於外者字母所為之單詞,文中之文皆一之方塊字皆,苟為無本之人見字者,計惟而以為諸形怪之文耳。而中國之道亦在不言之變,五千年之歲中,漢字經之變乃成矣今之形與式用法。於字之原,神話事中皆謂倉頡所作之文,而其所下者一員黃,其所造之字亦是最早之,象形字。
  • 最奇特的一篇文章,全文94個字的讀音相同,網友:讀完的都是天才
    之所以各朝各代皆以「洛陽讀書音」為標準音,是因為漢語最初是誕生在中原地區,以「洛陽音」為標準音創造出了漢字,接著便是華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古人想要學習漢字就得學習它的讀音,因此出現了「讀書音」的傳統。鴉片戰爭發生後,我國的一些讀書人思慮國家,發現當時不識字的國人佔多數,而漢字的繁難是教育不能普及的原因,於是出現了「切音字運動」。清末學者盧戇章是我國第一個創造拼音文字的人,但盧戇章並不要求廢除漢字,而是主張切音字與漢字並列,1913年時我國進行了讀音統一,審定了6500個漢字的讀音。
  • 日語中讀音最多的漢字,一個字竟有100多種讀音!
    學日語的小夥伴在背單詞時,很多人會為漢字的讀音而頭痛。日語裡的漢字讀音非常複雜,不僅有音讀和訓讀之分,而且同一個字的音讀和訓讀也有可能有好幾種,真是讓人傷腦筋。一般的漢字讀音也就2-3種,背起來還算輕鬆。
  • 中國最神奇的一個「怪字」,所有方言都讀同一個音,你家鄉怎麼讀
    由於地域差異,我國許多地方的民風民俗都不一樣,譬如北方人愛吃麵食,而南方人喜食米飯,受這種地域文化的影響,漢字的發音在不同的地域也各不相同,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方言。雖然如今我們普及了普通話,但方言仍舊是許多地區不可分割的一種文化,它也代表著地域文化的發展。
  • 日文中的漢字大抵與中文的漢字意義相同,日語漢字的讀法技巧
    日文中的漢字大抵與中文的漢字意義相同,以下只列舉不同或非凡者: 石頭(いしあたま):笨 大丈夫(だいじょうぶ):沒問題 單字前後顛倒者: 紛糾(ふんきゅう):糾紛 平和(へいわ):和平 紹介(しょうかい):介紹 這些漢字雖然顛倒,但其義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