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不器」,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2020-12-15 笑語千年

「君子不器」是《論語·為政》中獨立成段的一句話,由於缺乏上下文背景,其闡釋歷來存在諸多爭議。

何為君子

在孔子之前,「君子」主要指統治者和貴族。當時只有地位高的人才能受教育,才能更多的關心「公德」而非私利,因此君子之「德」與君子之「位」密不可分,論及「君子」時,主要是指政治、社會地位高者,而非道德高尚卻沒有高位的人。與之相對的「小人」、「民」,主要是就政治和社會地位而言,一般沒有道德上的貶義。

到了孔子生活的年代,由於生產力發展,出現了大批雖然「無位」卻有較高道德素養的人。與此同時,周王室衰微,諸侯各為其利,戰亂四起,貴族階層道德滑坡現象嚴重,出現了大批雖然「在位」卻無道、無德的人。有的人有君子之「位」卻無君子之「德」,有的人有君子之「德」卻無君子之「位」,「德」、「位」一致的「君子」內涵於是發生了變化,君子一詞逐漸由表示統治者或貴族男子身份地位的概念轉變為表示德性修養的有德者。

孔子對「何為君子」這個問題做過闡述。「子路問君子。子曰: 『修己以敬。』曰: 『如斯而已乎?』曰: 『修己以安人。』曰: 『如斯而已乎?』曰: 『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猶病諸! 』「

孔子認為君子應是有道德修養的人,並且能夠以自身高尚的道德感召人,如果君子還能以德治國,使國家安定、百姓幸福,則更佳。

「君子」最重要是「有德」並能夠有恆心躬行道德,這是君子的本分。君子應以「立志」、修身養德為第一要務,至於能不能「安人」、「安百姓」,孔子認為君子應盡力而為,「不可則止」。如果不顧時勢和自身能力去強行「安人」、「安百姓」,會有「降志辱身」的危險。

何為「器」

「器」是一個象形字。「器 , 皿也 。象器之口,犬所守之 。」「器」可以 引申出「器量」 、「才用」 和「器重」含義,進而抽象化為一個哲學術語,指一切有形的具體事物;與無形而抽象的「道」相對應。「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 形而下者謂之器。」

「君子不器」中的「器」字該作何解呢?正因為「器」字包含著有形的、具有某種特定用途的含義,後人對這句話的解說 大多都是這樣:作為一個君子不應該像器皿那樣只有一定的用途,而應該多才多藝,無所不能 。

孔子本人就是一位「多能」的人,但他並不以此為傲,反而以此為賤、為鄙。大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 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子聞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 不多也。」

孔子少年時家境貧寒,為生活計,可能從事了很多老百姓通常幹的「鄙事」,即種田、種菜、醫、卜、木工等。然而孔子顯然認為君子應非「多能」,因為「君子多乎哉?不多也。」結合孔子對君子、賢人「以德為本」的看法,顯然他不認為君子需要精通很多專業知識,修德、致道對君子來說才是最重要的。

「君子不器」中「器」的還有一種解釋,即為「形而下者」。「形而上謂之道,形而下謂之器」,「器」與「道」相對,指的是物質生活和物質財富,泛指整個凡俗世界。

「君子不器」的解讀

孔子心目中君子的任務是在天下有道、國家有道的時候,協助君主治理國家,其施政的重點不在實際的政務,而是匡正人心,即內以高尚的道德素養感召百姓,外以「禮」的約束來保證國家社會在正軌上運行。這裡所體現的「君子不器」,除了上述涵義外,還包含了「以德治國」、「仁治」的儒家政治原則。

?在孔子的時代,各國都把國家富強當作唯一的政治目標。為了達到這一目標,一個國家就應該大力發展農業、滋生儘可能多的人口、擁有強大的軍隊,於是農家、兵家、法家應運而生。與這些實用的學術相比,孔子倡導「德政」,認為統治者最應當做的就是提高自己的道德素養,似乎是最不切實際、最迂腐可笑的。

孔子將「德」、「孔」作為治國之本,並寄重望於一個專門立志修德、弘德的特殊的「君子」群體。孔子發現一個國家不能光有完備的制度,而應由一批有德行的人來執行這套制度。於是,孔子興『仁治』之教,提倡寓人治於法治之中,認為應當有一個超拔於瑣事和私利之上,專門涵養德性、倡導道德、自上而下提高全社會的道德水平的「君子」群體,這一群體可以實現他的「仁治」理想。儒家思想的基本性格是人文精神,君子是人文精神的實際代表,而人文精神則是一全幅的展現,而不能落於一技一藝的,故君子必然是一通儒,而不是一專才。孔子所謂「君子不器」,意殆在此而不在彼。

從更深的層次來看,孔子的這句話與其說是主張多才多藝,不如說是倡導提高道德水平和境界。但不幸的是,前一方面的意思不斷受到人為的強化,而後一方面的含義則越來越被人們所忽視。

