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寫文罵太守,他卻沒有怨恨反倒連連稱讚,刻入石碑流傳千古

2020-12-16 紅衣記史官

蘇軾寫文痛罵太守,太守卻刻入石碑供人瞻賞,成就千古名句

若要問我最喜歡的文學家是誰,我一定會說非蘇東坡莫屬。

驚羨於東坡的人生軌跡與生活態度,後代的史學家評論其為「五千年來活的最精彩的人」。

提起蘇軾,人們不免佩服他才華橫溢、獨步古今,無論是散文還是政論文章,往往都膾炙人口。蘇軾流傳給後人的詩篇遠不及李白等人,甚至有些詩篇對仗算不上工整。

但蘇軾有一點難能可貴,他身處逆境的曠達,他的詼諧,還有骨子裡的頑童天性,始終為後人稱讚

宋仁宗在位期間,蘇軾曾寫文痛罵太守,太守不僅沒恨蘇軾,反而把他罵自己的詩文刻在石碑上供人觀看,而這些出自蘇軾之手的作品也在後來成為了千古名句。

當時,蘇軾剛踏入官場不久被當籤判。當地的太守名叫陳希亮。為人比較固執,瞧不起才25歲的蘇軾。經常故意刁難蘇東坡,所以兩人的相處非常不和諧。

北宋嘉佑8年,朝廷派遣陳希亮負責修建凌虛觀臺,以供眾生登臺瞻賞勝景。根據當時的人文習慣,這每當要建築樓臺、涼亭、閣樓之際,總要安排有文採的人負責寫文記錄下來。

陳希亮雖然討厭蘇軾,可她的才華是大家公認的,最後還是安排蘇軾負責寫凌虛觀臺的記錄。身為下屬的蘇軾儘管不願意,也不好違背上司的命令,因此就承接了下來。

在撰寫《凌虛臺記》的過程中,蘇軾可能想起了陳希亮對自己的各種尖酸刻薄,就藉此機會在文中罵陳希亮。

蘇軾的《凌虛臺記》寫完後,約達五百字,文章流暢灑脫,有種一氣呵成的美感,可其中也蘊含了罵陳希亮的話語。

文中記載:

「物之廢興成毀,不可得而知也,夫臺猶不足恃以長久,而況於人事之得喪,忽往而忽來者歟,而或者欲以誇世而自足,則過之矣」。

大致意思是:

大型樓閣建築物都不能長久,人與事就更加如此。假若某者欲借修樓臺吹噓自己功績於後世,簡直是大錯特錯的,不論是誰也莫把自己太當一回事,而且遲早會有遭到報應的一日。

此話分明就是在罵陳希亮本人,因為他是修凌虛臺的負責人,提文的主意也是他出的,並且還想蘇東坡在文中多寫一些歌頌他功績的句子,殊不知蘇東坡為人耿直,直接就在臺記中懟陳希亮,並且引用觀點有理有據令人無法反駁。

該篇《凌虛臺記》自宋朝衰亡後,被流傳了下來。明朝時有一位大才子楊慎看到後就有感而發的寫道:「太難為太守矣。一篇罵太守文字耳,文亦好,亦可感」

根據《宋朝史·陳希亮傳》記載,陳希亮本人確實看過蘇軾寫的凌虛臺記,並且忍不住稱讚了一番,說什麼:「妙哉,妙哉」。而事後陳希亮還命人把該文章刻入石碑,築立在凌虛臺旁邊,以供來人瞻賞。

