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不器:君子不是東西?這句話應該如何正確理解?

2020-12-15 令狐西坡

清朝的同治皇帝儘管早夭,其實還是挺聰明的,他為了逗老師笑,把這句話解釋成「君子不哭」。

君子是男人,男人有淚不輕彈,所以叫「君子不哭」。這樣解釋有道理吧?

曾經見過一個小孩,看著消防栓上的三個字大聲讀道:「滅火哭」。火要是滅不掉,那只能哭了,同樣很有道理。

有個教授在解釋「呂」這個詞的時候,說是兩張嘴巴在接吻。同學提問那「品」字算咋回事?另一個同學說「品」字還好解釋,「器」就很難解釋了:四張嘴巴和一條狗在幹什麼?

嗯,關於這一點,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還真有解釋:「象器之口,犬所以守之。「口象徵器物的開口,狗是用來起警衛作用的。

器的本義就是器具,如酒器、陶器、《易經》中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道德經》中說:「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所以,器就是器具、工具。

記得《論語》中關於器還有另一句話:子貢問孔子我是啥,孔子回答說」汝器也「,即你是東西。子貢追問我是什麼東西,孔子說你是瑚璉。瑚璉這東西就很高貴了,貌似是祭器,是很上場面的,這說明孔子對子貢評價很高。

用」汝器也」的文法來翻譯「君子不器」,貌似可以解釋成「君子不是東西」。但是這樣解釋總感覺哪裡不對,所以通常認為這句話的意思是「君子不能只有一種用途」。酒器陶器,作用專一,不器就是作用不要太單一,總感覺這個說法還是太牽強了。

