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寫文痛罵太守,太守卻刻入石碑供人瞻賞,成就千古名句
若要問我最喜歡的文學家是誰,我一定會說非蘇東坡莫屬。
驚羨於東坡的人生軌跡與生活態度,後代的史學家評論其為「五千年來活的最精彩的人」。
提起蘇軾,人們不免佩服他才華橫溢、獨步古今,無論是散文還是政論文章,往往都膾炙人口。蘇軾流傳給後人的詩篇遠不及李白等人,甚至有些詩篇對仗算不上工整。
但蘇軾有一點難能可貴,他身處逆境的曠達,他的詼諧,還有骨子裡的頑童天性,始終為後人稱讚。
宋仁宗在位期間,蘇軾曾寫文痛罵太守,太守不僅沒恨蘇軾,反而把他罵自己的詩文刻在石碑上供人觀看,而這些出自蘇軾之手的作品也在後來成為了千古名句。
當時,蘇軾剛踏入官場不久被當籤判。當地的太守名叫陳希亮。為人比較固執,瞧不起才25歲的蘇軾。經常故意刁難蘇東坡,所以兩人的相處非常不和諧。
北宋嘉佑8年,朝廷派遣陳希亮負責修建凌虛觀臺,以供眾生登臺瞻賞勝景。根據當時的人文習慣,這每當要建築樓臺、涼亭、閣樓之際,總要安排有文採的人負責寫文記錄下來。
陳希亮雖然討厭蘇軾,可她的才華是大家公認的,最後還是安排蘇軾負責寫凌虛觀臺的記錄。身為下屬的蘇軾儘管不願意,也不好違背上司的命令,因此就承接了下來。
在撰寫《凌虛臺記》的過程中,蘇軾可能想起了陳希亮對自己的各種尖酸刻薄,就藉此機會在文中罵陳希亮。
蘇軾的《凌虛臺記》寫完後,約達五百字,文章流暢灑脫,有種一氣呵成的美感,可其中也蘊含了罵陳希亮的話語。
文中記載:
「物之廢興成毀,不可得而知也,夫臺猶不足恃以長久,而況於人事之得喪,忽往而忽來者歟,而或者欲以誇世而自足,則過之矣」。
大致意思是:
大型樓閣建築物都不能長久,人與事就更加如此。假若某者欲借修樓臺吹噓自己功績於後世,簡直是大錯特錯的,不論是誰也莫把自己太當一回事,而且遲早會有遭到報應的一日。
此話分明就是在罵陳希亮本人,因為他是修凌虛臺的負責人,提文的主意也是他出的,並且還想蘇東坡在文中多寫一些歌頌他功績的句子,殊不知蘇東坡為人耿直,直接就在臺記中懟陳希亮,並且引用觀點有理有據令人無法反駁。
該篇《凌虛臺記》自宋朝衰亡後,被流傳了下來。明朝時有一位大才子楊慎看到後就有感而發的寫道:「太難為太守矣。一篇罵太守文字耳,文亦好,亦可感」。
根據《宋朝史·陳希亮傳》記載,陳希亮本人確實看過蘇軾寫的凌虛臺記,並且忍不住稱讚了一番,說什麼:「妙哉,妙哉」。而事後陳希亮還命人把該文章刻入石碑,築立在凌虛臺旁邊,以供來人瞻賞。
通過蘇軾的一首詩詞便可以了解古代的文人趣事,同時可以讓人心胸豁達,不得不說詩詞對於後人的影響是極大的。
有人說「一個人會成為什麼樣的人?與詩詞有關,詩詞讓你溫文爾雅、謙遜有加。」
在詩詞裡面,他們可以找到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找到人生的標杆。
詩詞更能讓你在學校在社會大放光彩,在同齡人中你會更早寫出錦繡文章,在演講時更能夠出口成章。
從古至今,但凡那些集大成者,流芳千古之輩,無不精通詩詞,即使是今日的文學大師,也對詩詞研究頗深。
喜歡詩詞,不分男女,古代有李清照,現代也有不少,這不就有個北大才女琬如,她就非常痴迷於詩詞,為此她編著《飛花令》。
說起飛花令,大家並不陌生,中央電視臺的《中國詩詞大會》節目就非常受歡迎,算是一個老少皆宜、雅俗共賞的節目。
「飛花令」本是古代人喝酒時用來罰酒助興的酒令,誕生於西周,在盛唐時期非常流行。
這套飛花令包含近1000首經典詩詞——從《詩經》《楚辭》到唐宋詩詞、明清佳句,集結名家名篇,精選最傳世的千古詠嘆。
裡面不僅僅是簡單的古詩知識,而是將古詩融入到故事之中,用故事來引出詩句,孩子在讀故事的過程中,慢慢體會詩歌的魅力。
如果你也喜歡詩詞,或者作為孩子的課外讀物,不妨在閒暇之餘,讀一讀古代的詩詞,陶冶情操。
這裡有柳永痛飲狂歌灑下的寂寞清愁……有辛棄疾的醉眼迷離了月光劍影……更有陸遊的夢鄉迴蕩著鐵骨錚錚……一杯佳茗、一彎明月、一卷詩詞,在唯美詩詞中體會人生百態。
一年365天,堅持每天一首古詩詞,自然「胸藏文墨懷若谷,腹有詩書氣自華」。
這一套飛花令79元,一共四本!也就是媽媽的一盒面膜錢。
與其花大價錢讓孩子上一些補習班,不如培養孩子內在氣質,這是家長最有價值的教育投資了!
感興趣的朋友點擊下方連結,即可購買正版書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