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

2020-12-14 我從書中來

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

中國的士大夫們自古以來就是熱衷追求理想、崇尚氣節,而程顥,程頤兄弟倆的道德修養、道德境界,以及學問深度在北宋當時都是屬於頂級的水平。請程氏兄弟客、送程氏兄弟禮之人,當然就絡繹不絕。尤其是,當時的達官貴人、社會名流,在恭迎到「二程」的大駕後,為了感謝他們的垂顧,在宴中除用好酒好肉待之,還必請名伶 、歌伎陪酒助興。

有一次,一達官請「小程」(程頤)赴宴。在開席之時,主人請來兩名歌伎登堂陪酒。

「小程」看到到這一架勢,便高聲怒斥:「我乃堂堂理學家,你們竟敢對我來這一套,不是在羞辱我嗎?」立即拂袖而去。此時,主人除立馬賠理說「不是」,忙叫「先生息怒「之外,還低聲解釋說:「凡是請你哥吃飯的時候,我們都這樣安排。你哥不但無異議,而且每次都來者不拒啊!」

「小程」丟下一句「瞎說,想我哥什麼樣的人,這絕無可能!」,便抱著一肚子怒氣,乘轎回家,專等其兄回來問個究竟。

當「大程」赴宴歸來時,「小程」便當面責問其兄「是否確有其事?」「大程」毫不猶豫地回答:「這應該是事實!」「小程」立即把其兄罵得狗血淋頭:「你這堂堂理學家,平時滿口仁義道德,背地裡竟如此骯髒下流,簡直就是一位道貌岸然的偽君子!」

「大程」聽後便哈哈大笑起來說:「老弟稍安勿燥!你聽我解釋,你是『桌中無伎,心中有伎』啊!而兄是『桌中有伎,心中無伎』呀!看來老弟的修養仍然沒有達到兄長這樣的境界!」

一個人只要內心坦蕩,行事磊落,無論處在什麼樣的情況下,都能在染不染。

還有一個現代故事——

一位名醫,在當地享有盛譽。有一天,一位青年婦女來找他看病。檢查後發現,她的子宮裡有一個瘤,需要手術切除。

手術很快就安排好了。手術室裡都是最先進的醫療器材,對這位有過上千次手術經驗的名醫來說,這只是個小手術。

名醫切開病人的腹部,向子宮深處觀察,準備下刀。但是,他突然全身一震,刀子停在空中,豆大的汗珠冒上額頭,他看到了一件令他難以置信的事:子宮裡長的不是腫瘤,而是胎兒!

他的手顫抖了,內心陷入矛盾的掙扎中,如果硬把胎兒拿掉,然後告訴病人,摘除的是腫瘤,病人一定會感激得恩同再造:相反,如果他承認自己看走眼了,那麼,他將聲名掃地。

經過幾秒鐘的猶豫,他終於下了決心,小心縫合刀口之後,回到辦公室,靜待病人甦醒。然後,他走到病人床前,對病人和病人的家屬說:「對不起!我看錯了,你只是懷孕,沒有長瘤,所幸及時發現,孩子安好,一定能生下個可愛的小寶寶!」

病人和家屬全呆住了。隔了幾秒鐘,病人的丈夫突然衝過去,抓住他的衣領,吼道:「你這個庸醫,我要找你算帳!」

孩子果然安好,而且發育正常,但醫生被告得差點破產。

有朋友笑他,為什麼不將錯就錯?就算說那是個畸形的死胎,又有誰能知道?

「老天知道!」名醫只是淡淡一笑。

一個人做事只要內省無疚,哪怕他被人冤枉,也會無所畏懼。

人最初的狀態就是無憂無懼的,老子云:「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蟄,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也就是說——

道德深厚的人,其本質狀態跟嬰兒很相似。對於嬰兒,有毒之蟲不來蜇害,兇猛的野獸不來佔有,善抓善捕的鷹鳥不來攻擊。他們筋骨柔弱卻能把東西牢固地握住,不知道兩性交合但是生殖器官卻能自然興奮起來,因為他們精氣純正。他們整天哭號卻不會嗓音沙啞,因為他們純和之至。

俗話說,「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為人不做虧心事,半夜敲門心不驚」,孔子也說,「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孟子論到大勇時也講「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在中華智慧裡,其實從不是知識改變命運,而是道德改變命運,一個人有高度的道德自信,才會真正的每天「無憂無懼」。

司馬牛問怎樣才算是君子。孔子說:「君子不憂愁,不恐懼。」司馬牛說:「不憂愁,不恐懼,這樣就是君子了嗎?」孔子說:「自己反省自己時,不內疚,問心無愧,那還有什麼可憂慮和恐懼的呢?真正的君子不就是這樣嗎?」

最後,我們大家一起再讀一遍:

