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辨修道的根本:兩個問題,三個層次

2021-01-11 鄧方朔

[摘要]道是一種惟恍惟惚、不可言說的存在。悟道是通過內觀心中不寂不滅的一點靈性,參悟大道的玄妙。它又分為三個層次:一曰人身,指有形之形體;二曰人心,即祛除心欲;三曰人生,超越現實的人生。

自先秦老子提出了「道」的哲學化思考之後,道的理念就被運用到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人們希望可以用有限的力量探索到道的微妙。

道究竟是什麼: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道祖有言:「(道)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意思是說,道是一種惟恍惟惚的存在,人們只能體認到它表現出來的某種情態,卻無法認識到完整的大道。

道是一種惟恍惟惚的存在。(資料圖)

並且道是不可以言說的,凡是講出來的道都已經不是道的本體了。南華真人又說:「(道)在太極之上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

應如何修道:域中四大,道法自然

面對這樣的一個自身內部充滿了矛盾性的道體,似乎從任何一個側面介入,都是片面的。那麼這就提出了一個非常尖銳的問題,既然道是杳杳冥冥的存在,究竟應該如何修道呢?其實,老君在五千文中早已經給出了答案。《道德經》第二十五章寫道:「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道祖指出,天地人三才是可以放到與道相提並論的地步的,所以才引出後一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資料圖)

道祖的這一結論並不單單是指唯有道才能法自然,在人、地、天、道這四個層面上,遞進式的效法只是一方面,同時四者有一個根本的效法歸指,即「自然」。

也就是說,人類的一切活動是法地、法天、法道、法自然的。而這個自然,亦不是指我們今天所謂的自然界,而是指自我、自身之本然。萬物皆法自然,意為萬物皆有道性,所以天地之間的一切都是合道的,也都是可以成道的。而想要修證大道,歸根結底是要找到屬於自我的本然所在,是向內求的過程,所以修行的第一要素是觀照自我。

觀照自我(資料圖)

於此,又引申出另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道既然貫通於天地萬物之中,但為什麼祖師經典都只是在談論人類的修道行為,這是否意味著把其他眾生都撇於大道之外了呢?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道是孕育於萬物之中的,自古及今其他靈體修道成仙的記錄不在少數。與萬物相比較而言,人雖然是秉天地日月之靈性而誕生,但在面對世間誘惑時,自身定性也更差,人類因為自身存在著七情六慾的困擾,所以更容易蒙蔽住本來心性。

靜掃迷雲無點翳,一輪光滿太虛空。(資料圖)

修道的「修」字,便含有祛除塵弊的意思。針對這一境況,先聖提出了「心齋」「坐忘」「雙譴」等等法門,都是在教人們不斷地磨除掉心上的塵垢,再進一步把有為之心也寂滅了,真正達到「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的高度,最終才能得出一個本來清靜。當身心澄明時,便是撥開迷雲見真性,大道自然顯露時。經文中有言:「靜掃迷雲無點翳,一輪光滿太虛空。」此便是得道之態。

正是明白了以肉身凡胎證悟大道的不易,所以歷代祖師才諄諄勸誡後人要勤行正道。張伯端真人在《悟真篇》中感嘆說「人身難得,光景易遷」,告示人們「及早醒悟」。這一「悟」字便是要內觀心中不寂不滅的一點靈性,從中參悟到大道的玄妙。

悟道層次有三:

在以人為修行之本的修道理論指導下,可把悟道的過程分為三個不同層次:

五禽戲(資料圖)

其一曰人身。此身是指有形之身體。相比其他宗教而言,道教更加注重對命功的修煉。不論是以五禽戲、八段錦為代表的導引術,還是內外丹、醫藥方劑為基礎的延壽長命之法,歸根結底,是希望能夠通過眾人皆可習得的方法來實現「長生久視」的理想。

一個宗教能夠恆久存在,是因為對整個社會群體有積極的益處。道教對有形之肉體及現世之生命的珍視,促進了道教在醫藥學、養生學等方面所取得的長足進步,為改善百姓的生命質量做出了突出貢獻,這是道教所具有的積極意義的體現。

遣其欲,而心自靜。(資料圖)

其二曰人心。修道首要一點當從心上求,心是一切魔障之本。《清靜經》中提到:「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欲未遣也。」人所有的欲求都是從心上來,心欲往往直接表現為喜、怒、憂、懼、愛、憎、欲七情和眼、耳、鼻、舌、身、意六欲。

因為無法控制內在欲望的外顯,所以人就很容易變成欲望的奴隸,由此一點點散失掉精氣神,與保養元和的修道目標相背離。所以修道要強調澄澈自己的內心,克制外放的各種欲望,收回無節制的精氣神,回歸到內心的清靜真一,道家稱為「守一」。此一,便是道之初顯。

「守一」(資料圖)

其三曰人生。所謂生,本是身心二者的結合體。道教是一個講求性命雙修的宗教,唯有實現有形之肉體的無限綿延和對無形之心欲的合理控制與調節,才能使一個修道人超越世俗凡人的生命屬性,這是與道和真的前提。但「生」的概念是超越了人之生存和生活的,更要體現出生生不息之理,因此修道又被賦予了對現實的超越屬性。