通過蘇軾的一首詩詞便可以了解古代的文人趣事,同時可以讓人心胸豁達,不得不說詩詞對於後人的影響是極大的。

有人說「一個人會成為什麼樣的人?與詩詞有關,詩詞讓你溫文爾雅、謙遜有加。」

在詩詞裡面,他們可以找到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找到人生的標杆

詩詞更能讓你在學校在社會大放光彩,在同齡人中你會更早寫出錦繡文章,在演講時更能夠出口成章。

從古至今,但凡那些集大成者,流芳千古之輩,無不精通詩詞,即使是今日的文學大師,也對詩詞研究頗深。

喜歡詩詞,不分男女,古代有李清照,現代也有不少,這不就有個北大才女琬如,她就非常痴迷於詩詞,為此她編著《飛花令》

說起飛花令,大家並不陌生,中央電視臺的《中國詩詞大會》節目就非常受歡迎,算是一個老少皆宜、雅俗共賞的節目。

「飛花令」本是古代人喝酒時用來罰酒助興的酒令,誕生於西周,在盛唐時期非常流行。

這套飛花令包含近1000首經典詩詞——從《詩經》《楚辭》到唐宋詩詞、明清佳句,集結名家名篇,精選最傳世的千古詠嘆。

裡面不僅僅是簡單的古詩知識,而是將古詩融入到故事之中,用故事來引出詩句,孩子在讀故事的過程中,慢慢體會詩歌的魅力。

如果你也喜歡詩詞,或者作為孩子的課外讀物,不妨在閒暇之餘,讀一讀古代的詩詞,陶冶情操。

這裡有柳永痛飲狂歌灑下的寂寞清愁……有辛棄疾的醉眼迷離了月光劍影……更有陸遊的夢鄉迴蕩著鐵骨錚錚……一杯佳茗、一彎明月、一卷詩詞,在唯美詩詞中體會人生百態。

一年365天,堅持每天一首古詩詞,自然「胸藏文墨懷若谷,腹有詩書氣自華」。

這一套飛花令79元,一共四本!也就是媽媽的一盒面膜錢。

與其花大價錢讓孩子上一些補習班,不如培養孩子內在氣質,這是家長最有價值的教育投資了!

感興趣的朋友點擊下方連結,即可購買正版書籍了:

相關焦點

  • 蘇東坡屢被刁難,寫下文章譏諷上司,不巧卻成為千古名篇
    在鳳翔城做通判時,蘇軾的頂頭上司,太守陳希亮,為人固執不說,因為瞧著蘇軾太過年輕,仗著自己資歷深厚,總有些瞧不起他。或許是因為當時的蘇軾性格豪邁,凡事都不愛計較,骨子裡透露著一股文人的清傲。陳太守做事偏於保守古板,面對蘇軾剛一到任,就得到眾多衙門同事與民間百姓的喜愛,對此他頗為嫉妒,在工作時也就越發不睦了。因為蘇軾才高八鬥,人品又好,當地百姓都尊稱他為「蘇大賢良」。蘇軾本人也覺得很是受用,並沒有察覺到有何不妥。
  • 他是蘇軾的學生,只憑三句詩流傳千古,蘇軾說:開頭四個字最好
    有的,憑一首詩流傳後世,如唐代張繼的《楓橋夜泊》;有的,憑兩句詩千古留名,如唐代陳陶的「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還有的,憑藉半句詩成就千古才名,如東晉才女謝道韞的「未若柳絮因風起」。到了宋代,有一位詩人更絕,他是蘇軾的弟子,寫了一首詞,只憑其中一個字就受到無數讚譽,老師蘇軾也稱讚不已。得到蘇軾擊節嘆賞的詞就是秦觀的《滿庭芳·山抹微雲》。
  • 蘇軾新婚之夜寫「洞房詩」,不料流傳千古,網友:太肉麻了
    東坡的風趣與幽默可謂無往不適、無處不在,他調侃、戲謔的對象極廣,有僚屬、上司、方士、妓女、門生、政敵等。他的幽默帶給世人以快樂,曾為他化解過矛盾,省去很多麻煩。他的幽默,充滿了機趣,體現出才思敏捷、機靈過人及學養深厚的特點,讓後世玩味不盡,成為世人推崇他的重要原因。
  • 蘇軾一名句比喻精妙,辛棄疾不服,寫出意思相反之句,亦流傳千古
    新能夠是角度新、觀點新、比喻新等等,由於人的審美觀是容易疲勞的,比如古代詩人寫月,許多人將月亮比作鉤、弓、盤、銀鏡,在那時候看來,也許十分新奇,能讓人眼前一亮,直到現在,倘若還以這些事物來比作月亮,則太過乏味,讀來沒有味道。
  • 李清照罵蘇軾「不通音律」,寫首詞與他較勁,一哥蘇軾輸在哪兒?
    北宋文壇,男有一哥蘇軾,女有一姐李清照,二人相差了47歲,家人雖然沒有交流,到人們經常會將兩人聯繫在一起。李清照當年她憑著十幾歲時的兩首《如夢令》,在北宋文壇一舉風採。很奇怪,聲譽浩蕩的倆人竟老死不相往來,從別人的言語中就能表現出來。
  • 蘇軾落魄時有一歌女仍肯善待他,他一連寫兩首詞送她,都流傳至今
    其實在烏臺詩案之前蘇軾的仕途就已經幾經挫折,當時的宰相王安石推行新法,但蘇軾和他政見不合,公元1071年蘇軾上書談論新法的弊病,這也直接引得王安石震怒,於是便讓人彈劾蘇軾。在朝堂上舉步維艱的蘇軾只能選擇自請出京,到杭州任通判。三年之後,蘇軾又由杭州被調往密州任職。所以「烏臺詩案」之前的蘇軾仕途也並沒有很多人想得那般順遂。
  • 溫庭筠寫了個千古名句,蘇軾和李清照都來模仿,蘇軾終不敵李清照
    有了這層淵源,按理說李清照應該對蘇軾挺尊崇。但李清照曾寫過一篇《詞論》,把蘇軾及其愛徒黃庭堅、秦觀等人都批了一遍。這兩位都是文壇大伽,過去的是是非非我們弄不清了。但兩人的詞作水平,卻都是沒得說的。蘇軾是各種詞風都能駕馭,李清照最拿手的是婉約詞,那麼蘇軾的婉約詞能否和李清照一較高下呢?小美個人認為,僅從婉約詞來看,蘇軾其實是不敵李清照的。
  • 蘇軾的詩流傳千古,為何評價不高?
    前面寫了篇文章,有朋友問中國詩歌前四中是不是有蘇軾,讓我給剔除了出去。後來看很多留言雖然對前四是哪四位有不同意見,但大致上對將蘇軾和辛棄疾從詩人前四中排除是沒有意見的。
  • 蘇軾流傳最廣的一句詩,在電視劇中一直被用錯
    這句詩出自蘇軾,是的,沒錯,又是他,一個屢屢創造金句的男人。「春宵一刻值千金」出自蘇軾的詩作《春宵》,全詩為: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歌管樓臺聲細細,鞦韆院落夜沉沉。刻,計時單位,古代用漏壺記時,一晝夜共分為一百刻。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這兩句寫的是春夜美景、光陰的珍貴。春天的夜晚,是那樣寶貴,因為花兒散放著醉人的清香,月亮也有朦朧的陰影之美。這兩句詩構成因果關係,前句為果,後句為因。
  • 蘇軾歷經坎坷,大徹大悟後寫下千古絕句,最後10字成馬雲經典臺詞
    蘇軾歷經坎坷,大徹大悟後寫下千古絕句,最後10字成馬雲經典臺詞大文豪蘇軾在北宋的文壇能夠 說風靡一時的風雲人物,蘇軾的詩詞作品一寫出來便流傳天下。作為北宋文壇巨擘,蘇軾也為我們留下來了太多的膾炙人口的作品。
  • 為什麼說蘇軾的《定風波》,是千古絕唱?