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相關焦點

  • ...即可被社會認可為君子|《儒家思想改革新探》(論語之重新解釋)
    12.4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筆者注】本章講的是成為一個君子的基本條件。司馬牛笨得出奇,孔子回答他時,不能從大的方面著手,只能從最基本的東西入手。所以,本章與上一章讀起來,讓人覺得孔子的回答有些不解渴。問題很大,回答很小。其實,孔子的意思在於,像司馬牛這樣的人,不需要知道君子是什麼,不需要知道君子的理論有哪些,只需要知道如何去做就可以了。
  • 韓紅朋友圈截圖曝光,疑回應舉報:君子不憂不懼,我們選擇相信你
    昨日凌晨左右,也就是在「司馬3忌」實名舉報3天後,韓紅在微博曬出當日的工作匯報,並表示:「請審閱」。 隨後有網友曬出韓紅的朋友圈內容截圖,一則自問自答疑似回應「司馬3忌」的質疑——何為君子?孔子答:」君子不憂不懼。「
  • 什麼是「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
    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水滸傳》主要描寫的是北宋末年,以宋江為首的一百零八條好漢在山東梁山泊聚義的故事。
  • 梁啓超:如何才能成為一個不惑、不憂、不懼的人
    演講開始,梁啓超首先問聽演講的諸位,「為什麼進學校」?這個問題恐怕並不難,學校學校,就是教學問的地方,進學校,自然是為了求學問。梁啓超又問了,那又是「為什麼要求學問呢」?你所想求的學問究竟是什麼?也即是「你想學些什麼」?此時的答案恐怕就眾所紛紜了,但無論你回答什麼,是為了做官,為了掙錢,這些恐怕都太片面了,或者甚至有些人根本都說不上答案。
  • 勇者不懼——中華民族的精神品格
    當弟子司馬牛問君子為什麼能不憂不懼時,孔子從守義的角度擲地有聲地回答:「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勇者的無畏氣概,產生於道義的感召。如果自己的行為是正確的,哪怕有千軍萬馬的阻攔,我們也要無所畏懼、勇往直前(「雖千萬人,吾往矣」)。
  •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已者。過則勿憚改。」關於「君子不重則不威」這句,我曾見過三種斷句方式。斷句的不明確也是造成之前所說的文言文多歧義、表達不準確的一個原因吧。另外,「無友不如己者」的翻譯也不一致。有人譯作「不要與忠信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也有人譯作「沒有朋友不如自己」。如果按照第一種翻譯的話,意思相對更通順一些。為什麼要遠離那些不忠信的人?若往好的方面猜測,或許君子這個耿直又脆弱的群體容易被不忠信的人傷害,又或許是要避免近墨者黑。
  • 子在川上曰「沒有文化涵養的支持 微博熱搜被下架」
    子曰:「由也果,於從政乎何有」曰:「賜也可使從政也與?」曰:「賜也達,於從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從政也與?」曰:「求也藝,於從政乎何有?」6.9 季氏使閔子騫為費宰。閔子騫曰:「善為我辭焉!如有復我者,則吾必在汶上矣。」6.10 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6.11 子曰:「賢哉,回也!
  • 湯殷權《論語》講義:《學而第一》篇「子曰君子不重章」
    湯殷權《論語》講義(原創)【原文】1.8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翻譯】孔子說:「君子如果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學習則能遠離鄙陋和淺薄,以忠信為主,不親近和學習人們不如自己的地方,有過錯不怕改正。」
  • 經典49句的人生啟示: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3、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詩經·王風·黍離) 了解我心情的人,認為我心中惆悵,不了解我心情的人,還以為我呆在這兒有什麼要求呢! 4、是可忍,孰不可忍。
  • 論語:4、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它的表現是什麼呢?做這個重這個真正的重,就是不為外物所動搖,人不重,最大的表現就是別人只要說這是有錢賺,那你來不來,我就來了,然後這事有好處啊,你幹不幹對吧,這是誘惑你幹不幹?就是如果你對所有的誘惑都沒有絲毫的抵抗力,這是不是說,這個變成無欲則剛了是吧?就是我什麼都沒有欲望,什麼都沒有欲望也不對呀,你做不到對吧?
  • 《論語》:君子不重,則不威……則勿憚改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譯】孔子說:「君子不嚴肅、自重,就沒有權威,所學習的東西就不穩固。應該以忠誠信實為主。沒有不如自己的朋友。有了過失,不怕去改正。」
  • 君子和小人的10個區別,你最好知道
    釋義:君子心胸平坦寬廣,小人經常憂懼不安。 感悟:心胸的寬廣與否是區分君子小人的標誌之一,而心胸是否寬廣並非先天性的,需要靠後天的培養與自身的努力。孔子曰: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君子的胸襟寬廣,對人寬容,沒有仇怨。
  • 《論語》13則,學者為己,以直報怨,思不出其位,修己以安百姓
    「人不為(wéi)己,天誅地滅」本來出自佛經,原本意思是,人不成就自己,則天誅地滅;後來傳成了人不為自己謀取私利,則天誅地滅。胡適說:「最真實的為己,才是最有益的為人。」6、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釋義:孔子說:「不在那個職位,就不要考慮那個職位上的事情。」 曾子說:「君子考慮問題,從來不超出自己的職位範圍。」
  • 聖人不拘,君子不器
    原文:子夏問孔子曰:「顏回之為人奚若?」子曰:「回之仁賢於丘也。」曰;「子貢之為人奚若?」子曰:「賜之辯賢於丘也。」曰:「子路之為人奚若?」子曰:「由之勇賢於丘也。」曰:「子張之為人奚若?」子曰:「師之莊賢於丘也。」子夏避席而問曰:「然則四子者何為事夫子?」曰:「居!吾語汝。
  • 「君子不器」,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有的人有君子之「位」卻無君子之「德」,有的人有君子之「德」卻無君子之「位」,「德」、「位」一致的「君子」內涵於是發生了變化,君子一詞逐漸由表示統治者或貴族男子身份地位的概念轉變為表示德性修養的有德者。孔子對「何為君子」這個問題做過闡述。「子路問君子。子曰: 『修己以敬。』曰: 『如斯而已乎?』曰: 『修己以安人。』曰: 『如斯而已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