道教對神仙的信仰,並不僅是希望通過朝拜的方式獲得神明的保佑,更希望通過自身的修煉而使己身成為與天地同長久的存在。通過修煉,從一個普通凡人升為仙階,這是對人生的根本性超越,是以有來證無的過程,於是便又合於老子有無相生的道之理念了。

對人生的根本性超越(資料圖)

在道教信仰下,強調的是人不僅僅為人,而是通過內養外煉、功行雙修而實現神形上的飛升和精神上的永存,從而打通了後學與先聖之間的歷史鴻溝。

結合這三個方面的修道理論,或許可以使每一個修道人都更加清楚地理解修道的根本和層次有哪些。在確保方向明確的前提下,配合具體方法指導,證聖成真便指日可待。

相關焦點

  • 《厚黑學》:厚黑的三個層次,到第三層次,黑而無色,厚而無形
    李宗吾將厚黑學分為三個層次,三個層次層層遞進,講述著厚黑的妙處,一些網友都以為厚黑的最高層次是黑如煤炭,厚如城牆,其實這只是第一層次,厚黑學和薄白學相對,厚黑的極致就是薄白,厚黑的最高層次是黑而無色,厚而無形,這不恰好是薄白嗎?
  • 學好鋼琴,必須解決四個層次的問題(趙曉生)
    要學好鋼琴,必須解決四個層次的問題。這與演奏曲目的難易程度無關。也就是說,從初學始,不論初級、中級、高級,都需要解決:層次一:把譜子彈對簡而言之,「照譜彈」。這三個字貌似平常,實質學問很大很深。許多學生不喜歡看譜,根本不弄清楚譜上寫些什麼就動手彈琴,這是典型意義上的「亂彈琴」。樂譜上記載著譜表、調號、速度、節拍、總體表情、音符(音高位置)、臨時升降號、休止符、斷或連、強或弱、指法、踏板、表情細節、延長、漸快漸慢,等等。把譜看準確,彈準確,是首先要做到的基礎層次。
  • SDN網絡架構:三個層次、三個接口
    SDN網絡架構:三個層次、三個接口 眾所周知,SDN是控制面與轉發麵分離的一種網絡,它有開放的可編程接口,可以對網絡實行集中控制,從而實現網絡業務的自動化配置。今天我們先來看一下它的網絡結構。
  • 認知的四個層次,對應成就的大小,看看你在哪個層次?
    人他的成就大小與自己認知的層次和維度息息相關,如果一個人認知的維度很低的話,他思考問題只是在狹隘的層面,所以很難在事業上和人生上獲得實質性的突破,通常情況下,一個人的層次和下面4個層次的認知是相匹配的,知道了自己的認知,在哪個層次上你就知道,你未來的事業能夠做到什麼樣子了,所以大家可以對照一下你在哪個層次,如果層次過低的話,必須通過增加自己的學識和見識
  • 《天道》智慧就在內心深處,智慧產生的境界分為三個層次
    講述了精英階層和普通人的差距,僅僅是處理問題的機制和方法不一樣,不同的人面對相同的事物,會有不同層次的智慧。其實做人做事都有層次,只不過世人反對三教九流,喜歡尊卑有序,以及不倡導談人家功過是非,也許智慧沒有層次,但是有智慧的人卻層次分明。
  • 沈向洋:讀論文的三個層次
    相關文章連結:http://www.cs.cmu.edu/~jrs/sins.html在那篇文章中,Jonathan指出了CS和數學領域寫作的三個常見錯誤,分別是「祖母式」的引言(意思是引言絮絮叨叨,沒有直入主題)、段落式的目錄結構、
  • 其實有三個層次,真懂的人不多
    因此,自從佛教創立以來,從古自今,各類經典中所記載的開悟,指的是人體中能做主的本心為根本。能發現並了知,接觸並能運用,不再隨外境所轉,這就叫開悟。又由於每一個的根智深淺不同,就算是開悟了,其程度也有所差別,於是,開悟又可以分為三個層次。
  • 層次越高的人,越有這三個好習慣
    問題:怎麼才能每天都收到這種文章? 答案:點擊上邊藍色字體關注《每天學財商》 生活能過成什麼樣子,完全取決於我們自己,你是什麼層次的人,就有什麼樣的生活與之匹配,所以,一個人的層次,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的生活層次。
  • 三個層次的比較
    三個層次的比較——讀四川美院畢業生油畫作品 文/ 高名潞在藝術方面,一度正常興起的派別,當它繼續存在下去時,卻漸漸地衰落了。
  • 人工智慧技術的三個層次
    人工智慧技術的三個層次 工業IoT 發表於 2021-01-08 15:48:09 隨著智能製造熱潮的到來,人工智慧應用已經貫穿於設計、生產、管理和服務等製造業的各個環節。
  • 人生的三個層次,如何活出自己的人生
    生分為三個層次這是一場自我升華的過程人生分為三個層次,這是一場自我升華的過程,每一個人所經歷的具體過程都不一樣,這樣才造就了不同的人生,不用羨慕他人的精彩,也不必嘆息他人的悲哀,用心發現自己的成長第一個層次是不經歷任何風雨的人,沒有經歷磨難,順風順水的發展,這樣的人很難承受考驗。或者未開化,不明事理,不辨是非,看不清人性善惡,容易被誘惑蒙蔽雙眼,而中他人的圈套。此層次簡單著眼於幾個點。第二個層次,是經歷了磨難,見過人性之惡,在學校或者初入職場時領受過他人對他下的套路,這些磨難會幫助你從第一層次向上升華。