    儘管從小以讀儒家經典為主導,佛道之文也沒有偏廢。蘇軾在《子由生日以檀香觀音像》詩中,跟弟弟回憶起少時讀書還說:「君少與我師皇墳,旁資老聃釋迦文。」 而寶月大師惟簡還是蘇軾宗親,兩人終生交情深厚。無論家庭、教育還是交往,佛道之於蘇軾,可以說從小耳濡目染。這為日後的思想發酵埋下了種子。及其年長,蘇軾為學、交遊、做官,都留下了與僧道來往的足跡。
  • 蘇軾心中很苦,卻是千古第一灑脫文人,性格對人的影響
    關於蘇軾,有太多的故事。我們驚嘆於他的天才、全能,也知他一生慘澹,東西飄零,南北顛簸。可知他心中是頗有苦楚的,這種苦楚,他偶爾也在詩詞中流露——安石在東海,從事鬢驚秋。中年親友難別,絲竹緩離愁。一旦功成名遂,準擬東還海道,扶病入西州。雅志困軒冕,遺恨寄滄洲。
  • 寫竹的蘇東坡,畫竹的文與可,一時知己,千古傳奇
    而今天我們的主角便是宋代的兩位大才子,一名蘇軾,一名文同,痴愛竹。以竹自況,寫竹、供竹、對竹、畫竹,留下千古美談。一、寫竹的蘇東坡有很多人一說起蘇軾,首先想到的是他「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豪放,卻並不知道蘇軾其實特別喜歡竹子。
  • 蘇軾寫文章的時候,竟編造了一句古話,還獲得了歐陽修的稱讚
    蘇軾寫文章的時候,竟編造了一句古話。歐陽修讀了之後連連點頭,可是,他查遍古書也不知道這句話的出處,蘇軾最後笑著解密:「這句話是我編的。」您可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蘇軾是眉州眉山人,祖籍在河北欒城。他從小就喜歡讀書,文採斐然,在嘉祐二年,年紀輕輕的蘇軾就進士及第。宋神宗在位時,蘇軾被安排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當官,可惜在元豐三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他並沒有鬱鬱寡歡,反而到處遊山玩水,盡力教導學生文學。
  • 蘇軾大徹大悟後,寫下一首千古名作,開篇就驚豔了,至今無人超越
    在中國文學史上能位列頂尖的只有一小撮人,李白算一個,而蘇軾也算一個。他在活著的時候便有無數崇拜者,其中不乏有當朝文壇中的高人,比如說歐陽修。歐陽修一見他的文章便止不住讚嘆,連連說自己文壇領袖的位置要讓出來,而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也都是他的崇拜者之一。
  • 蘇軾勸朋友戒色,寫了一首詞,連用三個典故,讀完會心一笑
    而在古時候,一些古人講話可就不是這樣,尤其是一些文人,詩人、詞人,他們會將對別人的規勸話語直接寫出來,甚至是刻在某個地方。蘇軾,就有過這樣的做法。在勸告好友的時候,直接把勸誡詞刻在了石柱上。一點兒面子都不給朋友留下。這似乎跟我們所認識的蘇軾很不一樣。
  • 蘇軾大徹大悟後,留下千古宋詞,雖然僅7個字,卻富有哲理
    宋朝大詞人蘇軾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詞一直流傳千古,一度徵服了同樣是文壇領袖的歐陽修,歐陽修讀過後讚嘆:「有蘇軾這樣厲害人物,我這個文壇領袖的位子要早早讓出來才好啊!」蘇軾的文採不光在文採之上,字寫的也好,他與蘇軾、黃庭堅、米芾、蔡京並稱書法四大家。蘇軾先生還很懂得吃,真應了那句「上得廳堂下得廚房」,僅他一人就創建了有名的東坡肉、東坡肘子、東坡餅等系列美食。
  • 張明傑:蘇軾《宸奎閣碑》宋拓孤本在日本的流傳
    日本宮內廳書陵部藏《宸奎閣碑》初拓蘇軾因與大覺禪師為故交,受其門徒之請,於公務之暇精心撰文並揮毫。因碑石早已被毀,具體尺寸已無可稽考,只能從現存日本的這件宋拓本知其大概。碑額左右分別刻有龍圖,中間大字楷書「明州阿育王廣利寺宸奎閣碑銘」。
  • 李煜巧借杜甫一句名詩,寫一首雨後詞,流傳至今也沒有被超越
    李煜巧借杜甫一句名詩,寫一首雨後詞,流傳至今也沒有被超越李煜,五代十國南唐的最後一位皇帝,也是最有才華的亡國之君。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進程中,作為一個皇帝,李煜在政治上顯然是非常失敗的。但他在文學上,李煜卻取得了巨大成功,他精書法,善繪畫,通音律,詩詞有很高的造詣。
  • 蘇軾誕辰983周年,海上「壽蘇會」呈現宋刻《豐樂亭記》等
    在此環境中,參觀者可翻閱觀看「蘇軾主題」藏品,感受東坡居士的魅力。而文人與文玩互文見義,正是安簃藝術空間「有間書房」系列所追求的展陳方式。宋刻《豐樂亭記》 北宋慶曆間,歐陽修貶任滁州太守時所撰,初為小字淺刻,元祐六年蘇軾任潁州太守,應滁人之請重書大字並刻石,與同時書《醉翁亭記》並為蘇書大字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