相關焦點

  • 「君子不器」是什麼意思,到底什麼是「器」?
    如「廟堂之器」,就是說這個人有高居廟堂的本事,如「器官」,就是指功能結構。一般來說,「器」除了在添加前綴的時候,指具體分類物品——如「金器」、「玉器」、「木器」等等,在文言文中其他時候都是指才具、功能。那麼「君子不器」,難道是說「君子不講究才能?」當然不是的。
  • 孔子常說「君子不器」,究竟是什麼意思?
    「君子不器」正是出自《論語·為政》裡邊的句子,原文這樣說——子曰:君子不器。要理解「君子不器」之意,首先要搞清楚「君子」和「器」兩個詞彙的含義,再弄清它們的引申含義,基本上就能明白它的意思。可以看出,孔子對君子的要求很高,在孔子眼裡,稱得上君子的人,無一例外是全知全能的人,並且人格很偉大,跟「聖人」沒有什麼區別。然而,要達到「君子」的高度和境界,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必須經過漫長而艱苦的磨礪,按照某種規則和方式,不斷修煉自己的才華、本領和智慧,才能成為合格的君子。
  • 君子不器:君子不是東西?這句話應該如何正確理解?
    清朝的同治皇帝儘管早夭,其實還是挺聰明的,他為了逗老師笑,把這句話解釋成「君子不哭」。君子是男人,男人有淚不輕彈,所以叫「君子不哭」。這樣解釋有道理吧?火要是滅不掉,那只能哭了,同樣很有道理。有個教授在解釋「呂」這個詞的時候,說是兩張嘴巴在接吻。同學提問那「品」字算咋回事?另一個同學說「品」字還好解釋,「器」就很難解釋了:四張嘴巴和一條狗在幹什麼?嗯,關於這一點,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還真有解釋:「象器之口,犬所以守之。「口象徵器物的開口,狗是用來起警衛作用的。
  • 君子不器,左右逢源
    平常人是很難做到文質彬彬的,孔子自己也是到了七十歲才能「從心所欲不逾矩」,如何達到呢?最關鍵的是:君子不器。宋代大儒朱熹對「器」的解釋是:」器者,各適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體無不具,故用無不周,非特為一才一藝而已。」因此器就是有固定用途不能通用的東西。
  • 是「君子不器」的境界太高,還是聖人錯了?孔子:我跟不上時代了
    今天要講的故事來自孔子的一句話,「君子不器」,器是什麼意思呢?網上有很多解釋,大概的就是說:君子應該心懷天下,不像器具那樣,作用僅僅限於某一方面。但是這個觀點可能在現代社會並不適用,或者君子的高度讓人難以企及。
  • 「朽木不可雕也」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我們在讀書的時候,經常會聽到老師用一句話來評價那些無心學業的同學,這句話就是「朽木不可雕也」。但你知道這句話是誰的嗎?為什麼會說這句話?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
  • 孔子說「君子不器」,老輩人卻最怕子孫不成器,究竟誰說錯了?
    首先,探索一下孔子說的「君子不器」的含義。孔子說這句話的時候,有一個背景:孔子的弟子子貢因為家庭富裕,本人似乎也注重個人形象,所以經常穿著華麗的服裝,把自己打扮得玉樹臨風、光彩照人。於是,孔子就說子貢「君子不器」。子貢起初不理解這句話的本義,認為這是自己的老師在表揚自己,就更加沾沾自喜。
  • 從《論語》中「君子不器」想到:人要志存高遠,追求大道
    子曰:君子不器。注曰:器者,各周其用。至於君子,無所不施。器,就是器皿。每一種器皿都一種用途,好比人學了一技之長,可以養家餬口。但是作為孔聖人口中的君子不願意學一才一藝,認為那是小道。但是子夏又說,追求技藝技能,會讓人拘泥於此,這是君子不做的。舉一個例子說,現代社會人人都追求財富,沒錢的想有錢,有錢的想更有錢。百萬富翁想成千萬富翁,千萬富翁想成億萬富翁,億萬富翁想成為首富,追求永無止境。那君子追求什麼呢?
  • 孔子說的「君子不器」是何意?「器」有2種理解,2種人生態度
    我們知道,「器」可理解為「器具」,每一樣「器具」,都有其用途。於此,淺層一些理解,這「君子不器」可能是在說,君子當全面發展,培養自己成為「全才」,而非專才。於此,這句話可能是在告誡世人,君子不會拘泥於「器具」的表象,而會透過表象,看到讓「器具」之所以是「器具」的那具有靈活性和原則性的「道」。 1、「君子不器」的直接解讀:比起專才,君子當成「全才」 其實,《論語》一書中,儒家孔子之「君子不器」,對於這句話的理解,想要理解到什麼層面,顏小二覺得就看我們對「器」這個字能解讀到什麼程度。
  •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懷土是什麼意思,小人為什麼懷土?
    這句話到底該怎麼解釋,「懷土」的「土」,究竟是什麼意思呢?先看原文。德與土「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君子懷德懷,懷著、想著。小人懷土土,西漢孔安國著《論語訓解》註:「懷土,重遷」,重(zhòng)遷,意思是不輕易遷居。宋朱熹《論語講義》又解釋道:「懷土,謂溺其所處之安」,意思是沉溺於已有的安逸的狀態。
  • 俗語「酒不護賢,色不護病,財不護親」啥意思?這3句話有道理嗎