所以,幹嘛不用「形而下者謂之器」這句話來解釋呢?器,就是跡,就是現象,就是表象。君子不器,就是凡事要探求本質和規律,別被表面現象迷惑,這代表了一種思維方式。

相關焦點

  • 孔子說的「君子不器」是何意?「器」有2種理解,2種人生態度
    我們知道,「器」可理解為「器具」,每一樣「器具」,都有其用途。於此,淺層一些理解,這「君子不器」可能是在說,君子當全面發展,培養自己成為「全才」,而非專才。於此,這句話可能是在告誡世人,君子不會拘泥於「器具」的表象,而會透過表象,看到讓「器具」之所以是「器具」的那具有靈活性和原則性的「道」。 1、「君子不器」的直接解讀:比起專才,君子當成「全才」 其實,《論語》一書中,儒家孔子之「君子不器」,對於這句話的理解,想要理解到什麼層面,顏小二覺得就看我們對「器」這個字能解讀到什麼程度。
  • 君子不器,左右逢源
    平常人是很難做到文質彬彬的,孔子自己也是到了七十歲才能「從心所欲不逾矩」,如何達到呢?最關鍵的是:君子不器。宋代大儒朱熹對「器」的解釋是:」器者,各適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體無不具,故用無不周,非特為一才一藝而已。」因此器就是有固定用途不能通用的東西。
  • 「君子不器」是什麼意思,到底什麼是「器」?
    「器」是個很有意思的會意字。從字形就可以看出,這是一條狗在朝四面狂吠。所以中間一個「犬」字,上下左右四個「口」字。它的本意就是狗的叫聲,不過在發展演變中不斷融入新的會意——為什麼狗狂吠?因為要守住東西。
  • 「君子不器」,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君子不器」中的「器」字該作何解呢?正因為「器」字包含著有形的、具有某種特定用途的含義,後人對這句話的解說 大多都是這樣:作為一個君子不應該像器皿那樣只有一定的用途,而應該多才多藝,無所不能 。孔子本人就是一位「多能」的人,但他並不以此為傲,反而以此為賤、為鄙。大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 何其多能也?」
  • 孔子說「君子不器」,老輩人卻最怕子孫不成器,究竟誰說錯了?
    孔子說「君子不器」,老輩人卻最怕子孫不成器,究竟誰錯了?中國古代流傳四句關於「寶」的名言:「天有寶日月星辰,地有寶五穀金銀,國有寶忠直良臣,家有寶孝子賢孫」。這話最早是北宋時期的名臣呂蒙正說的。在這裡,「寶」指的是最為珍貴的東西。在古人看來,一個家庭最為重要、珍貴的東西是後輩子孫。
  • 我讀論語小記:為政第二·君子不器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曰:「君子不器。」【孔子說:君子不是器物】器物往往都是已經被確定了具體功能,什麼樣的器物做什麼用,都是固定的,這句話相當於是孔子對一個人能力的界定,要求君子不能只有單一能力,這裡的君子也泛指綜合能力強、明德知禮的人。春秋時期,沒有分科,尤其是讀書人,要求禮樂射御書數樣樣精通,孔子就是這樣的人。
  • 「君子不重則不威」和「無友不如己者」,理解偏差的很多
    「君子不重則不威」和「無友不如己者」,理解偏差的很多這兩句出自《論語》第一篇「學而」,第八章,原文是: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先來看「君子不重則不威」這一句,這句重點在於理解好「重」這個字。「重」,在這裡有兩層意思,一個是指莊重、端莊,這也是常規的理解。但是它的第二層意思很少被解讀,「重」的另外一個意思是指:擁有足夠的份量。在春秋時期,社會階層的等級和尊卑十分明顯,沒有足夠的社會地位,顯示不出一個人的威信或者威嚴。
  • 孔子常說「君子不器」,究竟是什麼意思?
    「君子不器」正是出自《論語·為政》裡邊的句子,原文這樣說——子曰:君子不器。要理解「君子不器」之意,首先要搞清楚「君子」和「器」兩個詞彙的含義,再弄清它們的引申含義,基本上就能明白它的意思。可以看出,孔子對君子的要求很高,在孔子眼裡,稱得上君子的人,無一例外是全知全能的人,並且人格很偉大,跟「聖人」沒有什麼區別。然而,要達到「君子」的高度和境界,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必須經過漫長而艱苦的磨礪,按照某種規則和方式,不斷修煉自己的才華、本領和智慧,才能成為合格的君子。
  • 從《論語》中「君子不器」想到:人要志存高遠,追求大道
    子曰:君子不器。注曰:器者,各周其用。至於君子,無所不施。器,就是器皿。每一種器皿都一種用途,好比人學了一技之長,可以養家餬口。但是作為孔聖人口中的君子不願意學一才一藝,認為那是小道。君子追求的是道__大道之理。道是什麼呢?孔子說,吾道一以貫之。孔子的學生曾子解釋說:忠恕而已。我覺得曾子的理解仍然是形而下的學問。子貢也曾說過,夫子幾乎不談論本性與天道,所以弟子們不可得而聞也。
  • 是「君子不器」的境界太高,還是聖人錯了?孔子:我跟不上時代了
    今天要講的故事來自孔子的一句話,「君子不器」,器是什麼意思呢?網上有很多解釋,大概的就是說:君子應該心懷天下,不像器具那樣,作用僅僅限於某一方面。但是這個觀點可能在現代社會並不適用,或者君子的高度讓人難以企及。