  • 《什剎海》大結局:三個問題未解決,兩個事件結束得太倉促
    還有很多問題沒有解決呢。胖狗也是這麼認為的。《什剎海》在電視上播出是有37集,在視頻平臺上有42集,作為一部講述家長裡短的現代都市劇來說,《什剎海》的集數不多不少,但是在內容上卻略顯雜亂。在講述這一家的喜怒哀樂的時候,多少會有顧及不到的,而這也就造成了結局太過於倉促了。總得來說,這部劇好看、下飯,但是結局卻留了三個未解決的問題,解決的兩個事件也過於倉促了。
  • 剪髮其實就三個維度:長度、層次和方向
    剪髮其實就三個維度:1.長度:嘴巴、下巴、肩膀、鎖骨、胸口。2.層次:低層次A,中層次B,高層次C。3.方向:斜前、水平、斜後。做美發就是要簡單,直觀易懂。2.層次
  • 讀書學習的六個層次,你到了第幾個層次?
    小編最近看到了一個不錯的對於知識六個層次的劃分方法。現在分享給大家。這六個層次分別為數據,信息,知識,洞察,智慧和影響力!雖然劃分的比較細,但是對於啟發我們思考還是很有幫助的。首先是數據,可以理解為一個個字面上的東西,一個個符合,可以是圖片,數字,文字也可以是視頻。
  • 「偽富養」的三個層次,你在哪一層?
    可是,一些父母不甘心,或者虛榮心作祟,要在孩子面前營造一些假象,弄個「偽富養」,夫妻唱雙簧,累人又累心!看過了那麼多家庭的互動方式,接觸過那麼多的孩子,單純的「物質上富養」,已經是非常低端的「偽富養」層次了。還有兩個更深層次的「偽富養」,潛藏更深,不易分辨,負面影響卻不容小覷。
  • 進擊的巨人:三位團長三個層次,埃爾文最受尊敬,他當的最失敗
    目前我們充分了解了調查兵團的三位團長,他們各自代表著不同的層次。最開始擔任調查兵團團長一職的人是基斯,就目前而言,他的任期最長,是十三年。我們最初看到帶領調查兵團踏出牆外的人就是他,他這個團長當的很失敗,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他是個普通人,沒有當英雄的潛質。從團長之位退下來之後,毅然決然地選擇了遠離前線,成為了訓練兵團的教官。
  • 寬運大和尚:「慈悲心」的三個層次
    編者按:2020年11月7日,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西方寺方丈寬運法師在香港葵湧觀音堂做《眾生命運共同體——如何在疫情(境)當中實踐菩薩道精神》主題演講,這是香港觀音文化節儒釋道三教系列文化講座的首場演講。寬運法師在演講中提到,「慈悲心」分三個層次。首先是「生緣慈悲」,其次是「法緣慈悲」,最後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 收藏紫砂壺三個層次
    收藏紫砂壺三個層次  紫砂壺其他的藝術品一樣,也有三六九等之分,一款紫砂壺不但對材料要很講究,在工藝造型方面也是值得注意的,一般來講一把上好的紫砂壺泡茶香味深厚,不奪香氣,一把好的紫砂壺無論工藝  三、普通作品  1.是通過多年的實質操作經驗,從學徒仿製開端到他人下單定製,在眾多繁雜的品種中,在複製過程中已掌握到量大的陶瓷造型的工藝技巧,不論從常理或感觸上在陶瓷工藝學地方的知識有了初步的認識和了解,也正是說可以通過自我的實質經驗融匯到創作理念中去了,完全可以把所學到的東西表如今某一把紫砂茶壺上。
  • 我們在哪個層次看海賊王漫畫?論尾田筆下故事的六個層次
    首先,帖子的標題就很有問題,主要是「很多坑」這三個字不太行。那麼,「填不上了」的論斷就沒有問題麼?我覺得呢,如果真的還有「很多坑」,那五年肯定是「填不上的」。所以在「很多坑」的前提下,「填不上了」的結論也沒啥問題。問題就集中在「很多坑」這三個字上。
  • 這兩個問題,百年內被討論千萬次,卻依舊沒有答案
    很多年前,我根本不明白這句話的意思。思考與好奇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麼?為什麼會產生這種思考無用論?直到後來,我思考了這兩個問題,我才發現一旦我們用現有的思維慣性去思考某些未知的問題,的確會顯得非常滑稽。如果這三個假設成立,就有可能證實一個問題:宇宙中只有唯一的一個生命進化體系。這個答案,不用我說,相信大家都能看出來有多不靠譜了吧。二、外星人和人類差異巨大。這種差異大到什麼地步呢?