    闖過去了,再回頭看看這些失敗與困難,其實並不算什麼大事兒。而支撐著有志者勇往向前的便是心中的那份執著和純真的理想。不管我們成功與否,人生之路上總要接觸這三種東西。分別是「酒」、「女色」還有「財」。我們以什麼眼光來看待這三種最常見的東西,也就決定了我們是怎樣的一種人。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這戚戚兩字在這是什麼意思?
    戚戚是憂愁、悲傷的意思。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前者保持光明磊落,後者長期心情憂鬱。憂鬱的眼神戚有多重意思,一種是兵器之斧子的意思;一種是表示親屬關係,比如親戚。不過,小人長戚戚中的戚,是憂愁、悲傷的意思。戚通慽或者慼。意思是,在古代戰爭之中,擔憂並肩作戰的兄弟氏族的安危。
  •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已者。過則勿憚改。」關於「君子不重則不威」這句,我曾見過三種斷句方式。斷句的不明確也是造成之前所說的文言文多歧義、表達不準確的一個原因吧。另外,「無友不如己者」的翻譯也不一致。有人譯作「不要與忠信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也有人譯作「沒有朋友不如自己」。如果按照第一種翻譯的話,意思相對更通順一些。為什麼要遠離那些不忠信的人?若往好的方面猜測,或許君子這個耿直又脆弱的群體容易被不忠信的人傷害,又或許是要避免近墨者黑。
  • 農村俗語:「耕牛無宿草,倉鼠有餘糧」,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那究竟都是什麼意思呢?兩者有什麼不同?有沒有道理呢?黑嫂說一下自己的看法。一、這句話啥意思這句話出自《名賢集·五言集之一》。段落完整版是:耕牛無宿草,倉鼠有餘糧;萬事分已定,浮生空自忙。當耕牛無宿草時,說明人們除草除得好,草少了,作物生長自然就好了,那就有了後半句倉鼠有餘糧。耕牛缺少吃的草,倉鼠就有了餘糧。反過來說,連倉鼠都有餘糧了,那種糧食的農民家裡自然也有餘糧,是豐收年。所以,這句話真實的意思其實是有分歧的,有很大的不同。那麼,這句話有道理嗎?
  • 農村人常說「北瓦松,南不死鳥」,這句話是什麼意思?長知識了
    農村人常說「北瓦松,南不死鳥」,這句話是什麼意思?長知識了對於農村來說,蓋房子是一件大事,人們會比較重視,有的時候全村人都會來幫忙,關於農村人的房子,還流傳很多諺語。農村老人常說「北瓦松,南不死鳥」。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什麼意思?
    【智】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論語》 【文】德行高尚的人以正道廣泛交友但不互相勾結,品格卑下的人互相勾結卻不顧道義。【習】 這句話是在表明君子無私,小人有私。也就是說,有德行的人做事往往沒有私心,心寬而廣交好友;而小人做事,往往更多是出於求利私心,是帶有目的性的,正因為小人這種以利交友的心態,導致出現互相勾結的情況。
  • 農村俗語:離家千裡,勿食枸杞,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離家千裡,勿食枸杞,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有道理嗎?生活在農村免不了會聽到各種各樣的俗語,有的俗語雖然很簡單,但是仔細想一下還是非常有道理的。不知道大家之前,有沒有有沒有出過遠門呢?大家遠門的時候,有沒有聽過:男人行千裡,切莫吃枸杞這句話呢?
  • 俗語:大姑娘笑小媳婦哼,娃娃叫爹頭一聲,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俗語:大姑娘笑小媳婦哼,娃娃叫爹頭一聲,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一句俗語:大姑娘笑小媳婦哼,娃娃叫爹頭一聲,那麼,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無論是大姑娘的笑,小媳婦的哼,還是娃娃叫爹,都是指的聲音。
  • 「君子不器」:在「專攻」中有「博採」,在「一專」中有「多能」
    在增強和踐行文化自信中,有必要探究文化基因的精髓,知道我們中國人的生命意義所在,人生志趣和人格理想為何,做一名中國人意味著什麼。人才以器言,始於孔子之論。器之為物,形象而具體,以此揭示君子之才能和素質,無疑具有生動而奧妙的特性,令人耳目一新。
  • 君子不器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君子不器,君子:指品格高尚的人;不器:不像某一種器皿。君子博學多才,可勝任各種工作。出自:春秋·魯·孔丘《論語·為政》:「子曰:『君子不器。』」君子不器是中性成語,可作賓語、定語;用於書面語。君子不器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君子不器(jūn zǐ bù qì)成語釋義:君子:指品格高尚的人;不器:不像某一種器皿。君子博學多才,可勝任各種工作成語出處:春秋·魯·孔丘《論語·為政》:「子曰:『君子不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