  • 寧與君子打一架,不和小人說句話
    有句古話說,寧與君子結下仇,不與小人做朋友。告誡我們,交友需謹慎,應擇善而交。寧願得罪君子,也別得罪小人。不是我們膽小啊,是小人會讓你防不勝防。你幫了他,他不會感激,覺得是應該的;你不幫他,他覺得你見死不救,懷恨在心,一有機會就會打擊報復你。表面上待你很好,背地裡指不定搞什麼鬼,讓你猝不及防。君子捨己為人,處處忍讓,時時善良。
  • 古之君子到底怎樣為人處世?這4句話概括精當,讓人豁然開朗
    君子到底是什麼模樣的呢?很多時候,我們都覺得「君子」這個詞很虛,很模糊,有點高高在上、虛無縹緲的味道。幸好,古人這4句話把君子的言談舉止解說得通俗易懂,具體實在。讀後忽然覺得:原來只要通過努力,許多人都可以做一個堂堂正正的君子啊!
  • 君子不器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君子不器,君子:指品格高尚的人;不器:不像某一種器皿。君子博學多才,可勝任各種工作。出自:春秋·魯·孔丘《論語·為政》:「子曰:『君子不器。』」君子不器是中性成語,可作賓語、定語;用於書面語。君子不器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君子不器(jūn zǐ bù qì)成語釋義:君子:指品格高尚的人;不器:不像某一種器皿。君子博學多才,可勝任各種工作成語出處:春秋·魯·孔丘《論語·為政》:「子曰:『君子不器。』」
  • 詳解清華大學校訓:君子如何「自強不息」?
    這句話,出自《大象》的「君子以自強不息」,是對《周易》第一卦的卦德總結。《大象》說,君子應該「自強」。什麼叫做「自強」呢?從前面的討論我們可以知道,君子至誠之道,修的是「心術」。所以,君子「自強」,強的也是自己的內心。
  • 《論語心解 學而篇第一》:君子不重則不威
    「學則不固」,李澤厚解釋為「所學習的東西就不穩固[1]」,南懷謹先生也是這樣認為的,而錢穆先生解釋為「能向學,可不固陋[2]」。我傾向於錢穆先生的解釋,儒家所謂的「學」從來就不只是意味著知識方面的學習,更多地是指一事一行上德行的實踐。如果按照李澤厚先生的解釋成「學習」,單純地知識上的學習,那麼「學則不固」與前面的「君子不重則不威」在意思上割裂開來了。
  • 「君子不器」:在「專攻」中有「博採」,在「一專」中有「多能」
    人才以器言,始於孔子之論。器之為物,形象而具體,以此揭示君子之才能和素質,無疑具有生動而奧妙的特性,令人耳目一新。「君子不器」(《論語·學而》),是孔子對君子所作的定性之一,也是對君子人格內涵的一個重要揭示。
  • 《論語》|君子也有困境,面對窮途末路,君子與小人有何區別
    孔子也知道學生們遇到困境心中不高興,心中充滿了疑惑,就引導學生面對不如意的現實時如何堅持理想信念。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用《詩經》中「匪兕匪虎,率彼曠野」詩句來問子路、子貢和顏淵,「吾道非邪?吾何為於此?」意思是我們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為什麼要像它們那樣在曠野上奔跑呢?
  •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已者。過則勿憚改。」關於「君子不重則不威」這句,我曾見過三種斷句方式。斷句的不明確也是造成之前所說的文言文多歧義、表達不準確的一個原因吧。另外,「無友不如己者」的翻譯也不一致。有人譯作「不要與忠信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也有人譯作「沒有朋友不如自己」。如果按照第一種翻譯的話,意思相對更通順一些。為什麼要遠離那些不忠信的人?若往好的方面猜測,或許君子這個耿直又脆弱的群體容易被不忠信的人傷害,又或許是要避免近墨者黑。
  • 老祖宗說:「君子不立危牆之下」,結婚前不理解,成家後感觸頗深
    老祖宗說:「君子不立危牆之下」,結婚前不理解,成家後感觸頗深。孟子說過一句話:「莫非命也,順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巖牆之下。盡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這是什麼意思呢?在孟子看來,人這一生中,沒有一樣不是天命(決定)的,順從天命,這就意味著是接受的正常的命運。
  • 論語:4、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
    對不重則不威這句話的理解,如果你把重當成假正經,坐在那兒一動不動,那肯定搞錯了,重是安穩踏實,這個安穩踏實的背後啊,應該是這麼一個東西,叫做有原則有立場,就是,如果一個人活到三四十歲,變得成為大家眼中的一個君子,你開始成為一個一家之主,或者一個公司裡邊很重要的一個人,這時候你需要有自己的原則和立場,你不能像牆頭草一樣,就是想到這邊我就到這邊想到那邊我就到那邊這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